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科学第1节 物质的变化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物质的变化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灯泡通电发光 B. 对干冷玻璃片吹气
C. 蜡烛燃烧 D. 湿衣晾干
2.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21%
B. 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 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D. 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很多物质燃烧,具有可燃性
3.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实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
看到白色小颗粒
分子体积很
B
将黄豆和芝麻分别倒入量筒并反复摇晃
总体积小于黄豆与芝麻的体积之和
小分子间有间隙
C
点燃镁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
凡是发光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
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
烧杯内璧出现小水珠
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 A B. B C. C D. D
4.如果用下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汽化
沸腾
B
纲
门
目
种
C
植物体
器官
组织
细胞
D
地球
地幔
地核
地壳
A. A B. B C. C D. D
5.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B.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化学性质
C.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6.常温下单质硫主要以S8形式存在。加热时,S8会转化为S6、S4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S8、S6、S4互为同位素 B. S8转化为S6、S4属于物理变化
C. 常温条件下单质硫是原子构成的 D. 不论是S8还是S6或S4 , 完全燃烧时都生成SO2
7.石墨烯之父海姆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出氧化石墨烯薄膜制成“筛子”,能够很好地筛掉海水中的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下图)。下列关于氧化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B. 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蒸馏
C.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 右侧海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8.小乐将蜡烛燃烧后的蜡油收集起来,发现质量变小。关于蜡烛的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故此过程只有化学变化
B. 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C. 蜡烛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的质量
D. 燃烧后蜡油的质量小于蜡烛的质量,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9.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把二氧化碳变成汽油”的高效转化新途径。即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首次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汽油。被同行誉为“CO2催化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据此,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新途径可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B. 此技术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 该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 催化剂在这个转化中参与了化学反应
10.已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某同学查阅有关资料得知:铁有δ-Fe、γ-Fe、a-Fe三种同素异形体。三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能发生以下转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δ−Fe⇌1394°Cγ−Fe⇌912°Cα−Fe
A. δ-Fe、γ-Fe、a-Fe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B. δ-Fe、γ-Fe、a-Fe一定不属于同种元素
C. δ-Fe、γ-Fe、a-Fe属于同种物质,因为它们都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D. δ-Fe、γ-Fe、a-Fe三种铁单质的性质都相同,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相同
11.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构成氯化钠的微粒会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而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 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 “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 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现有10℃含100g水的澄清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水的蒸发忽略不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变浑浊了 B. 溶液中溶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C. 溶液仍饱和 D.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二、填空题
13.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新状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临界CO2流体,其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将其用于从香兰草豆荚粉中提取香兰素(C2H8O3)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香兰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
②由香兰素的乙醇溶液得到香兰素的过程属于 变化。
③以上提取香兰素的过程中,操作1的名称是 。
④超临界CO2流体按元素的组成分类属于 。
14.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物质。
(1)可燃冰属于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化学家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用甲烷等为原料制成了金刚石薄膜,该变化属于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 它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常温常压时,由甲烷和另两种碳、氢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则另两种气体可能是____。
A.H2和CO
B.H2和C2H2
C.C2H2和C2H4
D.CO和C2H4
三、解答题
15.木糖醇(C5H12O5)是一种天然、健康的甜味剂,常用于口香糖、甜品等的制作。木糖醇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甲醇,熔点92~96℃,沸点216℃,10%水溶液pH5.0~7.0。按要求计算:
(1)木糖醇的 10%水溶液 pH5.0~7.0,这种性质属于________性质。(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木糖醇中 C、H、O 质量比为________。
(3)15.2g的木糖醇晶体中含有的C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6.读“水循环”示意图和电解水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
①带来水汽 ②调节气候 ③增加光照 ④输送热量
(2)下列有关图乙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实验中A 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 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②A、B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 2∶1;
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
(3)在甲乙两种现象中,水都发生了变化。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 或“化学”,下同)变化,在乙中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灯泡通电发光,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 对干冷玻璃片吹气,口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没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合题意;
C. 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 湿衣晾干时,水变成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A错误;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饼干吸水变软,故B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很多物质燃烧,但本身不具有可燃性,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 D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的知识判断:
(2)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判断;
(3)(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熔点。
【解答】A.放大镜看到的白色颗粒并不是分子,而是蔗糖颗粒,分子用普通的放大镜无法看到,故A错误;
B.黄豆和芝麻的实验只能类比分子之间有空隙,不能得到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结论,故B错误;
C.白炽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 C
【解析】【分析】(1)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从物质的包含关系切入。
【解答】A、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两者的特点、概念不同,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与沸腾,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分类的单位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B不符合题意;
C、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C符合题意;
