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展开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河口冲积岛
问题.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思维线索]
河水搬运泥沙→河口泥沙沉积→冲积岛。
[答案] 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
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图
问题1.根据资料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思维线索]
注意图中河口冲积岛的时间变迁及位置的变化。
[答案] 从图4.25可以看出,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西沙和东沙为雏形阶段。其年代据历史学者考证,大体可以追溯到唐初或五代。
(2)宋代和元代有了扩展。先是姚刘沙(1025年)出水成洲;75年后,在位于姚刘沙西北方向的江中,又涌现出新的大型沙洲,即崇明沙(1101年)。
(3)明代,主要是沙洲合并阶段。这以元末明初平洋沙的出现为代表。
(4)明末清初,冲积岛基本建造完毕。
问题2.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思维线索]
河水泥沙搬运→河口泥沙沉积→冲积岛形成。
[答案] 崇明岛的形成从唐初以来,历经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崇明岛的冲淤变化和沙洲的坍涨合并同步进行。夏秋之季,长江洪水和风暴潮是决定崇明岛冲淤变化的两个因素。崇明岛的泥沙来源基本以长江泥沙为主,但黄河来沙的变动,对崇明岛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后,黄河因人为改道由泗水入淮河,经苏北注入黄海,其中部分泥沙由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带到长江口,在涨潮流的推动下,进入长江河口段参与沙洲的建造过程。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挟大清河入渤海,结束了七百多年直接参与长江河口沙洲建造的历史。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问题1.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线索]
抓住崇明县的围垦滩涂和沙洲活动。
[答案] 从崇明岛的自然演变规律可以看出,长江河口沙岛并岸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自然规律的加速演变,不仅与长江上中游人类活动增强而使得水土流失增加有关,更是人们在河口地区顺应自然、基本摸清自然演变趋势后加以改造的产物。近百年或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利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利用堤坝护岸与促淤等众多工程,阻止了岸线的坍蚀,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
问题2.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思维线索]
应充分考虑造陆产生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
[答案] 围海造陆扩大了陆地面积,但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在崇明岛,河网密度非常高(达9%),河道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岛内土地出现坍蚀。由于河道引排不分,造成沟、河水体循环污染。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岩浆岩
②变质岩
③内力作用
④背斜
⑤断层
⑥洪积平原
⑦三角洲平原
[学思心得]
(教师独具)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1.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直到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河 (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导致堆积严重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依据该观点,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
A.① B.② C.③ D.④
(1)C (2)A (3)B [第(1)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第(2)题,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泥沙堆积较强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河道变窄,C中因果关系倒置,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第(3)题,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是②河段。]
根据地层判断地壳变动过程
1.地层性质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颗粒粗细、成分、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2.地层厚度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较少。
3.地层相互关系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中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因为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如图)。
(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如图)。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
2.下图为轰地地质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海洋中的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下列关于斜层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B.defg
C.cdba D.dcba
(3)关于丙丁之间地质构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岭 B.背斜
C.向斜 D.地垒
(1)C (2)D (3)C [第(1)题,图中甲、乙两处地势低平,而丙处地势较高,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因此海洋中的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丙处。第(2)题,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下向上依次形成。第(3)题,由丙、丁之间岩层弯曲状况可判断为向斜。]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7页。
地理必修1第一章 行星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1第一章 行星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教案,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