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下第十一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同步练习
展开第11单元 盐 化肥 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小美发现荔枝园旁边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下了一片,你认为应该向稻田施用的复合肥是( )
A.CO(NH2)2 B.KCl C.Ca3(PO4)2 D.KNO3
【答案】D
【解析】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B、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D、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故选:D。
2.小深同学用思维导图梳理了Na2CO3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俗称:烧碱、苏打
B.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C.化学性质:可与稀盐酸、Ca(OH)2溶液、CaCl2溶液反应
D.用途:用于玻璃、洗涤剂的产生
【答案】A
【解析】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B、碳酸钠是白色固体,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碳酸钠广泛应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等,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下列各组物质溶液混合为无色透明溶液,且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FeCl3、NH4Cl、K2SO4 B.KCl、Na2SO4、HCl
C.K2CO3、CaCl2、NaCl D.Ba(NO3)2、Ca(OH)2、NaNO3
【答案】B
【解析】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A、三者之间不反应,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但FeCl3溶于水呈黄色,故选项错误。
B、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C.中的碳酸根离子和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D、Ca(OH)2中的氢氧根离子和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B。
4.硝酸铵是一种氮肥,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遇碱时放出氨气,在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下列使用硝酸铵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储存和运输时密封防潮 B.结块时用铁锤砸碎再用
C.施用时不宜与碱混和使用 D.给农作物施肥后及时盖土
【答案】B
【解析】A、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受热易分解,所以储存和运输时密封防潮,不符合题意;B、因为硝酸铵在猛烈撞击时易爆炸,所以结块时不能用铁锤砸碎,符合题意;C、硝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与显碱性的物质混合时能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所以不能与碱混合使用,不符合题意;D、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所以给农作物施肥后及时盖土不能露天施肥,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下列有关盐的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 B.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腌渍食品
C.小苏打可用于培制糕点 D.碳酸钾可用作化学肥料
【答案】B
【解析】A、氯化钠具有咸味,可以用于调味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完全相似,但是亚硝酸钠是有毒的,不能代替食盐腌渍食品,故错误,符合题意;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与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培制糕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碳酸钾中含有农作物需要的钾元素,故可以用于化学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6.化肥和农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化肥越多,农作物产量越高
B.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效
C.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和食品污染,因此要杜绝使用农药
D.适当增大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A、化肥过多的施用不仅对农作物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符合题意;B、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熟石灰显碱性,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不符合题意;C、农药能杀灭病虫害,不能杜绝使用农药,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D、植物进行光和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所以为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可在大栅内适当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题意。故选D。
7.《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到的操作是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D
【解析】食盐为可溶性固体,由“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可知,加热后,沸点低的水分离出来,为结晶法,涉及加热、蒸发、结晶,不涉及过滤。故选:D。
8.饮食过量,胃酸会大量分泌,以致消化不良。为缓减该症状,下列药剂不适宜的是
A.氢氧化铝 B.氯化钠 C.碳酸镁 D.碳酸氢钠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生成氯化铝和水,可以缓减症状,故A正确;B、氯化钠和盐酸不反应,不能缓减症状,故B不正确;C、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缓减症状,故C正确;D、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缓减症状,故D正确。故选B。
9.某同学将一定量的Na2CO3与Ba(OH)2溶液混合,要想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应选用的试剂是( )
A.酚酞 B.CuCl2溶液 C.Na2CO3溶液 D.NaCl溶液
【答案】C
【解析】A、Na2CO3、Ba(OH)2与生成的氢氧化钠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能用酚酞溶液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A不正确;B、Ba(OH)2与生成的氢氧化钠均能和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用氯化铜溶液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B不正确;C、滴加Na2C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碳酸钠溶液可以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C正确;D、无论Ba(OH)2是否过量,加入NaCl溶液均无明显现象,氯化钠溶液不能检验反应后Ba(OH)2是否过量,选项D不正确。故选C。
10.化肥碳酸铵、硫酸钾均为白色固体。分别取少量固体进行下列实验,不能将两者区别出来的是
A.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B.加入稀盐酸中
C.加入溶液中 D.加入溶液中
【答案】C
【解析】A.碳酸铵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硫酸钾与熟石灰不反应,现象不同,所以可以将二者鉴别开,不符合题意;
B.碳酸铵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钾与盐酸不反应,现象不同,所以可以将二者鉴别开,不符合题意; C.碳酸铵和硫酸钾均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现象相同,无法鉴别,符合题意; D.碳酸铵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同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硫酸钾与氢氧化钡反应只能产生白色沉淀,现象不同,所以可以将二者鉴别开,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列物质的名称和主要成分不一致的是
A.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B.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D.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答案】D
【解析】A、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不符合题意;B、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符合题意;C、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不符合题意;D、小苏打的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钠的俗称为苏打,符合题意。故选D。
12.粗盐中常含有MgCl2、CaC1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常用下面的流程进行提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试剂a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3种不溶物
C.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
D.操作b的名称为过滤
【答案】C
【解析】A、提纯时先将粗盐溶于水形成溶液,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最后经蒸发操作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所以正确的顺序为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故A错误;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4种不溶物,即氢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故B错误;C、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这是因为盐酸易挥发,随着蒸发氯化氢会挥发出去,故C正确;D、操作b是将溶质与水分离,操作b的名称为蒸发,故D错误。故选C。
13.分类法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氧化物:H2O2 ZnSO4 CO B.碱:Cu(OH)2 Ba(OH)2 C2H5OH
C.酸:H2CO3 H2SO4 CH3COOH D.盐:NH3·H2O Ca3(PO4)2 AlCl3
【答案】C
【解析】A.H2O2、CO均属于氧化物,ZnSO4 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B.Cu(OH)2、Ba(OH)2 均属于碱,C2H5OH(乙醇俗称酒精),组成中OH是有机物中一种特征基团,与其它原子结合形成分子,不会电离出OH-,不属于碱,故选项错误。C.H2CO3、H2SO4、CH3COOH(乙酸俗称醋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均属于酸,故选项正确。D.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NH3•H2O),部分NH3•H2O会电离出NH4+和OH-,属于碱,Ca3(PO4)2、AlCl3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14.只用一种试剂依次就能够鉴别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三种无色溶液,该试剂是
A.稀盐酸 B.氢氧化铜 C.硝酸银溶液 D.稀硫酸
【答案】D
【解析】A、稀盐酸和硫酸钠不反应,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和氯化钡不反应,不能鉴别出这三种物质,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不反应,和碳酸钠不反应,和氯化钡不反应,不能鉴别出这三种物质,不符合题意;C、硝酸银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少量时为微溶,大量存在时为沉淀),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淡黄色的碳酸银沉淀,和氯化钡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不能鉴别出这三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和硫酸钠不反应,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产生了三中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出这三种物质,符合题意。故选D。
二、填空题
15.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A硝酸钾、B纯碱、C硫酸、D盐酸、E熟石灰、F石灰石这六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字母代号填空.
