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块十一函数与导数综合练习题 试卷 2 次下载
- 考点70 随机事件的概率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考点79 绝对值不等式练习题 试卷 3 次下载
- 考点6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练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模块六回归分析练习题 试卷 2 次下载
模块五平面解析几何-练习题
展开模块五 平面解析几何
一、解答题
1.如图,分别是椭圆:+=1()的左、右焦点,是椭圆的顶点,是直线与椭圆的另一个交点,=60°.
(Ⅰ)求椭圆的离心率;
(Ⅱ)已知△的面积为40,求的值.
2.
已知椭圆C的中心为直角坐标系xOy的原点,焦点在x轴上,它的一个顶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分别是7和1.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若P为椭圆C上的动点,M为过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λ,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3.
如图,椭圆(a>b>0)的一个焦点为F(1,0),且过点(2,0).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若AB为垂直于x轴的动弦,直线l:x=4与x轴交于点N,直线AF与BN交于点M.
(ⅰ)求证:点M恒在椭圆C上;
(ⅱ)求△AMN面积的最大值.
4.设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P(a,b)满足|PF2|=|F1F2|.
(1)求椭圆的离心率e;
(2)设直线PF2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若直线PF2与圆(x+1)2+=16相交于M,N两点,且|MN|=|AB|,求椭圆的方程.
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椭圆的顶点分别为,,,,其中点为抛物线的焦点,如图所示.
(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若过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且,求直线的方程.
6.已知抛物线,直线交于两点,是线段的中点,过作轴的垂线交于点.
(Ⅰ)证明:抛物线在点处的切线与平行;
(Ⅱ)是否存在实数使,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7.已知椭圆C:过点M(2,3),点A为其左顶点,且AM的斜率为 ,
(1)求C的方程;
(2)点N为椭圆上任意一点,求△AMN的面积的最大值.
8.已知抛物线C:x2=−2py经过点(2,−1).
(Ⅰ)求抛物线C的方程及其准线方程;
(Ⅱ)设O为原点,过抛物线C的焦点作斜率不为0的直线l交抛物线C于两点M,N,直线y=−1分别交直线OM,ON于点A和点B.求证:以AB为直径的圆经过y轴上的两个定点.
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圆,圆,动圆与圆外切并且与圆内切,圆心的轨迹为曲线.
(Ⅰ)求的方程;
(Ⅱ)是与圆,圆都相切的一条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当圆的半径最长时,求.
10.如图,等边三角形OAB的边长为,且其三个顶点均在抛物线E:x2=2py(p>0)上.
(1) 求抛物线E的方程;
(2) 设动直线l与抛物线E相切于点P,与直线y=-1相交于点Q.证明以PQ为直径的圆恒过y轴上某定点
11.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离心率为直线与C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
(I)求;
(II)设过的直线l与C的左、右两支分别相交有A、B两点,且证明:
12.
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 ,过点的动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 两点,点的坐标是 .
(I)证明为常数;
(II)若动点满足 (其中为坐标原点),求点 的轨迹方程.
13.已知椭圆的右焦点为,上顶点为,离心率为,且.
(1)求椭圆的方程;
(2)直线与椭圆有唯一的公共点,与轴的正半轴交于点,过与垂直的直线交轴于点.若,求直线的方程.
14.如图,椭圆E:的离心率是,过点P(0,1)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当直线平行与轴时,直线被椭圆E截得的线段长为.
(1)求椭圆E的方程;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与点P不同的定点Q,使得恒成立?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5.
已知m>1,直线,椭圆,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
(Ⅰ)当直线过右焦点时,求直线的方程;
(Ⅱ)设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的重心分别为.若原点在以线段,为直径的圆内,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Ⅰ) (Ⅱ)
【详解】
(Ⅰ)由题=60°,则,即椭圆的离心率为.
(Ⅱ)因△的面积为40,设,又面积公式,又直线,
又由(Ⅰ)知,联立方程可得,整理得,解得,,所以,解得.
2.(Ⅰ)(Ⅱ)当时,点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实轴在轴上的双曲线满足的部分.
