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陈泓旭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该课标要求中,“运用”是行为条件,要求学生在观察和初步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传播过程示意图的基础上,识别并复述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行为动词“说明”属于布鲁姆分类中的了解层面—即在理解并把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后,要求学生能通过基于示意图来阐述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各部分形成机理,并能迁移运用到大气削弱作用或大气受热过程所表现的地理现象进行解答。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该节内容是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习之后对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部分内容的深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大气受热过程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大气是怎样受热的,以及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带去受热过程中出现的“保温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全球变暖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储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认知上对低层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普遍共性是在思维能力上开始从简单到复杂化的转变。
生活经验:从平时的气温高低来直观感受大气的冷热,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会有深刻的体会。
心理特点:此年龄段的学生仍未脱离初中生好动爱玩的特性,但心智逐渐成熟,情绪可控,对获取新事物有一定的兴趣,可通过提问、认可、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认识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画出过程简图。
2.结合太阳辐射的传播示意,举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表现,并解释生活现象。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难点: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教学方法】
教法:范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展示朝霞、晚霞的照片。
根据图片以闯关答疑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三个问题:Q1:太阳高度角越低,霞越红?Q2:天空为什么呈蓝色?Q3:看不见的地球保温杯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观察图片,调动生活经验,同时调整学习状态准备进入本节的学习
问题驱动,从人们最关心的气温预报入手,提出大气升温的来源的疑问,使学生产生疑惑,进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讲授
基础铺垫
1.介绍太阳辐射传递形式。
2.用围炉取暖的例子说明太阳并不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点出太阳是根本热源。
3.利用光谱图讲解太阳辐射能量分布,指出太阳辐射能量的集中区域,并通过太阳及地球表面辐射的温度对比说明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
根据太阳辐射示意图,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区分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差异,并做好相关笔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
结合示意图,讲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知识点,并说明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短波辐射与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生成疑惑,带着任务进一步学习。
一、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
1.通过PPT动画演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认识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2.讲清大气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特别是吸收和散射作用的选择性。为后面的迁移运用打好基础。
3.结合上述太阳光谱的能量分布,点出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会穿过大气到达地表,逐渐转向下一过程。
联系基础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如何传播与被削弱,认真听讲并做好相关笔记,建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传播过程的模块框架。
将大气受热过程拆分成太阳辐射的传播过程、地面辐射的传播过程和大气辐射的传播过程三个部分进行讲解,再通过一定的逻辑连接将三部分整合成最终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部过程,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各部分的逻辑过程,更易理解消化;同时,用两小儿辩日来解释太阳辐射在不同时空分布上出现的差异,解释生活中太阳辐射被削弱程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体验、用“蓝太阳”和朝霞晚霞的形成来补充大气散射作用的表现,让学生能迁移运用所学认识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用月表昼夜温差大与藏族传统服饰隐含的地理奥秘两个现象对大气保温作用进行反例阐述,补充了大气逆辐射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大气逆辐射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大气直接热源——地面辐射的作用。
1.插入《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一句的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时空变化与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同区域不同时及同时不同区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的传播路径的示意,说明太阳辐射在不同时空组合的削弱结果,从而揭示两小儿辩日中的地理意义。
3.在讲解到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时,提示学生“削弱越多的什么光才会出现红太阳?”让学生根据线索分析寻找导入的答案。
代入生活情境,了解大气削弱太阳辐射的时空规律,综合考虑问题,形成一定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做好相关笔记。
1.根据前述所学的知识联系导入问题1和2进行学生回答,老师进行评价并作简要补充。
2.展示沙尘暴侵袭的北京郊区出现的蓝太阳的图片,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蓝太阳的疑问。思考两分钟。
3.即学即用,运用散射原理分析解答其蓝太阳形成原因。
认真聆听老师对案例的分析讲述,联系前面所学有关大气散射的知识,了解太阳光的散射表现出的具体现象,再认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并做好相关笔记。
二、地面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
1.通过示意图,按顺序讲述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过程。
2.在讲解“太阳暖大地”时补充讲解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最直接的热源。将上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回扣。
3.展示书本图3-14的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表,让学生讨论解决1.根据图表,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内容,解释为什么夏天有些地方的草坪比沥青路上要更加闷热?两个问题。
结合PPT的动画顺序,理解地面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并懂得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最直接的热源,解答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做好相关笔记。
根据示意图的演示顺序,将辐射过程再现出来,学生按一定逻辑思维进行跟踪认识,掌握辐射主要的传播方式和路径。衔接前述大气受热直接热源的问题,寓知识的逻辑联系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结构井然的整体学习中做到心中那个有数、前后贯通。
三、大气辐射的传播过程
1.讲授 “大气还大地”的过程,并将导入问题3的提示摆出,让学生进行思考。
2.布置画图任务,让学生自主动手根据前面所学对月球表面的辐射情况进行诊断,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二是解决问题3的思考。
根据示意图认识大气辐射的传播过程,理解清楚大气逆辐射的知识点,并通过画图迁移运用到月球表面的情况,以及分组讨论并解释藏族传统服饰的设计内涵,融入乡土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态度,又进一步深化学习大气逆辐射的意义。
通过不同的现实案例,有意识地强化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绘制联系图,利用图形语言厘清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图像语言的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缜密的地理思维,形成地理脑图,提高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和成就感。而藏族服饰和拉萨的案例则培养学生科学审美的能力,并将所学学以致用,巩固知识结构,同时小组合作也让学生间有思维的交流,还帮助老师检验教学效果。
展示藏族传统服饰及日光城拉萨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大气逆辐射的相关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设计的意图(高海拔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不显著,区域昼夜温差大)
