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十一单元酸碱盐的综合应用讲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十一单元酸碱盐的综合应用讲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共5页。
酸碱盐综合拓展——侯氏制碱法其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步反应。(1)将二氧化碳通入氨水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NaCl+NH3+H2O+CO2=NH4Cl+NaHCO3↓(2)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NaHCO3热稳定性很差,受热容易分解:2NaHCO3 Na2CO3+CO2↑+H2O※ 注意事项:在反应过程中先通入NH3再通入CO2,原因是NH3的溶解度大,可使溶液显碱性,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CO2,提高产率。酸碱盐的综合应用1.下列各组物质,只用一种试剂(括号内物质)及相互之间的反应不能鉴别开来的是 A.固体:食盐、硝酸铵、烧碱 (水) B.固体:硫酸铜、熟石灰、碳酸钙(稀盐酸)C.溶液:纯碱、食盐、盐酸 (酚酞试液)D.溶液: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银溶液)2.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3.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SO42-、Cl- 、Cu2+ B.OH- 、K+ 、SO42- 、Ba2+ C.NO3- 、Mg2+、Cl- 、 K+ D.Na+、OH- 、NO3- 、H+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5.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eq \o\al(2-,4)、COeq \o\al(2-,3)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只含有Mg2+、SOeq \o\al(2-,4) B.一定含有Mg2+和SOeq \o\al(2-,4),可能含有Cl-和K+C.一定含有K+、Mg2+、Cl-、SOeq \o\al(2-,4) D.一定含有Cl-和K+,可能含有Mg2+和SOeq \o\al(2-,4)6.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富含碘成为常用食物之一。某学习小组利用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经查阅资料可知: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化学性质相似,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碘化银是难溶于水的黄色固体。②将氯气通入碘化钠溶液中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③水溶液中的单质碘【I2】遇到淀粉溶液呈现蓝色,而碘离子【I﹣】则不具备这一性质。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1)取样操作:将海带灰用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滤液:A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同学向滤液中直接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C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后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 (填字母)同学的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2)老师演示了另一种方法:取滤液后直接滴入 (填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黄色沉淀。7.某同学利用所学化肥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初步区分常见化肥碳酸氢铵、氯化铵、磷矿粉、硫酸钾。⑴看外观,灰白色粉末的物质是 ,白色晶体是 。⑵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无刺激性气味的是 。⑶加熟石灰,研磨,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8.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 1 \* GB3 ①可能是NaOH; = 2 \* GB3 ②可能是Na2CO3; = 3 \* GB3 ③可能是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是Na2CO3。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NaOH。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3)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________。为了验证猜想 = 3 \* GB3 ③,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BaCl2试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 ;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BaCl2溶液换成Ba(OH)2溶液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为了鉴别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同学们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液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猜想】A.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钾;B.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C.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猜想)。【讨论】你认为________(填字母)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反思交流】写出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__。10.同学们为提升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室练习如下实验:实验完毕后,小明误将A试管中的物质倒入B试管中,充分振荡后,观察到混合后溶液为无色。小明对该无色溶液的成分产生兴趣并展开探究。【提出问题】混合后无色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什么?【查阅资料】NaCl溶液、CaCl2溶液显中性。【猜想与假设】猜想-:NaCl、CaCl2;猜想二:NaCl、CaCl2、HCl;猜想三:NaCl、CaCl2、Ca(OH)2;经分析猜想三错误,其理由是_________。【设计并进行实验】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反思与拓展】Ⅰ.有同学提议将上表操作中的锌粒换成另一种药品或用品:________(除金属外),也可得出猜想二正确的实验结论。Ⅱ.小明误倒后,如果观察到试管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红色,则上层清液中一定有的阴离子是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BNaCl泥沙溶解、过滤、蒸发CNaOH溶液Na2CO3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DCu(NO3)2溶液AgNO3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AO2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BNaOH溶液Ca(OH)2溶液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CNaClNa2CO3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过滤DCaOCaCO3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蒸发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 猜想正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取少量混合后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____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得出实验结论:猜想二正确