当时,点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轴上的椭圆满足的部分;
当时,点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轴上的椭圆;
【详解】
(1)设椭圆长半轴长及半焦距分别为a,c,由已知得解得 a = 4 , c = 3 又∵b2=a2-c2,∴b= 7 , 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 .
(2)设M(x,y),其中x∈[-4,4],由已知 及点P在椭圆C上可得 ,整理得(16λ2-9)x2+16λ2y2=112,其中x∈[-4,4].
①当λ=时,化简得9y2=112,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y=± (-4≤x≤4).轨迹是两条平行于x轴的线段.
②当λ≠时,方程变形为 ,其中x∈[-4,4].当0<λ<时,点M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线满足-4≤x≤4的部分;当<λ<1时,点M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x轴上的椭圆满足-4≤x≤4的部分;当λ≥1时,点M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x轴上的椭圆
3.(1)椭圆C方程为.(2)(ⅰ)证明见解析;(ⅱ)
【详解】
(Ⅰ)由题设a=2,c=1,从而b2=a2-c2=3,
所以椭圆C方程为.
(Ⅱ)(i)由题意得F(1,0),N(4,0).
设A(m,n),则B(m,-n)(n≠0),=1. ……①
AF与BN的方程分别为:n(x-1)-(m-1)y=0,
n(x-4)-(m-4)y=0.
设M(x0,y0),则有 n(x0-1)-(m-1)y0=0,……②
n(x0-4)+(m-4)y0="0," ……③
由②,③得
x0=.
所以点M恒在椭圆G上.
(ⅱ)设AM的方程为x=xy+1,代入=1得(3t2+4)y2+6ty-9=0.
设A(x1,y1),M(x2,y2),则有:y1+y2=
|y1-y2|=
令3t2+4=λ(λ≥4),则
|y1-y2|=
因为λ≥4,0<
|y1-y2|有最大值3,此时AM过点F.
△AMN的面积S△AMN=
4.(1)(2)+=1
【详解】
试题分析:(1)直接利用|PF2|=|F1F2|,对应的方程整理后即可求椭圆的离心率e;
(2)先把直线PF2与椭圆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的坐标以及对应的|AB|两点,进而求出|MN|,再利用弦心距,弦长以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可求椭圆的方程.
解:(1)设F1(﹣c,0),F2(c,0) (c>0).
由题得|PF2|=|F1F2|,即=2c,整理得2+﹣1=0,得=﹣1(舍),或=,
所以e=.
(2)由(1)知a=2c,b=c,可得椭圆方程为3x2+4y2=12c2,直线方程PF2为y=(x﹣c).
A,B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消y并整理得5x2﹣8xc=0,
解得x=0,x=,得方程组的解为,,
不妨设A(c,c),B(0,﹣c).
所以|AB|==c,于是|MN|=|AB|=2c.
圆心(﹣1,)到直线PF2的距离d=,
因为d2+=42,所以(2+c)2+c2=16,整理得c=﹣(舍)或c=2.
所以椭圆方程为+=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方程和几何性质,直线的方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5.(1);(2).
【分析】
(1)根据抛物线的焦点,求抛物线方程;(2)首先设出直线的方程为,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并利用韦达定理表示,并利用,求直线的斜率,验证后,即可得到直线方程.
【详解】
解:(1)由椭圆可知,,
所以,,则,
因为抛物线的焦点为,可设抛物线方程为,
所以,即.
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2)由椭圆可知,,
若直线无斜率,则其方程为,经检验,不符合要求.
所以直线的斜率存在,设为,直线过点,
则直线的方程为,
设点,,
联立方程组,
消去,得.①
因为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
所以,即,
解得,且.
由①可知,
所以,
则,
因为,且,
所以,
解得或,
因为,且,
所以不符合题意,舍去,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即.
6.(Ⅰ)证明见解析.
(Ⅱ)存在,使.
【详解】
(Ⅰ)如图,设.
把代入得,由韦达定理得.
∴,∴点的坐标为.
