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157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157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157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15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具体措施,情境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睢县蓼堤镇罗阳小学
第一单元《时、分、秒》
一,教材分析:
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 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五、具体措施: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六、、教学安排:4课时
1、秒的认识 、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1课时
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1课时
3、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1课时
4、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 1课时
秒的认识
共 课时,总第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作业:
板书设计: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共 课时,总第2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共 课时,总第3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课件、钟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3(小时),3+6=9(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将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下午6时是18︰00,18-9=9(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教师应对策略: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时,学生中可能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推算出坐火车经过的时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最后再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推算方法。
4.检验结果,回顾反思。
教师:怎样知道你解答得对不对呢?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计算经过时间时都用到了
哪些方法?
教师: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更方便快捷?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横跨两天,用分段计算思考比较容易。
2.练习十八第4题。
(1)春风饭店晚上营业时间是从下午到晚上。
(2)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理解题意,知道营业牌上用的是24时计时法。一天的营业时间=上午的营业时间+下午的营业时间。
3.填一填。
(1)两个剧场上午共放映( )场,下午共放映( )场。
(2)下午最晚结束放映的节目是( )。
(3)小龙下午3时买当天的票,他可以看哪几个节目?
4.同学们看表演。
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为什么?
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生活中的问题与书本上的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练
共 课时,总第4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第五、六课时、第一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共 课时,总第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重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难点: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今天古丽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世博会”同学你们愿不愿意和古丽老师一起去?生:愿意。
师:好,请看书(第9页)。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五(1)班41人 五(2)班42人
六(1)班39人 六(2)班43人
三(1)班35人 三(2)班36人
四(1)班36人 四(2)班38人
一(1)班35人 一(2)班34人
二(1)班39人 二(2)班44人
例1:(1)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票?
35+34=
一,先算35+30=65 二, 先算30+30=60
再算65+4=69 再算5+4=9
后算60+9=69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9 +44=
先算39+40=79
再算79+4=83
师:还可以怎样算?
巩固练习。第10页做一做
练习二第1,2,3,4题。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共 课时,总第 2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各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重点: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难点: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作业: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共 课时,总第3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作业:
板书设计:
估算
共 课时,总第4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6题。
2、完成“练习三”第8题。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共 课时,总第5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课时、第二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6,7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三单元测量 毫米的认识
共 课时,总第 1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分米的认识
共 课时,总第2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的换算
共 课时,总第3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共 课时,总第4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过程与方法: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和换算
共 课时,总第5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共 课时,总第6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作业:
板书设计:
第 课时、第三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二、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退位减,例题3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六、单元教学安排: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一、万以内加法
共 课时,总第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2,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
(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作业:
六、板书设计: m
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共 课时,总第2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 21 9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 41 4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 4 5
+ 21 91 8
7 4 3
教学反思:
练习课
共 课时,总第3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160+470= 450+170= 70+16= 86+5= 190+430= 610+30= 27+73= 320+280= 58+19= 470+160=
400+120= 70+480= 49-28= 74-47= 950-540=
350-260= 67-46= 53-36= 560-380= 460-170=
42-25= 57-28= 820-430= 810-690= 71-38=
720-370= 97-63= 810-160= 310-90= 63-51=
810-460= 650-230= 80-12= 480-150=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 (2)563+761 (3)158+280
(4)365+918 (5)348+736 (6)486+734
(7)294+48 (8)57+467 (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 (2)806-428 (3)459+164
作业:
四、板书设计 练习
万以内减法
共 课时,总第4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 出示P41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
指名板演:435-322=113
4 3 5
- 3 2 2
1 1 3
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
4 3 5
- 8 6
3 4 9
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完成P41 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
451-235 540-107 600-409
767-235 600-382 842-758
830-678 407-168 900-241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
435-322=113 435-86=349
4 3 5 4 3 5
- 3 2 2 - 8 6
1 1 3 3 4 9
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共 课时,总第5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算一算:
768-527 327-15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403-158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小结方法:个位3减8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这时先算个位13-8=5,再算十位9-5=4,最后算百位3-1=2。
多请几个学生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403-158的?最后让学生自己对着黑板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4、巩固练习 完成P42 做一做 指名上黑板板演
三、小结 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1、完成P44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2、完成P44 5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
3、完成P44 6 做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
连续退位减
教学反思
练习课
共 课时,总第6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下列各题。
690+30= 287+73= 320-280= 473-178=
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
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45 7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完成P40 9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 10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 1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算一算。
(1)507+24 (2)762+159 (3)267-280 (4)805-469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48+173 (2)206-128
作业:
四、板书设计
练习
690+30=720 287+73=360 320-280=40 473-178=295
6 9 0 2 8 7 3 2 0 4 7 3
+ 3 0 + 7 3 - 2 8 0 - 1 7 8
7 2 0 3 6 0 4 0 2 9 5
解决问题
共 课时,总第7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连加精算 出示问题: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
5 5 8
2 2 5
+ 1 6 6
9 4 9
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
板书:560+230+170
=560+400
=960(元)
3、总结方法: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个问题采取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算,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呢?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6 12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
1、完成P46 13
2、完成P46 14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58+225+166=949 560+230+170
5 5 8 =560+400
2 2 5 =960(元)
+ 1 6 6
9 4 9
第 课时、第四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分析:
“倍的认识”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一共三个例题,例题1通过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以学生做教室清洁的为情境,根据所给的两个条件,通过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六、单元教学安排:
1、倍的认识(例题1,练习十一1、2)
2、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练习十一3、4)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题3,练习十一5、6)
3、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十一7、8、9、10、11)
倍的认识
共 课时,总第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P50例题1,练习十一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过程与方法: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倒背,选背。
因为我们中国独有乘法口诀,所以我们中国人在数学计算这一块是非常令外国人羡慕的。
随着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师示范,学生初步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件出示P50图,学生看书上图,图上有什么?
