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1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本册综合教案,共13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总体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数一数1 练习一3
第二周
练习二3 练习三2
第三周
练习三3 练习四2
第四周
复习3
第五周
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
练习五4 复习1
第七周
练习六3 复习2
第八周
练习七5
第九周
练习八5
第十周
练习九5
第十一周
练习十1练习十一2练习十二2
第十二周
整理和复习2练习十三3
第十三周
数学乐园1 练习十四2 练习十五2
第十四周
练习十六3 练习十七2
第十五周
练习十八1 练习十九3
第十六周
练习二十2 练习二十一3
第十七周
整理和复习2 练习二十二3
第十八周
我们校园1 总复习4
第十九周
总复习5
第二十周
迎接期末考试
第二十一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进度表
制表人: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1、2年级)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历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面临的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小学的学习生活还不了解,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各不相同,又面临城乡结合部,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一开始面临的困难有不好。
首先,要让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会上课,会听课,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其次,让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能主动的获取知识。
再次,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拜托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和同学友好相处。
最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
教学准备:
教师:
实物图画卡片、识字卡片、符号、图形卡片,口算卡片。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
学生: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学具袋、数字卡片、口算卡片。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4、联系儿童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儿童接受的练习题。
5、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6、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适当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策略:
数形结合策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策略,情境教学策略等。
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全册结构图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数与计算
全册知识结构图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立体图形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几何初步认识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的主题图,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学生数数的内容,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的各数。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数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教与学做初步准备。
教科书第2--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的认数、读数的情况。
教学策略:
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
教学重点:
会数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用数字说一句流利的话。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幻灯机。
学具准备: 练习本、学具袋。
课时安排:
1课时。
开学图
准备课
数一数
数 数
单元结构图:
(第一周)
准备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教材分析:
人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往往要数一数有多少个。“数一数”也是认数和计数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对某些物体个数数一数的过程中,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数数的已有基础,便于确定数学教学的起点。教材选择儿童乐园场景图,图中物体或人的数量分别可以用1-10各数表示。从儿童喜欢的场景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场景图下面的10幅小图,是以1-10各数的顺序出现的儿童乐园里的人或物,并用点子图表示出数量,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分类数数的方法,逐步培养数数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教学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四)经验目标:
使学生掌握数数是从小到大的数,并且每个数量代表的就是哪个数的经验。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学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
教学设想: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2)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1、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3、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数字产生兴趣,并初步感知数的概念。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学生互相讨论。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设计意图:互相讨论使学生放松对课堂的紧张,并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增长对数的理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三、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教学设想:安排学生数身边的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教学设想: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八、教后记。
比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是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比多少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
教学设想:
通过操作直观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一对应。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2.通过操作体会“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设计意图:互相讨论使学生放松对课堂的紧张,并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增长对数的理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3~4题。
1.第3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2.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
八、教后记。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9——13页)
单元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单元教具:课件、实物投影等。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知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1、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二单元
位置
上下(通过长江大桥图 前后(通过排队上车 左右以教学情境
认识“上、下”方位) 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 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完成(做一做)中的习 完成(练习二)中的
题。 习题
第一课时 认识上下
学习内容:
学习教科书第9页,认识上、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辩别空间方位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掌握方向上、下以及谁在谁上,谁在谁下的方向。
学习重点:
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
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设计思路:首先对话引出课题,再通过课件体会主题图上下的含义,并理解以谁为准的上下关系。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小朋友们,这个学期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你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愿意。)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聪聪和我门做个小游戏。对话:
“鼻子下面是什么?”
学生指并回答:鼻子下面是嘴巴。
“嘴巴上面有什么”?(可以是鼻子,眼睛等。)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你们想问什么呢?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2.打开书,把第1页空白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使学生理解上下含义,并理解谁在谁上面,谁在谁下面的上下含义。
三、活动
1.拍手游戏。a.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b.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4.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上下的理解并找出生活中的上下例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
六、板书: 上 下
教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前后
学习内容:
学习教科书第9页,认识前、后。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掌握前后以及以谁为准前后的方向经验。
学习重点:
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
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设计思路: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以课件形式展示出动画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前后顺序的含义,并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
王老师发现这样介绍,老师们一次只能认识你一个,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后桌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么?
2.我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和我的前后。我的前面是一2班四十个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讲台及黑板。今天在这里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前后”
3.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什么是前?什么是后?我现在明白前后与我站的方向有关。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的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如果我面向着黑板站?如果我面向窗户站?
6.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面向听课老师……面向窗户……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理解前后的概念,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动画展示前后发生变化后的前后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通过练习再加以巩固。
二、在情境活动在中体验前后
1、笑笑上课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2、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首先在做什么?(电脑演示图一)
3、笑笑排到哪儿?你怎么知道的?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4.这时淘气跑来了,他想让笑笑帮他买一张票,你们说行吗?(电脑演示图二)
5.笑笑开始也是这样说的,可是淘气跟笑笑解释说;他今天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要赶快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笑笑听到这里,猜一猜,笑笑是怎样做的呢?(电脑演示图三)笑笑现在排在哪?(排在第几个?前面有几个人?)
6.你能说一说你在组里的位置吗?(两人)
7.请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站在最前面来,再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变了没有?两人说一说。
(当时有的同学认为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笑笑可以帮他买一张票;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好,应该自己去排队。当看到笑笑让淘气站到自己的位置,笑笑排到最后一个时,觉得笑笑既解决了淘气的困难,又遵守了公共秩序,这样做好。这个情景既能感知前后位置变化的相对性,又渗透了要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动画展示前后发生变化后的前后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通过练习再加以巩固。
三、在情境中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谁得冠军。(电脑演示图四)
2.比赛开始,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五)两人说一说。
3.学生反馈,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谁跑在最后呢?谁在它的前面?
4.如果跑步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
5.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又看到什么?(电脑演示图六)谁能说一说现在每只动物的位置?四人一组,说一说每只动物现在的位置。
6.集体交流。
四、在情境中扩展应用前后
笑笑想问一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开心吗?你还了解到什么?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前后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前、后的知识?
教后记:
第三课时 认识 左、右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0页,认识左右。
学习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
2.使学生初步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4.使学生掌握左右对称以及以谁为准左右方向的经验。
学习重点:
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学习难点:
教师要结合这些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设计思路:主要以活动或游戏感受左右的理解,并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游戏进入新课,感知自身的左、右
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前、后,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举手游戏建立左、右标准。
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学生有的举左手、有的举右手)
我看到大家都喜欢做游戏,谁愿意告诉我你举的是哪只手?和他举的一样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那其余的同学举的是哪只手呢?( )
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老师背对学生举起)大家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学生举例)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大家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学生汇报。)
我们身体上像左手、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可真不少呀!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3.机器人游戏,感知身体的左、右。
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机器人游戏,我做遥控器,同学们做机器人,我发出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做的又快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1)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
(2)跺跺你的左脚1、2、3,跺跺你的右脚。
(3)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4)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5)摸摸左耳朵,摸摸右耳朵。
(6)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7)左眼眨三下,右眼眨三下。
二、游戏2:
找邻居,巩固练习
1.学生找邻居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个找邻居的游戏。谁先说说什么是邻居?在我们的教室里,谁是你的邻居?
游戏方法:师任找一位学生A站起。A说:我的前面是(全班同学一起说是B),如果说对了,B站起来说:“答对了”。A可以问自己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邻居。
教师找3~4人,共同做这个游戏。然后每人都找出自己的邻居,告诉同桌。
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在以后共处的日子里可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
2.老师找朋友游戏。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老师也要找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只要符合我要求的就是我的好朋友。
(1)每排从左数第二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
(2)每排从右数第三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
(3)从前面数第四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
(4)从后面数第一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
(5)从左数第5个,从后数第6个,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是我的好朋友。
三、游戏3:
师:我和我的好朋友握握手,现在请一、三、五排同学向后转,全体起立,伸出右手和你对面的同学握握手。好,握着别松开,你发现什么了呢?你的朋友伸的是右手吗?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呢?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我俩是面对面的,所以看上去不一样。)
设计意图:从游戏中感知左和右。
四、游戏4:
左、右相对应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举手游戏。
要求:
1.和老师举的一样。
2.说出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其中老师先和学生一个方向,然后和学生面对面。
五、游戏5:
左、右的应用
课件演示:小动物排一队做操(分别是:小猫、小猪、小松鼠、青蛙)。聪聪站在背后,说从左数青蛙排第一。明明站在前面,说从左数,小猫排第一。请大家来判断,他俩谁说的对。学生意见不一致,让学生实际来扮演,4位小朋友扮演小动物站在路中间,两边小朋友分别扮演聪聪和明明。最后得出结论,他俩说的都对,因为他俩是面对面的。
六、游戏6:
1.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看,小汽车和我们捉迷藏呢!
课件演示:一排汽车,树丛挡住了一部分,其中,露出4辆,第4辆说:“从右数我排第二,猜一猜,我们这一排共有几辆车?
