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全册课件PPT+同步练习
- 第14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课堂)-【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14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6课 《与妻书》(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7课 《祝福》(备课堂)-【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17课 《祝福》(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 试卷 3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课后作业题,共15页。
15 《谏逐客书》【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竟(jìnɡ)书 称(chēnɡ)心快意 眷(juàn)属 卿卿(qīnɡ)B.几家能彀(ɡòu) 不可数(shù)计 如晤(wù) 一恸(tònɡ)C.不能禁(jīn)失我之悲 婉(wǎn)解 依依旁(pánɡ)汝 率(shuài)性D.以此行之事语(yù)我 双栖(xī)使之 肖(xiào)我 相和(hè)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里B.包九夷 包:囊括,吞并C.疏士而不用 疏:疏远D.适观而已矣 适:舒适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汝初闻言而怒B.①今逐客以资敌国 ②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C.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事:侍奉B.武侯浮西河而下 浮:泛舟C.魏置相,相田文 相:以……为相D.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害:厉害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A.驱逐客卿是错误的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D.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6.下列对文中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侯、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B.翠凤,以翠羽装饰的风形旗帜。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C.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D.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蚕食诸侯 ②汝幸而偶我 ③外树怨于诸侯 ④故能明其德 ⑤遂散六国之从 ⑥逐华阳,强公室 ⑦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A.①③⑧ B.②④⑦ C.③⑥⑦ D.④⑤⑧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②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④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赏赐⑤使之肖我 肖:像⑥吾亦望其言是 望:期望,希望⑦当尽吾意为幸 幸:幸事⑧更恐不胜悲 更:更加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⑧ D.③⑥⑦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而攻齐,大破之 此魏国之宝也B.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以拒秦、韩C.卒母闻而哭之 而害吴起D.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使令尹尽诛射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宝贝B.遂散六国之从 遂:于是C.此非所以跨海内 所以:表凭借,用来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为喻,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谏逐客书》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注释:①纤离:骏马名。②鼍,亦称扬子鳄,爬行动物。皮可以蒙鼓。③駃騠:骏马名。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误 ②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举:攻占 ③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侵吞 ④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服:服饰,饰品⑤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给予,送给⑧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珍视A.①⑧ B.②⑦ C.③⑥ D.④⑤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B.孝公用商鞅之法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今逐客以资敌国D.江南金锡不为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废黜穰侯,追赶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杜绝了以公肥私现象。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罢了。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现在就是放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B.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C.作者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做了对比,指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认为这样不能使秦国强大。D.作者认为秦王辞退客卿,使得天下士子不敢向西人秦、与诸侯结怨的做法会使秦国处于危难之中。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6.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任选两个角度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文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①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②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选自《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有删改)注:①踬踣:遭受挫折。②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B.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C.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D.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片段写作】正反对比手法是《谏逐客书》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请仿照此文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自定立意,写一个说理的片段,250字左右。【参考答案】【基础知识】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称心如意”的“称”读chèn;C.“依依旁汝”的“旁”读bànɡ;D.“双栖使之”的“栖”读qī。故选B。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D项,“适观而已矣”的意思是“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所以“适”的意思是“满足,适于”。故选D。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顺承。B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介词,用。C项,两个“所以”都指“用来……”。D项,第一个“乃”,副词,竟然;第二个“乃”,副词,于是。故选C。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能力。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D项,句意为:因此楚国(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害:谋害。故选D。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文言文论点能力。《谏逐客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总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一个判断,一种意见,真所谓史家笔削。这是继承《左传》《国策》以来的朴素典雅的写法。是“吏议”而不说“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一层锋芒。第二部分写秦王国从缪公(即“穆公”)以来任用“客卿”从而走向兴旺发达的发展史。第三部分写秦王用物并不“逐客”,并指出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第四部分写“五帝三王所以无敌”跟今天“逐客”的明显不同,并指出“逐客”的严重危害。第五部分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把“宝物”跟“逐客”联系起来照应上文说明事理相悖,损己而利敌,进而说明国家必将危亡,以使秦王权衡轻重收回成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故选A。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A项,“汉朝分侯、伯二等”说法错误,汉代分王、侯二等。故选A。