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3 互逆命题教案
展开12.3 互逆命题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命题间互逆的特征,进而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运用互逆命题的概念让学生会判断两个命题是否互逆,理解每一个命题都有其逆命题,同时归纳出“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的结论.在说明一个命题为假的过程中,学生举例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通过“费马猜想”著名反例文化的鉴赏与学习,理解数学史就是智慧史,进一步感受举反例的不易及数学的理性美,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意图]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诸如平行线性质与判定命题的实际经验,以及七年级学生初步具有归纳与推理的能力,通过实例观察与思考,进而归纳出互逆命题概念,识别、构造互逆命题,运用反例证明假命题,体会互逆命题之间真假无必然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命题的归纳,也为后续学习推理及提出问题打开新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2.会识别、构造两个互逆命题.
3.能用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难点:1.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构造.
2.举适当的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设计意图]了解互逆命题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识别、构造互逆命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训练.又因学生知识积累不足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构造逆命题及举反例就显得困难.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观察思考: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你能根据图中
信息任说一个命题吗?试试看.
(学生说过之后再在PPT中呈现4个命题.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全面的视角进行命题.)
(1)若a∥b,则∠1=∠4.
(2)若a∥b,则∠2=∠4.
(3)若∠1=∠4,则a∥b .
(4)若∠2=∠4,则a∥b .
师:观察以上4个命题,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知识经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回顾与思考,经过观察、对比、发现,引入课题.这样的设置既回顾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又渗透了分类思想,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
学生:命题(1)与(3)相反.
教师:怎么相反?
……
学生: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
教师:还能不能进一步完善?
……
教师:给这样的两个命题起个名称吧!
学生:互逆命题.
归纳定义: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是原命题,另一个是它的逆命题.
(对定义中的“第一个命题的条件”等词要用红色等显眼的颜色予以强调.)
[设计意图]互逆命题的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但概念表述比较复杂.为此,设置归纳、总结、命名、定义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准确地表述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的本质.
二、探索活动
【活动1】
互逆命题识别:
下列各组命题是否为互逆命题?说说你的理由.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4)两个异号的有理数的和是正数.
和为正数的两个有理数异号.
(5)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都等于同一个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师:第(5)个命题有逆命题吗?是不是每一个命题都有其逆命题?
[设计意图]设置这些命题基于三个考虑.一是互逆命题的识别,关键在于明白两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是什么,是否符合互逆命题的定义;二是通过第(2)题的辨析,明白“假命题”也有逆命题,强化互逆命题的概念,为构造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做出铺垫;三是“埋伏”了命题的逆命题有真有假的经验积累,为后面两个命题真假关系的探讨作了准备.
【活动2】
互逆命题构造:
下列命题是否有逆命题,如果有,请说出它的逆命题.
(1)如果 a=b ,那么 a2=b2.
(2)锐角与钝角互为补角.
(3)能被 5 整除的数,末位数字是 5.
(4)直角都相等.
师:猜想:每一个命题都有其逆命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构造规定命题的逆命题,学生会发现“每一个命题都有命题”的事实,进而引导学生从互逆命题的概念思考并总结出“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活动3】
交流合作:
同桌的两位学生按下列要求进行合作:
⑴每人任写一个数学命题;
⑵写出它的逆命题;
⑶判断所得的两个命题的真假性;
⑷然后同桌两人交流.
⑸展示结果.
师:你是怎么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同,思维层次也不尽相同,教师一味地设置问题控制学生,不利于“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运用更为自由的方式命题,更易于展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也易于发现问题.由于命题涉及内容比较多且复杂,如生活中的判断 “明天会下雨”等命题,在判断条件与结论上有困难,从而限制为“数学命题”.同时,高水平的学生也会发现“多个条件的命题得到一个结论或多个结论”这样命题如何确定其逆命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虽然超出了本节课的要求,但学生能提出来,就是意外的收获.
由于不同的人写出的命题不同,其逆命题也不相同,但他们在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上却有相同的方法,即举反例法.通过展示每个人所写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由学生思考归纳出互逆命题真假之间无必然联系.
三、尝试解决
【活动4】
举反例研究:
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任何数的平方大于0.
(2)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3)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4)如果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是这条线段的中点.
(可以借助于学生所熟悉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来说明.)
[设计意图]如何举恰当的反例有效地说明命题为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特例是一种有效方法,如第(1)题找数0,第(2)题找角45°,第(3)题找90°;但有时还要跳出思维定势思考,通过画图观察,如第(4)题点在线外时的等腰三角形,这一点不易想到.说明举反例是不易的,为了说明举反例的重要性,以及举反例的不易,从而引出数学方面关于反例文化的介绍与传播.
【活动6】
文化鉴赏:
公元1640年,法国著名数学家费马发现:
(利用PPT呈现以上内容,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或猜想”,之后,呈现下面内容.)