2.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一个社会没有秩序,生活将会杂乱无章。人们为了维持秩序设定了一些规则,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度规则的事例也很多。如:课件逐一演示教科书第6页“生活中的数学”4幅图,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七、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
2、完成“做一做”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八、全课总结:
通过做游戏活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教学情境,认识左右。两人面对面
教后记:
第四课时 位 置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1、2、3、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挂图或投影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教师组织学生游戏,游戏当中教师提出要求,如小东的前面是谁,小云在小华的 面。
组织学生看教材第11页,或出示投影,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说一说。
二、第2题
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三、第3题。把附页中的小兔和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
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四、第4题。
(1)教师出示第四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 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
(3) 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五、师生共同完成5、6题。
(略)
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后记: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1-5的基数含义及认、读;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条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5以内和加减法,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5以内和加减法;认识“>、<、=“号并知道它们叫什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实物投影,磁性黑板,实物等。
学具准备:
学具袋、数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
10课时。
单元结构图: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14-16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中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家庭院落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愿望。
4、对数的概念理解能够掌握初步的体验和理解的经验。
教学重点:
重点是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难点是1-5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农家小院“电脑课件、1-5的各数的写法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共5张数字卡片、计数器若干个(每小组一个)、教科书第16页上的点子图及“做一做“中的实物图片5张。
教学设想:
从出示主题图开始就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在用反馈意见和感知数的顺序两个环节中,又通过同桌交流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14-15页的“农家小院“图。
1、创设动画情境。
教师将“农家小院“图制成电脑课件动态展示: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院落4朵向日葵;一位老奶奶再给4只可爱的小鸡和两只鹅喂食院落里还有1只小狗,3盆花、5个南瓜,房顶上还有3只燕子。
2、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数画面上人和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数。
3、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人和物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当学生说“1个太阳、1只小狗“时,即将“1个太阳、1只小狗“图移放在主题下面(如教材所示),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只小狗都用数字卡片“1“来表示。并在小狗图下面贴上“ 1 “。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数字卡片“1“,摆放在桌子上。并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位老奶奶;等。2、3、4、5的教学过程和1的教学过程相同。
4、1-5的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闪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对着自己摆的1-5这5张数字卡片,每个人发挥想像,同桌的或在小组里说一说,1-5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学生说的也许是我们教师不曾想到的物体,对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不能随意扼杀,应积极鼓励。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的形状的记忆。
设计意图: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
5、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形状,指名上台演示。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 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6、做第16页上的“做一做”。
二、教学数序。
1、逐步感知1—5的数序。
用计数器拨一拨。从1个珠子到5个珠子。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三、教学数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的书写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学生先看,然后书空笔顺,再描一描。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
2、教学3、4、5的写法。方法同上,注意3的两个半圆开口的方向是向左。
教师检查学生书写笔顺,及时辅导较差的孩子。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1、2习题。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加深对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2、3、4、5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比较数的大小17页,练习三中的第3、6、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1—4各数比较大小,初步认识“〉”“<”、“=”符号。
2、结合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使学生获得对数感的经验,对以后统计的题目的理解做准备。
4、、对数的概念理解能够掌握初步的体验和理解的经验。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图片、绒板、大于、小于、等于号卡片等。学生准备1—4的数字卡片,大于、小于、等于号卡片等。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比较大小的各种符号,学会运用各种符号。
教学设想: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物品的多和少引出数字的大小,再有符号辨别,为以后的简单统计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教育,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各数的认数、写数、还有许多新知识,这节课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看谁听的认真,学得好。
1、出示主题图。
师: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草地上有三只小猴子,它们从商店买来了许多水果。小朋友你们看它们吃的可香了,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它们吃的是什么水果吗?它们是怎样分的这些水果吗?
2、教师分别出示小猴子、梨、桃和香蕉图。
教师先出示三只小猴子图,提问:这是几只小猴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小猴子的下面写3。教师在小猴子的旁边再出示四个梨,并指着四个梨提问:这是几个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梨的下面写4。然后教师依次出示3个桃子、2个香蕉,分别写出3和2。
设计意图:从图片中的物品数量比较多少引出数字并比较大小。
3、比较数的大小。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这三只小猴子是怎样分这些水果的吗?请你们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师;在这些水果中哪种水果和小猴子的个数同样多?哪种水果比小猴子的个数少?哪种水果比小猴子的个数多?
(1)师:教师出示:比较3和3的多少。
师:3和3比较谁多?(一样多)
师:3和3一样多我们就在3和3的中间写等于号。
师:板书:3=3。教师领读:3等于3、中间的符号叫做等于号。
(2)师:教师出示:比较3和2的多少。
师:3和2比较谁多?谁少?(3多、2少)
师:教师肯定3比2多。
师:3比2多,平时我们就说3大于2,3大于2怎样写又好看又清楚呢?在3和2的中间画一个符号,开口朝着3,教师边讲边板书:“3〉2”,并带领学生读两遍“3大于2”。
(3)教师出示:比较3和4的多少。
师:出示3和4。提问:3和4比谁多?谁少?(3少、4多)
师:也就是3比4少,那么我们就在3和4的中间也可以写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尖的一边对着较小的3,边说边在3和4的中间写一个小于号“<”,指3<4这个式子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领读两边。
(4)动手操作:教师带领学生举起右手,张开食指和中指来表示大于号,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加强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数的概念,理解数字比较大小的方式。
4、小结:
比较数的大小或多少,都要记住:1、当两个数字比较时,如果两个数字相同就在这两个数字中间写等于号。2、当两个数字比较时,如果两个数字不相同时,数字大的在前面、数字小的在后面,就要在这两个数字中间写大于号。3、当两个数字比较时,如果两个数字不相同时,数字小的在前面、数字大的在后面,就要在这两个数字中间写小于号。(注意:开口朝大数,尖头朝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1题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独立写出数字。提问:海豚是多少?球是多少?(海豚是2只,球是3个)。3和2谁比谁多?应该在3和2的中间填上什么符号?出示:3〉2,应该怎样读?表示什么意思?
玉米有几只?棕熊几只?(棕熊是4只、玉米有5个)。4和5比谁少?应该在4和5的中间填上什么符号?出示:4<5,应该怎样读?表示什么意思?
2、第2题: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完成的,集体订正。
3、练习三4题:小组合作,互相数一数每种小动物各是多少?小鸟是多少只?小鹿是多少只?小象是多少只?小熊比小鹿多还是少?应该填什么符号?小鹿和小象比谁多、谁少?应该填什么符号?学生都填完后指名读一读是怎样填的,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3=3 3〉2 3<4
五、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 第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四中的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1——5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和区分几个、第几个,知道每个数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2、结合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知道在公共场合要自觉排队。
3、根据学习第几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排队是要按顺序的,从中可以用第几数数可以很快的数出来的经验。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1—5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和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教学难点:
学生对数的前后排列容易混淆,加强数的前后练习。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可件、幻灯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设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并在方框中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教师可将这幅图制成电脑课件,扩大这幅图的使用功能。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动画退出),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教师提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的感知中加以区分。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在教学“第几”的过程中应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
文明守纪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
师:假期要结束了,明明要返回老家读一年级,为了不耽误爸爸和妈妈的工作,他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于是他来到车站买票。
出示买票的课件。
观察画面,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都排第几?
一共有几个人,明明排第几个?
通过排队买票的情境,你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们还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教师出示主题图(到售票处买票情景图)。
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公共汽车站)他们在干什么?(在排队买票)。
师:谁排在第一?(一位阿姨)谁排在第二?(一位老师)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第三)解放军叔叔排在第几?(排在第四)大哥哥排在第几?(排在第五)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
师:每当我们外出时,都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上汽车之前要先排队买票,时时处处要体现自己是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少年。
【设计意图: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充分利用教材可以教育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2、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文具盒中取出四样学具,把它们排在自己的桌面上。
师:看看谁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谁排在第二的后面?排在第四的是谁?(学生取出的的学具不同,排列的顺序不同,答案也不相同,但学具的数量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第几是相对的,通过动手操作,让具体的操作感知和体验第几是相对的。使知识得以纵身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的多样拼摆。】
二、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1)第一题: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明明获得第几名?谁是第二名?第三名是丁丁吗?
(2)第二题: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提问:这幅图是什意思?这个小朋友一家一共有几口人?(5口人)都有什么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红)他们站在一排,从左数小红排在第几,(小红排在第三)小红的妈妈排在第几?(排在第五)。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学生对“第几”的感知和认识。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1—5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和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你们对今后的教学有哪些要求?
四、板书:
几 第几
五、教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2—5的组成。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四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2—5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使学生掌握数字都可以用其他的两个数组成的经验。
4、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4以内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4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可件,各种学具等。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套学具袋。
【教学设想:教科书第19页上的主题图,教学“4”的组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摆红花(也可以用其它的学具代替),“把4朵红花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摆好后,向同桌或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怎么分的,把4分成了几和几。教师把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归纳总结:4朵红花,先往右边移1朵,说明3和1组成4;接着再往右边移1朵,说明2和2组成4;最后再往右边移1朵,说明1和3组成4。教科书第20页的主题图,教学“5”组成。教学时,让每个学生准备5根小棒,教师提问: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这时不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联系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把5分成两堆的几种不同分法,并把这几种分法填在书上。教师可将以上过程制成电脑课件,通过动画展示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5的组成的鲜明表象,使之理解的记忆5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让学生从1数到5、从5数到1。(指名数、分组数、同位互相数等)
2、提问:1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第一个数是几?后面第二个数是几?4排在3的哪面?2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3、2和3谁大?中间填什么号?4和3比谁大?中间填什么号?3和4比中间填什么号?
