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教案
展开《第五章 第一节植被》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标分析:
课标突出“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和“识别主要植被”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关注植被整体与环境的关系,而非具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标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植被和环境的关系,学习应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学概念不宜涉及;第三,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被影响较大的是热量和水分,可从热量、水分的差异角度分析植被和环境的关系,结合初中课程的气候类型分布、干湿分区等进行讲述;第四,植被的特点,如垂直结构、生态特征,是植被适应环境形成的,可作为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具体体现。
“识别主要植被”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介绍的植被应重点关注地带性植被;第二,选择一些典型植被作为案例,不需要系统介绍所有植被;第三,“识别”的重点在于“区别”,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可对比不同植被的生态特征,从而区分不同植被类型。
该部分课标的达成借助的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除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的图像、视频以外,应引导学生课下开展野外观察,介绍野外观察植被的一般方法,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节分“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三目来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一目“植被与环境”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为后面分析不同类型植被的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打下基础,是本节的核心。
第二目“森林”和第三目“草原与荒漠”共同落实课程标准关于“主要植被”的要求,并通过主要植被类型特点的介绍,重点说明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第一目“植被与环境”的延伸和具体阐述。
为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材安排了“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校园树木调查、观察、分析,加深对植被和环境关系的理解;自学窗 “精品公园‘精’在何处”,学生可感知地理学在指导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强调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并深化对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运用图文材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植被生态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资料归纳、合作探究、实验法、调查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常我们提到沙漠,大家会有什么印象?——荒凉贫瘠;左边图片是智利北部沙漠的景观图片,这里气候干旱,植被及其稀疏,堪称“死亡之地”。右图(书上图5.1)是2017年8月中旬的该地景观,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时几乎看不到植被的“死亡之地”为什么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学生回答】略。
【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植被》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2页的内容,了解植被的基本概念。
【师】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在下面两幅图,哪幅展示的是植被呢?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植被是在一定的地点,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绝顶青松是一株植物,而植被是某地各类植物的整体。在贵州大窝凼,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成群共同生长,形成这里典型的植被。植被内涵的理解可以通过三个方面:首先植被是植物组合,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结构和生产量。植被并不是一群植物偶然的拼凑。群聚在一起的植物,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对生存空间的竞争、光能的获取、营养物质的利用以及植物之间的共生、寄生、附生关系等,可见植被是植物的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作为一个整体反作用于环境,形成本身所特有的植物环境;其次植被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即一定地区会有相应的植被,而某种植被分布在具有相应环境特点的地方;再次,植被是植物的整体,并是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形成的差异,植被又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课本中介绍的植被主要是天然植被。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植被的概念、内涵及类型。那么这种稳定植被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请大家结合下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描述裸地上植被的形成过程。
2.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材料补充】阔叶林群落的原生演替
阶段Ⅰ:新形成的裸地上,只有裸露的基岩。这种环境对于植物而言极端恶劣,没有土壤的养分支持,基岩表面光照强,温差大,十分干燥。
阶段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先锋植物——地衣首先登场,它生活在岩石表面,地衣促进岩石风化,形成薄薄的土层。
阶段Ⅲ:苔藓的出现促进岩石的进一步分解,死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下形成腐殖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阶段ⅡⅢ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岩面小气候的作用不显著,但这种变化为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可能。
阶段ⅣⅤ:草本植物出现并逐渐取代苔藓植物。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岩石缝隙,环境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阶段Ⅵ:喜阳灌木出现,灌木在土壤理化性质有了明显改善后逐渐生长起来,并逐渐取得优势。地面湿度和营养条件的优化,为灌木、乔木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阶段ⅦⅧ:阳性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林下形成的荫蔽环境使耐阴树种定居,阳性树种因环境的变化逐渐消失。至此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相对稳定的阔叶林顶级群落。
【教师总结】在植被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地与地理环境比如土壤、水分等发生作用;植被的形成变化也使这里的土壤、气候等地理要素发生改变;这种演替的终点是形成了一定环境条件下稳定的植被;但是植被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漫长,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且植被的变化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甚至恶化,所以我们对于天然植被要珍惜爱护。
【承转】在稳定的植被中,上图中的阶段Ⅶ,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在垂直方面占据一定的空间,分层明显,形成了植被的垂直结构。
【师生合作探究】读书本P83图5.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完成以下问题。
1.自下而上分为几层?