数数各种萝卜各有多少?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画黑板上,6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我们用笔一起来圈一圈。
我们圈了几次?说明可以圈出3个两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在图下方)同学们你们会这样圈吗?
2、学生试着圈一圈,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白萝卜有10根,画黑板上,那10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准备怎样圈?
打开书,请大家用铅笔在书上圈一圈那10根白萝卜,并完成下方的填空。同位互相检查,同时请一个学生上黑板圈一圈,集体订正。
从上面可以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是5倍而不是3倍呢?
3、练一练 做一做1,绿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每3片为一堆可以圈出几堆?请你圈一圈,说说黄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几倍?你能圈出蓝圆片是绿圆片的几倍吗?
做一做2,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要我们怎么摆,4倍是什么意思?
我们就在纸上第一行先画5竖线代表5根小棒,第二行怎么画?请你画一画,然后圈一圈。
三、作业设计 1、P53练习十一 1、2
2、圈一圈、填一填
是的( )倍。
是的( )倍。
是的( )倍。
作业:
四、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白萝卜是胡萝卜的5倍
教学反思: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共 课时,总第2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P51-52例题2、3,练习十一3、4、5、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你圈一圈、填一填。是的几倍? 是的几倍?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擦桌椅的:
扫地的:
试一试画图法: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
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算。
画图法:
军棋:
象棋:
8元
?元
是军棋的4倍
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
(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小结:刚才我们经历了看图,将图上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来理解并解决,最后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你会用这个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吗?
3、练一练
(1)完成P53-54 3、4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2)完成P54 5、6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3)以上四题分别和前面的哪个例题是相同的?
三、作业设计
1、1辆小客车可坐9人,8辆这样的小客车可以坐几人?
2、笑笑手里有28支铅笔,聪聪手里有7支铅笔,笑笑的铅笔是聪聪的几倍?
作业:
四、板书设计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擦桌椅的:
扫地的:
军棋:
象棋:
8元
?元
是军棋的4倍
教学反思: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共 课时,总第3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7、8、9、10、11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8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8个里面有( )个( )。
( )是( )的( )倍。
二、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1)的个数是的( )倍。
(2)( )的个数的( )倍是( )的个数。
(3)( )的个数除以3是( )的个数。
2、完成P54 7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3、完成P55 8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4、完成p55 9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5、思考p55 10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6、思考p55 11 引导学生明确小熊手里的5个玉米需要加上3再乘2得到熊妈妈现在个数与小熊现在个数的关系,最后再加上3得19个。
作业:
三、作业设计
练习
(1)把8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2)8个里面有( )个( )。
(3)( )是( )的( )倍。
(1)的个数是的( )倍。
(2)( )的个数的( )倍是( )的个数。
(3)( )的个数除以3是( )的个数。
教学反思:
第 课时、第五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6-76页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单元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中连续进位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P56、57例1、2 练习十二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P60,例1 练习十三1、2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P61例2 练习十三3、4、5
4、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P62例题3 练习十三6、7、8、9、10
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P63练习十三11、12、13、14、15
6、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P66、67例4、例5练习十四1、2、3、4、5
7、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P67页例题6练习十四6、7、8、9、10、11
8、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P70页例7练习十五1、2、3、4、5、6
9、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P71、72页例8,例9练习十五7、8、9、10
10、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十五11、12、13
11、整理和复习P75-76 练习十六
12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共 课时,总第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6、57页例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6×4= 8×5= 2×9= 3×9=
3×8 = 9×7= 7×6= 4×8=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
2、 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 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2) 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
(3) 小组汇报:
(4) 教师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0×4= 10×6= 10×7=
20×4= 40×6= 60×8=
12×4= 23×2= 34×2=
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P58 1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P58 2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P58 3、4 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P58 5、6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P59 7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P59 8、9、10、11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20+20+20=60 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2×3=36 10×3=30 2×3=6 30+6=36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共 课时,总第2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现在明白了吗?先把12分成几和几?10×3是因为?2×3是因为?(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
2×8= 23×2= 123×2=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第60页做一做
14×2= 33×3= 21×4=
423×2= 212×3= 221×4=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2.列式计算
①小火车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②每一边放342盆花,两边共放多少盆?