二、探究新知
1、4以内数的组成。
(1)出示主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干什么?小朋友是怎么分小红花的?有几种分法?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4朵小红花动手摆一摆。
提问:你能把这4朵小红花分成两堆吗?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同时说明每个人分的不一样没有关系。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当学生回答左边摆3朵右边摆1朵时,教师板书“3 1”:当学生回答左边摆2朵右边摆2朵时,教师板书:“2 2”。
教师:刚才大家分小红花分得很好。从分小红花可以看出,4可以分成1和3,4还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2和2。也就是1和3组成4,3和1组成4,2和2组成4,同时把前面板书写成:
4 和 4
领读: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3 1 2 2
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领读: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在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式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师:4以内数的组成一共有几种?(3种)
哪三种?(3和1组成4、1和3组成4、2和2组成4)
3、5以内数的组成。
(1)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拿出小棒)
教师: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把小棒分成两堆。(教师巡视)
教师: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或者分别用投影仪打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着重说明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实际是把两堆小棒换了位置。
教师说明:看到3和2组成5,就能想到2和3组成5。
(2)练习5的组成
①齐说5的组成(4和1组成5,3和2组成5。)
教师:4和1组成5,你还能想到什么?3和2组成5,你还能想到什么?
②对口令。教师说:“4”,学生说:“1”----
举卡片。教师说:“3”,学生举卡片“2”----
[设计意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使学生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
4、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4的组成有几种?哪几种?5的组成有几种?哪几种?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21页做一做”中的1、2题。
先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摆一摆,同组互相检查订正。
2、完成“22页做一做2题”先涂色,再填空
最后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4和5的组成
4 4 5 5
3 1 2 2 1 4 2 3
五、教后记:
加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例题及“做一做”和“练习五”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初步接触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认识“+”这个符号。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使学生掌握只要物品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的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图、点子图。
【教学设想:主题图通过小丑合并气球情境图使学生明白,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活动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另外教材还通过点子图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直观观情景向半抽象水平的过度。并说出加法算式是3+1=4。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数:
★★ ▲▲▲ ○
( ) ( ) ( )
2、教师左手和右手各拿一张点子图,让学生说出几和几组成几。
[设计意图:继续复习数的概念,复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插图。
①出示小丑气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把3个红汽球和1个蓝气球放到一块过程。
②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③把3个红汽球和1个蓝气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示意:(表示合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感知合起来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发现把3个红汽球和1个蓝气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很自然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学生抽象出红气球和蓝气球用数字3和1来表示。
(2)教师说明:把1和3和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板书4。 板书: 3 + 1 = 4
加号 等号
(4)读加法算式。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读作:3加1等于4。
教师小结: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问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板书:加法)
齐读:3+1=4 1+3=4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要表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式计算。]
3、出示小朋友做游戏图
教师边演示边讲:有两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在两个小朋友图的外面画一个圈),又有一个小朋友加入进来(在一个小朋友图的外面画一个圈),怎样知道一共是几个小朋友呢?就要把这两个图里的小朋友合在一起。教师说明,写算式并领读。
4、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1+3=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小丑汽球图中,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以至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做练习五中的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片独立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总结全课学习情况。
五、作业:
练习五2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
3 + 1 = 4
加号 等号
1+3=4
七、教后记:
减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初步接触减法的含义。
2、认识“—”这个符号。
3、初步掌握“去掉”就是用减法算式的经验。
4.通过直观的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学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减法的含义,正确的读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卡片、挂图、磁板等。
【教学设想:减法含义的教学活动是加法含义教学活动的继续。就是在加法含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全过程,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求还剩多少个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并教学生认识减号。接着教学算式的读法:4减1等于3或4减1得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卡片出示)
1、复习2、3、4、5的组成。
二、新课:
1、看书上第26页的小丑图说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讲:原来有4个气球,放跑了1个,还剩几个?学生表达清楚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要求还剩几只,就是从总数里减去拿走的,还剩几只用减法计算。
去掉也可以说成是减去,从4里减去1个,可以在4和1的中间写“—”
板书4 - 1 = 3
(减号)
读作:4减1等于3。 齐读。
【设计意图:从主题图中初步让学生感知,原有的气球拿走一个,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计算。】
2、出示松鼠图
教师边演示边讲:有5只松鼠,跑了3只。让学生复述。教师小结:要算还剩几只松鼠,就要从原来的5只里面去掉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5– 3 = 2
3、出示点子图
教师说明图意:原来有4个点子,去点1个还剩下几个?(告诉学生虚线或画斜线表示去掉的意思)
4 – 1 = 3
【设计意图:反复让学生通过图片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小结:
刚才我们看了3幅图,都表示从原来的里边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都要用减法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27页做一做”中的习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加深印象。
四、作业:
第28页3、4题。
五、板书设计:
减法的初步认识
4 - 1 = 3 5 - 3 = 2
(减号)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五。完成5、6、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减法算法的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通过直观的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激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计算5-2=3和2+3=5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小黑板、实物图。学具袋、小演草。x k b 1.c o m
【教学设想:教学时,思维方式的开放。在探讨5-2=3和2+3=5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加法算式计算,使没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和加法。
教师发练习纸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并订正。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活动情境。
出示电脑6题:在草地上有3只白兔,又跑来1只黑兔。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只要回答的有一些道理,教师就加以肯定。 当学生说到: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
教师板书:3+1=4 1+3=4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使学生进入轻松的学习环境,愉快地投入学习气氛中去。
2、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
问:3+1=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法,教师巡视指导。
甲:是用数数的方法。
乙:拨手指的方法。
丙:3和2组成5,所以3加1得4。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总结提炼。
先表扬,再提问:不用数,不拨手指,你会计算所以3加1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
4、做教科书第29页上的7题
出示7题,让学生说说题意,想想怎样计算,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五中的第8—9题。。
四、板书设计:
5以内的减法
3+1=4 4-1=3
4
1 3
五、教后记:
0的初步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一课时(机动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
2、学会计算0的加减法。
3、使学生掌握没有就可以用0来表示的经验。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认识0及0的含义。
教学难点: 0的书写。
教具学具:
主题例图、0—5数字卡片、方格黑板、课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以动促思,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3、5-1、4+1、4-2、5-3、
2+2、3-2、3+1、1+2、
2、从1数到5。
二、新课:
1、认识0(出示课件)
提问:如果小猴依次把每个盘里的桃子都吃掉,还剩几个桃子?怎样用数字表示?
板书:0(说明0也是数字)
说明0的第一个含义:没有了。
2、0的写法
师在幻灯片上示范,生描,0写的要圆滑。
【设计意图: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有关0的加减法。
(1)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
例:小强手里有2个气球,放走了2个,还剩几个?怎样想?怎样算?
板书:2-2=0
例:有4块糖,小丽吃了4块,还剩几块?
怎样列式?(4-4=0)
小结:从上面两题得出“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2)一个数加0
例:左边盒里有4支铅笔,右边没有,一共几支?怎样想?怎样算?(左右合起来是4+0) 板书:4+0=4
想一想:5+0、2+0、3+0等于几呢?
小结:0加上一个数,还等于那个数。
(3)一个数减0
例:想一想5-0等于几?(就是5个东西里面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没去,所以还得5) 板书:5-0=5
师:4-0=4、2-0=2、1-0=1,为什么?0-0=?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气氛,让学生玩中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三.、巩固练习:
1、 30页做一做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六中的第1—5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片的画面写出数字,指名说一说你是写的几,为什么。
第2—4题:让学生独立看图计算,都完成后,集体订正。
第5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优胜者教师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板书设计:
0的初步认识
3-3=0 4+0=4
五、全课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0,知道了0代表没有,还表示开始、起点,学会写0和0的加减法。
六、教后记: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过程,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识物体和图形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操作活动,拓展想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3、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形状是所学图形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通过拼、搭、摆、画等操作活动,初步学习用图形描述生活的空间。
4、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的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学习分析:
这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与图形。
学习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实物投影仪、四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单元结构图:
认识图形(一)
长方体的认识
立体图形的认识 正方体的认识
圆柱体的认识
球的认识
(第四周)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页教学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想:观察物体将本课的基本教学方法确定为从概念例证认识到概念意义获得的概念形成方法。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可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实物等。
学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34页多媒体可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分几类?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提出两个问题。
(1)老师给大家介绍四个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呢?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让同学们知道要学习什么!引导图形的出现。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
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
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像: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3、认识圆柱。
(1)出示圆柱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摸一摸自己带的圆柱有什么特点。
(2)观看圆柱的面,指名回答:圆柱有什么特征?
