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11.1 谏逐客书教案及反思
展开《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文言文的教学一般会占据3-5个课时(新课+习题讲评),我的设计思路是三节新授课,两节习题讲评。其中第一二课时用来课文梳理和层次划分,第三课时讲解李斯的论说技巧一节课。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教难,不大适合做公开课。如果选中此篇作为公开课建议预设第一二课时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直接从第三课时讲解李斯论说技巧开始(这一部分能够讲出彩)。
本篇文言知识点颇多,涉及文体常识、文言字词、论据介绍等,因为篇幅原因课文梳理部分不列入本次设计,具体文言知识点请参考附录。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 掌握本文的说理方法、铺陈手法等写作特点。
三、 学习本文的构思与语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铺陈手法等写作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构思与语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设疑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李斯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无论是他的XX还是XX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被曾国藩评价为“智力皆横绝一世”,但就是这位在历史中曾经权倾一时的人物,在上位期间也有差点被驱逐的经历,那他又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谏逐客书》,了解千年之前一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板书课题:谏逐客书
二、解题设疑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标题的四个字,
谏是劝谏、劝告
逐是驱逐
客是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同“疏”、奏疏上,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出师表》)。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谏逐客书”实际上就是李斯所写的一篇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公文。
好,讲到这里大家就理解了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他也在被逐的客卿之列,那秦王 此时嬴政尚未统一六国,故称秦王而非秦始皇,课上表述要注意。
为什么要下逐客令呢?
三、背景引入
这一环节可设置为学生的预习作业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谏逐客书》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简版:吕不韦在秦国效仿孟尝君养了许多客卿,恰逢郑国的“疲秦计划”暴露,秦国贵族要求赶走各国客卿,李斯上书阻止秦王逐客。)
四、梳理文章
好,通过刚刚的背景知识介绍,我们已经对李斯上《谏逐客书》的缘由和结果有了初步的认知,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千古奏对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又是如何打动秦王的。
(课文译文及知识点省略,具体参考附录)
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点明文章中心论点。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一层: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第二层: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层意:第一层: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
(论据):历史事实论据。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结论:纳客之利
第二层:反面推论,阐明却客之非。
却客而不内
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疏士而不用
(反面推理)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一层
构成----对比论证
第二层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现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论点: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论据:事实论据-----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
论证方法:归纳法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
第二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关系:两层之间是正反对比的关系。
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
对比、比喻、排比、对偶等。
文章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论点: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论据:理论论据----- 名言
论证方法:归纳法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总结: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斯的《谏逐客书》,搞懂了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以及对文言知识点的讲解,那么课下请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谏逐客书》,思考李斯在奏对之中使用了那些技巧从而打动了秦王的心。
板书:
谏逐客书
李斯
第一段:提出论点,反对逐客——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段:摆明史实,客卿有功——归纳法,对比论证
第三段:例举生活,意行不一——归纳法 逐客过矣!
第四段:对比分析,阐明利害——归纳法
第五段:执意逐客,秦国灭亡——首尾呼应,演绎推论
作业:
一、 第一二课时可留练习册上的作业
二、 背记文言知识点和部分翻译,下节课听写
三、 思考李斯在奏对之中运用了哪些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二、学习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三、学会多方位关照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的论述方法
难点:掌握常见的论述方法
理解李斯上书意图
教学方法:设疑法 讲授法 情景带入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主体内容已经层次划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初步对李斯有了一个印象。那么老师现在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当秦王下达逐客令的时候,李斯为什么不直接离开秦国投奔别的国家?按理说像李斯这样有才华的士人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重用,那他为什么还要上《谏逐客书》以祈求自己留在秦国呢?李斯完全可以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然后抬腿去别国。
预设学生回答:
1. 对秦国有感情
2. 秦国的平台比较大
3. 自己不是间谍要辨明
……
同学们的回答各有道理,但我们常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想要真正理解李斯上书的动机,我们还要对李斯其人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二、人物介绍
李斯(?~前208)中国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李斯轶事: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斯实际上是一个很有理想抱负的人,在他做郡小吏的时候,受到仓中鼠和厕中鼠的启发,决心要做一番大事业,而成就大事业的前提是找到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 平台,于是他选择了去当时国力最为强大的秦国,并且在秦国做到了长史的官职。而当郑国事件发生之后,李斯也受到了怀疑,即将被驱逐出境,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他上了这篇《谏逐客书》。
创设情境
如果我们这样单纯理解李斯的话,实际上还是有些狭隘,我们可以想一想李斯当时的处境,一个被怀疑即将被赶出境的人,如果有机会上书他会怎么做?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或者说他最应该怎么做?