2.各层高度与光照强度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3.各层植物种类和形态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引发思考】这与合肥的植被垂直结构一致吗?这种垂直结构的形成仅与光照有关吗?不同地区植被垂直结构存在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同种类的植被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分层。垂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使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容纳更多的种类和个体,更充分地利用空间、阳光、土壤水分等,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但植被垂直结构中的植株高度、种群数量、层次数量等则取决于所在地区的气候。我们在第一章中比较过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生物量的显著差异也体现了两种不同植被的植被类型的差异。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活动: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树木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课前布置调查任务,课上师生共同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展示小组活动成果。
小组合作形式展开
活动步骤安排:
1.做好调查前准备工作:明确任务,分组合作;利用花伴侣、形色识花等APP进行辨识。
2.组织实地观察记录:按教材表5.1开展实地观察活动并记录;教师实时指导并进行有效管理。
3.室内整理材料:借助APP查询,请教相关老师、学校园艺人员,在生物老师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植物分类标准,完成教材活动2(2)的统计要求
4.拓展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取典型树种进行研究;查阅资料,了解树木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光照、土壤等及合肥的气候资料,分析比较出“当地树种”和“外来树种”;针对“外来树种”长势探究原因。
5.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调查报告、座谈会、课堂分组展示成果等形式开展“因地制宜绿化校园”的活动,对校园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结讲解】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植被的概念,明晰了植被的形成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植被通过垂直分层利用光照资源,但垂直分层的植株高度、种群数量、层次数量等则取决于所在地区的气候。人类活动影响植被类型,我们要因地制宜地营造人工植被。
【任务布置】搜集去过的一些地方的有关植被的照片或视频,描述该地植被的特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请同学展示上节课布置的任务。
【学生展示】略。
【教师设问】刚刚大家提供的材料涉及到不同的植被。不同地区植被类型有何不同?不同类型的植被有何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识别不同的植被。
【教师讲解】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介绍各种森林分布的大致范围。
大家会发现,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类型多样。在地球上,除寒带外,只要水分条件适宜,就会生长森林。但是处在不同地区的森林植被,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森林植被景观。
【引发思考】如何识别这些不同的森林植被呢?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不同的森林植被,在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可作为我们区分森林植被的重要指标。
【知识竞赛】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把下列四幅景观图和气候类型图一一对应,并说明判断理由。
任务二:完成表格——不同类型森林植被比较
【教师总结】这四种森林植被,自热带至亚寒带,由于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减少,森林的物种、垂直结构、层间植物逐渐减少,生长季越来越短,花期、树叶等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落叶阔叶林树木的叶片宽阔,利于在相对较短的生长季充分生长;亚寒带针叶林树木形成针状叶片,利于抵御干冷而漫长的冬季。
【承转】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分布着典型的红树林,具有特殊的生态特征。请结合书本资料完成活动题。
【活动】分析红树林植被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学生讨论,展示成果】略。
【教师总结】潮汐、海风、海浪、高盐、深厚淤泥是红树林分布地区的环境特点,红树林植被也相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环境适应性特征。同时红树林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防风消浪,缓解潮流对滩涂的冲刷,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呼吸根可净化海水和空气。红树林植被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承转】森林植被形成在水分充足的地区,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观察植被特点,区分草原和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
【自主学习】草原植被比较
【教师总结】我们本节开始展示的景观图片是智利北部阿卡塔马沙漠的荒漠景观,这里气候干旱,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被,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周期,花海绽放。在我国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和短暂的降雨,短生命植物即会生长、开花、结果;到了夏季,即会枯萎,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但近些年来,关于阿卡塔马沙漠花海的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引起的。
【自学窗】精品公园“精”在何处?
1.比较塘西河公园和皇城根遗址公园,分析塘西河公园的优势和不足。
2.从植被和自然环境关系及城市公园的生态效益方面分析精品公园“精”在何处。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天然植被——森林、草原和荒漠。我们要能对不同的植被进行识别,理解植被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其生态特征是对环境的适应。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我们要树立保护植被的理念并身体力行。
【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优秀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一节 植被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植被教案及反思,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