4、认识球。
(1)出示球的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球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摸一摸自己带的球有什么特点。
(2)球有面吗的面,指名回答:球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图形的形状以及体验图形个状态的感觉。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呢的特征。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A B
(1)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
(2)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l)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摆一摆。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4.做一做。让学生用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动手摆一摆。
六、巩固练习: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l
1)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 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 数图形。(练习五2)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
八、教后记:
课题 我会拼图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6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 活动一:摸物体,说形状。
(将各种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放在一个袋子里)
摸一摸,说说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讣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找出长力形、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a)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b)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c)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的是什么。学生评价结果。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出示3 6页l,说:“这些美丽的图形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拼好后,学生自由参观,进行评价。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六、小结
作业。练习八2、6、8
教后记: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
本单元重点是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是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自制课件、实物投影、小黑板、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卡、有关实物、数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
20课时
单元结构图: 第一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第40页,第43页练习九第2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 通过学今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能够掌握物体个数能够表示数字的经验和使学生知道数字对比大小的经验。
教学重点:
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难点:
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想:
通过主题图使学生对6、7数字的感知和认读、书写、以及通过点子图的多少来比较数字大小,再通过练习对数字进行顺序的排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引导学中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 、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了第39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l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了、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l: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组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 6表示)
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 数字7表示)
板书:7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内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
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
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上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
板书:5<6 6>5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A、 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一瓶数到第七瓶。再观察第六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条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四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认识上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 、练习43页2、3
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
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习。适当引导 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
电脑课件展了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 6像哨子,7像拐杖等。)
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 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
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数字6、7。知道了6、7表示几个和第几个,及6、7的写法,这些内容大家要很好地掌握
五、板书设计:
6、7的认识
6、7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6、7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直观的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6、7的组成
教学设想:6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填出6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6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6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 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想到另1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数1—7倒数1—7
2、填数
0 1 ( ) 3 ( ) 5 ( ) ( )
3、猜数游戏5后面是谁6后面是谁„„
4、比一比填一填 3 2 5 7 7 6
1 0 6 4 5 5
4 7 1 6 6 3
二、 新授
1、 学习6的组成
(1)给P40圆片图涂颜色。
(2)汇报不同的涂色方法指名说表示什么即把6分成几和几大家都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说说6的组成齐读一遍。
6 6 6 6 6
5 1 4 2 3 3 2 4 1 5
(4)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6的组成
① 6 6 6 6 6
1 5 2 4 3 3 4 2 5 1
② 6 6 6
1 5 2 4 3 3
5 1 4 2
(5)动手用你喜欢的方法摆小棒、数字卡片、小花等 来表示6的组成。
2、学习7的组成
(1)你试试用学习6的组成的方法来学习7的组成。学生自己摆学具
(2)指名说说“你是把7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7
教师板书7的组成
7 7 7 7 7 7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3)用自己的好方法记住7的组成。
三、巩固练习
1、找好朋友
师:“我们来找6的组成。”
师:“1的朋友在哪里呀在哪里” 生:伸出5个手指对“1的朋友在这里呀在这里。1和5组成6。” 7也用同样方法来巩固练习
2、做一做P41 做一做 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
板书设计 6、7的组成
① 6 6 6 6 6
1 5 2 4 3 3 4 2 5 1
② 6 6 6
1 5 2 4 3 3
5 1 4 2
7 7 7 7 7 7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教后记
第三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第42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习九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4、使学生掌握添上一个用加法,去掉一个用减法的经验。
教学重点:
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草地(自制)。
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6只小鸡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设想:
通过课件引入情境,使学生掌握对来了的动物就合起来用加法,走了的就去掉用减法的方法对6、7的加减法的理解,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印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干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进入课堂当中。】
二、探究新知课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l= 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 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鸡、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 3= 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 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 7 2+5= 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 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 l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
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 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使学生理解对来了和走了的意思,并会使用相应的方法计算。 】
三、练习
1 、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习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十1 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一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四、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6、7的加减法
5+1=6 6-1=5 4+2=6 6-2=4 5+2=7 7-2=5
1+5=6 6-5=1 2+4=6 6-4=2 2+5=7 7-5=2
六、教后记:
第三课时(机动一课时)
用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的“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使学生掌握大括号表示一共;“?”表示求什么的意思的经验。
教学重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练习用题卡。
教学设想:
通过情境图使学生掌握看图理解“?”要求什么的意思,并理解题意能够列出算式写出得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同学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
生:想。
师:好!我们出发。
(课件:美丽的郊外)
师:看,多美的乡村风光,美丽的草地、饱满的向日葵、美丽的蝴蝶、丰收的果树,多美啊!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课题:用数学)
生:能。
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第一幅图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汇报: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蝶,又来了2个(课件演示)。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课件出示大括号)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生大胆地发言,对说出大括号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课件出示:?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 ”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分小组讨论研究一下,要勇敢地说出子上。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的列式是:4十2= 6,草地上一共有6人。
师:谁有问题要问?
生: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生:原来有4人,又来了2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把4和2合并在一起用加法来计算。
生:4和2可以组成己所以4+2=6.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太佩服你们了。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第二幅画。)
师:看这幅画与第一幅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幅画大括号下面是“?”号,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画大括号下面是7个,?在上面。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还剩几个?
师:这个问题我们分小组来解答。
师:请小组汇报,说清楚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列式?
生:我们小组用减法来计算。因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就是从7里去掉2个,还剩5个,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7-2= 5。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这次郊游你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它们。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心情,愉悦的进入到学习的气氛当中,并通过老师出示的大括号和问号明白要求什么的意思。】
二、反馈强化
(课件出示石榴树)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谁飞来了?(课件出示蝴蝶图)
师:你们能解决蝴蝶的问题吗?
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后面几副情境图的练习加深巩固学生对用数学练习的掌握。】
三、当堂巩固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生:想。
师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选一题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同学及时表扬。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现在让我们回家吧。
完成书上第49页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五、板书设计:
用数学
4+2=6 7-3=4
5+2=7 6-3=3
六、教后记:
第五课时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0~51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4、使学生能够掌握物体个数能够表示数字的经验和使学生知道数字对比大小的经验。
教学重点:
会数数量是8、9的物体的数量。
教学难点:
了解8和9的基数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8和9的数据。
2、课件、学习纸等。
【教学设想:在思路上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一样,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人
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人8、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学校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使学生能够数出表示有8和9的个数的物体。】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往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同学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上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学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交流、评议。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评议。
3 、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物体的个数的数数,使学生掌握对基数的理解。】
三、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的顺序的练习,掌握数的顺序。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点子图的理解比较,能够掌握对数字大小的比较。】
五、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 做改编题(每个学生发一练习纸)。
(练习纸上分别画了几盆开出不同数目花朵的盆花。)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设计了将8.9的基数、序数含义糅合在一起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此练习,弄清8、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此练习虽有一些难度,但由于有6、7的序数含义的认识作基础,所以一般学生都能正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2、 把做好的练习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的学生作业,教师给予奖励。
六、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8、 9
7<8 8<9 7<9
8>7 9>8 9>7
七、教后记:
第六课时
8和9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8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4、能够熟悉掌握对8和9分解的经验。
教学重点:
8的组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并记住8的组成。
教学难点:
运用合理方法记忆8的组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丑~8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l~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想:
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学生实际操作、探究新知、加深巩固的方法使学生对8和9的组成新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O8 8O9 8O6 9O5
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 ,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8和9的组成的新知识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木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情境产生兴趣,带着高兴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 请拿 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帅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讲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8就想到8
/\ /\
1 7 7 1
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景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小组交流能够体现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让学生自己来操作并理解数的组成的概念)。
三、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 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 填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五、板书设计:
8和9的组成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六、教后记:
(第七周)
第七课时(机动一课时)
8、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第53页的内容,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副图写出四道算式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计算8、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对一图四式的掌握。
教具准备:
课件、圆片(7个红的、2个白的);
7个红色圆片、3个白色圆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
教学设想:
通过情境导入引出加法算式,并用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摆图形的方法算出得数。再加以练习加强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尝试计算8的加减法
①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恐龙图画)
师:漂亮吗?
图上画着什么?
谁还想说,并且和他说的不一样?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看法,不阻止学生联想一些童话情节。)
②让学生看图写算式。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
3人写算式,l人记录。
③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要求小组合作活动,旨在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同时,学生对8的加减法的尝试计算。有利于学生再现已有的计算经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人记录算式)
A、摆9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师:摆一摆你们的圆片,计算以下题目:
(老师边写算式过叙述)
7个添上2个是几个?(7+2)
2个添上7个是几个?(2+7)
从 9个里面去掉 2个剩几个?(9一2)
从9个里面去掉7个剩几个?(9一7)
(板书:7+2= 9一2=
2+7= 9-7= )
B、摆6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计算: 6+2= 8—2=
2+6= 8—6=
C、小组汇报计算结果(说明:以上计算都不要求学生说算法)。
【设计意图:操作学具对学生的计算很有启发,但是初入学的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有一定难度,应适当指导。】
2、发掘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
5+3= ( ) 8-3= ( )
3+5= ( ) 8-5= ( )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的方法很多,可能会用数数的方法,也可能想到组。可能用到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思想,还可能想到利用加法算减法。总之,要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之相互评价。)
3、老师点拨,激发学生归纳加减法间关系的欲望。
如;“5+3= 8 3+5就一定等于8吗?”
和“你怎么知道:5+3= 8,那么8- 3就等于5?”
(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势必要利用黑板上的算式对加减法的关系进行不完全的儿童化的归纳)
4、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
计算:7+1= (8)
抢答:8-7= ( )
师:怎么想出来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想7十1= 8,所以8—7= 1。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评价手段让学生知道这种计算方法。如:他好棒呀!大家计算减法时很多都用数数或想组成的方法,他竟然能用加法来计算减法!今天我才知道,咱们班还藏着一个数学天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动自由的争论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归纳意识。】
5、通过谈话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方法的意识。
如:接着和上面那位同学谈话)这是你这一节课的一个收获吗?它能用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举例子,如:要算8-6= ?就想6十(2)= 8)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算法多样化,适当鼓励学生。】
三、小结:
同学们,你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课题:8、9的加减法
四、学以致用
分层次出示练习八的第7、8题
第7题注意指导学生搜集数据,理解题意。
第8题要配以故事情境的描述。
如:小鹏是学校足球俱乐部的球迷,特爱踢球。瞧,星期天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他就爬起来踢球了!
谁能看图接着讲这个故事?
