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5章第1节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 (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4766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5章第1节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 (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4766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5章第1节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 (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4766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
展开课时2 硫酸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课标解读 | 内容要求 | 学业要求 |
1.了解硫酸的性质,特别是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结合具体化学实验认识浓硫酸的性。 2.了解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结合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与步骤安排,进一步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 | 1.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讨论和总结,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两个角度认识硫酸的性质。 2.通过实验操作及观察现象,了解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3.结合粗盐提纯等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
学习任务一 硫酸
初中学习过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下图以稀硫酸为例表示了酸的通性,请你指出有关稀硫酸的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答案 稀硫酸与Zn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其他三个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1.硫酸的用途和制备
(1)用途: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染料和盐类等。
(2)制备
2.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浓硫酸能吸收存在于周围环境中的① 水分 ,以及混在气体中的水分子,故常用作干燥剂。
(2)脱水性:浓硫酸能将蔗糖、纸张、棉布和木材等有机物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② 水 的组成比脱去。下表为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a.蔗糖逐渐变黑; b.蔗糖体积膨胀,形成黑色、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实验结论 | a.浓硫酸具有③ 脱水性 ; b.浓硫酸具有④ 强氧化性 ,能将蔗糖炭化生成的碳单质氧化为CO2,自身被还原为SO2 |
(3)强氧化性:能氧化大多数金属单质和部分非金属单质。
a.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试管a中的铜丝表面⑤ 有气泡逸出 ; 试管b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⑥ 无色 ; 试管c中的石蕊溶液逐渐变为⑦ 红色 ; 将试管a中的溶液慢慢倒入水中,溶液变为⑧ 蓝色 |
化学 方程式 | ⑨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
b.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在加热时,浓硫酸与木炭发生反应:⑩ C+2H2SO4(浓) CO2↑+2SO2↑+2H2O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2( √ )
2.稀硫酸没有氧化性,一般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
3.稀释浓硫酸,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及时搅拌( ✕ )
4.纸张、棉布、木材等遇到浓硫酸会炭化,体现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
5.常温下,铜片能溶于浓硫酸( ✕ )
1.胆矾也称蓝矾,其化学式为CuSO4·5H2O,常温下为蓝色固体。取少量胆矾于烧杯中,滴加浓硫酸,发现蓝色固体变成白色,该过程是否属于化学变化?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答案 蓝色固体变成白色,说明胆矾失去结晶水,该过程是化学变化,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2.将1 mol铜箔加入盛有含2 mol H2SO4的浓硫酸的试管中加热。
(1)上述铜箔能否完全溶解?请解释原因。该实验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2)如果将上面的1 mol铜箔改为1 mol锌片,锌片能否完全溶解?请解释原因。
答案 (1)不能。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所以铜箔不能完全溶解,铜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2)能。锌能与稀硫酸继续反应。
1.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区别
由此看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本身是否存在水分子。
2.浓硫酸的反应规律
(1)与活泼金属(如Zn)反应:开始产生SO2,硫酸浓度变小后,产生H2。
(2)与某些不活泼金属(如Cu)反应:开始产生SO2(加热),硫酸浓度变小后,稀硫酸不再与Cu反应。如1 mol Cu与含2 mol H2SO4的浓硫酸充分反应,生成SO2的物质的量应小于1 mol。
(3)浓硫酸在与金属的反应中既表现强氧化性(生成SO2)又表现酸性(生成硫酸盐);浓硫酸在与非金属的反应中只表现强氧化性(如浓硫酸与碳的反应)。
1.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对观察到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苹果块会干瘪
B.胆矾表面有“白斑”
C.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D.pH试纸变红
答案 D D项,pH试纸在浓硫酸中先变红后变黑,因为浓硫酸具有酸性和脱水性,它能使pH试纸先变红然后炭化变黑。
2.下列关于浓硫酸与Cu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强氧化性
B.该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在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D.每1 mol Cu参加反应就有2 mol H2SO4被还原,同时生成2 mol SO2
