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及反思
展开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程标准 |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
学习目标 | 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
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
(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
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判断
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
探究点一 地震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 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高,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3.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地壳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对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稠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地震
(1)震级和烈度的比较
| 震级 | 烈度 |
定义 |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 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
单位 | 级 | 度 |
影响因素 |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
大小依据 |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 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
(2)地震的预报
①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准确预报的水平。
②地震前兆:如地下水变浑浊、动物狂躁不安、地面变形等。
(3)防灾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等。
(2020·北京市101中学期末)下表显示两地同年出现的地震的有关资料。读表完成1~2题。
地点 |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震中距(千米) | 地震发生时间 | 震级 | 死亡 |
人数X地(美国西部) | 200 | 5.8 | 10:25 am | 7.4 | 8 |
Y地(印度中部) | 500 | 2.5 | 4:00 am | 7.1 | 1 820 |
1.根据资料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人口密度较大 B.震中距较小
C.地震发生在凌晨 D.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表数据分析,X地地震的震级高,所以释放的能量大;两地都不位于震中;两地的地震均有人员伤亡;表格中未出现震源深度的数据,所以无法判读震源深度。第2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有人口密度较大,震中距较小,地震发生在凌晨。Y地为印度中部,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D错。
(2019·浙江温州检测)北京时间2016年4月16日0时25分,日本九州岛(32.75°N,130.80°E)发生了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震源附近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日本此次地震(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②位于环太平洋地带 ③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④地壳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此次地震可能( )
A.导致大阪工业生产全部停产
B.诱发九州岛雪崩
C.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
D.诱发强烈的台风灾害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第4题,此次地震位于九州岛,距离大阪工业区有一段距离,不一定会导致其工业生产全部停产;九州岛纬度较低,4月份积雪融化,因此不会导致雪崩;地震会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地震会诱发海啸,但不会诱发台风。
探究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材料 2018年9月2日凌晨,连日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突袭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大量房屋被冲毁,多座山体垮塌,集镇街道被淹,商铺受损,交通中断。截至3日18时,灾害导致5人遇难、15人失踪、7人受伤,受灾群众约2 000人。
1.我国哪些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答案 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 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
答案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是这里是我国山地高原分布区,边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强度大,这些都为诱发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生成条件。
1.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 滑坡 | 泥石流 |
图示 | ||
形成条件 |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
多发区 |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 山区沟谷中 |
危害 |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 |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5~6题。
5.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6.下列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我国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第6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风与该灾害形成的关系不大;该灾害我国南方比北方的发育程度高。
(2020·福建福州一中检测)2018年9月2日凌晨,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遭受强降雨袭击,发生洪涝灾害,并诱发该地位于山谷地区的某乡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7~9题。
7.此次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A.洪水 B.地震
C.泥石流 D.暴雨
8.与此次地质灾害相关的因素不包括( )
A.暴雨 B.植被破坏
C.山高谷深 D.火山喷发
9.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对人类心理、生理的伤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和交通、通信中断
答案 7.C 8.D 9.A
解析 第7题,山谷地区发生强降水容易引发泥石流灾害,C项正确。洪水和暴雨不属于地质灾害,地震的发生与强降水无关。第8题,泥石流的发生与火山喷发无关,D项正确。第9题,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人类心理、生理的伤害,A项正确。
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千米)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级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
A.震中距不同
B.测量中的误差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
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2.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高 ②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 ③建筑物抗震性差 ④地震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测量中的误差,B对。第2题,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有震级较高,①对;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②对;受灾各国经济落后,建筑物抗震性差,③对;地震突发,就当时的监测水平无法预报,④对。
(2020·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月考)读“‘醉林’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 )
A.泥石流 B.滑坡 C.水土流失 D.地震
4.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图中发生“醉林”现象的地点,有大量堆积物,边缘坡度较陡,判断是坡体岩层沿坡面下滑堆积形成。因此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滑坡。第4题,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其地形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量大,易发生滑坡灾害。
泥石流多发生在坡角大、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读“某地重点监测沟谷的参数表”,回答5~6题。
沟谷编号 | 集水面积(km2) | 平均坡角(°) | 流域落差(m) | 植被覆盖率(%) |
① | 5.3 | 24.3 | 537.2 | 15.7 |
② | 2.7 | 30.1 | 670.3 | 19.6 |
③ | 20.0 | 40.8 | 1 353.7 | 13.2 |
④ | 4.5 | 26.1 | 384.7 | 20.5 |
5.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最小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为了准确预警预报泥石流,该地区应密切关注( )
A.空气质量 B.风力强度
C.降水强度 D.光照强度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④沟谷集水面积较小,平均坡角较小,流域落差最小,植被覆盖率最高,因此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小。第6题,强降水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准确预警预报泥石流,该地区应密切关注降水强度。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 地震时间 | 震级 | 震源深度 | 地形状况 | 植被状况 | 人员财产损失 |
甲 | 8月6日16:30 | 6.5级 | 12 km | 高山峡谷 | 稀疏 | 大 |
乙 | 10月17日21:49 | 6.6级 | 5 km | 丘陵为主 | 茂密 | 小 |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 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在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2019年4月18日13时01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8~9题。
8.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通常情况下,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通常情况下,甲地为地震烈度最大区
9.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答案 8.D 9.D
解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大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完成10~11题。
10.上图表明三峡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1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答案 10.B 11.C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总体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11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对库岸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
(2020·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月考)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2~13题。
12.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包括(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冲毁城镇 D.损坏林木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题,图中丁地区等高线稀疏,距河流较远,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最小,D正确;图中甲、乙、丙三地都位于河流谷地,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泥石流灾害。第13题,图中丙地位于河流谷地,附近有河流和铁路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和损坏林木,因丙地峡谷面积小,坡度较陡,没有城镇分布,故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包括冲毁城镇,C正确。
14.读“某次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聚落 | 总人口(万人) | 建筑面积(万m2) | 地震后 | ||
伤亡人数(人) | 经济损失 (亿元) | 倒塌建筑 (万m2) | |||
A | 127 | 8 119 746 | 34 762 | 176.310 | 3 187 789 |
B | 16 | 68 837 | 1 487 | 3.462 | 34 163 |
C | 0.23 | 362 | 56 | 0.000 87 | 217.2 |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此次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程度最严重的是聚落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预测三个聚落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并排序,试说明其原因。
答案 (1)与县城B和乡村C相比,城市A人口多,建筑面积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房屋抗震能力差。
(3)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由A→B→C逐渐增大。原因: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差。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及反思,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一:地震,本节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