四、课后小结:1.怎样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计算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12×3=36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共 课时,总第3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61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
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 探索新知
(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认真看课本61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小女孩的笔算方法,思考:
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小结:从各位乘起,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 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1、 那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来的数,然后再乘。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做一做”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61 3竖式计算
2、完成P61 4读题列算式计算
3、完成P61 5改正错误并订正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16×3=48(本)
1 6
× 3
4 8
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共 课时,总第4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2页例题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X4+2= 5x7+4= 6x5+1= 3x4+2= 7x8+5= 6x7+5= 3x9+5= 6x9+8= 2x9+3=
2、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怎样计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那一位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3、什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学校正在召开运动会,老师和几名同学为运动员准备了矿泉水,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x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 尝试计算:
先估算一下,9箱大约是多少瓶?
试着用列竖式计算,计算完成后小组交流:
4、 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x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x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三、巩固练习 完成P62 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课堂作业设计 1、自己列式算一算:137x6=822
2、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
128×4=512(人)
说一说,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3、完成P64 6、7、8、9、10
7、8、10题读题理解后让学生列算式解答
9题让学生按第一小问提类似的问题自己解决
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
24×9=216(瓶)
2 4
× 9
2 1 6
答:9箱一共有216瓶.
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共 课时,总第5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展台展示,学生评价)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集体订正)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练习十三第十一、十三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四、课堂作业设计1、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郊游。前3辆汽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汽车要做多少个同学?
3、完成P65 12、14、15
作业:
五、板书设计
练习课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5=8456
1 3 5 2 6 9 4 2 7 3
× 5 × 6 × 5
5 2 5 6 5 6 4 8 4 5 6
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共 课时,总第6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6、67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会计算0的乘法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挑学生板演。
列竖式计算
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一)知识铺垫: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
2.问:有3盘苹果,每个盘子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谁来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15.
用乘法计算:5×3=15.
问:5×3=15,这个式子表示什么?(5×3=15,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
3.提问:每盘有1个苹果,3盘共有多少个苹果?
1+1+1=3
1×3=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二)学习新课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
问:小猴面前的盘子里为什么没有桃了?一个桃都没有用哪个数表示?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谁来列加法算式:0+0+0+0+0+0+0=0。
谁来列乘法算式:0×7=0。
问:0乘以7为什么等于0呢?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因为7个0相加结果是0)
(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
2.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
(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3)小结:在进行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被乘数中没有0的是一样的,乘的时候要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被乘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
教师强调指出:被乘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P66 1
0×2= 0×0= 0×9= 2×0=
0+8= 9×0= 6+0= 6×0=
2.判断○里填什么运算符号。 P66 2
0○3=3 0○3=0 4○0=0
4○0=4 1○0=0 1○0=1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一说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五、作业设计
1.笔算练习:
506×7 209 ×4 308× 3 106×9 406×2
2.去年学校义务植树205棵,今年种的是去年的2倍,今年义务植树多少棵?
3、完成P68 1、2、3、4、5
六、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加法算式:0+0+0+0+0+0+0=0。
乘法算式:0×7=0。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604×8=4832(个)
6 0 4
× 8
4 8 3 2
答:运动场共有4832个座位。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共 课时,总第 7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教材,67页例题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
(1)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自主尝试计算
280×3
(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小组交流:
(4)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5)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及时练,列竖式计算:
250×3 120×4 2500×3 1600×4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3、巩固练习 (1)完成P67 做一做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69 8
420×3 530×3 380×3
160×4 350×4 190×4
(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P68 6
640×2 450×6 230×4
270×3 380×5 460×7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2.听然后做:
学校买4台电风扇,每台14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P69 7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题目中有两个大约,结果不用大约,约等。
4、完成P69 9、10、11、12
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80×3=840(元)
2 8 0
× 3
8 4 0
答:一共需要840元。
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共 课时,总第 8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用幻灯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巩固练习。
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2、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1、完成P73 1
2、完成P73 2、3、4
3、完成P73 5
4、完成P73 6
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29×8≈240(元)
30×8=240(元)
答:带250元钱去够。
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共 课时,总第9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例8,例9。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 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
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
为新课内容扫清障碍,搭建台阶。
复习了这些学过的知识就是为了把今天的新知识学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8。(除乘)
1、出示例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
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
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师小结:看清题意,仔细分析。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二)教学例题9。(乘除)
1、出示例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 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三、 练习巩固: 1、例题8、9后面的做一做
2、同桌合作编一道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再解答出来。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74 7
2、完成P74 9、10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共 课时,总第10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11、12、13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能较熟练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 450+25= 780-320= 7×300= 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练习过程 1、完成P74 11
2、完成P74 12
3、完成P74 13
4、思考题: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 ),B是( )。
5、一个修路队,上半月修了321米,下半月修的长度是上半月的2倍还多20米,下半月修了多少米?
