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培优练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分层作业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测评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分层作业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层作业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某日,到开罗(东二区)旅游的小明在当地时间22:50收到同学在山东青岛拍摄后立即(略去网络传输时间)传来的照片(青岛著名的“石老人”日出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 拍照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6月8日4:50B.12月8日4:50C.6月9日16:50D.12月9日16:50
[解析] 拍照时开罗(东二区)的当地时间为22:50,则北京时间此时应为22:50+(8-2)=4:50,此时山东青岛日出,说明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季。
2. 小明在开罗游玩了一个星期,回到青岛后,也想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拍摄同样景象的照片(不考虑天气状况),那么,拍摄日期可以选择在( )
A.6月15日B.7月6日C.12月15日D.1月5日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拍照时间是6月8日,若想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拍摄同样景象的照片,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同一纬度。7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与6月8日距夏至日时间大致相等,说明其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同一纬度,太阳升落时间及昼夜长短相同,此时才能拍摄同样景象的照片。
2019年11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天坑群。图a为其中一个天坑,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坑壁岩石类型与图b中的丁相同B.坑底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C.坑壁陡峭、底部草木丛生D.天坑高差大、水能较丰富
[解析] 天坑为喀斯特地貌,坑壁岩石应属于沉积岩,图b中丙由沉积物形成,为沉积岩;该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坑底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坑坑壁陡峭,底部稍平,土层稍厚,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底部草木丛生;天坑高差大,但无河流发育,水能缺乏。
4. 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B.③—④—⑤C.④—⑦—③D.⑥—①—③
[解析] 该区域需要沉积物在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之后地壳抬升,沉积岩(喀斯特地区多为石灰岩)出露地表,接受流水侵蚀,逐渐形成天坑景观。图b中①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②为岩浆喷出地表;③表示外力侵蚀作用;④为沉积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⑦为地壳抬升。
北京房山石花洞上下发育8层,①层是地表以上的东山穿洞,②~⑧层位于地表以下,底层为地下暗河,如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 图中695高地为( )
A.向斜山B.背斜山C.断块山D.火山
[解析] 读图可知,695高地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为中部新,两翼老,为典型的向斜构造,属于向斜山;该处岩层未发生断裂,且岩层层理结构明显,无火山活动,不属于断块山和火山。
6. 图示区域( )
A.洞层③比⑤形成早B.褶皱形成于T地层发育前C.地质构造利于储油D.岩浆活动形成了各层溶洞
[解析] 溶洞受流水侵蚀形成,每一层洞穴形成后,地壳抬升,之后一段时间内地壳相对稳定,岩层再次接受流水侵蚀形成下一层洞穴,因此③比⑤形成时间较早;该区域褶皱形态相似,说明发生过一次褶皱,T层也发生了明显的弯曲,说明褶皱发生于T地层形成之后;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地下暗河发育,不利于储油;该处多层溶洞是由外力侵蚀作用以及内力抬升作用形成的,而非岩浆活动形成。
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从而使得上层空气快速流动,称为急流。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温带急流位于高层中纬西风带,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且其移动路径越弯曲,大气运动越强烈。下图示意某时段北美温带急流。据此回答7~8题。
7. 与夏季相比,冬季北美大陆温带急流( )
A.位置偏北 风速偏大B.位置偏北 风速偏小C.位置偏南 风速偏大D.位置偏南 风速偏小
[解析]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季节性移动,温带急流也会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而移动。与夏季相比,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整体南移,温带急流位置也应偏南;北半球冬季温带地区地面南、北温差较大,导致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温带急流风速也应偏大。
8. 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往往象征着( )
A.台风形成B.寒潮结束C.沙尘肆虐D.对流加剧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温带急流偏南,应为冬季。在图示区域中部,温带急流由东西向转为由北向南推进,题意表明,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因此地面天气系统也随之向南移动,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移动,即冷气团南下,易导致寒潮暴发,图中温带急流的路径由蜿蜒波动发展为平直移动,即又由西向东运动,冷气团南下运动被抑制,因此往往象征着寒潮结束。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据此回答9~10题。
