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3 互逆命题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3 互逆命题教学设计,共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
2.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教学重点
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能利用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教学难点
准确表述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学会利用反例进行有条理的表述.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知识回顾
1.首先回顾什么是命题及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命题分真假命题。
问题情境
出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果 a+b>0 ,那么 a>0,b>0
如果 a >0,b >0 ,那么 a+b>0
提问:
1.这两组命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揭示课题.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知识回顾和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让学生回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它的真假性,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继而让学生观察两对命题的共同特点,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并引入“互逆命题”的概念.
互逆命题的概念
1.形成概念: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是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后,让学生尝试运用互逆命题的定义判定两个命题是不是互逆命题
尝试归纳“互逆命题”的概念.
通过举例便于让学生归纳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共性来,从而水到渠成的归纳出互逆命题的概念.
试一试
1.下列各组命题是否是互逆命题:
(1)“如果a>b,那么ac>bc ”与“ 如果ac>bc,那么a>b”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与“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与“如果两个角都等于同一个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4)“对顶角相等”与“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5)“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2.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与同学交流.
(1)如果a2=b2,那么a=b;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的平分线组成一个平角;
(3)末位数字是5的数,能被5整除;
(4)锐角与钝角互为补角.
3.判断上面第2题中互逆命题的真假.
积极思考,细心观察.
认真思考,展开讨论.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正确识别两个互逆命题,从而加深对互逆命题概念的理解.
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制作逆命题时不是简单的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可以了事的,而应该先弄清条件与结论的意思,再对其中的某些词作必要的修饰,然后进行对调,否则会造成语句不通或意思含混.
通常如果原命题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制作它的逆命题相对而言简单些,如果原命题是简略形式,在制作逆命题时觉得表述上有困难,你也可以将它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制作它的逆命题.
通过判断五对互逆命题的真假,为下一环节的讨论作铺垫.
议一议
1.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去证明,那如何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 (小组交流) ?
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但命题结论不成立的例子来说明命题是假命题,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
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
2.了解著名的反例:费尔马猜想。
体验并了解利用反例(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符合命题的结论的例子)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以利于引导学生体验并了解利用反例(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符合命题的结论的例子)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练一练
1.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如果|a|=|b|,那么a=b;
(2)任何数的平方大于0;
(3)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4)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
(5)如果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是这条线段的中点.
2.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
(1)若a>b,则-2a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第12章 证明12.3 互逆命题教案设计,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入,例题精讲,练习,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3 互逆命题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探究反馈,练习反馈,课堂小结,随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3 互逆命题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