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1页
    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2页
    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共18页。
    2021-2022学年度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土高原上蓦然响起的安塞腰鼓,惊心动魄,气势磅(bó),展现的是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甩开(jī)绊展现出的阳刚之美;江南偏僻(pì/bì)村庄里的一场社戏,因为有了一群淳朴、天真的农村小伙伴的陪伴,而让作者深深眷(juān/juàn)恋。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气势磅(bó)_____________               (jī)__________绊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偏僻(pì/bì)(2)眷(juān/juàn)恋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B.推开他房间的门,便发现地上、沙发上、桌子上满是脏乱的衣物,随手丢弃的外卖由于太长的时间散发出味道,检察人员对房间情况叹为观止。
    C.一些过去种群繁盛的野生动物,由于捕猎者的大肆捕杀,前几年逐渐销声匿迹。但随着《动物保护法》的颁发,这些动物族群又开始慢慢壮大。
    D.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追求也开始发生转变,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二、选择题
    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向我们介绍“物候”相关知识的事理说明文。
    B.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中都谈到恐龙灭绝。所说明的问题相同,只是方式不同。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介绍岩石具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科普说明文。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市景观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新一届学生文联代表大会广泛采纳并征求了与会学生关于如何办好文学社团的意见。
    D.“神马都是浮云”“鸭梨”“围脖”等网络词语一下子蹿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结果。
    6.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割麦插禾        消声匿迹        内陆        孕育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山脚        海棠
    D.衰草连天        草长鹰飞        农彦        灵敏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翘(qiào)       悬殊(shū)       衰草连天(shuāi)       草木荣枯(róng)
    B.侵害(qīn)        延迟(yán)       周而复始(ér)          风雪载途(zhài)
    C.孕育(yù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g)        翩然自来(piān)
    D.了解(jiě)        纬度(wěi)       销声匿迹(nì)            簌簌落下(shù)
    8.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   , 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三、综合性学习
    9.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善待自然,我们生活的家园将会更加美好,漠视自然,人类将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新华中学八(2)班拟开展以“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叉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呜,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呜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呜,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畀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0.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或旦而不鸣________                  ②皆足取祸也________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12.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13.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4.“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15.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7.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下面是部分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歌,其中包含物候资料,具有科学价值。
    (1)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此诗描写的是山西长治一带的景色,山西长治位于北纬36度)
    (2)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此诗描写的是成都一带的景色。成都位于北纬31度)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节选自《语文杂谈》有修改)
    【材料三】
    ①随着气候变暖,物候正在发生变化。
    ②地面物候资料显示,1959~1993年间,北美地区春季的生物物候提早了6天。1959到1993年期间,欧洲地区叶子提早6天发芽,秋季叶子推迟5天变色,即春季事件平均提前大约6天,而秋季事件平均推迟大约5天。在地中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大多数常落叶性植物叶子的生长比50年前平均提早了16天,而落叶时间平均推迟了13天。基于遥感观测的生长季变化研究支持近20年植物生长季提前,而结束时间推迟的结论。
    ③过去25年中,英国的蚜虫在其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提早了3~6天;过去20年,英国蝴蝶不仅出现的时间提早而且飞行期延长了。从1975~1994年间在荷兰最常见的微鳞翅目昆虫的最大个体数出现时间平均提早了12天。在西班牙东北部,蝴蝶出现的时间也比1952年提早了11天。1990~1999年间,美国纽约州青蛙鸣叫的时间比1900~1912年间提早了大约10天。幼虫期和成虫期的变化也是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回应之一。
    ④鸟的迁徙和繁殖时间也对温度的变化相当敏感,所以全球变暖会导致鸟类春季活动更早地开始。在欧洲,鸟类提早筑巢部分归因于植物生长的提早及由此引起的鸟赖以为食的昆虫的提早生长。
    ⑤区域分析表明,春天冰雪消融的提早趋势与在高纬观察到的不断变暖是相一致的。在苔原、冻土地带和北方生物带上,冰雪的消融期比上个世纪至少提早了一个星期。与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比,哈得逊湾西部的冰解冻平均提前3个星期。
    ⑥尽管不同的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但大量的物候变化都表明了春季提早、生长季延长的现象,物候已经对最近20多年来气候变暖发生了显著的响应。
    (来源于2003年2月25日《中国气象报》,有改动)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1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连虽然在北京以南,但是由于大连靠海,所以大连冬天比北京暖和,春天却比北京寒冷。
    B.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却反不适应,这说明热带作物不适宜种植在山脚。
    C.尽管不同的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但是这种变化的总体倾向却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D.英国南部1741到1750年十年间春初七种乔木开花和抽青的日期比1921到1930年十年间迟9天,是受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19.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0.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农忙季节,人们需要依据时令来安排生产,材料四图一呈现的是某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物候现象描述出来。
    (2)一位东北农业专家说,在40年前,农业技术人员常常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叫他们千万别着急。40年过去了,现在这种说法还对吗?请你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21.阅读材料三,概括全球变暖使物候产生了哪些变化?