(学生会讲出射门的有2个球,没射门的有7个球等情节)
计算:7+2= 9-2=
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
师:还能列其他加减法算式吗?
(2十7= 9 9- 7= 2 7-2= 5)
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积极地理解图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写算式提供了丰富的数量关系。】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作业。
五、板书设计:
8和9的加减法
7+2=9 9-2=7
2+7=9 9-7=2
5+3=8 8-3=5
3+5=8 8-5=3
六、教后记:
第九课时
快乐的大森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
用数学的乐趣。
3、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4、使学生掌握看到问号就知道要求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进一步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根据图来说一段话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1套、录音带1盒、小黑板1块、附属实物卡片1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 、激情引新。
师:请听!(播放录音:森林里的早晨)
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生:大森林。
师:你听见、看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生1:有好多动物。
生2:有好多树木。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大森林看~看,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赶快出发,一同走向“快乐的大森林”吧!
(揭示课题:快乐的大森林)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画面。
师:快看,这就是“快乐的大森林”。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生:小庙、小猴、小河……
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2:大森林里可真美。
生3:我们要保护大森林,热爱小动物。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师: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动态的蘑菇园)。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左边有6个蘑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看出来的。
生2:左边蘑菇上面写着‘6个”,所以根本不用数,一看就知道了。
师:你的这种方法可真好!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右边有2个蘑菇,小问号问我们:“共有几个蘑菇?”
师: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6+2= 8一共有8个蘑菇。
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就是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所以用6加2等于8。
生2:老师,2十6= 8也对吧?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
生:对!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只要把两边蘑菇的个数合起来就可以了。
算式可以是2+6= 8,也可以是6十2= 8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可爱,小蘑菇为感谢你们对它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一起去看节目表演——小鹿跳舞。
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A、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电脑出示:小鹿圈)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教师单击鼠标,通过声音、色彩、动画,使9 只 和右边跳舞的3只小鹿引起学生注意)。
你看到些什么?请说给你的同座听。
生1:有3只小鹿在跳舞。
生2:一共有9只小鹿。
生3:左边的小鹿在看那 3只小鹿跳舞。
师:根据这幅画,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讨论时请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等他讲完了,别人再说。
小组同学思考,互相讨论。教师行间巡视、倾听,并与之交流,适时启发。
B、汇报结果,尝试小结。
*汇报结果。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要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组1: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组2:有9只小鹿,6只小鹿在休息,请问几只小鹿在跳舞?
师:我们先来看“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解决?
生 1:9-3= 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一共有9只小鹿,从9只小庙中去掉跳舞的3只小鹿,就得到不跳舞的小鹿,是6只。
师:“跳舞的小鹿有几只”又该怎样解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总共有9只小鹿,从总共的9只里去掉休息的6只小鹿,就得到跳舞的小腐有3只,所以用9-6= 3。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对学生在合作是应如何“倾听”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从小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尝试小结。
师: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
3、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师:根据小鹿图,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自己解决了问题。为表示祝贺,爸爸特意买了4个桃子,妈妈买来5个桃子。请你根据他们各自买来桃子的个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随着谈话,用小黑板出示爸爸、妈妈买来的桃子)学生思考,和同桌小声商量。
师:谁先来说说?
生 1:爸爸买来 4个桃子,妈妈买来 5个桃子,他们一共买本几个桃子?
4+5= 9
生 2:爸爸、妈妈一共买了 9个桃子,爸爸买了 4个桃子,请问妈妈买了几个桃子?
9- 4= 5
生3:爸爸、妈妈一共买了9个桃子,妈妈买了5个桃子,请问爸爸买了几个桃子?
9-5=4
(学生回答完毕,要用“ ”卡片和“ ?”卡片把提出的问题在小黑板上表示出来。)
师:像这样加、减的例子,生活中还有许多。
想一想:你能试着举出几个吗?
生:略
师:看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教科书第57页。
师:知道吗?你们的聪明好学把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吸引来啦。它们要和我们比一比,赛一赛,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赶快打开书第58页下边,看看是谁在考查我们。
生l:是小猴子。
生2:还有小鸭子(欢喜、愉悦地)。
师:请先把小鸭图和小猴图的图意给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再把算式填完整。
学生互说图意,气氛热烈。教师行间巡视,着重辅导学困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么想的?
生:……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2、第58页的第1题。
要求:互说图意,独立填空。此刻,教师要行间巡视,辅导学困生。然后,指名汇报,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电脑演示,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加强练习,使学生记忆深刻。】
四、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板书设计:
快乐的大森林
9-3=6 6+2=8 8-3=5 2+7=9
六、教后记:
第十课时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及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掌握10的基数与序数的理解的经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10,并会读写10。
教学难点:
10的组成。
教学设想:
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理解10的含义,再利用小组合作以及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 比 9大。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使学生愉快进入课堂,并理解10与其他数字的大小关系。】
二、探究学习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可以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现实问题对10数字的理解。】
2、10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b.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律里有几个1根?(出示1捆小棒)
把 10个 1根捆成 1捆,就是多少个 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
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4、10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讲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10 10 10 10
9 1 8 2 7 3 6 4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合作将10的分解进行自学(前面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对10这个数字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 、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6
4
0
8
8
7
5
5
2
1
9
3
1
5
0
7
五、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10 10 10 10
9 1 8 2 7 3 6 4
10>9 9<10
六、教后记。
第十一课时(机动一课时)
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 、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对10的加减法计算能力的初步认识的经验。
教学重点: 进行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图片、红星图、数字卡片、动物头饰、小红花、小红旗等。
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10的组成,再引出图片的出示,写出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要通过学生说图的意思,尽量说出一图四式,达到学习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1、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石、2也调皮。吹6(看做口哨),升4(看做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2、对数组成10。
教师扮作小熊猫:“小朋友,我想和你们做10的组成的游戏。我出卜…··”生:“我出9”(同时出示9的数字卡片);师生:“1和9组成10’……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学习10的加减法,可以利用10的组成使学生对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有个印象。】
二、图片引入
1、出示圆圈图:9个蓝О,l个红О。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答:a.有9个蓝О,1个红О,合起来是10个О:9+1= 10
b.有1个红О,9个蓝О,合起来是10个О:1+9= 10
C.有10个О,拿走9个蓝О,还剩1个红О:10-9= 1
d.有10个О,拿走1个红О,还剩9个蓝О:10-1= 9
2、出示小花图,8朵红花,2朵绿花。
师问:小朋友,你们会说这个图的意思吗?怎样用算式教示呢?
四人分组讨论,并请一组将算式写出来:
8+2= 10 2+8= 10 10-2= 8 10—8= 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图意,让学生知道谁和谁相加得到10,10去掉谁得多少。】
3、 师扮成大象,拿出五星图,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请学生将算式写在纸上,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最后,请一位学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7十3= 10 3+ 7= 10 10一7= 3 10-3= 7
4、出示小旗图,6面红旗,4面蓝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用幻灯片集体订正。
5 、想一想: 出示:5+5= □ 10一5= □
请全班同学用手指来表示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有趣味。】
三、引入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10。
如:学生扮成小靖艇:“我是一只小错蜒,飞呀飞呀找朋友,我是卡片2,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卡片8,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合:“2和8组成10”……接着,小猫、小兔、小猴等都找朋友。
2、室外游戏:“站位”。
教师先讲明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拿着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和外圈上的数字组成10。学生看清地上的图意后,就举着卡片站到相应的位置上。(如下图所示)全部找到位置的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
【设计意图:对学习的10的加减法算式加以练习,有个更巩固的印象。】
四、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9+1= 10 1+9= 10 8+2= 10 2+8= 10 7十3= 10 3+ 7= 10
10-9= 1 10-1= 9 10-2= 8 10—8= 2 10一7= 3 10-3= 7
5+5= □ 10一5= □
五、教后记:
第十三课时
填未知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 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 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 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掌握通过得数来去掉或加上谁来得到另外一个数的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想:
为了更好的学习填未知数本课通过游戏引出新课,在通过主题图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对算式中未知数的的理解,并填写正确。
学习设计: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开火车)
9一6 2+5 4十6 10-4 9-8
10-6 10-9 7-7 1十9 5+3
2、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7 9 10 9 8
3 4 6 3 D
3、猜一猜。
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6个)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4和6组成1O;1可以分成4和6;4加 6等于 10;10减 4等于 6;根据苹果树的样子推测大概是6个苹果)
教师评价:你们都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清对用纸盖住的苹果的个数。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游戏引出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
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 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根据这幅图,谁能编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盒子里原来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几枝? 2.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是几枝笔?3.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就是10枝笔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题里告诉了吗?(没有)
我们把没有告诉的、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本知数”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谁会写小括号?(学生汇报,全班书空)已经放的7枝笔和还要放的枝数合起来是10枝,谁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7+( )=10
这个算式怎么读?(学生汇报:7加几等于10)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 3就是 10,所以括号里填 3;7和 3组成 10,所以括号里填 3;7加 3等于 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 7等于 3,所以括号里填 3;盒子里空了 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 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 3表示什么?
