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第二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教案 课件 63 次下载
- 第五单元第三节《谏逐客书》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5 次下载
- 第五单元第五节《与妻书》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8 次下载
- 第五单元第六节《与妻书》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68 次下载
- 第六单元第一节《祝福》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70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精品ppt课件
展开“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土“于是便有了“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勇于展现自我,才能闪耀舞台。李斯成功说服秦王,展现自己的才华,从此在秦国展露头角。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谏逐客书》。
1.疏通第二段字词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
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
鳄鱼类,皮可制鼓,声音洪大
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阿:齐国东阿。缟:白色的丝绸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
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翻译第二段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隋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等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让心情愉快,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3.分析第二段 (1)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2)秦王喜爱和重视外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这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
明确:去、逐 结论:重物轻人,非英主所为
(3)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类比论证:物→人
(4)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
明确: 第一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是秦王所喜爱的,具有心理接近性。 第二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 第三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4.疏通第三段字词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
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翻译第三段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站立在原地不动,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6.分析第三段 (1)第3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本段主要论述了驱逐客卿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
下面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
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本段不但运用了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并给出了两种做法的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国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2)第3段运用理论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②通过所讲之理,描绘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对比说理,拓宽了思考的视野,使秦王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8.翻译第四段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本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以“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第一段;以“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二段;以“今逐客以资敌国”照应第三段。 最后以“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八字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把逐客的危害提高到秦国灭亡的高度,在充分论证利害得失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的实质严重后果,完满收束全文。
1.中心思想
《谏逐客书》是一篇政论文,主要论述了逐客之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2.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作者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史实,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比、对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而且多用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文采。
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4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1.1 谏逐客书授课ppt课件</a>,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后世评价,背景简介,探究第一段,结构严谨有序,探究第二段,知识卡片,探究第三段,探究第四段,结构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4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1.1 谏逐客书背景图课件ppt</a>,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简介,内容述评,秦缪公霸西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4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1.1 谏逐客书背景图课件ppt</a>,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资源补充,认识一个人李斯,认识一个人,对李斯的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