实际上,秦王下逐客令对李斯而言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机会,大家这么想,假如所有的客卿都被驱逐了只留了李斯或者一小部分人,那么李斯上位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李斯实际上没必要上《谏逐客书》去挽留所有的客卿,他只用上一道《陈情令》来讲明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就有可能继续留在秦国,或者他可以上书劝说秦王稍稍改变逐客令,不要一刀切而是有选择地逐出一批客卿(李斯还可以趁机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斯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上书去劝说秦王挽留所有客卿。从这一点来看,实际上李斯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恩怨的范畴,而是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李斯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是有他的能力的。
总结:李斯上书是为了使自己留在秦国,同时也通过挽留客卿的方式使秦国壮大。
我们理解了李斯上书的动机之后,我们再来看《谏逐客书》中的一些表述,你会发现李斯是很有技巧的。
文本细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第一段知道了李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逐客过矣”,那请大家再次齐读第一段,品味李斯在遣词造句上的技巧。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这里“臣”和“窃”是臣子上书时的谦称,用来代指自己。这里用谦称一来是因为对君主上书,臣子是在低位的,二来李斯是来提建议的并不是来辩论或者斥责秦王的,使用谦称使自己的姿态更低,显得更有诚意。
“闻”是听说的意思,那这里李斯用“闻”是很有深意的,李斯此时是已经知道“逐客令”的下达,而且有可能已经被逐了,但他使用“闻”这个表示听闻,带有一定回旋余地的词语而不是确认逐客的事实,一方面暗示秦王逐客令还没有具体落实现在反悔还有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了秦王收回逐客令的余地,一旦秦王被李斯说服,决定收回逐客令,那么秦王完全可以说逐客令是一个传闻来给自己台阶,
“吏”是小吏的意思,在古代官和吏是分开的,官的地位比较高,而吏的地位比较低。第一节课我们已经介绍这次逐客令的下达是秦王主持的,是宗室贵族提出的,李斯在这里用“吏”实际上把矛头指向了除开秦王和宗室贵族的底层官员,这就给自己论说清除了障碍,也给秦王和宗室贵族保留了面子。这实际上也和中国的传统相一致,我们传统文化之中认为长辈和上级是不会犯错的,一旦犯错那一定是有小人作祟,这就是李白诗中所说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辈和上级犯错是因为有浮云一般的小人从中作乱。
“议”是议论,这里和“闻”的作用大致相同,表明“逐客令”还没有到实际的实施阶段,还在商议阶段,暗示秦王还有机会收场。
我们再来把第一句连起来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这就有了一个疑问,前半句李斯态度极低而且是话中有话,不断暗示秦王,那为什么后半句就这么直接,一下子就指出秦王下逐客令是“过”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一想要是其他的人来劝说秦王他们会怎么样?比如如果是孟子,如果庄子。
孟子一般会使用反问的技巧,会不断引导秦王,直到让秦王自己完全明白下达“逐客令”的错误。
庄子一般会讲故事,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引导秦王认识自己的错误。
按照道理来说李斯也应该使用孟子或者庄子的劝说风格,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李斯此时的处境,是即将被驱逐出境的人,而且他劝说对象是秦王,是一位日理万机的君主,如果他一开始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我想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很有可能被秦王丢进废纸篓里面。
好,那我们归纳一下李斯提出论点的技巧: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放低姿态,态度诚恳
保留面子,暗示补救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段,按一般的议论文来说,提出论点之后就要接着对论点展开论述。那李斯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齐读第二段。
李斯并没有急着展开论述而是宕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总结第二段李斯的技巧:
抓住心理,偶像效应
宕开一笔,抓住重点
侧面指错,增强认同
妙用推论,引导思考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
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总结第三段李斯的技巧:
由远及近,巧妙设喻
物人之分,对比鲜明
换位思考,推心置腹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总结最后两段李斯的技巧:
道理论证,层次分明
对比论证,不言而喻
比喻论证,抓住本质
首尾呼应,前后贯通
论证一体,结构完整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结语:
《谏逐客书》见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仅对议论文写作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历史上的李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读其书,识其人,经典总是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营养,希望同学们不要把目光局限在课内,抽出时间去读读其他作品,感受经典的魅力。
板书:
谏逐客书
李斯
段落
作用
技巧
第一段
引论部分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放低姿态,态度诚恳
保留面子,暗示补救
第二段
本论部分
由远及近,巧妙设喻 物人之分,对比鲜明
换位思考,推心置腹
第三段
摆事实
抓住心理,偶像效应 宕开一笔,抓住重点
侧面指错,增强认同 妙用推论,引导思考
第四段
讲道理
道理论证,层次分明 对比论证,不言而喻
比喻论证,抓住本质
第五段
结论部分
首尾呼应,前后贯通 论证一体,结构完整
作业:
一、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二、 根据老师课上所讲尝试自主归纳李斯在每一段所运用的技巧,并记录在作文积累本上。
三、 尝试使用一个技巧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题材不限。
附:李斯《谏逐客书》写作特点。从时间安排上来说,加入这一部分会超时,从内容设置上来说,部分内容介绍论说技巧稍有重合。但如果把本文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范本或者想借本文来介绍议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建议还是选择性讲一部分。如果时间充足,也可讲解此部分。
写作特点
1. 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
3)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3.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
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
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
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
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
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获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获奖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与作品背景P51,阅读,课堂练习,层次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概括,艺术特色举要,《谏逐客书》学习内容评论,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