三、作业布置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4、玲玲全家3人准备元旦到三峡旅游,旅游公司的报价如下:
旅游路线
大坝一日游
小三峡二日游
大三峡三日游
大小三峡五日游
每人单价
90元
290元
470元
750元
请你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你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可以提很多问题哟!)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共 课时,总第1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75-76 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对本单元知识查漏补缺。
教学准备: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整理好本单元知识要点
教学过程:一、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要点
1.整理知识: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展台前交流:台下同学进行补充
3. 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4. 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复习口算乘法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
2、口算P76 1
三、复习乘法笔 1.做P75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做练习十六中的第2题 第一行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P75第2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解答的方法
第1小题可以口算得出结果:200×2=400(个)
第2小题竖式笔算136×6=816(个)
第3小题估算:65×7≈60×7=420(米)少估还比400大,所以原式得数更比400大
4.做练习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动脑思考,尝试计算,并把过程和得数写在书上。
5、做P75 思考题 观察前三个算式,找一找算式中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的变化规律,同位先说说,然后指名说,统一想法后填空。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76 2 第二行 2、完成P76 3、5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小结学完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整数乘一位数:300×5
两位数乘一位数:21×4
笔算乘法
不进位乘:12×3
不连续进位乘:16×3
连续进位乘:24×9
中间有0的乘:604×8
末尾有0的乘:280×3
0的乘法:0×7
用乘法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数字编码
共 课时,总第12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P77-78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过程与方法: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编码编排的方法,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如何比较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数字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谈话:阿拉伯数字虽然只有10个,但是如果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它们编排起来,就会组成各种数字编码。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字编码。
二、初步感知。 1、了解电话区号
谈话:你们会打电话吗?怎样打外地电话呢?
提问:看一看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你怎么知道的?(021代表上海的电话区号)听一听。
追问:这个电话是从哪儿打来的?你又是如何知道的?(010代表北京的电话区号)
再问:这个电话又是从哪里打来的?(025代表南京的电话区号)
谈话:同学们对这些知名城市的电话区号非常熟悉,在调查中你们还知道我国哪些城市或地区的电话区号呢?
小结:电话号码是一种数字编码,通过电话号码中的区号可以看出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也就是说,数字编码可以用来表达一定的信息。
2、了解特殊电话号码 谈话:生活中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你还记得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它们又表达什么意思呢?
谈话:事实上,在我国这样的特殊电话号码有很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有110匪警电话、120救护电话、119火警号码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对同学们而言暂时还没有用它的需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需求以后可能要用到的,比如:……(多媒体展示)
提问:特殊的电话号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想一想,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呢?
谈话: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让人们觉得非常的方便。如果把报警电话110改成“48789653”,你觉得好吗?
小结:为了使用方便,在编制编码时应该注意“简洁”。
提问:这里有两个银行的热线电话,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59”,光大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95”。这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为什么表达的信息却不一样呢?
小结:一个数字编码只能表达一个固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数字编码表达的信息应该是唯一的。
三、探索发现。 1、确定研究方向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数字编码呢?
谈话: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确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字编码。(多媒体展示)
提问:这些数字编码你们想了解吗?想具体了解哪些方面呢?
2、确立研究对象 提问:你打算先研究哪一种数字编码?为什么?
3、激发研究兴趣 提问: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的一个,老师马上能够猜到这个身份证号码是你家里哪个大人的,谁愿意来试试?
谈话: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
4、小组讨论研究 要求:把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在小组内仔细研究,看看这些身份证号码是如何编制的?它们又表达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有机拓展相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
6、介绍编制规律 谈话:通过观察、讨论、研究,我们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中一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但有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清楚。其实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有其特定的规定……(介绍编制规律)
7、解决研究困惑 谈话:刚才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同学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的,但个别同学收集的号码却是15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疑: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5位的身份证号码,你能看出他的出生日期吗?为什么?
