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难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人人带米饭、淀粉,几种常见食物,
小组:盛一些碘酒,一根吸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前边学过的内容。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2、掌握的真不错。今天这堂课老师再带你们一起去体验下物质变化的奇妙之处。
二、会变味的米饭
(一)品味米饭。
1、请大家吃一口米饭,先嚼两下。什么味道?
2、不要急着咽,多嚼一会儿,细细品味。
3、过一会儿,你们又尝出了什么别的味道吗?
4、还有谁也尝到了甜味?
(二)米饭为什么变甜了
1、妈妈做饭的时候放糖了吧!
2、米饭的本来味道是甜的吗?(我们和吃糖块比较一下。当我们把糖刚放到嘴里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尝到甜味,但米饭刚吃到嘴里,并不甜,得嚼一会才甜,这说明了什么?)
3、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我们的唾液中有一种蛋白质叫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了麦芽糖,变成糖了当然就甜了。
4、让学生重复刚才的解释,同时板书:淀粉在唾液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
5、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发生的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
(一)观察淀粉
1、淀粉是我们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烹调用品,它究竟是什么样的?运用你的感官认真观察,看谁得到的信息多。
2、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淀粉。
3、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观察到的信息:我们用眼睛看它的颜色是—白色;状态是---粉末状固体;用鼻子闻---无明显气味;用手捻---光滑。
(二)米饭淀粉上滴碘酒
1、刚才我们观察了淀粉的一般外观,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和淀粉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同学们在米饭和淀粉上分别滴一滴碘酒,观察。只用一小点米饭和淀粉,注意节约。
2、学生操作。同时师板书:米饭、淀粉遇到碘酒
3、你们发现了什么?
4、变色
(三)分析属于什么变化
1、那这种蓝色的物质是新物质吗?
2、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现有的条件还不能就肯定它是新物质,但是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它是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那淀粉遇碘酒所发生的变化应该是什么变化?
3、师板书:化学变化
(四)小结知识点
1、现在你知道了有关淀粉的什么特性?
2、这属于淀粉的一般外观。它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生:淀粉在唾液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淀粉在遇到碘酒的时候会变成蓝色。
四、食物淀粉鉴别
(一)明确任务
1、如果我们想知道食物当中是否含有淀粉,可以怎么做?
2、是啊,我们现在有了鉴别淀粉的法宝----碘酒,就可以知道许多食物里是否含淀粉了,接下来验证你们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小组先分好工,实验时注意节约,并填写好记录单。
(二)生实验鉴别
(三)汇报。
1、你们组发现了哪些食物含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伴随学生回答,师板书)
2、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的说说
3、这个同学所说的好多鱼并不是鱼,而是一种小食品,它是用什么做的?
4、没有食品说明是吗?应该是面粉做的吧!
5、有的同学的西红柿确实遇碘酒变了色,并不是因弄上了淀粉,而是因使用了催熟药使花青素迅速转变,而淀粉尚未完全转化为糖,所以我们看到的已成熟的蔬菜水果遇碘酒仍会变色。
(四)小结
1、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食物含淀粉,什么样的食物不含淀粉。
2、一起观察,同学们鉴别的面包、大米饭、玉米等到都属于谷类食物,还有马铃薯、红薯这些薯类的都富含淀粉,而像白菜、黄瓜、西红柿这些蔬菜以及苹果、梨等水果一般不含淀粉。
(五)撰写实验报告
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交流。
(六)淀粉遇碘酒变色特点的应用
1、你们还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色的这个特性在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用处?
生:我听说过在革命时期,为了安全传递消息,人们利用淀粉来写无字密信。其实淀粉的这一特性还可以用淀粉解碘中毒。
2、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心人,以后说不准也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的。
小学教科版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六年级下册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下册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互动引入,会变味的米饭,米饭,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