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后测评
展开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综合检测(A卷)
对应学生用书P11
考点 | 题号 |
地球运动的特征 | 1、3、6、12(1)、13(1)(4)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2、5、7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4、7、8、9、10、11、12(2)(3)(4)(5)(6)、13(2)(3)(5)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北京时间2018年1月18日3时,北京的赵刚同学到达莫斯科(东三区),参与国际学生交流。读时区划分图,完成1~2题。
1.与莫斯科相比,北京( )
A.自转角速度慢 B.自转线速度快
C.公转速度慢 D.地方时晚
答案 B
解析 与莫斯科相比,北京纬度较低,位置更靠东,自转角速度与莫斯科一样;自转线速度较快;公转速度相同;地方时要早。
2.赵刚同学到达莫斯科时,当地时间为( )
A.17日22时 B.18日22时
C.17日8时 D.18日8时
答案 A
解析 赵刚同学到达莫斯科时,北京时间2018年1月18日3时,当地时间为东三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5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可知,当地时间为1月17日22时。
中共“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十九大”举行期间,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 )
A.①位置 B.②位置 C.③位置 D.④位置
答案 C
解析 “十九大”举行期间为10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位于图中③位置,C项正确。
4.“十九大”举行期间( )
A.武汉的昼长大于夜长
B.北京的正午旗杆影长变长
C.武汉的白昼时间变长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答案 B
解析 “十九大”举行期间为10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武汉昼长小于夜长,白昼时间变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正午旗杆影长变长。
北京时间2017年12月3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一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据此完成5~7题。
5.美国西部(西八区)居住的华侨要观看发射实况,当地时间是( )
A.12月4日20:11 B.12月4日04:11
C.12月2日20:11 D.12月5日20:11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是2017年12月3日12时11分,美国西部(西八区)的区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16小时,计算可得,美国西部时间为2017年12月2日20时11分。
6.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 D
解析 此时是12月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回归线移动。
7.我国陆地勘查卫星一号发射时,北京昼夜变化状况是( )
A.昼变长,夜变短 B.昼夜等长
C.昼变短,夜变长 D.昼夜长短无变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和移动情况可推测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21时的太阳位置,读图,完成8~9题。
8.该地经度为( )
A.30°E B.15°W C.60°E D.75°W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太阳位于该地正南方,故该地地方时为正午12点,比北京时间晚9小时,故该地经度为15°W。
9.该地纬度可能为( )
A.50°S B.50°N C.10°S D.10°N
答案 B
解析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可知,该地的地理纬度位于21.5°至68.5°之间;因此时太阳位于观测地正南方,故该地的地理纬度为北纬21.5°至68.5°之间。
读五带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答案 D
解析 五带中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热带地区常夏无冬,寒带地区常冬无夏。读图可知,甲为北温带,乙为热带,丙为南温带,丁为南寒带。
11.假设黄赤交角为24°时,地球上( )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
答案 A
解析 假设黄赤交角为24°时,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A、B、C、D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此时,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还是远日点附近?(4分)
(2)地球公转至A时,正午太阳直射________(纬度)。此时,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________;白昼达到全年最长的地区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地球由B向C运动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是________;南极圈内极昼范围是缩小还是扩大?(4分)
(4)地球在C位置时,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昼长时间比赤道上____________(长或短几小时)小时。(4分)
(5)地球公转至A、B、C、D四点中的________点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4分)
(6)五带划分的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________。(6分)
答案 (1)C 近日点附近。
(2)23°26′N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
(3)向南 扩大。
(4)46°52′ 长12
(5)B、D
(6)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热带
解析 由图中太阳直射的位置并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可以判断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第(1)题,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第(3)题,地球由B运动到C,即由秋分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动至南回归线,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会逐渐扩大。第(4)题,冬至日,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H=90°-(66°34′-23°26′)=46°52′,昼长为24小时,比赤道上昼长长12小时。第(5)题,太阳直射赤道时(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第(6)题,五带划分的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热带。
13.读“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是________。(6分)
(2)这一天,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等长的是_______点,处于极夜的是________点;我国昼长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6分)
(3)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___;与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的纬度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4)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②③两点的角速度关系是________。(4分)
(5)此日后的三个月内,我国昼将变________(长或短),正午太阳高度将变________(大或小)。(4分)
答案 (1)冬至 12月22日前后 23°26′S(南回归线)
(2)③ ① 由南向北递减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各地 46°52′S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③ 相等
(5)长 大
解析 第(1)题,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23°26′S。第(2)题,这一天,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等长的是赤道,即③点;处于极夜的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即①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我国越往南白昼越长。第(3)题,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与南回归线纬度间隔相同的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第(4)题,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③点,除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第(5)题,此日后的三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我国各地的昼将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作业与测评:模块综合检测: 这是一份必修1本册综合课时作业,共1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课后练习题,共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综合训练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