设抛物线在点处得切线的方程为,
将代入上式得,
∵直线与抛物线相切,
∴,∴,即.
(Ⅱ)假设存在实数,使,则.
又∵是的中点,∴.
由(Ⅰ)知.
∵轴,∴.
又
.
∴,解得,即存在,使.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求解第一问时联立直线与抛物线的方程组,运用斜率相等证明命题的成立;第二问求解的思路是先假设符合题设条件的参数存在,然后再依据题设条件进行分析探求,最终求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在,使得问题获解.
7.(1);(2)18.
【分析】
(1)由题意分别求得a,b的值即可确定椭圆方程;
(2)首先利用几何关系找到三角形面积最大时点N的位置,然后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结合判别式确定点N到直线AM的距离即可求得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详解】
(1)由题意可知直线AM的方程为:,即.
当y=0时,解得,所以a=4,
椭圆过点M(2,3),可得,
解得b2=12.
所以C的方程:.
(2)设与直线AM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如图所示,当直线与椭圆相切时,与AM距离比较远的直线与椭圆的切点为N,此时△AMN的面积取得最大值.
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
可得:,
化简可得:,
所以,即m2=64,解得m=±8,
与AM距离比较远的直线方程:,
直线AM方程为:,
点N到直线AM的距离即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由两点之间距离公式可得.
所以△AMN的面积的最大值:.
【点睛】
解决直线与椭圆的综合问题时,要注意:
(1)注意观察应用题设中的每一个条件,明确确定直线、椭圆的条件;
(2)强化有关直线与椭圆联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后的运算能力,重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弦长、斜率、三角形的面积等问题.
8.(Ⅰ) ,;
(Ⅱ)见解析.
【分析】
(Ⅰ)由题意结合点的坐标可得抛物线方程,进一步可得准线方程;
(Ⅱ)联立准线方程和抛物线方程,结合韦达定理可得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从而确定圆的方程,最后令x=0即可证得题中的结论.
【详解】
(Ⅰ)将点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
故抛物线方程为:,其准线方程为:.
(Ⅱ)很明显直线的斜率存在,焦点坐标为,
设直线方程为,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可得:.
故:.
设,则,
直线的方程为,与联立可得:,同理可得,
易知以AB为直径的圆的圆心坐标为:,圆的半径为:,
且:,,
则圆的方程为:,
令整理可得:,解得:,
即以AB为直径的圆经过y轴上的两个定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方程的求解与准线方程的确定,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的求解及其应用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
9.(Ⅰ);(Ⅱ),或.
【详解】
(Ⅰ)依题意,圆M的圆心,圆N的圆心,故,由椭圆定理可知,曲线C是以M、N为左右焦点的椭圆(左顶点除外),其方程为;
(Ⅱ)对于曲线C上任意一点,由于(R为圆P的半径),所以R=2,所以当圆P的半径最长时,其方程为;
若直线l垂直于x轴,易得;
若直线l不垂直于x轴,设l与x轴的交点为Q,则,解得,故直线l:;有l与圆M相切得,解得;当时,直线,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解得;同理,当时,.
10.(1)(2)见解析
【解析】
(1)依题意,|OB|=8,∠BOy=30°.
设B(x,y),则x=|OB|sin30°=4,y=|OB|cos30°=12.
因为点B(4,12)在x2=2py上,所以(4)2=2p×12,解得p=2.故抛物线E的方程为x2=4y.
(2)方法一:由(1)知y=x2,y′=x.
设P(x0,y0),则x0≠0,且l的方程为
y-y0=x0(x-x0),即y=x0x-.
由,得.
所以Q(,-1).
设M(0,y1),令·=0对满足y0= (x0≠0)的点(x0,y0)恒成立.
由于=(x0,y0-y1),=(,-1-y1),
由·=0,得-y0-y0y1+y1+=0,
即(+y1-2)+(1-y1)y0=0 (*).
由于(*)式对满足y0= (x0≠0)的y0恒成立,
所以,解得y1=1.
故以PQ为直径的圆恒过y轴上的定点M(0,1).