    22.如果要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各选一个例子,放到材料一中相应的段落,作为说明某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例子,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放到材料一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六、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23.班级将开展傅雷家书专题阅读交流会,要求大家先阅读这本书,再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小梅同学看到书中收录了那么多书信,不知该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的任务,请你就阅读策略给她提出建议。
    24.小组同学一起阅读了以下三份书信,小梅主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进行交流,小芳主张以修身励志为主题进行交流,你支持谁?请结合三封信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A:孩子:
    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谈谈几桩重要的事。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
    爸爸
    八月十六日晚
    B:亲爱的孩子:
    ……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
    爸爸
    一月二十六日
    C:亲爱的孩子:
    ……斯卡拉蒂的时代,文艺复兴在绘画与文学园地中的花朵已经开放完毕,开始转到音乐;人的思想感情正要求在另一种艺术中发泄,要求更直接刺激感官,比较更飘渺更自由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来满足它们的需要。所以当时的音乐作品特别有朝气,特别清新,正如文艺复兴前期绘画中的波提切利,而且音乐规律还不像十八世纪末叶严格,有才能的作家容易发挥性灵。……写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常去大英博物馆,那儿的艺术宝藏可说一辈子也享受不尽。……
    爸爸
    八月九日
    25.小组讨论时,小文认为傅雷过于推崇西方文化了,小语却不这么看,请你结合三封信的内容并联系整本书,帮小语补出理由。
    小语:小文的看法太片面了,我认为傅雷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你看:

    参考答案:
    1.     礴     羁
    2.(1)pì     (2)juàn
    3.C
    【解析】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羁绊”:意思是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2.“偏僻”:远离城市或中心区,交通不便。“眷恋”:指对某人或某物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
    3.A.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望文生义;
    B.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贬不当;
    C.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使用正确;
    D.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褒贬不当;
    故选C。
    4.B
    【详解】
    B.有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中都谈到恐龙灭绝。所说明的问题不相同。故选B。
    5.A
    【详解】
    B.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C.语序颠倒,应先征求意见再采纳意见。故应把“采纳”和“征求”调换位置;
    D.句式杂糅,应去掉“的主要原因”或“所造成的结果”;
    故选A。
    6.D
    【详解】
    A.       消—销;
    B.       侯—候;
    C.       籟—簌;
    D.       鹰—莺,彦—谚;
    故选D。
    7.C
    【详解】
    A.翘qiào—qiáo;
    B.载zhài—zài;
    D.簌shù—sù;
    故选C。
    8.D
    【详解】
    【分析】“年年如是”的意思是“每年都像这样”。本句意在强调“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9.(1)示例: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
    (2)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寓意示例:①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②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③“山”“水”二字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④英文字母ZHB为“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详解】
    (1)要求学生把握标语的简洁易懂、琅琅上口、新颖独特以及主题突出的特征,言之有理即可。标语要求符合场所的特点和主题,语言要精炼生动,铿锵有力,有鼓动性。此题主题为“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如:示例: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2)认真分析图上的内容,包括构图要素,颜色、线条、文字等,并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结合实际经验理解其象征意义。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然后根据构图要素写出寓意即可。
    10.     有的     招致
    11.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12.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呜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13.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详解】
    1.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或:有的;②取:招致。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夫:发语词。祥:吉祥。欤:吗。而已:罢了。句意是: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作者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要按照合适的时间履行自己的职能,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
    4.根据最后几句归纳: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道理:应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却说,都会招致祸事。因此可见,我们说话做事时都应讲究时宜。
    附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呜,(邻人)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呜,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呜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一样),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14.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 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15.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16.(1)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2)列数字。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3)打比方。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17.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都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③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④由表及里,求真务实。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
    【解析】
    14.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本题作答时首先要理解“说话”的意思,是指植物向植物、植物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从文章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15.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等。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内容上:一般要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16.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点睛: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的特点,让读者更易理解事物的特征。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谈论主观感受为主,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18.B
    19.举例子、作比较。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20.(1)夏季时分,布谷声声,小麦成熟,农民已经插秧,秧苗开始生长。
    (2)早种。气候变暖了。
    21.全球变暖使植物开始生长和结束生长的日期发生相应变化,昆虫更快地度过幼虫阶段成为成虫,鸟类春季活动更早开始,冰雪消融趋势提早。
    22.示例:将材料二中的(1)和(2)放到材料一第二段中,因为这两首诗分别描述了二月山西长治和成都的物候现象,表现的是纬度对物候的影响;将材料二中的(3)放到材料一第四段,因为诗歌描述了山中桃花开得比山下迟的景象,说明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将材料三第③段放到材料一第⑤段,因为材料三的第③段介绍的是由于气候的古今差异造成动物物候的变化。
    【解析】
    18.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B.根据材料一第④段中“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可知: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这一事例为说明的是“逆温层”的影响;说明的不是“热带作物适宜不适宜种植在山脚”的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错误;
    故选B。
    19.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根据原文具体内容,判断说明方法,根据内容谈作用。
    说明方法:根据划线句子中“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列举的是大连的例子,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划线句子中“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大连与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盛开时间进行比较,属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内容:在春天,大连相对于北京来说较寒冷;作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近海的地区的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这一现象。
    20.
