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O2 B. H2O2 C. CO2 D. NO2
2. 下列过程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石油分馏 C. 高粱酿酒 D. 花香四溢
3.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金刚石 B. 铁 C. 二氧化碳 D. 氯化钠
4.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单质:Si、He、C60
B. 氧化物:H2O2、HgO、KClO3
C. 混合物:空气、石油、石墨
D. 纯净物:甲烷、黄铜、五氧化二磷
5.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气焊 B. 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 甲烷用作燃料 D. 用石墨做电极
6. 下列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7. 钪(Sc)是一种“工业的维生素”,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钪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4.96g
C. 钪的元素符号是SC D. 钪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1
8. 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保存在棕色瓶中,AgNO3见光分解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 H2S B. SO2 C. N2 D. NO2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读数
C. 检查气密性 D. 倾倒液体
10. 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爆炸的是( )
A. 五氧化二磷 B. 面粉 C. 氢气 D. 甲烷
11. “雾霾”中的“霾”是指烟、尘等小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类似于“霾”的物质的是( )
A. P B. S C. C D. H2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条件下,当CO2气体变成固体后,CO2分子就停止运动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 燃烧都放出热量,所以放出热量的反应都是燃烧
D. 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3.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 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4. 为达到以下实验目的,下列相应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获得廉价新能源
电解水制得氢气
B
将河水净化为纯水
经过沉淀、过滤、吸附
C
验证金属活动性Zn>Cu
利用Zn片与CuSO4溶液的反应
D
除去KCl中少量的MnO2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活性炭可用于净水,是因为能吸附溶解于水中的一些杂质
B. 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 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D. 铝制品不能用钢丝球擦洗,是因为易破坏表面的致密氧化膜
16. 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油锅着火,用水扑灭
B.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天然气是否泄漏
C. 用肥皂水检验水是否是纯水
D. 用澄清的石灰水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
17. 对以下反应归纳正确的是( )
①2H2O2−MnO22H2O+O2↑
②
③2KMnO4−△K2MnO4+MnO2+O2↑
A. 都是分解反应
B. 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C. 都是实验室制取O2的常用方法
D. ①③中的MnO2都是反应的催化剂
18.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下列物质最可能是“强水”的是( )
A. 硫酸锌溶液 B. 稀盐酸
C. 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 D. 稀硫酸
19.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0
40
10
32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10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等于90 B. b可能是单质
C. c一定是催化剂 D. 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7:8
20. 碳及含碳物质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Y可以为稀硫酸 B. X可以是酒精
C. 反应①一定是化合反应 D. 反应②可以是吸热反应
21. 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亚铁离子 ______ 。
(2)由4个磷原子构成的白磷分子 ______ 。
(3)生石灰的主要成分 ______ 。
(4)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______ 。
22. 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微粒M表示的是 ______ 元素(填名称),它的单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 。
(2)当x=8时,它表示的是 ______ (填符号)。
23.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已完成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②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现象;
④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其中有错误的实验步骤是 ______ (填序号),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24. 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水银体温计中的汞是由 ______ 直接构成;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说明 ______ 。
(2)煤炉里煤层上方的火焰常常呈现蓝色,其原因是 ______ (用方程式表示)。
25. 如图是汽车尾气有害物质转化的微观示意图。
据图回答:
(1)该反应共涉及______种分子。
(2)在中“”与“”的质量比是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6.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碳纳米材料,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mm厚的石墨包含300万层石墨烯。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之一是低温扩张法,把石墨粉、钠、液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装置中进行剥离,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再放入烘箱内烘干即得石墨烯。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越大,质量越好。科学家测定了烘干温度对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的影响如图所示。石墨烯具有强度高、透光率高、导电性强、韧性好的特点,是构成其它新型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属于 ______ (填“单质”或“化合物”)。
(2)石墨烯可用于制作新能源电池,主要利用石墨烯的 ______ 性质。
(3)由图可知:制备石墨烯时最佳的烘干温度是 ______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自然界中不存在石墨烯
B.石墨烯可以制备多种新型碳材料
C.碳纳米管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7. (1)小明暑假去西藏旅游时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头晕),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请你用化学知识对他的经历进行分析 ______ 。
(2)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CO)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______ 。
28. 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也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图示归纳了初中化学有关铁的知识。
(1)比较生铁与纯铁,其中硬度较大的是 ______ 。
(2)焦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在生铁冶炼过程中,焦炭参与了下列反应:①;②,其中为冶炼生铁提供热量的是 ______ (填序号)。
(3)物质甲可以是 ______ (填名称)。
(4)若铁与物质乙反应时,火星四射,则生成物中固体的化学式为 ______ 。
(5)若铁与物质乙反应生成红色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9. 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据图作答:
(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是 ______ (填序号),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表明氧气已集满的现象是 ______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发生装置应该选择 ______ (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
30.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了两个方案并进行了相应实验:(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方案一】步骤如下:
①连接好如图一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好药品,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迅速注入80℃的水至刚好浸没白磷;
③挤压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下降;
④停止推入空气,锥形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注: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端始终在液面以下,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则:
(1)步骤 ______ (填序号)能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
(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分析对比步骤②和③,可知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 ______ ;若把80℃的水换成20℃的水,重复步骤②和③,对比两次产生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的另一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步骤④中锥形瓶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 。
【方案二】用图二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b处与c处的正中间,当b处白磷燃烧时,a处白磷和c处红磷均不燃烧。
(5)实验中利用了铜的性质是 ______ 。
(6)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b处白磷燃烧,a处白磷不燃烧
B.b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
C.a处白磷不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
图一与图二装置比较,哪个更好?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
31.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有毒、有咸味,外观似食盐,人若食用会引起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______ 。