(1)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
(2)铅蓄电池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__;
(3)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__________;
(4)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是__________;
(5)可用作补钙剂的是__________;
(6)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
【答案】D C B A F E
【解析】
(1)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盐酸,故填:D;
(2)铅蓄电池中含有的酸是硫酸,故填C;
(3)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纯碱,故填:B;
(4)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是硝酸钾,故填:A;
(5)石灰石中含有钙元素,可用作补钙剂,故填:F;
(6)能于改良酸性土壤并可用于配置农药波尔多液的是熟石灰,故填:E。
16.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1)硫原子和氮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__。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K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请从微粒的角度解释该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
【答案】核电荷数不同(或质子数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K+、Cl- Ba2+和生成BaSO4沉淀
【解析】(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硫原子和氮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原因是质子数不同;(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本质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H2O由水分子构成,H2O2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3)K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硫酸钡和氯化钾,由图可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K+、Cl-;该反应的实质是:Ba2+和生成BaSO4沉淀。
17.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和饼干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______________性的化合物(填“可溶”或“不溶”);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答案】NaHCO3 可溶
【解析】(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2)由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可知,碳酸氢钠是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
(3)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大量二氧化碳,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化学方程式为:。
18.材料一:候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是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原理的生产过程:
①20℃时,将CO2通入含NH3的饱和NaCl溶液中,生成 NaHCO3晶体和NH4Cl溶液。
②将①中的产物 NaHCO3晶体充分加热分解,得到Na2CO3、H2O和CO2。
材料二: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g
NaCl | NH4Cl | NaHCO3 |
36.0 | 37.2 | 9.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①步反应中,有 NaHCO3晶体析出,而没有NH4Cl和NaCl晶体析出的原因是_____。
(2)该生产过程中部分生成物可作为原料循环使用的是_____,同时得到的副产品NH4Cl是一种氮肥。
【答案】在20℃,NaHCO3的溶解度远小于NH4Cl和NaCl的溶解度 CO2和H2O
【解析】(1)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在20℃,NaHCO3的溶解度远小于NH4Cl和NaCl的溶解度,所以在在第①步反应中,有 NaHCO3晶体析出,而没有NH4Cl和NaCl晶体析出;(2)通过侯氏制碱法原理的生产过程可知,该生产过程中部分生成物可作为原料循环使用的是CO2和H2O。故答案为(1)在20℃,NaHCO3的溶解度远小于NH4Cl和NaCl的溶解度;(2)CO2和H2O。
三、实验题
19.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uSO4、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NaCl、CaCl2、BaCl2等溶液呈中性,经过思考,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1)白色粉末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还需要对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______________
猜想三: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 滴入_________溶液。 | _____________ | 猜想三正确 |
2.静置上述溶液,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入几滴___________溶液。 |
_______________ |
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硫酸铜和硫酸钠 氢氧化钠 Na2CO3 过量氯化钡 产生白色沉淀 酚酞 溶液颜色变红 BaCl2+Na2CO3=BaCO3↓+2NaCl 氯化钡、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解析】(1)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所以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铜,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全部溶解,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钡、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猜想假设: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结合猜想一和猜想三,猜想二为Na2CO3。
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故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故先检验碳酸根离子并除去,防止干扰氢氧根离子的检验。故:
实验步骤1操作为: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必须是过量,以将碳酸根离子全部除去;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为碳酸钡;
实验步骤2的操作为:静置上述溶液,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实验现象为溶液颜色变红;
步骤1中发生反应是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3)得出结论:可知白色粉末的成分是氯化钡、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四、计算题
20.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实际生产的产品碳酸钠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纯碱样品,为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称取样品6 g,放入20 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稀盐酸26. 2 g,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得到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液的总质量为50 g。试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2.2(2)5.3g(3)13.1%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前的质量为:6g+20g+26.2g=52.2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50g,则相差的质量就是生成气体的质量,即:52.2g-50g=2.2g。故答案为:2.2;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解得x=5.3g,y=5.85g。
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根据题意可知,两种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得到的是氯化钠溶液。通过分析题意可知,氯化钠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样品中含有的,质量为6g-5.3g=0.7g。一种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5.85g。则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为:5.85g+0.7g=6.55g。溶液的质量为50g,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