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授课课件-6.3.2 一氧化碳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设计-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学设计-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学设计-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学设计-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一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学设计-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一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案-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案-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9971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授课课件-632一氧化碳ppt、学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课时doc、教学设计-一氧化碳教学设计一docx、教学设计-一氧化碳教学设计二docx、教案-一氧化碳教学设计三docx、一氧化碳中毒新闻及预防flv、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仿真实验flv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CO的性质CO和CO2性质的比较
煤气中毒冬季是煤气中毒的高发期,每年因发生煤气中毒不知夺去多少人的生命。你知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怎样才能预防煤气中毒呢?
【投影展示】一氧化碳的产生
【视频播放】一氧化碳中毒新闻及预防
(1)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2)化学方程式:
CO的还原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视频播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仿真实验
现象:(1)黑色的氧化铜变成了红色的铜;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微观解释:
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
【例1】(长沙)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C.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D.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
导引: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一氧化碳有剧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例2】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图中A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3)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出气口处添加一只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合理即可)
导引: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因此实验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实验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
然后加热;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因此实验中应注意尾气的收集和处理,一般采用燃烧法,即在装置后放置一只燃着的酒精灯。
学习物质的性质时,学会运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使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用途不同;CO与CO2的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用途也不相同。
1.下列气体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A.CO B.O2 C.N2 D.He
2.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易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物质,该物质是( )A.焦油 B.尼古丁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中考·十堰】三氧化二碳(C2O3)是某星球大气的成分之一,其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毒 B.可以燃烧C.密度比空气的小 D.能还原氧化铁
4.过去我国北方家庭大部分用煤炉取暖,经常发生CO中毒的事件。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CO中毒,同学们学习了化学以后,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在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氧化碳还可用于冶炼金属,说明CO还具有________性。
5.【中考·黄石】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组成: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性质:CO2、CO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用途: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D.危害: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
CO和CO2性质的比较
6.【中考·河池】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正确的是( )A.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光合作用B.通常情况下,CO2极易溶于水,CO难溶于水C.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D.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1)有人认为,两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它们都有毒D.它们都能溶于水
(2)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小,难溶于水
毒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8.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炭火炉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B.煤燃烧一定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C.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换气扇D.CO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具有还原性
易错点:CO难溶于水,在炭火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A错;煤燃烧时,如果通风不好,氧气不足,易产生CO使人中毒,但不是一定会发生CO中毒,故B错;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不可打开换气扇或点火,因为开关可能产生电火花引燃泄漏的煤气而发生爆炸,故C错;CO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时,CO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本身具有还原性,故D正确。
9.【中考·衡阳】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具有可燃性B.CO和CO2均能与H2O反应C.CO和CO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易错点:CO具有可燃性,CO2不能燃烧;CO2能与H2O反应,而CO不能;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而CO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1.选择氧气、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填空,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2)能用于灭火的是_________;(3)属于有毒气体的是_________;(4)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________,释放的是_______;(5)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O2=====2C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的是_________,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干冰是_____________ 。
CO2+Ca(OH)2===CaCO3↓+H2O
CO2+H2O===H2CO3
CO+CuO=====Cu+CO2
2.吸烟对人体有害。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_________。
5.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仅能溶解体积的一氧化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习题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变浑浊,大量热,血红蛋白,有毒而CO2无毒等,完全燃,CO2,CO难溶于水,CO有毒,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活泼,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酒精灯,变浑浊,坩埚钳,由黑色变成紫红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淡蓝色,黑色粉末变红,血红蛋白,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完全燃烧,CO2,石灰水变浑浊,黑色氧化铜变红色,D中的石灰水进入C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