说明:到了21世纪,年份如果不完整的话很难判断出他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
8、实践运用规律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个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9、揭示课题内容 谈话:用18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却能表达这么多的信息。看来数字编码真的十分神奇。(板书:神奇的数字编码)
四、运用编码: 1、编运动员号
问题:洛社中心小学即将开展五年级学生田径运动会,届时将有350人参加比赛,请根据实际情况为运动员编号。
活动:选择其中四位运动员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的?这些编号中,有的是以谁开头的?
追问:为什么要以“0”开头呢?
小结:同一组编号中,所用数字的个数一般来说应该是相同的。
2、编房间号 问题: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
提问:这道题要我们干吗?你觉得这个房间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尝试:学生在练习纸上为1楼第5个房间编号。
交流:明确最合理的编法。
提问:按照这种编法,9楼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12楼的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
这里的房间号都用到几个数字?
3、编学生证号 提问:学生证号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比较合理?
讨论: 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为自己编一个学生证号。
反馈:你觉得学生证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你编的号码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汇报。
交流:根据学生编的号码,交流和提炼出比较合理的信息。并按这种方法为自己编个学生证号。
五、课后延伸。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神奇的数字编码”,应该说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当然生活当中还有很多数字编码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课后我们可以去研究、调查,然后再来交流我们的发现。
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
4 4 8 2 6
湖北省
荆门邮区
沙洋县邮局
五里镇邮电支局
投递局
教学反思:
第 课时、第六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单元教学内容:数学教材79-88页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单元教学难点: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教学课时安排:约4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共 课时,总第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教材79页例题1。 80页例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四边形,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1、一系列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进一步认知长正方形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边形拼图,三角板,直尺,钉子板,装好各种图形的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呢?
2、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认识的图形呢?(课件出示课本34页校园平面图。)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图形。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的一类图形----四边形。(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下面的图形中,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印发,两人一份)
学生完成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根据四边形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四边形。(课件展示图形)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长正方形特点)
(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确分类标准。
你手中的四边形中,哪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
(2)、请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课件展示)
同桌合作,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
三、方法应用。1.79的“做一做”
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认识中已提过)
2.80页“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
共 课时,总第2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83页例题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看动画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
①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课件演示蚂蚁绕树叶边沿爬一周的情景。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爬了一圈)板书:一周
②(带着问题继续欣赏)这一次请认真观察: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生边指边说)
③小结: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圈,我们就可以说是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周。板书:一周
二、动手感知: 1、动手操作:
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就是绕边线一圈,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回到什么地方)
①我这儿有一张用吹塑纸剪成的树叶,(贴树叶)你能用粉笔描出它的一周吗?(抽生描,其余伸出手指跟着比划,然后说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再评价)
②有没有同学从别的地方开始也能描出树叶的一周?(抽生说,师描,其余手指跟着比划)
③小结:(取下树叶)看来我们可以把树叶边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只要绕着边线描一圈,回到起点,就能描出树叶的一周。
2、 小组交流,迁移类推:
感知其它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同桌交流,手指比划)
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请找一找,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
3、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①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 板书:的长度
②揭示课题: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板书:周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是内容。
③边说边指出课桌(数学书封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呢?
4、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我们能指出物体其中一个面的周长,那我们的老朋友——平面图形有周长吗?
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②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课件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出哪些有周长?其余的为什么没有周长?(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从而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
③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
三、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片、一张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请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
1、学习要求:①先小组商量,再借助工具试一试。②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2、小组合作完成,师巡视。
3、小组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其间师生、生生要互动)
4、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测量。
三、拓展延伸 1、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了三个不同的图形 , 请问哪一个的周长长?
2、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 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长一些?(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
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假设你就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的周长?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共 课时,总第3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85页、86页例题4、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培养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小蚂蚁要沿着一个长方形的路线去给小动物们送信,那么他每次要走多少米的路呢?
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办法还帮助它计算一下吗?
二、合作探究
1、每小组拿出长方形的卡片,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完成合作表格
长 宽 总路程(计算过程)
2、小组代表汇报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得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3、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小蚂蚁走的总路程了,小蚂蚁走的路线,其实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呢?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的计算过程,得到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长×2+宽×2 (长+宽)×2 板书
4、 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的方法,那么你认为哪一种最好记忆又好计算呢?
三、学习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1、课件出示小蚂蚁沿着正方形行走的图
2、这一次谁能用我们刚才学习到的方法来快速的计算出小蚂蚁一共走了多少米吗?
方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推广的能力]
3、谁能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例题5
(1) 有几种拼法? 你能分别计算他们的周长吗?
(2) 汇报总结
四、巩固练习完成85、86页做一做练习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我们是如何学会的?
作业: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
共 课时,总第4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拼剪引起的周长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谁能说说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你能整理成下列这张表吗?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边 角 四条边关系 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
正方形
2、什么叫图形的周长?