9. 此时,下列城市中风向为偏南风的是( )
A.成都 B.郑州 C.兰州 D.广州
[解析] 由图可知,此时,成都的风向为偏南风,郑州、兰州和广州的风向均为偏北风。
10. 下列关于甲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于我国的夏季B.其形成受云贵高原的影响C.云南大部分地区阴雨冷湿D.该天气系统为快行冷锋
[解析] 据图可知,甲天气系统为昆明准静止锋,受云贵高原的影响形成,一般形成于我国的冬季;云南所处区域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相对较高,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云南一侧多晴天。
托什干河流域位于天山西南侧,是塔里木河的上游源区之一。托什干河主要由冰雪融水补给。下图示意2011年4月23—25日托什干河下游甲水文站流量变化。据此回答11~12题。
11. 该区域主要水汽来源是( )
A.大西洋 B.印度洋C.太平洋 D.北冰洋
[解析] 该区域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盛行西风把大西洋的水汽带到山脉南麓,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
12. 2011年4月23—25日,托什干河甲水文站流量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游( )
A.降水量增加B.日均气温上升C.受低气压控制D.水库开闸放水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1年4月23—25日,托什干河甲水文站流量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每日形成一个流量高峰。托什干河的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部分山地降水,4月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日均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大增,使得河流水量大增;降水量的增加和低气压影响不会形成规律的每日流量高峰;水库开闸放水不会超过警戒流量。
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据此回答13~14题。
13. 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解析] 根据图中海陆轮廓以及洋流流向可知,①地附近洋流为西风漂流,即西风带位于①地附近;②地附近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③④两地附近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14. 当③所在大洋赤道附近南、北两侧大洋环流方向相同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南极地区可进行全天候天文观测B.我国东北的农民正忙着收割小麦C.索马里沿海饵料丰富,渔业丰收D.印度空气污染达到一年中最严重
[解析] 读图可知,③所在大洋为印度洋,其赤道附近南、北两侧大洋环流方向相同时,均自东向西流,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南极地区可进行全天候天文观测的时间为当地极夜期间,即北半球夏季;东北收割小麦时间一般为8—9月;北半球夏季索马里沿岸为西南季风(离岸风),多上升流,渔业资源丰富;印度冬季东北季风受北部山地阻挡,风力较弱,同时东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加上农民焚烧秸秆等使其空气污染达到一年中最严重。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 图中①②③④洋流所在大洋环流圈常年呈顺时针方向运动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①为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洋流流向冬季呈逆时针方向,夏季呈顺时针方向;②③④三个地点都是中低纬大洋环流的一部分,②④位于南半球,常年呈逆时针方向运动,③位于北半球,常年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16. 图中与M地自然带一致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解析] M地为热带草原带,受纬度、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甲地为热带雨林带,乙地为热带草原带,丙地为热带荒漠带,丁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下图是基于新疆喀什河流域2000—2016年积雪数据所绘制的区域积雪线高度变化图。据此回答17~18题。
17. 下列对图中积雪线高度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最高雪线、最低雪线、平均雪线高度变化基本一致B.12月至次年3月因为气温低积雪线高度较为稳定C.从4月中旬开始因为降水增加积雪线高度持续抬升D.海拔3 000 m以上因是永久积雪所以积雪线高度稳定
[解析] 图中最高雪线、最低雪线、平均雪线高度变化基本一致;12月至次年3月积雪线高度变化不稳定;从4月中旬开始积雪线高度抬升(不是持续抬升),是因为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该地位于新疆喀什,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海拔3 000 m以上积雪线高度不稳定。
18. 图中积雪线高度2月有明显变化,推测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山地出现逆温层B.冬季风势力较强C.西风的势力较弱D.准静止锋的影响
[解析] 该地2月气温开始回升,白天山上增温快,气温上升,夜晚山地出现逆温层,山坡气温较高,积雪融化,雪线迅速上升;冬季风势力强,气温降低,雪线会下降;该地位于新疆喀什,西部高山、高原阻挡西风,受西风影响小,影响其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喀什位于天山南坡,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大西洋的不太强的冷气团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形成准静止锋,其主要影响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对喀什的影响很小。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如图为浙江的西天目山、乌岩岭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表示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范围与大致比例。据此回答19~21题。
19. 据图推测,乌岩岭位于西天目山的( )
