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某商品每件标价为150元,若按标价打8折后,再降价10元销售,仍获利10元,则该商品每件的进价为( )
A. 120元 B. 110元 C. 100元 D. 90元
2.近年来,网购的蓬勃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某快递分派站现有包裹若干件需快递员派送,若每个快递员派送10件,还剩6件;若每个快递员派送12件,还差6件,那么该分派站现有包裹( )
A. 60件 B. 66件 C. 68件 D. 72件
3.一天早上,小宇从家出发去上学.小宇在离家800米时,突然想起班级今天要进行建党100周年合唱彩排,表演的衣服忘了,于是小宇立即打电话通知妈妈送来,自己则一直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赶往学校,妈妈接到电话后,马上拿起衣服以180米/分的速度沿相同的路线追赶小宇,10分钟后追上了小宇,把衣服给小宇后又立即以原速原路返回,小宇拿到衣服后继续原速赶往学校(打接电话、拿取衣服等时间都忽略不计).当小宇妈妈回到家中时,恰好小宇也刚好到学校.则小宇家离学校的距离为( )
A. 1800米 B. 2000米 C. 2800米 D. 3200米
4.5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个人心里都想好一个数,并把自己想好的数如实地告诉他相邻的两个人,然后每个人将他相邻的两个人告诉他的数加起来除以2所得的数报出来.若报出来的数如图所示,则报5的人心里想的数是( )
A. 3 B. 4 C. 5 D. 6
5.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隔墙听得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七两分之多四两,九两分之少半斤.”其大意为:有一群人分银子,如果每人分七两,则剩余四两,如果每人分九两,则还差半斤(注:明代时1斤=16两,故有“半斤八两”这个成语).设总共有x两银子,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7x﹣4=9x﹣8 B. C. 7x+4=9x+8 D.
6.父亲和女儿现在的年龄之和是57,7年后,女儿的年龄是父亲年龄的 倍,设父亲现在的年龄为x岁,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 B. C. D.
7.《九章算术》之“粟米篇”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粟米之法”:“粟率五十,粝米三十……”(粟指带壳的谷子,粝米指糙米),其意为:“50单位的粟,可换得30单位的粝米……”.问题:有3斗的粟(1斗=10升),若按照此“粟米之法”,则可以换得粝米为( )
A. 1.8升 B. 16升 C. 18升 D. 50升
8.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意思是现有几个人共买一件物品,每人出8钱.多出3钱;每人出7钱,差4钱.问人数,物价各是多少?若设共有 人,物价是 钱,则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9.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通过计算鸡和兔的数众分别为( )
A. 23和12 B. 12和23 C. 24和12 D. 12和24
10.用150张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5个或盒底45个,1个盒身与2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为使制成的盒身与盒底恰好配套,可设用x张铁皮制盒底,则(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同一温度的华氏度数y(°F)与摄氏度数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 x+32.若某一温度的摄氏度数值与华氏度数值恰好相等,则此温度的摄氏度数是 °C.
12.我国明代数学读本《算法统宗》一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支竿子一条索,索比竿子长一托,对折索子来量竿,却比竿子短一托.如果1托为5尺,那么索长为 尺.(其大意为:现有一根竿和一条绳索,如果用绳索去量竿,绳索比竿长5尺;如果将绳索对折后再去量竿,就比竿短5尺,则绳索长几尺.)
13.数学小组对收集到的160个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出扇形图发现有一组数据所对应扇形的圆心角是72°,则该组的频数为
14.“从甲地到乙地,长途汽车原需行驶7个小时,开通高速公路后,路程缩短了30千米,车速平均每小时增加了30千米,结果只需4小时即可到达.”三位同学根据愿意,分别获得如下数量关系:①设汽车原来的速度为 千米/小时,则 ;②设甲、乙两地之间的高速公路的路程为 千米,则 ;③设甲、乙两地之间的普通公路的路程为 千米,则 .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数量关系序号为 .
15.为建设书香校园,某中学的图书馆藏书量增加20%后达到2.4万册,则该校图书馆原来图书有 万册.
16.课外活动中一些学生分组参加活动,原来每组都为6人,后来重新编组,每组都为8人,这样就比原来减少2组,则这些学生共有 人.
三、计算题
17.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栓和螺帽,平均每人每小时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帽18个,一个螺栓配两个螺帽,应分配多少人生产螺栓,多少人生产螺帽,才能使生产的螺栓和螺帽刚好配套?
18.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通过列车隧道.
(1)如果通过一个长300米的隧道AB,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共用15秒的时间(如图1),又知其间在隧道顶部的一盏固定的灯发出的一束光垂直照射火车2.5秒,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图一
(2)如果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了另一个隧道CD,从火车车尾全部进入隧道到火车车头刚好到达隧道出口(如图2),其间共用20秒时间,求这个隧道CD的长.
图二
19.两个圆柱体容器如图所示,容器1的半径是4cm,高是20cm;容器2的半径是6cm, 高是8cm,我们先在容器2中倒满水,然后将里面的水全部倒入容器1中,问:倒完以后,容器1中的水面离容器口有多少厘米?
20.现在,某商场进行元旦促销活动,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注:此卡只作为购物优惠凭证不能顶替货款),花300元买这种卡后,凭卡可在这家商场按标价的8折购物.
(1)顾客购买多少元金额的商品时,买卡与不买卡花钱相等?
(2)小张要买一台标价为3500元的冰箱,如何购买合算?小张能节省多少元钱?
(3)小张按合算的方案,把这台冰箱买下,如果该商场还能盈利25%,那么这台冰箱的进价是多少元?
21.若一个角的余角与这个角的补角之比是2:7,求这个角的邻补角.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2.【答案】 B
3.【答案】 C
4.【答案】 C
5.【答案】 D
6.【答案】 C
7.【答案】 C
8.【答案】 D
9.【答案】 A
10.【答案】 C
二、填空题
11.【答案】 -40
12.【答案】 20
13.【答案】 32
14.【答案】 ①②③
15.【答案】 2
16.【答案】 48
三、计算题
17.【答案】 解:设应分配x人生产螺栓,则(28-x)人生产螺帽,由题意,得:
,
解得:x=12,
∴生产螺帽的有:28-12=16(人).
答:应分配12人生产螺栓,则16人生产螺帽.
18.【答案】 (1)解:设这列火车的长度为x米,则有:
,
;
答:这列火车的长度为60米.
(2)解:火车的速度 米/秒,另一隧道的长 米.
19.【答案】 解:设倒完以后,第一个容器中的水面离容器口有x cm,根据题意得:
解得:x=2.
答:第一个容器中的水面离容器口有2 cm .
20.【答案】 (1)设顾客购买x元金额的商品时,买卡与不买卡花钱相等,
根据题意,得300+0.8x=x,
解得x=1500,
所以,当顾客消费等于1500元时买卡与不买卡花钱相等;
(2)小张买卡合算,
3500-(300+3500×0.8)=400,
所以,小张能节省400元钱;
(3)设进价为y元,根据题意,得
(300+3500×0.8)-y=25%y,
解得 y=2480,
答:这台冰箱的进价是2480元.
21.【答案】解:设这个角为α,则这个角的余角为90°﹣α,这个角的补角为180°﹣α.
依照题意,这两个角的比为:(90°﹣α):(180°﹣α)=2:7.
所以360°﹣2α=630°﹣7α,5α=270°,
所以α=54°.
从而,这个角的邻补角为:180°﹣54°=126°
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品课后复习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今年我省财政收入比前年增长8,9%+9,8x=10 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54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无答案doc、54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无答案doc、5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无答案doc、5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无答案doc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