酸碱盐综合拓展——侯氏制碱法其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步反应。(1)将二氧化碳通入氨水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NaCl+NH3+H2O+CO2=NH4Cl+NaHCO3↓(2)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NaHCO3热稳定性很差,受热容易分解:2NaHCO3 Na2CO3+CO2↑+H2O※ 注意事项:在反应过程中先通入NH3再通入CO2,原因是NH3的溶解度大,可使溶液显碱性,从而能够吸收更多的CO2,提高产率。酸碱盐的综合应用1.下列各组物质,只用一种试剂(括号内物质)及相互之间的反应不能鉴别开来的是 A.固体:食盐、硝酸铵、烧碱 (水) B.固体:硫酸铜、熟石灰、碳酸钙(稀盐酸)C.溶液:纯碱、食盐、盐酸 (酚酞试液)D.溶液: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银溶液)2.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3.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SO42-、Cl- 、Cu2+ B.OH- 、K+ 、SO42- 、Ba2+ C.NO3- 、Mg2+、Cl- 、 K+ D.Na+、OH- 、NO3- 、H+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5.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eq \o\al(2-,4)、COeq \o\al(2-,3)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只含有Mg2+、SOeq \o\al(2-,4) B.一定含有Mg2+和SOeq \o\al(2-,4),可能含有Cl-和K+C.一定含有K+、Mg2+、Cl-、SOeq \o\al(2-,4) D.一定含有Cl-和K+,可能含有Mg2+和SOeq \o\al(2-,4)6.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富含碘成为常用食物之一。某学习小组利用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经查阅资料可知: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化学性质相似,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碘化银是难溶于水的黄色固体。②将氯气通入碘化钠溶液中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③水溶液中的单质碘【I2】遇到淀粉溶液呈现蓝色,而碘离子【I﹣】则不具备这一性质。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1)取样操作:将海带灰用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滤液:A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同学向滤液中直接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C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后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 (填字母)同学的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2)老师演示了另一种方法:取滤液后直接滴入 (填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黄色沉淀。7.某同学利用所学化肥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初步区分常见化肥碳酸氢铵、氯化铵、磷矿粉、硫酸钾。⑴看外观,灰白色粉末的物质是 ,白色晶体是 。⑵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无刺激性气味的是 。⑶加熟石灰,研磨,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8.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 1 \* GB3 ①可能是NaOH; = 2 \* GB3 ②可能是Na2CO3; = 3 \* GB3 ③可能是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是Na2CO3。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NaOH。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3)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________。为了验证猜想 = 3 \* GB3 ③,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BaCl2试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 ;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BaCl2溶液换成Ba(OH)2溶液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为了鉴别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同学们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液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猜想】A.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钾;B.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C.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猜想)。【讨论】你认为________(填字母)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反思交流】写出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__。10.同学们为提升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室练习如下实验:实验完毕后,小明误将A试管中的物质倒入B试管中,充分振荡后,观察到混合后溶液为无色。小明对该无色溶液的成分产生兴趣并展开探究。【提出问题】混合后无色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什么?【查阅资料】NaCl溶液、CaCl2溶液显中性。【猜想与假设】猜想-:NaCl、CaCl2;猜想二:NaCl、CaCl2、HCl;猜想三:NaCl、CaCl2、Ca(OH)2;经分析猜想三错误,其理由是_________。【设计并进行实验】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反思与拓展】Ⅰ.有同学提议将上表操作中的锌粒换成另一种药品或用品:________(除金属外),也可得出猜想二正确的实验结论。Ⅱ.小明误倒后,如果观察到试管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红色,则上层清液中一定有的阴离子是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BNaCl泥沙溶解、过滤、蒸发CNaOH溶液Na2CO3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DCu(NO3)2溶液AgNO3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AO2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BNaOH溶液Ca(OH)2溶液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CNaClNa2CO3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过滤DCaOCaCO3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蒸发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 猜想正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取少量混合后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____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得出实验结论:猜想二正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