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配套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配套课件,共60页。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第2课时第1课时新课导入 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了,留下了很多谜团。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艺术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其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骨骼( ) 鸟臀目( ) 俯冲( )岛屿( ) 深渊( ) 流逝( )携带( ) 两栖( ) 覆盖( )铱( ) 潮汐( ) 抵达( )劫难( ) 排斥( ) 趋势( )膨胀( ) 追溯( ) 衍射( )二氧化硅( )ɡé字音识记字词清单túnfǔyǔyuānshìxiéqīfùyīxīdǐjiéchìqūzhànɡsùyǎnɡuī字音易错多音字压( )压力( )压根儿yāyà 只有在“压根儿”“压板”中读“yà”,其他情况下都读“yā”。字形辨析褶(zhě)熠(yì)褶皱熠熠形容闪光发亮。词语集注不解之谜:指人类还没有能够探知真相的事物。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流失”的是物质,如土、水等;“流逝”的是岁月等抽象的东西。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也指非常寒冷的地方。潮汐: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文中指海潮。词语巧辨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相同点:二者都有“十分完美”之意。 不同点:“天衣无缝”指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完美无缺”指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可用于人。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初读课文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③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课文选用的材料: ①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③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④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⑤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⑥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⑦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⑧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⑨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⑩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品读课文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再读课文,分析其思路。 温馨提示: 1.可以把前面梳理的材料排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安排顺序,分析其思路。 2.可以抓住文中关键句、设问句等句子(如文章里提到的两个时间点:“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理清文章思路。 示例一: 逻辑推理过程: 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 →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 →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大陆漂移了。 示例二: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示例三: 第一部分(第1段):用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15段):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示例四: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本篇事理说明文的行文思路是逻辑推理的过程,通过推理形成结论。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拓展延伸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我们可以明白的是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①联想、想象。由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②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③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进而得到可信的科学研究成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示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在北半球,漩涡呈逆时针;在南半球,漩涡呈顺时针;在赤道则不会有漩涡。 示例二: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正蚯蚓的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了。魏格纳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著作《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示例三: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带来了视力的恢复……课后作业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第2课时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归纳其中所举事例,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新课导入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被压扁的沙子》。自主阅读自读任务: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归纳总结。《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梳理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7段):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讲述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11—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三层(第14—17段):通过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回答下面的问题,检验自学成果。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示例一:作者从1980年的一则报道谈起,继续探讨6500万年前的那次“大灭绝”,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这就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解释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其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第一,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第二,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源于巨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问题似乎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再看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在前文所阐明的科学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因为有挤压才有斯石英,而有火山就没有斯石英,火山会把斯石英恢复成普通沙子)。最后,用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示例二:文章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曾经主宰过地球的恐龙后来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依据地质学发现的证据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示例三:“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在高温条件下会变为普通沙子,所以如果是火山喷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是撞击毁灭了恐龙。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 使我们明白了一种思维的技巧,即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认为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归纳这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同处。 (1)内容:①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②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说明顺序:两者的说明顺序都是“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再读课文任务一 速读两篇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任务二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找出这样的句子,具体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示例二:“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任务三 两篇课文为了说明的形象生动或者把深奥的理论说得形象可感,用了很多准确的词语、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赏析。 示例1:“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示例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位置。 示例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同体积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的特点。总结拓展探讨任务 1.走进图书室或借助网络,搜寻更多的有关“恐龙”的新的科研成果,办一期“恐龙情报站”的手抄报。 2.以你身边的某一事物或现象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板块构造理论佐证考古学生物学地质学间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科学领域之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佐证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课时第2课时第1课时新课导入 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了,留下了很多谜团。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艺术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其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骨骼( ) 鸟臀目( ) 俯冲( )岛屿( ) 深渊( ) 流逝( )携带( ) 两栖( ) 覆盖( )铱( ) 潮汐( ) 抵达( )劫难( ) 排斥( ) 趋势( )膨胀( ) 追溯( ) 衍射( )二氧化硅( )ɡé字音识记字词清单túnfǔyǔyuānshìxiéqīfùyīxīdǐjiéchìqūzhànɡsùyǎnɡuī字音易错多音字压( )压力( )压根儿yāyà 只有在“压根儿”“压板”中读“yà”,其他情况下都读“yā”。字形辨析褶(zhě)熠(yì)褶皱熠熠形容闪光发亮。词语集注不解之谜:指人类还没有能够探知真相的事物。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流失”的是物质,如土、水等;“流逝”的是岁月等抽象的东西。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也指非常寒冷的地方。潮汐: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文中指海潮。词语巧辨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相同点:二者都有“十分完美”之意。 不同点:“天衣无缝”指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完美无缺”指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可用于人。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初读课文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③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课文选用的材料: ①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③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④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⑤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⑥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⑦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⑧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⑨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⑩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品读课文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再读课文,分析其思路。 温馨提示: 1.可以把前面梳理的材料排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安排顺序,分析其思路。 2.可以抓住文中关键句、设问句等句子(如文章里提到的两个时间点:“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理清文章思路。 示例一: 逻辑推理过程: 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 →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 →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大陆漂移了。 示例二: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示例三: 第一部分(第1段):用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15段):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示例四: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本篇事理说明文的行文思路是逻辑推理的过程,通过推理形成结论。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拓展延伸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我们可以明白的是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①联想、想象。由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②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③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进而得到可信的科学研究成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示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在北半球,漩涡呈逆时针;在南半球,漩涡呈顺时针;在赤道则不会有漩涡。 示例二: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正蚯蚓的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了。魏格纳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著作《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示例三: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带来了视力的恢复……课后作业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第2课时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归纳其中所举事例,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新课导入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被压扁的沙子》。自主阅读自读任务: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归纳总结。《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梳理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7段):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讲述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11—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三层(第14—17段):通过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回答下面的问题,检验自学成果。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示例一:作者从1980年的一则报道谈起,继续探讨6500万年前的那次“大灭绝”,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这就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解释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其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第一,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第二,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源于巨大的压力。作者讨论这些问题似乎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再看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在前文所阐明的科学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因为有挤压才有斯石英,而有火山就没有斯石英,火山会把斯石英恢复成普通沙子)。最后,用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示例二:文章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曾经主宰过地球的恐龙后来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依据地质学发现的证据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示例三:“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在高温条件下会变为普通沙子,所以如果是火山喷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是撞击毁灭了恐龙。作者说明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说明吗? 使我们明白了一种思维的技巧,即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认为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归纳这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同处。 (1)内容:①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②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说明顺序:两者的说明顺序都是“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再读课文任务一 速读两篇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任务二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找出这样的句子,具体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示例二:“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任务三 两篇课文为了说明的形象生动或者把深奥的理论说得形象可感,用了很多准确的词语、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赏析。 示例1:“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示例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位置。 示例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同体积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的特点。总结拓展探讨任务 1.走进图书室或借助网络,搜寻更多的有关“恐龙”的新的科研成果,办一期“恐龙情报站”的手抄报。 2.以你身边的某一事物或现象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板块构造理论佐证考古学生物学地质学间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科学领域之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佐证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