6+( )=8
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请同学们先在根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小组活动)
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
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 )= 5 4+( )= 7
2+( )= 8 6+( )= 1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摆小棒使学生了解算式中缺少的数字的填写叫做填未知数。】
三、拍手游戏
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实践运用
①谈话: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提早就准备好了蛋糕和水壶。
7+()=1O 5+()=9
7+()= 10 5+()= 9
7加几等于10? 5加几等于9?(汇报 ) I
②带上蛋糕和水壶,请同学们按票乘车(出示汽车图)。
让学生算出手中的算式再按得数乘车。
森林公园到了,这里的花儿太漂亮了,可惜的是,每朵花少了
一片叶子。请同学们给每朵花再选一片叶子,使两片叶子上的
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加深巩固使学生对填未知数印象更加深刻。】
四、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后的课有什么要求?
五、教后记。
第十四课时
连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练习十四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 、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掌握连加就是连续加法并要先算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加第3个数的经验。
教具、学具准备
1、物图形卡片。2、多媒体课件。3、装钱的信封。
学具准备:
10根小棒。
教学设想:
通过课件演示使探究新知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展现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并利用计算顺序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带着疑问走进新课。】
二、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 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 ,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 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 8,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 5+2+1=8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
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律、
说算式、说得数。
(1)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
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2) 练习十四1、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连加算式的计算顺序的印象,并正确的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连加
5 + 2 + 1 = 8
7
六、教后记。
(第九周)
第十五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及练习十四中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使学生掌握对连续合起来与连续去掉用什么样的算式的经验。
教学重点:
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对图的意思首先有个理解,并利用计算顺序得出结果。再通过课件展示出连续走掉的使学生知道要连续减去,列出算式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对连加计算做好铺垫。】
二、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及‘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l”)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击算顺序。
b、根据学牛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5+2+1=8: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连续加入求和,能够列出连加算式。】
三、学习连减
1、 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小结并补充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连续离开求还剩,能够列出连减算式。】
四.巩固练习
1、第65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四的第4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5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使学生真正对连加、连减算式印象更加巩固。】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8 - 2 - 2
6
第十六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十五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使学生掌握对离开又加入可以用一道算式来计算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计算。
难点: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录音机,图片、课件。
学具:小棒。
教学设想:
通过情境让学生知道加入后又离开可以列出一道算式先加法后减法的加减混合算式,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加入游戏让学生上讲台和离开讲台,利用这个游戏让学生巩固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速算题:
1、3+5= 5+2= 3+2+3=
2、8-8= 7+2= 10-5-2=
3、10-3= 5+4= 3+2+4=
4、4+6= 8-5= 7-2-3=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使学生先熟悉一下计算的过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场面,你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共有几只天鹅?)
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
(把原来的4只和飞来的3只合并起来列式是4+3。)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再减去2只。)
从几只里减去2只?
从原来的4只加上3只的总数里减去2只。
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
学生读算式。
同学们观察这道版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连加连减一道题里只有加或者减,而这道题里既有加又有减。)
那我们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
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指名说。
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
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同学人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
(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谁来列式?
列式为4-2+3。师板书。
上面算式先算了什么,后算了什么,请同学们试做。
生汇报。
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请大家回忆一下例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我们计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现在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看书质疑。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使学生学会来了就用加法,走了用减法的加减混合算式,并知道要按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看,一只调皮的小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业帮忙。(出示第76页的第1题画面)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投影出示)
在○里填上>、<或=。
9-3+2○7 1+6-4○4 9-7+5○5 8+2-5○5
6+4-9○9 9-3+2○9 8+2-1○7 4+3-1○5
大家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听,它在谢你们呢!(放猴子的叫声。)
大家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啊!
原来是森林里邢一个运动会,小猫、小狗、小鸭和小鸡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狮子要奖励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助它们找到房子吗?(电脑演示)
生抢答完成。
狮子大王看到我们同学来了很高兴,他有几颗智慧星要发给大家,但是它有个条件,就是做对一道题得一颗智慧星,最后看谁的智慧星最多谁就是最聪明的同学。一央我们就请狮子大王出题吧。
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题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对学生进行加减混合的巩固学习,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愉快的心情,更加投入的学习。】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学会了加减混合,而且帮助森林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啊。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己。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六、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4 + 3 – 2 = 5 4 – 2 + 3 = 5
7 2
七、教后记: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和第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的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加法减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1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并找出规律。
教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想:本节复习课主要使学生掌握对加法和减法表内的算式的掌握和熟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信在几歧?小女孩呢?
(小男孩住在6层,小女孩住8层)
你是怎么知道的?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图先对数字产生一定的兴趣,为复习下面知识做铺垫。】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四、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同学们,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请一位小朋友来演邮递员,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
(没有顺序,比较乱)
怎么排列比较好?(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近一定的顺序。)
这些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的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1
2+1
1+2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4+2
3+3
2+4
1+5
6+1
5+2
4+3
3+4
2+5
1+6
7+1
6+2
5+3
4+4
3+5
2+6
1+7
8+1
7+2
6+3
5+4
4+5
3+6
2+7
1+8
9+1
8+2
7+3
6+4
5+5
4+6
3+7
2+8
1+9
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五、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2-1
3-1
3-2
4-1
4-2
4-3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6-5
7-1
7-2
7-3
7-4
7-5
7-6
8-1
8-2
8-3
8-4
8-5
8-6
8-7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10-1
10-2
10-1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讲座,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六、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智慧爷爷也来参加我们的做题比赛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好,开动脑筋,加油!
学生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八、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7+3=10 7-2=5
九、教后记:
整理和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和第72页。练习十六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的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加法减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教具准备:
各种图片、算式卡片、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图以及课后练习使学生更加巩固对本单元学习知识的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整理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把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最好。
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出示第71页第3题主题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法,你们都会看图列式计算?
教师:出示第71页1主题图。
教师:(同桌两人共同讨论)。
谁能根据这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学生讨论,上台列式。
四、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教师:出示第72页第6题主题图。
教师;找出规律写出后面的数是几?
学生讨论,上台列式。
五、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完成第72页第7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在书上的括号里填上数,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教师注意计时,看3分内完成的人数,教师巡视,重点注意做的慢的学生每分算对几题,对算得慢的和算得快但错误较多的学生,以后要加强练习,进行个别辅导。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我们还复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图画应用题和加减混合试题,大家都做得很好。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新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希望大家好好学,看谁学的好,看谁学的快,看谁进步快。
七、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5+4=9、4+5=9、9-4=5、9-5=4。
6+2=8 10-3=7
八、教后记: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顺序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的、迅速的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先教学数11—20各数,然后教学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出现一些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练习。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情境图中,1个教师带着9个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数、汽车等,这些信息对构建新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估计物体的个数。
教具准备:
小棒、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学具袋、彩色笔。
课时安排:
4课时。
单元结构图:
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十一周)
第一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正确、迅速地读出11到20各数。
3、渗透知识间相互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4、使学生掌握对11-20各数的表示以及对数组成的经验。
教学重点:
11—20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
小棒、皮筋、计数器、第84的主题图。
学具准备:
小红花、小棒。
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数数使学生先数到20,并通过主题图使学生掌握对11-20个数的认识,再用小棒摆出各个数,使学生真正掌握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起从1数到10。
2、从10接着数,你还能数出多少个数呢?
对于这些数,你都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探究意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73页的主题图。请学生看一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物品?上面都有些什么数字?一起找一找。
生:我看到了11个水果图片棵树,15个正方体,18个球……。
师:这些数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请你们试着把11—20之间的数写在小红花上,每朵红花只写一个,并按顺序排列起来。
(1)一起把11——20之间的数读一读。
(2)观察这些数,你觉得哪一个比较特殊?
(3)一起来看大屏幕,默默的数一数,共有几根小棒?有几个一?
(4)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几个十?添上一根,有几个几?共有几根?11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5)同桌合作摆出12根小棒,说一说12是由几个几合成的。
(6)继续摆,你们能摆到几,怎样摆的?说说各是由几和几合成的。
问:20根小棒是几个十?为什么在2的后面写上一个0呢?小组讨论一下。看数字读数
【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使学生对数字有个直观的理解。】
2、试一试。
(1)读卡片上的数。
11、18、3、14、15、20
(2)直尺上的某些数隐去,让学生填空。
10 () () 13 () 14 () () () 18 19 ()
3、认识数位。
(1)拿出方格纸,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面摆小棒,下面摆数字,先摆14。
(2)怎样摆,说说看。
小组合作,接着摆,想摆几就摆几。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摆完后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谁能试着给左面、右面的数位起个名字呢?
3、介绍计数器。
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使学生掌握数的顺序。】
三、课堂练习
1、看图填数
2、完成练习十七1、2、3、4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更加牢固。】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数和读20以内的数,知道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序和大小。
五、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读法
11、12、13、14、15、16、17、18、19、20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75页例3,练习十七做一做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数位板,并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x k b 1.c o m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4、通过对数字的表示掌握计数器表示数的多少的经验。
教学重点:
正确的在田字格里写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书写格式,以及20的书写。
教具准备:
田字格板、小棒。
学具准备:
学具袋。
教学设想:通过计数器使学生对各数位的表示以及对数量表示的多少来写出各个数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从1数到20,再从20数到1。
2、背诵11—20各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一)。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先用小棒往数位筒里放。边放边数:“1根、2根……9根,再放一根是几根?”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在右边放4根小棒,表示有多少根?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用数字卡片在数位板上摆数。
师:板书十位 个位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什么位?拨出14后,教师教学生写:14。
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教师注意矫正学生的错误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计数器使学生对数字有个直观的了解。】
三、课堂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十五 二十 十
2、练习的5—10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数和读20以内的数,知道了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五、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十
11、13、15、20
六、教后记:
第三课时(机动一课时)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的例4、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同时,使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10加几的口算能力的经验。
教学重点: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形列出加减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11—19,小棒20根。
学具准备:
学具袋里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想:通过摆小棒使学生对数字进行算式的计算,并掌握对计算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教师出示卡片13,问:这是多少?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吗?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0+3=13 13-3=10
3+10=13 13-10=3
【设计意图: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以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引导。】
二、小组讨论,民主评议。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想请小朋友摆一摆小棒、写写算式,好吗?
