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几何图形(3) 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0529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几何图形(3) 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0529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几何图形(3) 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0529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4.1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展开
几何图形(3)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
2.内容解析
点、线、面、体及其组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它们的概念是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既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学抽象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又是对图形类别的基本划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点、线、面、体概念的提出形象地描绘了各种物体的空间形式,剖析了图形的构成要素,使我们对身边世界的认识更加清晰.点、线、面、体的关系是进一步认识其概念的切入点,同时揭示了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维到三维的演变过程,是认识图形本质,发展空间观念的知识基础.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解地认识体、面、线、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合成地来认识点、线、面、体;“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集合观点,又使线、面、体概念的外延由多元回归到一元,揭示了图形世界多样性表象下的统一性.
以上点、线、面、体概念形成的三条线索中,都蕴含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先结合实例抽象出图形,再进一步抽象得到概念,最后在具体模型中使概念得到阐释和应用,达到对概念意义的同化.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点、线、面、体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初步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的标志是:学生能结合几何模型或身边环境,指出体、面、线、点,并能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能从运动、集合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通过体验点、线、面、体概念的抽象过程,学生能在当前和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直观感知(具体)分析概括(抽象)举例阐释(具体)的认知方法完成对部分概念和结论的探究.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而且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
对于点、线、面、体的关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用文字描述的结论,学生易于掌握.而结论形成的过程,需要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并举例描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先引领示范,学生获得体验后再进行模仿式探究.
由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点、线、面、体概念的抽象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思考探究,引入概念
问题1 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
那么对于三棱柱,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由此可见,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问题2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
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
问题3 观察这些几何体,再联想上一课“展开图”的知识,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
容易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
(1)看一看: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几个面?这些面有区别吗?
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是有区别的,有的面是平的,而有的面是曲的.
教师归纳:数学中所说的面是无限延展的,分为平面和曲面;而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
练一练: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多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接受“面”的概念.
问题4 利用长方体、圆柱、棱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2)线与线相交又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小组交流;经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它们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由静到动,探索关系
问题5 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往往也能够抽象成几何图形.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的图形是线还是面?
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
想一想:(1)通过上述现象,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
(2)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问题6 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实例.
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实践发现抽象概括举例验证”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具体——抽象——具体”认知方法的体验.
问题7 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
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
本环节教师应提示学生:面既可以通过旋转形成体,也可以通过平移形成体.
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
练一练: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
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3.追本溯源,探求本质.
问题8 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
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何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
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
4.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将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图中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 )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让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7.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能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
五、目标检测设计
1.请观察下面的棱锥模型,它有( )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 )条线,线与线相交形成了( )个点.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的理解.
2.看到飞行中的萤火虫,可以说明( ).
A.点动成线 B.线动成面
C.面动成体 D.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能否将萤火虫抽象成点,而将其飞行轨迹抽象成线,理解“点动成线”.
3.左图中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的几何体是( ).
A. B. C. D.
设计意图:考查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和学生的读图能力.
说明:本课程结合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见教科书第119页至第121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1 角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下册9.1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下册9.1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