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 课件 24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0 小石潭记 课件 课件 17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 《诗经》二首 课件 课件 32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写作 学写读后感 课件 课件 1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课件 课件 8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评优课ppt课件
展开“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即用桃核雕刻成的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和文体。
理解并积累文中“为”“衡”“诎”等易考文言词语。(重点)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代散文家。少时才德超众,工古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形状像椎的发髻。 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代词,这里指所刻的字。
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零数、余数
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启窗而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箬篷覆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石青糁之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定语后置,即“其相比两膝者”
状语后置,即“若蚊足细”
省略介词“于”,即“则题名于其上”
省略主语,即“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说说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故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
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
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尺寸之短(“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而且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严密,很有分寸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部,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度和高度只有“八分有奇”,“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表示爱抚;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高蹈脱俗,意念高远。两个舟子,一喜动奔放,一喜静安然,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于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而且是“左右各四”,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互相对望的雕栏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分别出自《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两篇千古佳作似乎也参与到雕刻作品之中了。再有如“舟尾横卧一楫”,只六字,于月光水色中桨息舟停,纵游江面,丰富的情景意蕴已经俱在一桨之中了。
结合下面的句子,说说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苏、黄共阅一手卷。舟尾横卧一楫。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上面几个例句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比如在说明性的逐一列举的时候(类似第三个例句的情况),因此这一点并不属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时也不必(有时甚至是不能)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怎样通过核舟体现出来的?
苏轼游赤壁,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雕刻家利用桃核“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泛舟”的主题。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雕刻家以自己的想象加上了苏轼的好友佛印和黄庭坚,并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为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位置,突出了画面主体。
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别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通过观赏者的想象来表现实在图景。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者精心设计了“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与“泛舟”的意境暗合。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舟子“若啸呼状”,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清风”徐徐吹来,把“核舟”以外的艺术空间展示了出来。
总写: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由来
船舱:箸篷、小窗、雕栏、对联
总写:总结核舟“容量”,再叹技艺高超
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农历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先后两次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并非真正的赤壁之战所在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
黄庭坚、佛印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与张耒(lěi)、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也是多次被贬谪之人,但苏轼前后两次游赤鼻矶时并未见过黄庭坚,二人只有书信往来。 佛印(1032—1098),宋代名僧。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他与苏轼交往甚密。但苏轼游赤鼻矶时,佛印远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获奖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通假字,同“横”横着,同“屈”弯曲,◆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形容词奇妙,名词零数,动词雕刻,动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核舟记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核舟记背景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写作背景,字词认读,课文翻译,字词释义,十分等于一寸,表承接,助词可不译出,代指船舱,之代指窗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核舟记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核舟记教案配套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舟记,R·八年级语文下册,◆通假字,同“横”横着,同“屈”弯曲,◆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形容词奇妙,名词零数,动词雕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