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
展开第五单元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一位游客由辽宁大连出发向西经内蒙古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 )
A.“塞外江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层层绿”
B. “碧海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滚滚”
C. “林海雪原”→“滚滚麦浪”→“椰风海韵”
D. “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东方不夜城”
2.该游客看到的景观自东向西变化,体现了( )
A.自然带的周期性更替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第1题,辽宁大连——“碧海蓝天”;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牛羊”;新疆——“黄沙滚滚”。第2题,辽宁大连→内蒙古→新疆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B 2.D
读右图,完成3~4题。
3.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4.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第4题,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答案3.D 4.C
下面是甲、乙两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带的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6.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解析第5题,甲山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带,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半山腰地带是地形雨最多的地带。第6题,读图可知,乙山南坡基带高,是阳坡,说明乙山位于北半球;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的植被。
答案5.D 6.C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7~9题。
7.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8.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9.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人类活动
C.降雪量 D.地形坡度
解析第7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第8题,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甲、乙、丙分别是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丁处海拔更高,气温更低,风力大,环境恶劣,最可能为矮小的灌木丛。据材料信息“身躯矮小扭曲”可知,诗人描述的植被较为矮小,最可能位于丁,故D项正确。第9题,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故A项正确。
答案7.C 8.D 9.A
右图为某岛自然带分布范围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的分界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岛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 )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
C.苔藓和地衣
D.草原
11.该岛上Ⅰ、Ⅱ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海陆位置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该岛为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南部沿海自然带为寒带苔原带,典型植被为苔藓和地衣。第11题,该岛Ⅰ自然带为寒带苔原带,Ⅱ自然带为寒带冰原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差异。
答案10.C 11.B
2007年9月15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横穿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2~13题。
12.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13.材料中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解析第12题,雪桥消失、长草带越来越高、冰雪消融面积增大等,这些是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景象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表明当地气候在不断变暖,因此气候是导致这些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第13题,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阿尔卑斯山植被、冰川等要素发生变化,表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2.B 13.C
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20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15.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4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流雨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15题,除植被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答案14.C 15.B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引自沈从文《边城》。茶峒地处我国湘黔渝三个省级行政区交界地带)。据此完成16~17题。
16.茶峒所在地区( )
A.山区植被茂密,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河流水运发达,河流一年中有春、夏两次汛期
C.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沿岸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农业发达
17.当地居民需防范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A.寒潮、沙尘暴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洪涝 D.海啸、风暴潮
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提示,茶峒地处我国湘黔渝三个省级行政区交界地带,地势起伏大,以山地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一年中只有夏汛一个汛期。第17题,由于地势起伏大,夏季多雨,所以当地居民需防范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沙尘暴、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等灾害的影响较小。
答案16.C 17.B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19.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
A.地势高峻,气候高寒,雪峰连绵
B.西高东低,三角洲平原海拔很低
C.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坦开阔的平原
D.地形复杂,山地、盆地交错分布
解析第18题,据图中“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冻土”等信息可判断,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D项正确;青藏地区属于高寒气候,A项错误;西北地区属于较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项错误;华北地区地处暖温带,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项错误。第1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三面分别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环绕,中部为平坦开阔的东北平原。
答案18.D 19.C
20.
右图为我国尺度较大的甲、乙两个地形单元示意图。下列有关甲、乙两地气温差异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甲地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
B.白天:乙地地面辐射弱,气温较低
C.夜晚:甲地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D.夜晚:乙地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
解析甲、乙两地海拔相差4000米,甲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因此气温较低;乙地海拔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吸收的地面辐射也多,因此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夜间,甲地地面辐射弱,且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乙地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三幅图分析地形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并解释其原因。
(2)三幅图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3)总结自然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1)图1
影响:地形起伏小,阔叶林分布范围广。
原因:盛行西风影响的范围大,从沿海向内陆降水的差异较小。
图2
影响:地形起伏较大,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分布不同。
原因: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图3
影响:地形起伏大,垂直带谱丰富。
原因:海拔不同,热量和降水状况也不同。
(2)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3)自然环境是由自然要素组成的;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
22.(6分)读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B是 带,E是 带。
(2)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 条件变化引起的。
(3)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 条件变化引起的。
解析第(1)题,B自然带位于温带大陆的内部地区,当地气候类型为温带草原气候,所形成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E自然带所在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图中自然带A→B→C的依次更替是东西方向的更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故降水差异很大,所以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第(3)题,图中自然带E→A→D的依次更替是南北方向的更替,由于纬度的差异使得热量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
答案(1)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3)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23.(12分)自然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现象,也有非地带性现象。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非洲自然带类型分布图
非洲三地气温、降水量图
(1)从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方面,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甲、乙两地虽然自然带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略有差异。从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简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乙地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所以河流流量大;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根据降水量可以看出,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降水多,12、1、2月降水少;乙地全年降水丰富且分配均匀。这样的降水差异导致其自然植被景观略有不同。第(3)题,丙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纬度低,气温高,同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沿岸有厄加勒斯暖流经过,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其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有差异。
(3)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厄加勒斯暖流常年流经。因此该地常年高温多雨,其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甲、乙两山脉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1)比较甲、乙两山脉垂直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列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山脉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解析第(1)题,对比甲、乙两山脉垂直带谱情况可知,乙山脉垂直带谱更加丰富;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山脉低,因而可以推测出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2)题,读甲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因为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第(3)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等有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山脉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
答案(1)差异:乙山脉垂直带谱更加丰富;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山脉低。乙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因此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南坡相对于北坡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