(2)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32. 为了测量某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10g石灰石样品,反复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6.7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请计算:
(1)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______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等;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解:A、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石油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高粱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花香四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干冰升华、石油分馏、花香四溢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C
【解析】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Si、He、C60都属于非金属单质;故选项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H2O2、HgO都属于氧化物,KClO3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空气、石油都属于混合物,石墨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甲烷、五氧化二磷都属于纯净物,黄铜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D
【解析】解: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甲烷用作燃料是利用甲烷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石墨做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石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答案】D
【解析】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钪,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钪的元素符号是Sc,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解答】
A、AgNO3中不含有氢元素和硫元素,不可能生成H2S,故错误;
B、AgNO3中不含有硫元素,不可能生成SO2,故错误;
C、N2无刺激性气味,故错误;
D、AgNO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O2有刺激性气味,可能生成二氧化氮,故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解: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手握试管夹的长柄,故A错;
B、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
C、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D错。
故选:C。
A、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
B、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
C、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考虑;
D、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10.【答案】A
【解析】解:A、五氧化二磷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能发生爆炸,故A正确。
B、面粉粉尘是可燃物,空气中含有氧气,面粉粉尘和氧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故B错误。
C、氢气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故C错误。
D、甲烷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故D错误。
故选:A。
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物质和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是否发生爆炸,要看气体是否有可燃性.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气体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霾”的正确认识,明确生成类似于“霾”的物质即燃烧后生成固体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雾霾”中的“霾”是指烟、尘等小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类似于“霾”的物质,即燃烧后生成固体。
【解答】
A.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能生成类似于“霾”的物质,故选项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故选项错误;
C.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解: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C.燃烧都放出热量,但放出热量的反应不都是燃烧,如氧化钙与水反应也会放出热量,选项说法错误;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水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放热反应来分析;
D.根据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解题时根据分子的性质、电解水的结论、放热反应以及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解答即可。
13.【答案】C
【解析】解: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其中不含水分子,故错误;
B.物质乙是氧气,是一种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错误。
故选:C。
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为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组成、方程式的意义等分析物质的类别、反应的类型等。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4.【答案】C
【解析】解:A、电解水制得氢气,成本较高,不是获得廉价新能源的方法,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B、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后,水中还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将河水净化为纯水,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C、Zn片能与CuSO4溶液反应,能置换出铜,说明了金属活动性Zn>Cu,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质量不变,不能除去杂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
故选:C。
A、根据获得廉价新能源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水的净化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D、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5.【答案】B
【解析】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能吸附溶解于水中的一些杂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利用的是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铝制品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铝制品不能用钢丝球擦洗,是因为易破坏表面的致密氧化膜,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
B、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利用的是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铝制品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D
【解析】解:A.油锅着火要立即用锅盖盖灭,而不能用水扑灭,以防发生危险,选项说法错误;
B.天然气泄漏时,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不能用燃着的火柴检验天然气是否泄漏,选项说法错误;
C.常用肥皂水检验硬水与软水,检验水是否是纯水,可将水样蒸发,观察是否有白色痕迹出现来判断,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防范爆炸的做法来分析;
C.根据纯水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与检验方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灭火的方法、燃气泄漏的处理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与检验方法,难度不大。
17.【答案】A
【解析】解:A.三个化学方程式都符合“一变多”特点是分解反应,故A正确;
B.在H2O、K2MnO4、Mn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2中氧元素的价为0,故B错误;
C.制取氧气要消耗大量电能,不用于实验制取氧气,故C错误;
D.在①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③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反应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
B.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
C.根据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在化学方程式③中是生成物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反应类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催化剂的特点等知识,难度不大,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18.【答案】C
【解析】解: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金、银、铜、铅、铁均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金、银、铜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故均不可能是“强水”;最可能是“强水”的是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
故选:C。
根据题意,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理解“强水”能蚀五金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不变的可能为催化剂。解此题需认真分析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仔细推敲,即可求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认真分析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x=40+40+32−12=100;故a、d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100,故A错误;
B.该反应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所以b为化合物,故B错误;
C.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故C错误;
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40g−12g):32g=7:8,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C