设计意图:满足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请听清要求:
1、每组四个小伙伴讨论一下,找出你们最喜欢的数,找一个代表来前面把数字卡和汇报卡拿回去。
2、先在桌上用小棒摆出这个数,然后根据小棒图写出四个算式,写完后把数字卡片和汇报卡贴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完以后进行比赛,教师加以评价,好的提出表扬,差的要及时鼓励。最后,师生共同看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请你找出规律。
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这些算式都是10加几及相应的加法。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让学生民主地学习,通过讨论加深印象。】
三、总结归纳,再次引入新知。
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我们还可以分一分类,可以怎样分?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说:一类是加法算式,另一类是减法算式时,教师建议学生给算式的各部分起个名字,教师引导,总结出:
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学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过程同上。
【设计意图:再次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取的名字不做过多的评价。】
四、解决计算问题。
今天大家学习了这么多知识,王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能行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11+2= 13-2= 10+7= 14-4=
11+3= 13-3= 12+1= 8+10=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0+3=13 13-3=10
3+10=13 13-10=3
11 + 2 = 13 13 – 10 = 3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数
课题: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对10的加减法计算能力的初步认识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课件展示:同学们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图。
2、如图: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请同学想一想。
3、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答?
学生同桌讨论
4、全班交流。
画图 数数 学生排队 等
二、 巩固练习。
1、 一起完成79页做一做。
2、 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80页5、6题。
教学内容:数学乐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的密切联系。
2、通过走数字迷宫,经历多种途径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3、做“小小邮递员”游戏,主要使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逆过程,享受与人合作的乐趣。
4、通过投球游戏,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重点难点:复习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走数字迷宫(课前把学生的书桌摆到教室四周,中间留出一大块空地,老师用粉笔在地板上照书上的迷宫画好,写上数字。黑板上有画一个。)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幻灯片出示1~7数字,让学生读出它们。)
数字宝宝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
师: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宝宝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宝宝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7个数字,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7的顺序)。
二、数学乐园开始
分组开始完成数学乐园的题
规则:两组分别从1——7各题选择自己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回答。答对了可以进行下一道题的回答。
分组:多种形式的分组。多次进行回答。
三、总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的开心不?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以后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玩好吗?
教后记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和写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钟表,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会认整时刻。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能正确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整时的时刻。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钟表的方法,能结合实际生活学会看整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具安排:
纸壳钟、学具钟表、例题图、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等。
学具安排:
钟面模型。
课时安排:
2课时。
单元结构图:
(第十二周)
第一课时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84页《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 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
2、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格时,分针要走一圈。)掌握整点的含义;
3、知道整点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的认时刻;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点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准备:
1、 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2、 反映学生一日生活内容的作息时间表(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3、 动画课件一个,教具钟面模型一个。
教学设想:
通过钟表先认识钟面,再通过指针指向的数字对整点表示方法有一定的理解以及电子表格
式所表示的方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钟表
(一)听音乐《在钟表店里》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生:是寺庙里和尚敲钟的声音。
……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
板书:认识钟表。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
生:早上7点时,妈妈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对新知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探究性。】
二、认识钟面
(一)看钟面
(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每组一个实物闹钟。)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请组长拿出闹钟,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
(二)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
(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
(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对表的有个基本的认识。】
三、认识整时
(一)会看整时
1. 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5时,我看到时针在5上嘛。
生:他讲得不好。先要看分针指在12上,然后我发现时针指着5,就说明是5时。
师归纳:很多小朋友都会看,真能干!
当长长的分针指12,时针指5,就是5时。
(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2. 巩固:教师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二)会拨整时
1. 师:我们每天在上午10时开始上第三节课,请你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拨出10时。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
师: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先把分针拨到12上,再拨时针指着10。
2. 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
反馈,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三)会认电子表
1. 创设生活情境。
师:今天早上老师要在7∶00上班,到校门口时看了一下手机(课件显示手机“7∶00”闪动),你知道老师有没有迟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迟到,刚刚好。
生:没有。手机上说现在就是7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间两个小圆点,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前面是7,就是7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圆点后面两个0,是表示整时,对吗?
生:是的。
师: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对的。我们在看手机上这样的时刻时,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7∶00 7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 11∶00 1∶00)
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
2. 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生:我的电子表上。
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
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设计意图:通过钟表指针的指向使学生掌握对整时的理解。】
四、结合85页做一做说说小明一天中的这些时间在干什么?
师归纳:一天里时针要走两圈,有上午的9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9时。
五、总结,实践应用
(一)知识梳理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二)学以致用
师:用今天新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
教后记: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1、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
2、“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简单问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幻灯片、直尺。
学具准备:
学具袋,彩色笔。
课时安排:
12课时。
单元结构图:
9加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学习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后,使学生能够掌握凑十计算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习9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会把一个数分成1和几。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小棒。
学具准备:
学具袋。
教学设想:
主要通过情境图使学生能够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计算算式,并且通过凑十学习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创设情境,激趣学习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 ,收集信息。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数,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当中,能够提出并理解并境中问题。】
(二)教学例1: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饮料是怎样摆放的?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盒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指名回答)(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指名说,然后老师师纳
(1)点数出结果。(2)从9接着数。(3)从4接着数。(4)圈一圈。(5)凑十法。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那么,哪一种方法最好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凑十法。
师:大家看9+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主要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找出已知条件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提出问题,巩固计算方法
1、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用加法解答的9加几的问题吗?
比如:“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2、解决提出的问题
(1)学生自主选择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数。
(3)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算式是什么,计算时怎样想的?
四、巩固新知,作业练习。
1、89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 (先小声说给同桌听)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2、渗透加法的交换律:
2+9= 5+9= 7+9= 8+9=
9+2= 9+5= 9+7= 9+8=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9 + 4 = 13 9 + 7 = 16
1 3 1 6
10 10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9加几。完成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在学习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后,使学生能够掌握凑十计算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凑十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
学具盒:小棒。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通过不同算式使学生对不同数字的凑十法进行计算的学习。我通过2种不同的算式进行比较来学习,使学生明白凑十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9+4、9+9、9+6、9+3、9+7、9+8。
2、做练习二十的第3题。(了解2分时间内做完的学生人数和错题情况,共同订正。)
【设计意图:复习熟悉凑十法的练习使学生先巩固计算方法。】
二、观察思考
1、练习二十第一题
(1)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山上有几名小朋友?又来几名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名小朋友?
师: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师:要求一共有几名小朋友?该把几凑成10计算比较方便呢?(把9凑成10),要把9凑成10,就要把5分成几和几?把5分成1和4,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请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9 + 5 = 14
1 4
10
请学生叙述凑十过程。(指名或小组互相叙述)
(2)9+5
师:刚才我们是把9凑成十的,我们还可以把几凑成十呢?(小组合作、讨论。)
师:要求一共有几名小朋友?还可以把几凑成10计算比较方便呢?(把5凑成10),要把5凑成10,就要把9分成几和几?把9分成4和5,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名小朋友,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9 + 5 = 14
4 5 10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凑十法的过程,不仅可以使5分开的1和9能凑十,还可以使9分成4和5,用5和5来凑十都可以用凑十法来计算算式。】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1、90页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并看图列式,独立完成。指名说想的过程,集体订正。
2、90页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对凑十法计算加以巩固。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9加几的加法,了解凑十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大数分成几和几凑成十再加,另一种是把小数分成几和几凑成十再加,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就用那种方法解答!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9 + 5 = 14 9 + 5 = 16
1 4 4 5
10 10
六、教后记。
8、7、6加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2:8、7、6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4、在学习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后,使学生能够掌握凑十计算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正确的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可件录象、小棒。
【教学设想:情境引出算式8+5,并通过学生摆小棒使学生对8和几能凑成十的方法来计算算式的过程,使学生理解8、7、6加几的算式都可以通过凑十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揭示课题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游戏,今天我们来玩一玩
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组进行口答6、8、9的分合式,然后教师出示抽拉片,让学生口答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7+3+2= 8+2+5=
7+3+4= 8+2+6=
7+3+9= 8+2+7=
讲述:对,把前面两个数先凑满10,再加上第三个数,就能算得既对又快,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凑十法。小朋友,祝贺你们胜利通过第一关!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凑十法来完成游戏的第二关。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列出算式。】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教学例2。从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提倡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第91页主题图:学生提问。
学生围绕8加5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互相说一说,再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
(各小组分组讨论,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交流,教师的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的算式后指出: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8+5。
教师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请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
如果不通过摆小棒的方法,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学生汇报,因为前面的摆小棒,所以在这里用凑十法计算应该没有问题。教师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算式:8 + 5 = 13
2 3
10
(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
8+4= 7+6= 6+5=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小结“凑十法”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在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积极,老师真为你们敢于发言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做一名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数字凑成十的过程,更加形象。】
( 3 )练习91页做一做1题。
三、 练一练:
完成第91页做一做:
2—3题: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一定的帮助,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题型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切记一定要仔细认真。
五、板书设计:
8、7、6加几
例1、
8 + 5 = 13
2 3
10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页,例3:8+9。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一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9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灵活地计算。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在学习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后,使学生能够掌握凑十计算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凑十法计算8加9。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凑十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
学具盒:小棒。
教学设想:
主要通过摆小棒的形式使学生知道8+9的算式用凑十法不仅可以把8分开与9凑十还可以把9分开和8凑十再加以巩固练习使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8+4、8+6、7+6、7+5、7+9、6+8。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先熟悉8、7、6加几的练习。】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8+9
(1)8+9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谁能说一说8+9应该怎样计算呢?可以把几凑成10计算比较方便呢?(把8凑成10),要把8凑成10,就要把9分成几和几?把9分成2和7,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请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 + 9 = 17
2 7
10
请学生叙述凑十过程。(指名或小组互相叙述)
填一填:课本92页图下的填空。
(2)8+9
师:刚才我们是把8凑成十的,我们还可以把几凑成十呢?(小组合作、讨论。)
师:你们认为还可以把几凑成10计算比较方便呢?(把9凑成10),要把9凑成10,就要把8分成几和几?把8分成1和7,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8 + 9 = 17
7 1
10
填一填:课本92页的填空。
说一说:回答出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两个交流。找出9加几和8加几的联系。
学生汇报。教师加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用9加几的凑十法,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口算的过程。提示:在今后计算如果遇到小数加大数,我们可以给它倒过来计算,如3+9=9+3 4+8=8+4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8+9的算式使学生理解掌握2种凑十法的学习。】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1、92页做一做。
第1题: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填空完成。完成后,指名说出每题你是怎样分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第3题:先分组看图列式。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完成后,指名说一说你组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是什么,大家一起讨论,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掌握对凑十法计算方法的学习。】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9的加法,了解了8加9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大数分成几和几凑成十再加,另一种是把小数分成几和几凑成十再加,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就用那种方法解答!
