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声现象》章末同步训练(一)2021-2022年物理人教版八(上)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1552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章 声现象》章末同步训练(一)2021-2022年物理人教版八(上)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1552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章 声现象》章末同步训练(一)2021-2022年物理人教版八(上)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1552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耳感受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章 声现象》章末同步训练(一)2021-2022年物理人教版八(上)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纸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2.如图的实验与实例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正在发声的音箱吹灭蜡烛 B.抽气后,罩内闹钟的声音减弱 C.雷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 D.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水花溅3.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信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冰3230水(15℃)1470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20℃)1480软木500海水(25℃)1531铁(棒)5200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B.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声速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D.在25℃海水中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回声速度小于1531m/s4.人耳感受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 )A.头骨 B.听小骨 C.神经 D.鼓膜5.如果我们看见物体振动,却听不见声音,下列分析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发声体的振幅太小 B.发声体振动太慢 C.发声体离我们太远 D.此时空气不能传播声音6.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条件反射7.住宅小区内的楼道灯,晚上通常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它的声控开关的工作状态主要是依赖楼道内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8.往热水瓶里灌水,热水瓶在被灌满的过程中,从热水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始终不变 D.忽高忽低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 B.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10.坐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 )A.教室不能产生回声 B.教室产生的回声从门窗缝隙中跑掉了 C.教室反射产生的回声正好抵消 D.教室太小,四周反射来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无法分辨11.一位司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驾车朝西山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在距西山脚360m处鸣了一声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40m时,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汽车的速度为( )A.17.9m/s B.18.9m/s C.20.0m/s D.21.9m/s12.如图所示的超声波应用事例中,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是( )A. 声呐 B. 超声波清洗器 C. 超声波焊接器 D. 超声波钻孔机13.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种刷牙方式既干净又舒服,下列声音的利用与电动牙刷的声音利用方式不同的是( )A.对积雪很厚的雪山发声促使其雪崩 B.用超声波清洗钟表零件 C.用彩超观察胎儿的生长情况 D.用超声波击碎患者体内的结石14.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 B.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Hz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 B.市区内要求汽车“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D.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填空题(共5小题)16.基础知识填空:(1)测量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进行比较。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 。(2)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生物课上大家已经知道了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 。(3)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17.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空气(15℃)340海水1531空气(25℃)346铜(棒)3750空气(35℃)352大理石3810煤油(25℃)1324铅(棒)5000蒸馏水(25℃)1497铁(棒)5200(1)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可得出的规律是:每升高1℃,声速增大 m/s。按照你发现的规律,你估计0℃时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 m/s。(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得出:一般情况下,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声速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从小到大排列)。18.次声武器能发射频率低于 Hz的次声波,次声武器 (选填“能”或“不能”)在太空战中使用。19.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20.小明正在家中专心做作业,突然听到邻居家传来动听的歌声,这歌声对小明来说属于 (填“乐音”或“噪声”),如果小明不想受到这歌声影响,请你为他设计一项切实可行的合理措施: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有源消声科学研究发现,当两个声源发出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列声波时,在某些位置几乎听不到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这些位置,其中一个声源发出声波的“密部”与另一个声源发出声波的“疏部“恰好相遇,并且相互抵消了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噪声消除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将噪声的信号收集起来传送到计算机上进行分析,计算机根据分析结果通过扬声器发出新的噪声,它恰好能将原来噪声的振动抵消,从而达到消除或降低噪声的目的,这种“以声消声”的方法称为“有源消声技术”。目前,人们已能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主动降噪耳机、消除空调器、大功率电冰箱以及汽车发动机等所产生的噪声。(1)有源消声技术 (“需要”、“不需要”)从外部输入能量。(2)主动降噪耳机的内部 (“有”、“没有”)收集声音的麦克风。(3)有源消声技术并不能完全消除噪声是因为扬声器发出新的噪声和原来声源发出的噪声 (“响度”、“音调”、“音色”)不同。(4)一列噪声声波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能与它相互抵消的声波是 。(5)有一类音频编辑软件可以利用有源消声技术消除音乐中的人声,使音乐变成伴奏曲。其原理是将右声道的声音反相后与左声道叠加,从而消除人声,保留伴奏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左右声道,人声、伴奏声完全相同B、左右声道,人声、伴奏声完全相反C、左右声道,人声完全相同,伴奏声不同D、左右声道,伴奏声完全相同,人声不同22.在探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中,小明用塑料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 变大;(2)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1.3×104,d图实验声音为1.23×104,两个数据的单位是 。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3)若用钢尺做此实验,拨尺的力不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会导致发出声音的 改变。23.下面是初二(5)班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B.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C.换用其它材料完成上述步骤。提问:(1)小明是通过 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 。(2)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 。四.计算题(共1小题)24.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空气(0℃)331冰3230空气(15℃)340铜(棒)3750煤油(25℃)1324铝(棒)5000水(常温)1500铁(棒)5200在一根长为884m的金属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金属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金属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43s,求: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物体发声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C、罩内抽出空气,手机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解:A、正在发声的音箱吹灭蜡烛,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A错误;B、抽气后,罩内闹钟的声音减弱,最后听不到了,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C、雷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说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小于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故C错误;D、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水花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故选:B。