答案 C 题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知,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每2 mol H2SO4参加反应只有1 mol H2SO4被还原,因此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3.浓硫酸具有:①难挥发性(高沸点);②酸性;③强氧化性;④吸水性;⑤脱水性。下列各项分别表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请将序号填于空白处:
(1)浓硫酸与食盐共热,浓硫酸表现的性质是 。
(2)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表现的性质是 。
(3)浓硫酸与红热木炭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表现的性质是 。
(4)可用浓硫酸干燥H2、CO2、HCl等气体,浓硫酸表现的性质是 。
(5)向蔗糖中倒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浓硫酸表现的性质是 。
答案 (1)①②
(2)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②③
(3)C+2H2SO4(浓) CO2↑+2SO2↑+2H2O ③
(4)④ (5)③⑤
解析 (1)浓硫酸与食盐共热,生成氯化氢气体,浓硫酸表现了酸性和难挥发性。(2)浓硫酸与铜共热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3)浓硫酸与红热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4)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干燥气体。(5)向蔗糖中倒入浓硫酸,浓硫酸先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蔗糖中的H、O元素,使蔗糖炭化,产生大量的热,再与碳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浓硫酸表现了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4.如图为浓硫酸与铜片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
(1)浓硫酸与铜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乙中品红溶液的变化是 。
(3)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浓硫酸只体现酸性
B.试管乙中含有碱液的棉花,其作用是吸收过量的SO2,防止环境污染
C.反应一段时间后,将试管甲中的溶液缓慢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溶液显蓝色
D.含0.04 mol溶质的浓硫酸与足量的铜片反应,能收集到448 mL的SO2(标准状况)
答案 (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褪色或红色变浅
(3)AD
解析 (2)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乙中品红溶液的变化是褪色或红色变浅。(3)因为有硫酸铜和二氧化硫生成,所以该反应中浓硫酸体现酸性和强氧化性,A错误;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所以含0.04 mol溶质的浓硫酸与足量的铜片反应,不能收集到448 mL的SO2(标准状况),D错误。
学习任务二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如图是检验待测液中氯离子的实验过程,请说明可能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答案 滴加足量的硝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氯离子。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实验探究
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项目 | 稀硫酸 | Na2SO4溶液 | Na2CO3溶液 |
滴入几滴BaCl2溶液 | 有① 白色沉淀 生成 | 有② 白色沉淀 生成 | 有③ 白色沉淀 生成 |
加入少量稀盐酸并振荡 | ④ 白色沉淀不溶解 | ⑤ 白色沉淀不溶解 | ⑥ 白色沉淀溶解 |
2.实验结论
在溶液中,S可与Ba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BaSO4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 BaSO4↓。
3.稀盐酸酸化的作用
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时,C等可能会对检验造成干扰,通常将溶液先用稀盐酸酸化,以排除C等可能造成的干扰,然后加入BaCl2溶液来检验S的存在。
4.实践应用
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可溶性硫酸盐及CaCl2、MgCl2等杂质)
杂质 | 加入的试剂 | 离子方程式 |
可溶性 硫酸盐 | 过量⑦ BaCl2 溶液 | ⑧ S+Ba2+ BaSO4↓ |
CaCl2 | 过量⑨ Na2CO3 溶液 | ⑩ Ca2++C CaCO3↓、Ba2++C BaCO3↓ |
MgCl2 | 过量 NaOH 溶液 | Mg2++2OH- Mg(OH)2↓ |
多余的 NaOH、 Na2CO3 | 适量稀盐酸 | OH-+H+ H2O、C+2H+ H2O+CO2↑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含有S( ✕ )
2.能与Ba2+反应产生沉淀的只有S( ✕ )
3.粗盐提纯实验中,最后加入适量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去多余的OH-和C( √ )
4.要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镁,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过滤( √ )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检验某试液中是否含有S,流程如下:
试液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不溶解
结论是试液中含有S。该方案是否严密?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严密。因为试液中可能含有Ag+而不含S,先加入BaCl2溶液,Ag+与Cl-反应生成的AgCl也是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中,先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对应的离子方程式说明。
答案 先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排除C、S、Ag+等的干扰。若存在上述离子,则整个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2H+ CO2↑+H2O、S+2H+ SO2↑+H2O、Ag++Cl- AgCl↓等。
3.粗盐中除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硫酸钠等,我们可以通过分离、提纯等方法制取纯净的氯化钠。
(1)请你分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的泥沙?