而3、5、17、257、65537都是质数,于是费马猜想:对于一切自然数n, 都是质数.
(师:费马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你相信他的结论吗?学生思考后再呈现下面内容.)
可是,到了1732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
.
(师:你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话说?)
这说明了是一个合数,从而否定了费马的猜想.
师:数学史给人智慧,人们为了纪念费马,把称作为费马数.
[设计意图]反例文化鉴赏,既是对数学文化的传播与欣赏,也是强调反例的重要作用及获得反例得不易.但在数学史文化传播中,更要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深入其中体会其真正的内涵.
四、小结思考
小结:
通过学习,你一定对互逆命题有很多收获与感想.请你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尽可能地让学生对互逆命题进行总结,之后,用PPT呈现下面的问题.)
思考:
已知命题:若a∥b,则∠1=∠4.
由条件与结论互换,可得其逆命题,即
“若∠1=∠4,则a∥b.”
若对命题“如果 a∥b,那么 ∠1=∠4.”
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否定,同样也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试试看.
(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它的否命题或逆否命题等,之后呈现教师的预设.)
如果直线 a 不平行直线 b,那么∠1≠∠4.
如果∠1≠∠4 ,那么直线 a 不平行直线 b.
[设计意图]互逆命题的小结与思考,既要有知识层面的总结,即互逆命题的相关内容回顾,又要有思考方面的提升,即互逆命题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提问的新视角,既可以是逆向提问,也可以否定探究,还可以逆否探究,等等.在方法上引领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感悟】
互逆命题教学基于“四能”教育理念,创设了易于学生说出命题的情境,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命题结构间互逆关系,从而提出研究互逆命题的相关问题,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在识别、构造、举反例说明等过程中分析并解决互逆命题的相关问题.在这过程中,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引领,关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互逆命题学习中巩固以前的知识,在互逆命题探究中通过构造、举反例说明等活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追求自然、和谐、流畅,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把本节课教学感悟总结如下:
一、情境创设,追求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自然
为了让学生发现命题中存在互逆现象,教学之初就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知识再现为着力点,引发学生思考,并发现命题之间互逆现象,从而关注这类命题的特征,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是自然的,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发现新特征,提炼新问题,既是对原有知识的温故知新,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事实上,当我给出“三线八角”问题后,学生只是说出诸如对顶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等命题,并没有我预设的“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之类的命题.为此,我及时地引导学生再一次看“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题目表述,要求学生全面思考后,学生才生成较为复杂的命题.
情境创设,仅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不够的,教师的适时引导是必要的.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教学情境,这是追求问题提出自然的前提,教师适度的引领就能促进学生发现并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自然生成的价值取向.
二、活动安排,追求教学环节过渡的自然
互逆命题的提出源自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再现,在再现中发现一些命题之间的互逆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入新概念的学习.围绕互逆命题概念,进行系列探究,即识别、构造、编题,进而发现并总结出互逆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最后过渡到举反例说明命题为假.整个过程,环节过渡与思维认知暗合,流畅自然.
每一个环节的引出均是由上一个环节中隐含的预设自然生成.如在识别活动中设置的五个命题及其逆命题,这些命题有真也有假,学生自然就能判断,潜意识中明白两个命题的真假关系无必然联系,为后面学生自编命题及举反例埋下伏笔.
三、教学调控,追求学生问题暴露和解决的自然
互逆命题在形式上强化了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但命题所涉及的内容却是杂乱无章的,学生因对概念理解的缺失或对知识认识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而这些困惑却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全员教育的理念,必须设置易于暴露学生问题或易于揭示知识内涵的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控教学节奏,使教学过程自然、有效.
在识别探究中,设置了“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与“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两个命题,让学生暴露“后面的命题是假命题,所以它们不是互逆命题”的问题,事实上,有这样的认识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这时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明白判断是否为互逆命题的依据是定义,而学生出现的假命题的认识,也为后面进一步研究互逆命题真假作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学生在合作编题命制了“和为0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时,普遍认为“0没有相反数”,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教师只有快速弥补学生存在的知识欠缺,而这种教学控制是自然的,是基于学生的实际.
四、知识延伸,追求数学教学思维特性的自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品质.教学的数学味就体现在思维层面,即由知识层面要上升到思考方法上.本节课的安排关注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提炼.
在著名的反例文化介绍上,既关注到人文教育,更注重学生思维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史就是智慧史.在本节课的小结中,我没有仅停留在知识回顾的层面上,而是由互逆命题的方法上提炼出发现问题的新视角.
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3 互逆命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3 互逆命题教学设计,共5页。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3 互逆命题教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3 互逆命题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探究反馈,练习反馈,课堂小结,随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12.3 互逆命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3 互逆命题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预习反馈,探究反馈,探究拓展,练习反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