D、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而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 C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3)扩散现象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铁棒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肯定不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C正确;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 D
【解析】【分析】(1)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具有不同中子数的元素互为同位素。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判断;
(4)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解答】A.S8、S6、S4的组成元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属于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S8转化为S6、S4时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常温条件下单质硫是 S8 的形式存在,因此是由分子构成,而不是原子,故C错误;
D.不论是S8还是S6或S4 , 完全燃烧时都生成SO2 , 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蒸馏原理、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溶剂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分析。
【解答】A、“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不符合题意;
B、海水蒸馏得到的是纯净水,氧化石墨烯薄膜制成“筛子”,能够很好地筛掉海水中的盐类物质 ,所以不能用于海水蒸馏 ,符合题意;
C、 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D、 右侧海水因溶剂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 D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的过程往往伴随这物理变化;
(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蜡烛质量的减少量。
【解答】A.在蜡烛燃烧时,它会吸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发生物态变化,故A错误;
B.自己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很多,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B错误;
C.蜡烛质量的减少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减去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故C错误;
D.燃烧后蜡油的质量小于蜡烛的质量,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 C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 催化剂 不参加反应只起到加快或减慢反应的作用;有新物质生存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解答】A:新途径消耗了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 , 所以新途径可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此技术可制造汽油所以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汽油产生,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D:其实催化剂一开始参与了反应 消耗了催化剂 但是最终又生成了催化剂 相当于没有参加,但实际上进行了多次反应,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同素异形体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结合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分析。
【解答】A、 δ-Fe、γ-Fe、a-Fe为同素异形体,属于不同种物质,转化要通过化学变化发生,符合题意;
B、 δ-Fe、γ-Fe、a-Fe属于同素异形体,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不符合题意;
C、 δ-Fe、γ-Fe、a-Fe属于不同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D、 δ-Fe、γ-Fe、a-Fe属于不同种物质,所以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 D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海水的淡化,其实就是除去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过程;
(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固体不溶物和液体;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该过程只是将盐类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过程可以除去海水中的盐类物质得到淡水,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可溶性的盐和水分离的过程,而过滤分离不溶性的物质和水,二者相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筛掉氯化钠后,海水里面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 B
【解析】【分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现有10℃含100g水的澄清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水的蒸发忽略不汁),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有氢氧化钙析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现有10℃含100g水的澄清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水的蒸发忽略不汁),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有氢氧化钙析出.
A、由上述分析,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中溶质没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上述分析,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有氢氧化钙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3.【答案】 2:1;物理;过滤;氧化物(无机化合物)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过滤原理及氧化物定义分析。
【解答】 ①香兰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4:48=1:2; ②由香兰素的乙醇溶液得到香兰素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③以上提取香兰素的过程中,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 ④超临界CO2流体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或无机化合物。
故答案为:1:2;物理;过滤;氧化物(无机化合物)。
14.【答案】 (1)混合物
(2)化学变化
(3)3∶1
(4)B,C,D
【解析】【分析】(1)根据由多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2)根据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所给各物质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用平均值法确定物质组成分析。
【解答】(1)可燃冰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2) 用甲烷等为原料制成了金刚石薄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甲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4=3:1;
(4)甲烷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216×100%=75% ,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228×100%=42.9% , 氢气中不含碳元素,A错误; C2H2 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2426×100%=92.3% , B正确; C2H2 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92.3%, C2H4 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2428×100%=85.7% , C正确;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42.9%,C2H4 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85.7%,D正确;
故答案为:(1)混合物;(2)化学变化;(3)3:1;(4)BCD。
三、解答题
15.【答案】 (1)化学性质
(2)15:3:20
(3)6g
【解析】【分析】(1)根据由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1) 木糖醇的 10%水溶液 pH5.0~7.0,这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2) 木糖醇中 C、H、O 质量比为 (12×5):12:(16×5)=15:3:20;
(3) 15.2g的木糖醇晶体中含有的C元素的质量为 15.2g×12×512×5+12+16×5×100%=6g;
故答案为:(1)化学性质;(2)15:3:20;(3)6g。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①②④
(2)③④
(3)物理;化学
【解析】【分析】(1)C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它可以为别的地方带来水汽,输送热量,形成降雨后还能调节气候;
(2)在水电解的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两个试管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该装置使用直流电,且可以加入酸或碱,增强水的导电性。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带来水汽、调节气候和输送热量,故选①②④;
(2)①实验中A试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应该是氢气,B试管产生的是氧气,故①错误;
②A、B两个试管中的的气体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②错误;
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③正确;
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故④正确。
故选③④;
(3)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应该是物理变化;在乙图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优秀测试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优秀测试题,共3页。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精品综合训练题,共5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1节 能量及其形式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1节 能量及其形式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