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乐音(1)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232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乐音(1)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2329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乐音(1) 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232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八年级上册二 乐音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乐音
学科
物理
学段
上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但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因此从学生比较熟悉、比较混淆的现象入手,通过学习澄清误解,了解乐音,并最终了解乐器的发音背后依据的物理原理,感受物理的实用性。
2.尊重初中学生思维规律特点,即处在有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转型期,教学中注重实施途径和实施策略,以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兴趣。
3.“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一样,都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比较陌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渗透探究思想。
2.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声学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帮助学生全面的学习声的知识。
2.载体:为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提供了课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乐音比较熟悉,感兴趣,尤其是懂乐器的同学对如何改变音调有很深的体会,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特长的需求,不懂乐器的同学也有想通过实验探究的强烈意愿;但在声音的高低和响度的强弱方面仍有混淆不清的现象需要辨析
2.初二学生虽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度阶段,但仍以感性思维为主,喜欢做实验,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究背后的规律,但探究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渗透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学生能说出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频率的单位是HZ,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2.通过体验探究“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等科学方法在实验中应用的重要性
重点:学生能区分音调和响度的不同,了解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出音调与频率(振动快慢)有关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一)教学资源
吉他、小提琴、竹笛、双簧管、打击乐器、鼓、音叉、试管琴、自制弦乐器等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小组合作式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感知体验
1、上课前,播放优美的音乐——引入课题乐音
2、引导3位同学演奏乐器
3、提出思考问题1:
乐音包含哪些要素?
(1)从刚才的演奏中,你听出点什么?
(2)声音的高低和声音大小的区别
(1)3位学生分别演奏,其余同学倾听
(2)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和嗓子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声音高低和大小的区别
1、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入手感受乐音,同时培养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在制造高低、大小不同声音及后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者的区别的环节是想通过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澄清混淆不清的现状,为后续进一步探究扫清障碍
8分钟
新课讲解
提出思考问题2:
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 音更大更响?
(1)借助实验记录表分享自己的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
器材
做法
结论
(2)力度不同改变的是振动的哪个角度?
(3)总结:探究中,你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
活动1:结合自己的猜想借助身边的仪器进行验证
活动2:分享并总结方法
评价能否区分响度和音调;落实转换法、放大法;落实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分钟
2.提出思考问题3: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说出你的猜想与依据
(2)按照表格进行有序探究和汇报
任务:音调与 的关系
器材
具体做法
现象
结论
(3)评价——结论是否可靠?有什么建议?依据是?
(4)改变松紧、长度、粗细,实质是改变什么?——借助卡片刮梳子、齿轮实验、钢尺振动、示波器等实验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视频资料拓展——音调与频率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并进行讨论确定其合理性
根据实验目的及给定的器材进行具体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并全班汇报
同学进行评价
强调依据,可以调动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或回忆生活经验,体会有依有据的猜想假设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先导
用评价帮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对比法等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方法产生足够的认识,既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又循序渐进的渗透科学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从主观上升客观,更好的理解振动快慢、频率
15分钟
3.提出思考问题4:猜猜“我” 是谁?
(声音提前录好,有老师、同学、乐器声音、由单一的乐器、有多个乐器合奏)
4.资料拓展:
(1)不同的乐器,音色为什么不同?
决定音色的主要是频谱的组成,即基频,谐波和分
音的数目,长短,相对强弱。所以也常常根据频谱来模仿各种音色
(2)音乐与乐音
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中,除了一部分是乐音以外,还包括一部分物理意义上是噪音的部分,如锣,鼓等没有固定音调的打击乐器,水声,风声等效果声等,当然也是音乐声的一部分。
同学听声音,进行辨别,体会音色这一要素
学生对于音色这一版块还是很有直接认知,通过这一版块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和特色,这就是物理学中的音色,这也是我们能分辨不同人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
资料拓展首尾呼应
拓展知识,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物理的实用性
5分钟
2分钟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估(应用观察、提问、展示,以及小组评价、课后小结等)关注学习效果的落实
2、终结性评估(正式评估题目)保障课后学习效果的落实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教学特色:
1、本节课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起点,部分学生对于音调的高低和响度的强弱混淆不清,所以在一开始借助同伴合作,用自己的体验来加以区分,为后续深入探究扫清障碍
2、采取多样的实验器材助推探究活动(器材有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有专业的吉他、小提琴,竹笛、有自制乐器)
3、补充了丰富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教学反思:
从松紧,长度、粗细等影响音调的主观感受上升到频率影响音调的高低这一
客观描述,示波器的应用效果不好,还需要在实验器材创新上下功夫,需要创造
出能直接反映出人的音调不同,振动快慢就不同的实验器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
解。
物理1.2 声音的特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物理1.2 声音的特征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2 声音的特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2 声音的特征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成果展示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二 乐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二 乐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音调,课堂,认识响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