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1:为了解决引言中的问题,我们得到了方程。仔细观察这个方程,未知数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你可以再写出几个类似这样的方程吗?
问题2:你能试着解分式方程吗?
问题3:这些解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这些解法的共同特点是先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再解整式方程。
思考:
(1)如何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呢?
(2)怎样去分母?
(3)在方程两边乘以什么样的式子才能把每一个分母都约去呢?
(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
(1)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通过去分母就化为整式方程了。
(2)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在方程两边都乘同一个式子,即为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问题4:解分式方程:
为去分母,在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得到整式方程:。解得:。将代入原分式方程检验,发现这时分母和的值都为0,相应的分式无意义。因此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原因:
在去分母的过程中,对原分式方程进行了变形,而这种变形是否引起分式方程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所乘的最简公分母是否为0。
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原分式方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2)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看是否为0。
问题5:你能概括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吗?解分式方程应该注意什么?
基本思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一般步骤:
(1)去分母;
(2)解整式方程;
(3)检验。
注意:由于去分母后解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需要检验。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例1.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2-1得x+1=2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
检验:把x=1带入x2-1=0.
所以,x=1不是方程的根,是增根。
例2.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7)约去分母,得
100(x-7)=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0。
检验:把x=10代入x(x-7),得10×(10-7)=30≠0。
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同学们掌握了分式方程的解法,能否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呢?
例3.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某研究室安排两位程序员各输入一遍,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两人各输入2640个数据,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个数据?
解: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个数据,则甲每分钟能输入2x个数据,根据题意,得
解得x=11。
经检验x=11是原方程的解。并且,当x=11时,2x=2×11=22,所以乙用了240分钟,甲用了120分钟,甲比乙少用了120分钟,符合题意。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上述例题的过程,说明列方程的思想和技巧,并详细说明解方程的步骤。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是什么?解分式方程应该注意什么?
(3)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案: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探究归纳,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设计,共3页。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6章 分式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6章 分式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探究归纳,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