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①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一样;②偶,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③外,名词作状语,对外;④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⑤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解散;⑥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强,使……巩固;⑦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⑧宝,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故选D。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②解释有误。“说”通“悦”,喜欢。④解释有误。赍:送给,付与。⑧解释有误。更:又。故选C。9.【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A项,代词,代齐国/助词,的;B项,因为/目的连词,来;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都是副词,就。故选D。10.【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A项,句意为: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宝:宝贵。故选A。11.【答案】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沂”“雩”“却”“庶”“明”。12.【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说法有误。《谏逐客书》中“六国”指的是“合纵”抗秦的六个诸侯国——“韩、魏、燕、赵、齐、楚”,不包括郑、卫。故选B。【文本阅读】【答案】1.D 2.B 3.A 4.B5.①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朝西方来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 今天。②这不是能用来驾驭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啊。6.①李斯的这篇文章是从秦国的立场出发,为秦国能“跨海内、制诸侯”着想而发的言论,使秦王乐于接受。②文中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说服力强,令秦 王信服。③在语言运用上,李斯能够注意到秦王的感受,文章开头不说秦王逐客,而说“吏议”,使秦王易于接受。④在论证上,使用对比论证法,使秦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用客之利与逐客之弊,令秦王折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④“服”名词用作动词,佩戴;⑤“说”同“悦”,高兴。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表并列;B.两个“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助词,“的”;C.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D.第一个“为”,介词,给;第二个“为”,表被动;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翻译错误,应译为: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说法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遂”,于是;“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事”,侍奉;第二句得分点:“跨”,驾驭;“制”,制服;“术”,方法。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题目要求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任选两个角度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答题时,任选两个角度即可。从立场上看,李斯从秦王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重物轻人,比如“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在第二段里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是错误的。只有重用客卿,秦国才能“跨海内、制诸侯”;从内容上看,李斯列举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说明先祖就是重用客卿,才换来了秦国的强大,说服力强;从语言的运用上看,李斯能够注意到秦王的感受,文章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可以看出他不说秦王逐客,而说“吏议”,使秦王易于接受;从论证上看,使用对比论证法,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皇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参考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文本阅读】【答案】1.B 2.D 3.A4.(1)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2)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谷一样,无法遏止抑制。“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结构对仗,两句各自断开,排除AD;“全国久蛰之人心”中“人心”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错误。序也可放在书的后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作者运用……排比”错误,没有使用排比手法。文中有对偶“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比喻“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夸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但文中没有排比。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徒,只、白白地;感慨于其遗事,状语后置句,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诚,实在。(2)为,动词,写;斯,这;以为,以(之)为,省略句;勖,勉励。【参考译文】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跟人民的敌人交锋搏斗,所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情形的悲壮,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包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最为突出。我党的精华,如同被一把火烧掉了,那个损失可以说是太大了!然而这场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谷一样,无法遏止抑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革命就因此成功。那么这场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使天地惊骇、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这一战役一同长存而为后人纪念。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纷纷而来,(使得)黄花岗上的烈士坟墓,还埋没在荒野杂草之间。自烈士们牺牲以后拖延了七年之久,才有烈士坟墓墓碑的修建;拖延十年之久,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而七十二烈士中,有的虽有事迹记载却记述得不够详细具体,有的只留存姓名而没有(记下)事迹,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不可查考,就好像历史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着司马迁的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手笔),也不能够给五百个壮士一个个立传,这就越发使人悲痛啊!邹海滨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这本书请求我为它写篇序言。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看看国内,国贼的气焰正嚣张,(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在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许多烈士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主张,还和过去一样不能(被)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所肩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片段写作】示例: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番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有的人则缺少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哪怕人家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也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典型的“小鸡肚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主要考查说理议论的能力。好的议论首先必须观点明确。观点有了,还要把观点阐述透彻,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材料,才能让人信服。材料也有了,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还需有合理的结构思路,再加上精彩准确的表达,自然水到渠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选择并确定自己较擅长的论题、观点;再使用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构思成文。注意用语准确,句式灵活,字数限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题,共18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5 雷雨(节选)精练,共18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2 *与妻书综合训练题,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