    (1)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仔细观察材料四图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意思为:布谷鸟在催促农民及时耕种、插秧;“小麦覆陇黄”指的是:小麦成熟即将丰收的景象;“秧苗青青”指的是:农民刚刚插了秧,嫩绿的秧苗开始生长;物候现象的表述围绕此内容描述即可,示例:声声布谷,夏季催耕,小麦成熟,农民插秧,秧苗生长。
    (2)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从材料四的图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在逐年上升,气候变暖了许多;而根据材料三中“尽管不同的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但大量的物候变化都表明了春季提早、生长季延长的现象,物候已经对最近20多年来气候变暖发生了显著的响应”,说明随着气候变暖,物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40年过去了,现在“晚耕种”这种说法不对了。
    21.
    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根据原文具体内容,概括出全球变暖使物候产生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中“基于遥感观测的生长季变化研究支持近20年植物生长季提前,而结束时间推迟的结论”,可知:全球变暖使植物开始生长和结束生长的日期发生相应变化;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中“过去25年中,英国的蚜虫在其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提早了3~6天”“幼虫期和成虫期的变化也是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回应之一”,可知:昆虫更快地度过幼虫阶段成为成虫;
    根据材料三第④段中“鸟的迁徙和繁殖时间也对温度的变化相当敏感,所以全球变暖会导致鸟类春季活动更早地开始”,可知:鸟类春季活动更早开始;
    根据材料三第⑤段中“区域分析表明,春天冰雪消融的提早趋势与在高纬观察到的不断变暖是相一致的”,可知:冰雪消融趋势提早。
    22.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认真分析材料二的诗句意思及其包含的物候现象,以及材料三的事例,然后把恰当的内容放到材料一相应的段落即可。
    将材料二中的(1)和(2)放到材料一第②段中,因为这两首诗分别描述了二月山西长治(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和成都(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的物候现象,表现的是同一时间(二月)纬度(山西长治位于北纬36度;成都位于北纬31度)对物候的影响;
    将材料二中的(3)放到材料一第④段,因为诗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山中桃花开得比山下迟(同一座山山下与山上花开时间的差异)的景象,说明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将材料三第③段放到材料一第⑤段,因为材料三的第③段(幼虫期和成虫期的变化也是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回应之一)介绍的是由于气候的古今差异造成动物物候的变化,与材料一第⑤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介绍的是由于气候的古今差异造成植物物候的变化,内容相结合可以综合概括为:物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变化。
    23.答案要点:跳读,选择性阅读(可根据自己兴趣或确立主题阅读)。(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4.两者均可,结合书信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示例:我支持小梅父爱如山的观点,第一封信希望儿子注重礼仪,关注生活的细节,养成好的习惯,提升修养,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中国人。第二封信,写到爱国,无论走多远,伟大的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树高千尺不忘根,报效国家,立志报国是永远的初心。第三封信在艺术上指导孩子。一定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学海无涯,艺术无止境。这三封信, 都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的引领和关爱。
    25.示例: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和魂,我们在学好中国文化的同时,一定要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傅雷也多次在信中和儿子探讨交流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提醒儿子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傅雷在书信中告诫儿子,要多学习,在学习中借鉴西方的文化弥补自己的知识不足,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最终才能锦上添花。
    【解析】
    23.这道题考查对阅读策略的理解与运用。注意题干要求:小梅同学看到书中收录了那么多书信,不知该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的任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跳读或者选择性阅读等方法,快速了解名著内容。比如,虽然《傅雷家书》编入了很多书信,但每封书信都独立成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因为阅读专题交流会需要进行主题探讨,所以你先要确定一个主题,然后选择若干根主题有密切关联的书信进行具体阅读。
    24.这道题考查对名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通读三份书信可知,小梅和小芳的主张都有道理。比如:我同意小芳修身励志的观点。傅雷深知孩子留学国外,远离祖国,更需要父亲的支持和关爱。让孩子注意细节,注意礼仪,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提醒孩子,注重生活的细节,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君子。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离不开艺术的陶冶,修身立志,更离不开祖国的五千年文化的浸润。博采众长,文明有礼,不懈努力,学以成人,学以报国。傅雷在信中多次勉励儿子在国外要努力学习,对祖国和艺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25.这道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针对小语的观点“傅雷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给他补充理由。从上边三封书信中的“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斯卡拉蒂的时代,文艺复兴”等内容可以看出,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的傅雷先生,他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从“我想你应该常去大英博物馆,那儿的艺术宝藏可说一辈子也享受不尽”“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可以看出,他希望傅聪能够在国外认真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艺术,丰富自己艺术创作,提高艺术修养,立志报国,为国家文化发展做贡献。傅雷在书信中多次告诫儿子,在学习中借鉴西方的文化弥补自己的知识不足,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