3.解:A、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而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500m/s,所以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此选项错误;B、由表中数据知,声音在温度不同的水中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是变化的。此选项错误;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都有关系。此选项正确;D、声音在25℃的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1m/s,其回声传播速度与此相同,也是1531m/s.此选项错误。故选:C。4.解:外界的声音传到人耳处,会首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这种振动传递到耳内,故人耳感受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鼓膜。故选:D。5.解:A.物体的振幅太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有可能听不到。故选项A正确;B.物体振动太慢,低于20Hz,人耳就听不到了。故选项B正确;C.物体离人太远,人耳感知声音的响度就变小了,有可能听不到。故选项C正确;D.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故选项D错误。故选:D。6.解: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是因为双耳效应,不是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耳朵有特异功能,也不是一种条件反射。故选:C。7.解: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只有声音的响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楼道灯才会亮。故选:A。8.解: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因此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选:A。9.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15℃空气中速度是340m/s,故A错误;B、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B错误;C、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减弱噪声,故C正确;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故D错误;故选:C。10.解: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s=vt=340m/s×0.1s=34m,因此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34m÷2=17m.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听不出说话声与回声,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故A、B、C说法不正确。故选:D。11.解:因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鸣笛时汽车到西山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所以,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2s﹣s车=2×360m﹣40m=680m,由v=可得,声音传播的时间t===2s,因汽车行驶的时间和声音传播的时间相等,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v车===20.0m/s。故选:C。12.解:声呐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和超声波钻孔机都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13.解:电动牙刷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A、对积雪很厚的雪山发声,声音传递的能量可能引起雪崩,故A不符合题意;B、超声波清洗钟表,是通过超声波引起钟表零件上污垢的振动而脱落,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利用彩超观察胎儿,是通过超声波传递的信息来获取体内胎儿的生长情况,故C符合题意;D、由于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使体内结石振动而被“击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解:A、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此选项符合实际。B、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因此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一般地,人的正常体温不超过37℃,此选项符合实际。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B。15.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发声者的,因为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接近,但音色一般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故A错误;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汽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D、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钟罩内有空气,当空气抽出一部分时铃声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等物质作为传声的介质,故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共5小题)16.解:(1)测量需要有标准。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2)声音会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此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所以人最后会听到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如果只是传导障碍,例如耳膜(听小骨)损坏,而听觉神经没有损坏,则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到声音。(3)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答案为:(1)单位;(2)声波;鼓膜;骨传导;(3)热胀冷缩。17.解:(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空气的温度为15℃时,声音的速度340m/s,空气的温度为25℃时,声音的速度346m/s,空气的温度为35℃时,声音的速度352m/s,显然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每升高10℃,声音的传播速度就会增加6m/s。则每升高1℃,声速增大0.6m/s。按照这个发现规律,从15℃下降到0℃时,共下降了15℃,则声速下降0.6m/s×15=9m/s,则到0℃时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340m/s﹣9m/s=331m/s。(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得出: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气<v液<v固。故答案为:(1)增大;0.6;331;(2)v气<v液<v固。18.解: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故次声武器能发射频率至少低于20Hz的次声波;太空中是真空,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应用次声武器进行太空战。故答案为:20;不能。19.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故答案为:音色。20.解:歌声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因此对做作业的小明来,歌声属于噪声;小明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关好门窗;也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用棉球将耳朵塞住。故答案为:噪声;关闭门窗(合理即可)。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1.解:(1)计算机根据分析结果通过扬声器发出新的噪声,它恰好能将原来噪声的振动抵消,从而达到消除或降低噪声的目的,这种“以声消声”称为“有源消声技术”;有源消声技术需要从外部输入能量;(2)主动降噪耳机,是有源消声技术的应用,内部要有收集声音的麦克风;(3)不能完全消除噪声是因为扬声器发出新的噪声和原来声源发出的噪声音色不同;(4)分析图可知,D图中产生的噪声振动波形与所给图的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相同,相位相反,故D符合题意;(5)保留音乐声,消除人声,把右声道反向后再与左声道叠加,所以应该是人声相同,右声道被反向后人声就变得不同,然后叠加才能相消,故选C。故答案为:(1)需要;(2)有;(3)音色;(4)D;(5)C。22.解:(1)用大力拨时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2)保持塑料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塑料尺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塑料尺伸出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1.3×104,d图实验声音为1.23×104,声音频率的单位是Hz;(3)若用钢尺做此实验,物体结构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答案为:(1)响度;(2)Hz;变低;(3)音色。23.解:(1)根据题干中的实验可知:小明是通过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的方法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2)不同的人及不同的声源可以影响声源到听着的距离,所以在实验中还应该控制的变量是:声源相同、观测者相同。故本题答案为:①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转换法;②声源相同、观测者相同。四.计算题(共1小题)24.解: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t===2.6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传播的快,所以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t=2.6s﹣2.43s=0.17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v2===5200m/s;查表知:金属管可能是铁制成的;答: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铁制成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人耳感受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