11.(I)(II)见解析
【详解】
(Ⅰ)由题设知,即,故.
所以C的方程为.
将y=2代入上式,求得.
由题设知,,解得.
所以.
(Ⅱ)由(Ⅰ)知,,,C的方程为. ①
由题意可设的方程为,,代入①并化简得
.
设,,则
,,,.于是
,
由得,即.
故,解得,从而.
由于,
,
故,
.
因而,所以、、成等比数列.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利用已知条件建立含义的等量关系,进而确定曲线方程;(2)利用直线与曲线联立方程组,借助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将、、表示出来,然后借助证明等比中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双曲线方程与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考查舍而不求的思想以及计算能力.
12.(I)为常数
(II)点的轨迹方程是
【详解】
解:由条件知,设,.
(I)当与轴垂直时,可设点的坐标分别为,,
此时.
当不与轴垂直时,设直线的方程是.
代入,有.
则是上述方程的两个实根,所以,,
于是
.
综上所述,为常数.
(II)解法一:设,则,,
,,由得:
即
于是的中点坐标为.
当不与轴垂直时,,即.
又因为两点在双曲线上,所以,,两式相减得
,即.
将代入上式,化简得.
当与轴垂直时,,求得,也满足上述方程.
所以点的轨迹方程是.
解法二:同解法一得……………………………………①
当不与轴垂直时,由(I) 有.…………………②
.………………………③
由①②③得.…………………………………………………④
.……………………………………………………………………⑤
当时,,由④⑤得,,将其代入⑤有
.整理得.
当时,点的坐标为,满足上述方程.
当与轴垂直时,,求得,也满足上述方程.
故点的轨迹方程是.
13.(1);(2).
【分析】
(1)求出的值,结合的值可得出的值,进而可得出椭圆的方程;
(2)设点,分析出直线的方程为,求出点的坐标,根据可得出,求出、的值,即可得出直线的方程.
【详解】
(1)易知点、,故,
因为椭圆的离心率为,故,,
因此,椭圆的方程为;
(2)设点为椭圆上一点,
先证明直线的方程为,
联立,消去并整理得,,
因此,椭圆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在直线的方程中,令,可得,由题意可知,即点,
直线的斜率为,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在直线的方程中,令,可得,即点,
因为,则,即,整理可得,
所以,,因为,,故,,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即.
【点睛】
结论点睛:在利用椭圆的切线方程时,一般利用以下方法进行直线:
(1)设切线方程为与椭圆方程联立,由进行求解;
(2)椭圆在其上一点的切线方程为,再应用此方程时,首先应证明直线与椭圆相切.
14.(1);(2)存在,Q点的坐标为.
【详解】
(1)由已知,点在椭圆E上.
因此,解得.
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2)当直线与轴平行时,设直线与椭圆相交于C、D两点.
如果存在定点Q满足条件,则,即.
所以Q点在y轴上,可设Q点的坐标为.
当直线与轴垂直时,设直线与椭圆相交于M、N两点.
则,
由,有,解得或.
所以,若存在不同于点P的定点Q满足条件,
则Q点的坐标只可能为.
下面证明:对任意的直线,均有.
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由上可知,结论成立.
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可设直线的方程为,
A、B的坐标分别为.
联立得.
其判别式,
所以,.
因此.
易知,点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又,
所以,即三点共线.
所以.
故存在与P不同的定点,使得恒成立.
【点睛】
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直线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分类与整合等数学思想.
15.(Ⅰ),(Ⅱ)
【详解】
(Ⅰ)∵直线:经过,
,得.
又,.
故直线的方程为.
(Ⅱ)设,
由消去得,
∴.
由,得,
由于,故为的中点.
由分别为的重心,可知,
设是的中点,则,
∵原点在以线段为直径的圆内,.
而,
∴,即.
又且,.的取值范围是.
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模块综合调研卷)-备战2024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模块综合调研卷)-备战2024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平面解析几何(解析版)练习题: 这是一份16平面解析几何(解析版)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模块二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练习题: 这是一份模块二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