A.南面B.北面C.东面D.西面
[解析] 由图可知,两座山基带都是常绿阔叶林,乌岩岭基带分布的上限更高些,因此可知乌岩岭的热量条件比西天目山好,推测其纬度较低,应在西天目山的南面。
20. 乌岩岭相比于西天目山缺少落叶阔叶林带,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海拔高B.人类活动C.湿度大D.坡度陡
[解析] 根据西天目山植被垂直分布的顺序可推知,在自然状况下,乌岩岭在海拔1 500 m以上应该出现落叶阔叶林,但是乌岩岭只出现了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林,推测可能是落叶阔叶林遭到人为破坏,退化为山地灌草林。
21. 白云尖是乌岩岭的最高峰,因终年被飞云白雾笼罩而得名。为达到极目远眺效果,攀登白云尖的最佳月份是( )
A.3、4月份B.6、7月份C.10、11月份D.1、2月份
[解析] 冬、春季节白云尖气温较低,植被生长状况欠佳;乌岩岭位于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云雾天气较多,山顶观赏效果较差;秋季秋高气爽,天气状况好,适合极目远眺。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之一,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等。据此回答22~23题。
22. 判断图a中 Ⅰ、Ⅱ、Ⅲ、Ⅳ 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解析] 水库的修建会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增多;同时水库周围降水增多是库区蒸发量增大和植物蒸腾加强的结果。故Ⅰ为土壤水增多,Ⅱ为植被覆盖率增大,Ⅲ为库区蒸发量增大,Ⅳ为蒸腾加强。
23. 图b中甲、乙、丙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解析] 根据图b可知,土壤湿度增大可使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导致空气湿度增大,甲为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蒸腾作用加强,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导致降水增加,丙为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乙为气温变幅减小。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 材料二 图甲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图乙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6分)
[答案]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4分)
[答案] 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3)根据A、B两地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 B地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故降水较多,雨季较长。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图1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图2示意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1926年7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
图2 长安河(老城区—城隍庙段)示意图
(1)分析宁陕县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6分)
[答案] 所在区域(位于秦岭南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县城地势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
(2)解释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6分)
[答案] 降雨量大且历时长,长安河流量大,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
(3)指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江心洲两侧的东、西河道中水量较小的河道,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答案] 东河道。理由:东河道较窄;东河道(位于凸岸)水深较浅;城隍庙未受洪水影响,说明东河道水位较低。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50 m水深内的海域的冷水性鱼类,其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洄游和游泳的能力都较弱,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
材料二 图1为秘鲁渔场鱼汛前期(实线)和末期(虚线)水温分布,图2为秘鲁北部、中部和南部渔场鱼汛前期和末期捕鱼量的相对值(在鱼汛前期,中部和南部区域渔场的捕获量视为100%)。
(1)说明秘鲁鳀成为世界捕获量最大的单鱼种的原因。(6分)
[答案] 秘鲁沿海饵料丰富;秘鲁鳀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秘鲁鳀洄游和游泳的能力弱且生活于近岸水域,易于捕捞。
(2)指出鱼汛前期和末期捕获量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 前期从北到南水温都较低,适宜秘鲁鳀生长,捕获量大;末期北部和中部水温升高,秘鲁鳀南游,捕鱼量减少,南部水温适宜,捕鱼量仍较多。
(3)秘鲁附近海域上升流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秘鲁鳀的大量生长,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答案] 上升流过强会把营养物质带到远海,远海水温较高,不适合秘鲁鳀大量生长;上升流过弱会使营养物质不足。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测评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末测评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中测评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期中测评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共38页。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本册综合评课课件ppt,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