师:用手指一指课桌面和长方形纸(学生人手一张)的周长。(学生用手指周长。)
二、引导探究,质疑拓展 1、要知道这张长方形纸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教师出示板书长25cm,宽20cm。)
在纸上计算周长。 一学生板演,完成后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做?
2、谁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找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说说理由。(学生操作)
为什么用宽边去比?
3、教师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贴在黑板上。
4、要想知道这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怎么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师:剪下的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求?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两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板演,再交流方法。)
6、仔细观察原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1)为什么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一个图形的周长要长呢?(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2)假如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巩固深化,应用延伸
1、列式计算。(1)动物园里有一个养水禽的正方形水池,四周围了栏杆,共长60米,水池的边长是几米?
(2)用木条做一个长方形镜框,长48厘米,宽比长短8厘米,这个镜框至少需要木条几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四周围了136米长的竹篱笆,宽边篱笆长30米,长边的篱笆有几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考考你。
把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画一画)你能算出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吗?
多种方法分别请学生上来板演,讲解思考过程。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快乐吗? 为什么?
作业:
板书设计:
第 课时、第七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共 课时,总第1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体味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4、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个饼?怎样表示这个数?
5、出示主题图。
6、看图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3、揭示课题: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 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 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 1/2。
二、自主探究
1、快来看看下面这两名同学正准备分什么呢?怎么分合适?(平均分)
2、这半个月饼,你打算怎么表示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板书:几分之一)
4、活动操作:自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它的二分之一。
5、揭示二分之一的意义。(板书: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6、学习二分之一的读法、写法。
7、找身边的二分之一。
8、通过折纸引导学生认识1/3、1/4
9、画图表示1/5.
10、小结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巩固练习
1、把一根绳对折2次,可把这根绳子( )分成( )份,每份是这根绳子的( )。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
3、第91页做一做。 4、第94页第1题。 5、第94页第2题。
四、总结 平均分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有时平均分的结果正好是像1、2、3……的数,但常常遇到不够 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
五、作业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每份是这张纸的( )。对折2次、3次每份分别是多少?
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共 课时,总第2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请你说一说下面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真清楚。你们知道吗?分数其实和我们之前学习的数一样也是有大小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结合实际,比较大小
(一)自主探究,交流想法
1、出示1/2、1/4,自主探究比较大小,并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2、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实物验证,理解方法
1、请你结合月饼图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
2、请你说一说为什么1/2大于1/4?
3、将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纸,分别折出1/2和1/4,比较大小。
(三)知识迁移,掌握方法
1、你能根据下图写出分数,并比较大小吗?
2、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对比观察,发现规律
1、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当分子都是1,分母小,就是分的份数少,分数就大;分母大,就是分的份数多,分数就小。
(五)运用发现,巩固练习
1、请你用一张正方形纸,找出一个几分之一的数,然后涂上颜色,并贴到黑板上。
2、审查这些分数表示的对吗?
3、把大家找到的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三、巩固练习
1、第91页做一做: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第94页练习二十,第3题。
作业: 和小伙伴用相同的圆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并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
共 课时,总第3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92页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学会读、写几分之几。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几分之几的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 2 份或 3 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例4)。
(1)学生 4 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 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①你涂了几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
③为什么你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④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你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谁来小结?
(4)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 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例5)
把 1 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 10 份。
(1)先引导学生把 1 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 (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 1 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 1、2、3……把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 (学生画线段)
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或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师随机板书)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3/10)你还能找出其他的3/10吗?取其中的7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7/10)试着自己比一比3/10大还是7/10大。
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 2/4、3/4 、1/10、7/10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其他的分数来吗?(师板书)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师:大家都会说这么多分数,可见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写分数时的顺序吗?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请学生说说,或同桌之间说说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第92页第1题。 2、第93页第2题。
四、总结
五、作业:第94页第4题。第95页第5题。
板书设计:
几分之几大小比较
共 课时,总第4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几分之几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说出每个图里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7 10/13 1/8 5/9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四分之三 二分之九 十二分之七
七分之五 九分之三 十五分之四
4、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并说清比较的方法。
二、新课(例6)
(一)直观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图,填出合适的数,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2、从图上看,2/5和3/5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
3、谁能说说2/5〈3/5的理由。
(二)迁移拓展,掌握方法
1、自己完成例6第二部分。
2、6/6你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3、6/6和5/6分别是由几个6/1组成的?
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
(三)对比发现,总结方法
这两组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母相同时,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
当分母相同时,怎样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当分子相同时,怎样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并说清比较的方法。
2、谁吃的最多?谁的最少?