【解析】解:A、碳酸钠转化为二氧化碳,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X能转化为二氧化碳,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X可以是酒精,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①是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反应①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也可能是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的是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②是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吸热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2Fe2+ P4 CaON+52O5
【解析】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要表示多个离子就需要在离子符号前面添加适当的数字,所以两个亚铁离子表示为2Fe2+;故填:2Fe2+;
(2)由4个磷原子构成的白磷分子表示为P4;故填:P4;
(3)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其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所以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故填:CaO;
(4)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表示为N+52O5;故填:N+52O5。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答案】氯 Cl2 Cl−
【解析】解:(1)核内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可形成氯气这一单质,其化学式为Cl2。
(2)当x=8时,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其离子符号为Cl−。
故答案为:
(1)氯;Cl2;
(2)Cl−。
(1)根据核内质子数为17,进行分析解答。
(2)当x=8时,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3.【答案】④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解:由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和步骤,红磷熄灭后,不能立即打开弹簧夹,因为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
加入的水约占集气瓶水面以上容积的五分之一,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答案为:
④;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汞原子 汞原子间的距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析】解:(1)汞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说明汞原子间的距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填:汞原子;汞原子间的距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为淡蓝色;故填:。
(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以及粒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燃烧的现象以及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难度不大。
25.【答案】4 3:
【解析】解:依据图中微粒的结构情况分析可知该图示反应前后微粒的种类如图所示,
则其化学方程式为:。
(1)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共涉及4种分子。
(2)在中“”与“”的质量比即二氧化碳中碳与氧的质量比是:12:(16×2)=3:8。
(3)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所以反应前的物质中存在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两种分子;
故答案为:
(1)4;
(2)3:8;
。
依据图示的信息情况及各分子的结构书写出相关的方程式,进而得到反应前物质的分子情况;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微观示意图正确判断所涉及分子的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答案】单质 导电性强 225℃A
【解析】解:(1)石墨烯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2)石墨烯可用于制作新能源电池,主要利用石墨烯的导电性强。
(3)由图1可知:制备石墨烯时最佳的烘干温度是225℃
(4)A.根据短文,可知自然界中存在石墨烯,故错误;
B.石墨烯可以制备多种新型碳材料,故正确;
C.碳纳米管具有可燃性,其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正确;
故答案为:(1)单质;(2)导电性强;(3)225℃;(4)A。
根据石墨烯的组成,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根据题中有关石墨烯的说法和资料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材料的分析、整合能力,难度不大,注意选择有用的材料为其所用。
27.【答案】西藏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偏低,初到西藏不适应,会出现高原反应,吸氧为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故症状会减轻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一旦泄露便于及时发现
【解析】解:(1)吸氧可以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高原压强小,空气稀薄,人体缺氧,因此吸氧可以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
(2)煤气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旦泄漏,人很难觉察,极易引起中毒事故,在家用煤气(主要成分是CO)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便于人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避免煤气中毒的发生.
故答案是:(1)西藏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偏低,初到西藏不适应,会出现高原反应,吸氧为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故症状会减轻。
(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一旦泄露便于及时发现。
(1)根据氧气的性质来考虑本题,知道严重的高原反应是指的什么。
(2)煤气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旦泄漏,人很难觉察,极易引起中毒事故.
要了解氧气的用途和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28.【答案】生铁 ① 盐酸(稀硫酸)Fe3O4 Fe+CuSO4=Cu+FeSO4
【解析】解:(1)一般合金的硬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所以生铁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故填:生铁;
(2)反应①通过碳的燃烧提供热量,反应②在高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了用于炼铁的还原剂--CO;故填:①;
(3)铁和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因此甲可以盐酸或稀硫酸;故填:盐酸(稀硫酸);
(4)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该固体是四氧化三铁--Fe3O4;故填:Fe3O4;
(5)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是一种红色固体,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填:Fe+CuSO4=Cu+FeSO4。
(1)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炼铁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铁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5)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9.【答案】2KClO3−MnO2△2KCl+3O2↑A集气瓶里的水排完,气泡往外逸出时 C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小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解析】解:(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MnO2△2KCl+3O2↑,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是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表明氧气已集满的现象是集气瓶里的水排完,气泡往外逸出时;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发生装置应该选择C,通过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故填:2KClO3−MnO2△2KCl+3O2↑;A;集气瓶里的水排完,气泡往外逸出时;C。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将燃着的小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小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
通过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0.【答案】③ 需要氧气参加 锥形瓶内氧气消耗,压强降低 导热性 C 图一 图一装置是密闭系统,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解析】解:(1)步骤③能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是因为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填:③。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填:。
(3)分析对比步骤②和③,可知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参加。
故填:需要氧气参加。
(4)步骤④中锥形瓶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锥形瓶内氧气消耗,压强降低。
故填:锥形瓶内氧气消耗,压强降低。
(5)实验中利用了铜的性质是导热性。
故填:导热性。
(6)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a处白磷不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
图一更好,理由是图一装置是密闭系统,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故填:C;图一;图一装置是密闭系统,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1.【答案】7:1633.3%
【解析】解:(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14:16×2=7:16;
(2)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2323+14+16×2×100%≈33.3%。
故答案为:(1)7:16;
(2)33.3%。
(1)根据各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公式解答;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比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的掌握,难度系数不大。
32.【答案】3.3
【解析】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10g−6.7g=3.3g,故填:3.3;
(2)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
100 44
x3.3g
100x=443.3g
x=7.5g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g10g×100%=75%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进一步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共9页。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2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2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