五、板书设计:
8加9
8 + 9 = 17 8 + 9 = 17
2 7 7 1
10 10
5、4、3、2加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4、在学习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后,使学生能够掌握凑十计算规律的经验。
学习重、难点:
理解算理,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对5、4、3、2加几的算式是有规律的并且都能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9+5 9+3 8+5 8+3 6+5 8+9
9+4 9+2 8+4 7+5 7+8 8+6
(1) 学生抢答:
(2) 以8+9、7+8为例,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3) 引导学生小结:计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可以交换加数的方法,想大数加小数得多少,推出得数;也可以用“凑十法”计算。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大数加小数的算式使学生产生基本的印象。】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5+7=? 5+8=?
(1)学生看算式后回答:这两道算式第一个加数是几?第二个加数是几?两个加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2)5+7等于几呢?你能用以前的知识做这道题吗?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说一说怎样想的?
生: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 ,所以5+7=12.(板书)
生: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想7+5=12,所以5+7=12.(板书)
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4)小组合作,探究5+8、4+8、3+8得多少?怎样想的?请学生回答,同座相互说。
(1) 让学生试做,然后请学生回答是怎样想的?
(2) 指导学生看书,小结
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5、4、3、2加几)有什么特点?怎样算得快?为什么?还有那些题?
5加几有:5+6 5+7 5+8 8+9
4加几有:4+7 4+8 4+9
3加几有:3+8 3+9
2加几有:2+9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并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使学生知道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三、巩固:1、做第95页做一做中的第1-3题
(1)第1题,左图: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
右图:让学生自己思考,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让学生从上往下做,并回答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7+5= 9+5=
5+7= 5+9=
(3)学生独立完成,并问:你发现了什么?
9+4= 8+3= 9+2=
4+9= 3+8= 2+9=
通过观察方法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2、数学游戏:转盘出示9加几、8加几、7加几的加法。学生开火车进行。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5、4、3、2加几,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五、教后记。
课题 用数学(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页例五: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能熟练、正确地计算。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正确、熟练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难点: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卡片口算
9+5= 8+5= 7+6= 6+6=
8+7= 7+7= 6+5= 8+4=
7+5= 4+7= 5+7= 4+8=
6+9= 6+9= 7+9= 7+8=
9+4= 5+9= 6+7= 4+8=
说说你怎样算最后三道题的?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7 10-7 4+8 13-3 5+9 10-9
2+9 3+8 4+7 4+9 3+9 5+8
二、新授课:
1、出示例5 看主题图
(1) 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 老师引导:前排多少人,后排多少人?
女生多少人,男生多少人?
(3) 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列式:
前排7人,后排8人,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9人,女生6人,一共有多少人?
2、抽生计算出它们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
观察97页做一做主题图
学生试说图意:
1、左边有几只天鹅,右边有几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2、白天鹅有多少只,黑天鹅有多少只,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完成列式,并解答。
四、作业:
1、 练习二十三 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抽生说一说过程。
2、 完成2、3题。
教后记:
课题 用数学(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能熟练、正确地计算。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正确、熟练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难点: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 口算
10-3 8+4 9-1 9-8 8+2 15+3
8+7 7+5 5+6 3+9 11-1 9+6
8+8 6+7 8+6 9+8 2+9
2、()里应填什么数?
(1) 比9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
(1) 写出得数是13的四道算式?
---------------- -----------------
------------------ -----------------
3、 练习
9+()=13 8+()=15 12-()=2
()+7=14 ()+()=12 ()+()=19
4、填空
9+7=( )
想:( )+( )=( )
( )+( )=( )
二、新授课:
1、出示例6 看主题图
(1) 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 抽生说图意。
(3) 明白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4)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图意。
2、学生独立列式。
3、抽生演示解答。
4、出示主题图:98页做一做
(1) 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3)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图意。
2、学生独立列式。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一起完成100页5题和6题。
过程同上,重点让学生多说。
2 练习 7题。
四、 作 业:
1、同桌互相说一说8题题意,并列式解答。
2、独立完成思考题。
教后记:
课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1页,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看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20以内进位加法、看加法表找规律
难点:正确迅速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卡片,指名口算,并说出思路。
9+4 8+4 7+6 5+7
10-5 12-2 5+3 12+1
二、知识梳理
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1、4人一小组把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题写出来。
2请大家再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成表,看谁整理得最好。
小组汇报,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
1、进位加法表:
(1)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加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
启发学生回答。
D、想:这张表中,我们只需记住哪些题就能很快算出所有的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边用红笔勾出来,使学生知道只需记熟左边到0道题。就能计算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练习:
(1)让学生把和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3)说出表中两道相同加数的算式及结果。
(4)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三、作业:
练习二十四
1、 第4题
现时2分的时间,看有多少同学做得全对,若有不对的,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 思考题:
第(1)题。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
第(2)题。 抽卡片游戏。
3、第3题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说一说。
教后记:
课题 总复习20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104---10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2、培养学生数数、读、写和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的能力。
重点:20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4.学生做教材第107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
1.出示教材第107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 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1、填数
4 __ ___ ___7___ ____ 9___ ____ ____12____
20___ ___ ___16___ ____ ____12___ ____
六、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后记:
课题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07---10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加减法的含义,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师生共同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熟练掌握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20以内加法(进位加)脱口而出
教学过程
一、对口令
1、10以内数的组成
2、口答。
6个一和1个十组成( ),1个十和2个1组成( )
二、基本练习
数学游戏
1、 教师将1——10的两组卡片,打乱顺序,分放在两个纸盒里。
2、 一个学生抽出两张卡片,较快说出得数,如果算对了,就把卡片留在自己手中,如果算错了,就把卡片放回去,然后由另一个学生抽卡片,算出得数,这样轮流抽,直到所有卡片抽完为止,最后手中得到卡片多的为优胜者。
3、看图写出两加两减算式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 指导练习:
1、 教材第107页的第5题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一个学生出示口算题卡片,并做裁判,另外两个学生抢答,看谁又对又快,给得胜的学生发红花,然后,三个学生交换角色,再玩。
(2)试算:7+5 2+9 5+8 7+4 6+6
2、口算下列各题。
3+2= 7+4= 5+3= 7+8= 6+6= 8+0= 9+0=
5+7= 1+6= 4+7= 4+5= 2+7= 9+4= 5+5=
1+3= 2+3= 3+3= 4+4= 6+6= 7+7= 8+8=
3、填空。
( )+ 3 = 6 5 +( )= 8
( ) + 4 = 9 7 + ( ) = 10
( ) - 5 = 2 9 - ( ) = 7
( ) - 4 = 3 10 - ( ) = 7
三、 小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教后记:
课题 复习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教科书109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 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难点:辨认所学的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图形
1、 出示第106页第3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09页第12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有几个?
(2)并填写在书上。
3.完成书上第109页第13、14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
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
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 引导学生观察整时:
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
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
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
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老师拨时,学生用电子表形式表示出来。
三、小结:
四.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教后记:
课题 复习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108---109页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难点:根据情境图的资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11 14-()=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13 8+()=15 12-()=2
5-()=4 7-()=1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 创设情景:
1、 出示书上第108页的第10题。
(1) 学生观察,你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同桌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独自列式。
2、 书上第108页第8题
生独立完成。
三、 用数学:
1、 书上第109页第11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2、思考题:学生先思考,分组讨论,互说想法,然后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说一说你的收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共157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1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学方法设计,课时分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共5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维持兴趣,寓教于乐,兴趣体验,课堂演练,小结提升,兴趣延伸,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