3、第93页做一做。 4、第95页第8题。
四、总结。
五、作业 第95页第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共 课时,总第5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练习,指名让学生回答。
1、6/7是里有( )个( )。 3个1/4是( )。
2、2/5是里有( )个( )。3个1/7是( )。
二、新课 1、认识“1”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是几个正方形?(1)
(2)对折一次。每份是多少?2份是多少?
(3)对折二次。每份是多少?4份是多少?
(4)对折三次。每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
(5)同样一个正方形,用不同的数表示出来了,实际上这几个数是什么关系?(1=2/2=4/4=8/8)
(6)1=3/3,对吗?
(7)小结:1可以写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
2、教学例1
(1)出示题目
(2)2/8和1/8是什么意思?
(3)用图表示2/8和1/8。
(4)“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把两个人吃了的合并起来)
(5)用什么方法计算?
(6)列式
(7)用图计算出结果。
(8)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分母相同)
(9)你觉得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
(10)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练习
5/7+1/7 3/2+1/3 3/10+4/10
4、教学例2
(1)出示题目。
(2)被减数和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怎样计算?
当分母相同时,只要把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5、小结:当分母相同时,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就可以了。
6、练习
准确计算下列各题
7、教学例3 (1)1-1/4=
(2)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呢?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为什么要把“1”看成4/4,而不是3/3、2/2?
(4)你会计算吗?先自己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5)说说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减去一个分数都要先把1变成一个和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
(6)练习 1-2/5 1-7/10 1-1/8 4/7+3/7
三、巩固练习1、第97页做一做。2、第98页第1、5题。
3、第99页第6、7、8、9题。
四、总结。
五、作业:第98页第2、3、4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共 课时,总第6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知道分子、分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 “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2、说说3/4和1/5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剪成4个小正方形。
(3)有什么变化?(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
(4)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5)讲解:我们也可以把4个小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画一个圈),每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1/4.每份有几个小正方形?
(6)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从份数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课件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的过程。
(2)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3)说说这个1/3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4)这一份有几个苹果?
(5)完整的说说1/3的意思。
(6)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3份呢?
(7)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1)学生用画圈表示苹果。
提出要求:还是6个苹果,请你也试着平均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每份有几个苹果?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3)汇报交流。(1/3 1/6 1/2)
(4)对比提升:都 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啊?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出示分别将6个、9个、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表示1/3.
(1)哪儿相同?怎么都用1/3表示?
(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2)哪儿不同?
(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第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1、第100页做一做 2、第102页第2、3题。
四、总结。
五、作业:第102页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共 课时,总第7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8个圆片表示出它的1/4和3/4
(1)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点名说说怎样表示的?(并板演)
(2)再让学生说出 1/4和3/4的含义。(同桌互相说说)师点名说。
2、12个蘑菇的3/4,是表示把( )个蘑菇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3、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媒体出示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1/3是女生,2/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
(2)1/3是女生,2/3是男生是什么意思?
3、分析与解答
(1)你打算怎样做?自己试一试,并把想法表示出来。
(2)汇报自己的方法。
(因为1/3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
(3)画图表示上述过程
(4)列式:
12÷3=4(人)
(5)怎样求男生的人数?
(因为2/3是女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2份是多少)
(6)列式:12÷3=4(人) 4×2=8(人)
4、回顾与反思 回顾一下解答过程:
三、巩固练习 1、第102页第4题。
(1)平均分( )份。
(2)表示3/4. (3)3/4是什么意思?
(4)列式计算。8÷4×3
=2×3
=6(个)
(5)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
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再乘分子。
(6)学生独立用得出的方法快速解答第二问。
2、第103页第5题。3、第103页第8题。4、第103页第9题。
四、总结: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再乘分子。
五、作业:第103页第6、7题。
板书设计:
第 课时、第八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教学内容:数学教材104-107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
共 课时,总第 1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二、 新知探究:
1、 动手操作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
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新知巩固,加深理解
1、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晓东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②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2)小猪的疑问
①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四、课堂小结:这节数学广角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作业:
板书设计:
集合练习
共 课时,总第2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练习,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圈各部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利用所学的集合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基础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一题:小组交流、汇报你是怎样思考的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二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二题:填一填,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提高:练习二十三第四题:试着自己动手用集合图的方法解决,集体订正交流
练习二十三第五题:同桌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四、课堂检测
喜欢足球
王军
赵晓
军军
王晓刚
丽丽
吴小霞
乔娜
舒畅
张庆
喜欢篮球
张庆
舒畅
青青
王晓刚
刘光
张大鹏
军军
王伟
梅梅
喜欢篮球活的
喜欢足球
两种球都喜欢
(1)把数填在圈里。
(2)一共调查( )人。
(3)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五、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板书设计:
第 课时、第9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共 课时,总第 课时,上课日期: 2017年 月 日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复习目的: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3、有余数的除法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1、四边形 2、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五、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
六、实践活动
复习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单元结束时
期 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有余数除法
6%以内
8道/分钟
4%以内
10道/分钟
复习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P120-121 3、4 P124 3、4
第3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P121 5、6 P125 5、6
第4课时:四边形 P121-122 7、8 P125 7
第5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P122 9、1 P125 8
第一课时
万以内加减法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 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展示: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⑴ 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 310-207= 259+148=
985-423= 325+464= 806-774=
师: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1 7 5 3 1 0 2 5 9
+ 6 2 - 2 0 7 + 1 4 8
7 9 5 1 1 3 3 9 7
学生评判并分析错因:题1数位没有对齐;题2没有退位;题3没有退位,横式上没有写结果。
师:你们能帮他们改正吗?