内容结构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陈泓旭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该课标要求中,“运用”是行为条件,要求学生在观察和初步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传播过程示意图的基础上,识别并复述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行为动词“说明”属于布鲁姆分类中的了解层面—即在理解并把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后,要求学生能通过基于示意图来阐述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各部分形成机理,并能迁移运用到大气削弱作用或大气受热过程所表现的地理现象进行解答。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该节内容是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习之后对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部分内容的深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大气受热过程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大气是怎样受热的,以及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带去受热过程中出现的“保温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全球变暖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储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认知上对低层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普遍共性是在思维能力上开始从简单到复杂化的转变。
生活经验:从平时的气温高低来直观感受大气的冷热,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会有深刻的体会。
心理特点:此年龄段的学生仍未脱离初中生好动爱玩的特性,但心智逐渐成熟,情绪可控,对获取新事物有一定的兴趣,可通过提问、认可、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认识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画出过程简图。
2.结合太阳辐射的传播示意,举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表现,并解释生活现象。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难点: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教学方法】
教法:范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展示朝霞、晚霞的照片。
根据图片以闯关答疑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三个问题:Q1:太阳高度角越低,霞越红?Q2:天空为什么呈蓝色?Q3:看不见的地球保温杯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观察图片,调动生活经验,同时调整学习状态准备进入本节的学习
问题驱动,从人们最关心的气温预报入手,提出大气升温的来源的疑问,使学生产生疑惑,进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讲授
基础铺垫
1.介绍太阳辐射传递形式。
2.用围炉取暖的例子说明太阳并不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点出太阳是根本热源。
3.利用光谱图讲解太阳辐射能量分布,指出太阳辐射能量的集中区域,并通过太阳及地球表面辐射的温度对比说明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
根据太阳辐射示意图,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区分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差异,并做好相关笔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
结合示意图,讲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知识点,并说明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短波辐射与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生成疑惑,带着任务进一步学习。
一、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
1.通过PPT动画演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认识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2.讲清大气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特别是吸收和散射作用的选择性。为后面的迁移运用打好基础。
3.结合上述太阳光谱的能量分布,点出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会穿过大气到达地表,逐渐转向下一过程。
联系基础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如何传播与被削弱,认真听讲并做好相关笔记,建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传播过程的模块框架。
将大气受热过程拆分成太阳辐射的传播过程、地面辐射的传播过程和大气辐射的传播过程三个部分进行讲解,再通过一定的逻辑连接将三部分整合成最终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部过程,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各部分的逻辑过程,更易理解消化;同时,用两小儿辩日来解释太阳辐射在不同时空分布上出现的差异,解释生活中太阳辐射被削弱程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体验、用“蓝太阳”和朝霞晚霞的形成来补充大气散射作用的表现,让学生能迁移运用所学认识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用月表昼夜温差大与藏族传统服饰隐含的地理奥秘两个现象对大气保温作用进行反例阐述,补充了大气逆辐射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大气逆辐射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大气直接热源——地面辐射的作用。
1.插入《两小儿辩日》中“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一句的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时空变化与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同区域不同时及同时不同区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的传播路径的示意,说明太阳辐射在不同时空组合的削弱结果,从而揭示两小儿辩日中的地理意义。
3.在讲解到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时,提示学生“削弱越多的什么光才会出现红太阳?”让学生根据线索分析寻找导入的答案。
代入生活情境,了解大气削弱太阳辐射的时空规律,综合考虑问题,形成一定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做好相关笔记。
1.根据前述所学的知识联系导入问题1和2进行学生回答,老师进行评价并作简要补充。
2.展示沙尘暴侵袭的北京郊区出现的蓝太阳的图片,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蓝太阳的疑问。思考两分钟。
3.即学即用,运用散射原理分析解答其蓝太阳形成原因。
认真聆听老师对案例的分析讲述,联系前面所学有关大气散射的知识,了解太阳光的散射表现出的具体现象,再认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并做好相关笔记。
二、地面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
1.通过示意图,按顺序讲述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过程。
2.在讲解“太阳暖大地”时补充讲解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最直接的热源。将上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回扣。
3.展示书本图3-14的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表,让学生讨论解决1.根据图表,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内容,解释为什么夏天有些地方的草坪比沥青路上要更加闷热?两个问题。
结合PPT的动画顺序,理解地面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并懂得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最直接的热源,解答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做好相关笔记。
根据示意图的演示顺序,将辐射过程再现出来,学生按一定逻辑思维进行跟踪认识,掌握辐射主要的传播方式和路径。衔接前述大气受热直接热源的问题,寓知识的逻辑联系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结构井然的整体学习中做到心中那个有数、前后贯通。
三、大气辐射的传播过程
1.讲授 “大气还大地”的过程,并将导入问题3的提示摆出,让学生进行思考。
2.布置画图任务,让学生自主动手根据前面所学对月球表面的辐射情况进行诊断,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二是解决问题3的思考。
根据示意图认识大气辐射的传播过程,理解清楚大气逆辐射的知识点,并通过画图迁移运用到月球表面的情况,以及分组讨论并解释藏族传统服饰的设计内涵,融入乡土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态度,又进一步深化学习大气逆辐射的意义。
通过不同的现实案例,有意识地强化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绘制联系图,利用图形语言厘清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图像语言的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缜密的地理思维,形成地理脑图,提高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和成就感。而藏族服饰和拉萨的案例则培养学生科学审美的能力,并将所学学以致用,巩固知识结构,同时小组合作也让学生间有思维的交流,还帮助老师检验教学效果。
展示藏族传统服饰及日光城拉萨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大气逆辐射的相关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设计的意图(高海拔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不显著,区域昼夜温差大)
内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