(2)实验过程中为了将可溶性杂质除净,应该怎样操作?这样操作有什么弊端?
(3)设计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案时,除了要考虑所加试剂的种类,还要考虑哪些问题?
(4)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为何氯化钡溶液要在碳酸钠溶液之前加入?加入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经过溶解、过滤和蒸发可以将不溶性的泥沙除去。
(2)为了将可溶性杂质除净,除杂试剂应稍过量,这样才能将杂质离子全部除去,但过量的除杂试剂又成为新杂质。
(3)应合理安排除杂试剂的加入顺序,同时保证加入的过量除杂试剂在后续操作中能够被除去。
(4)加入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钙离子,同时还要除去加入的过量氯化钡,所以氯化钡溶液要在碳酸钠溶液之前加入。
1.S的检验
(1)原理与试剂
利用Ba2++S BaSO4↓(白色),BaSO4具有不溶于盐酸、硝酸的性质。
试剂:稀盐酸和BaCl2溶液。
(2)操作及现象
待测液 无白色沉淀 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S,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S。
(3)检验的关键:既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又要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先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除C、S、Ag+等的干扰,无白色沉淀,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才能证明存在S。
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提纯
(1)常用试剂的加入顺序
为使杂质离子完全除去,要加入过量的试剂,后续加入的试剂要能够将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由此可知,Na2CO3溶液要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通常加入试剂的几种顺序为①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盐酸;②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盐酸;③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盐酸。
(2)注意:应过滤后再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和NaOH。
3.分离、提纯的“三必须”“四原则”
(1)“三必须”
①除杂试剂必须稍过量。
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且容易除去。
③除杂途径选最佳,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必须合理。
(2)“四原则”
1.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常用的方法是( )
A.取样,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B.取样,滴加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C.取样,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D.取样,滴加稀硫酸,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 C 检验S时,需要首先加入稀盐酸以排除C、S、Ag+等的干扰,然后加入BaCl2溶液。A项中不能排除C和Ag+等的干扰,B项中不能排除Ag+的干扰,D项中引入S。
2.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和泥沙,可先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④⑤①③ D.⑤②④①③
答案 D 首先要明确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可分别加入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且三种溶液均过量,才能使杂质离子分别变成CaCO3、Mg(OH)2、BaSO4沉淀;而过量的BaCl2溶液只能用Na2CO3溶液除去,故要先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Na2CO3溶液,才能保证将过量的BaCl2一并除去;而剩余的NaOH和Na2CO3只需要在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即可被除去,故D正确。
3.为了除去氯化钠样品中的杂质碳酸钠,某兴趣小组最初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1)沉淀A的化学式为 。
(2)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后,分离除去沉淀A的实验操作是 。
(3)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此方案很容易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固体物质B的成分
为 (用化学式表示)。
(4)他们又提出了新的方案:将混合物溶解,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然后加热煮沸。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CaCO3
(2)过滤
(3)NaCl、CaCl2
(4)Na2CO3+2HCl 2NaCl+H2O+CO2↑
解析 若用过量CaCl2溶液除去Na2CO3,会引入新杂质CaCl2,蒸发后所得固体物质B应是NaCl和CaCl2的混合物;应用盐酸除去Na2CO3,则溶液中会留下NaCl和HCl,蒸发结晶可得较纯净的NaCl(HCl挥发)。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学案,共6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导学案,共11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特别提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