学生口答改正。
师:三(1)班的同学可真粗心,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做错了呢?
生:没有验算。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时可以通过验算来检查自己刚才有没有做对。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
生:加法题目:①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
② 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 ① 被减数-差=减数
② 减数+差=被减数
师:加、减法题分别有2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把剩下的三道题完成在数学课堂练习本上,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三位有问题的同学板演。
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⑵ 出示例题2: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哪条路近?近多少米?
看到题目集体回答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2条)
师:同学们反应可真快,哪位同学眼更尖已经看出哪条路近了?
生: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西村到北村的152米可以看成150米,北村到东村的534米可以看成530米,150+530=680米;西村到南村的455米可以看成450米,南村到东村的368米看成360米,450+360=810米。680小于810所以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生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应给予肯定。
师:大家都是用估算看出来的,那到底近多少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534+368=902(米)
455+152=607(米)
902-607=295(米)
集体交流,强调单位不要漏写。
⑶ 练习
填上合适的数字
□ 6 □ □ 2 □ 8 □ 9
+ 3 □ 4 - 6 □ 7 + 1 4 □
9 0 7 2 4 1 1 0 3 1
②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要求独立思考后完成在课本上。题②理解借出又还回。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展示
师:刚才大家一起回忆了加减法题,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口算题。
⑷ 出示口算题 25+10= 36+ 21= 50+50=
69-48= 86-54= 46-20=
6×7= 60×7= 80×3=
54÷9= 36÷6= 38÷8=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行是加法题,第二行是减法题,第三行是乘法题,第四行是除法题。
师:原来这里的口算加减乘除都有了。口算题老师相信肯定难不倒大家的,不过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假如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做2题,那老师需要请几位同学来做啊?
生:一共有12题口算,每人做2题,12÷2=6(人)所以需要6人来做。
开小火车的形式每个同学做两题,检查是不是需要6人。
师:看来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确实是需要6人来完成。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问题解决的?
生:除法。
师:上面的口算第四行中,大家找一下哪题挺特殊的?
生:38÷8=4……6,因为它有余数。
师:对,现在我们不光会表内除法还会做有余数的除法了。那你们对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些什么?
生:在竖式计算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⑸ 出示例题3
26÷3=□……□ 35除以4,商 ,余 。
要求独立完成。
⑹ 解决具体问题(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出示例题4: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
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有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38里有7个5还多3,所以38÷5=7(件)……3(个).就是说可以钉7件衣服还有3个纽扣留作备用。
重点讲解商的单位是“件”,余数的单位是“个”。
⑺ 练习
练习二十六第3、4题。
要求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两位同学板演。
(三)、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还会把它们给忘了吗?
四、板书设计
总复习(1)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 竖式计算时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从个位算起 余数﹤除数
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验算
五、作业设计
1. 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48÷8= 67÷9=
2 . 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3. 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第一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 笔算(不进位;进位;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用投影仪出示,书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
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
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四边形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122页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省公务员考试题引入,公务员招考这么火爆,而最后录取得人又那么少,考试题目一定很难吧,其实不然,我也摘了一题目,是让我们按规律填图,我发现我们同学真还可能会做
二、展开:(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刚才这些图形,全部分解后,出示上题中所有的图形,)分类板书(引导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
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
(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
(3)学生口算算周长的算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四、实践提炼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3)把这个手机翻开求周长(有什么方法)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长A4纸的长和宽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五、小结
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 )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m=(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课件展示: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
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 8/10 6/10
②1/5 1/10 1/7
③1/8 3/8 1/16
4、加减法
1/4+2/4= 8/10-1/10= 2/5+3/5= 1-8/10=
1/8+3/8+2/8= 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2、11题
指导第11题
先问: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
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①(见课件)
②完成123页动脑筋
3、爬山坡比赛
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得最快?
作业: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三年级上册5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多角度思考,理解“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有趣的推理》 人教版,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5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