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展开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重难点)3.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重点)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表现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3)基础因素:水分。
4.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在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由下而上随等高线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5.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
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的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2)成因
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②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主要陆地自然带
(1)划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名称 | 分布地区 | 主要特点 | 典型类型 |
森林自然带 |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 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
草原自然带 |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 以草本植物为主 | 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
荒漠自然带 | 干旱地区 |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 | 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 )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形成只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不受水分条件影响。 ( )
(3)森林带都分布在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 )
(4)草原自然带只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 )
(5)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 ( )
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
B.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
C.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被明显变化
D.乘飞机看到从海南省到黑龙江省的漠河沿线植被发生明显变化
提示:(1)√ 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地形不同,形成的气候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类型也不同。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但这种分异规律也受水分的影响。
(3)× 森林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4)× 草原自然带包括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但在沿海地区也有分布,如非洲大陆东、西两岸沿海地区。
(5)C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一般表现为东西方向上的自然带的差异。]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材料一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材料二 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问题2 (综合思维)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什么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热量。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问题3 (综合思维)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是以什么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水分。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距海远近不同)。
[归纳总结]
1.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干湿度地带分异 规律 | |
影响 因素 | 主导因素 | 热量(太阳辐射) | 水分(海陆位置) |
成因总结 |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 水分条件从沿海到内陆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 |
分 布 特 征 | 延伸方向 |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向) |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
更替方向 | |||
典型地区 |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 中纬度地区 |
2.垂直分异规律
项目 | 内容要点 | |
显著表现地区 |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 |
形成原因 |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 | |
垂直带谱 |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谱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更替 | |
分布 规律 | 共同性 |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 |
差异性 |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成 因 | 地方 地形 | 如华北平原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是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 |
地方 气候 | 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 |
成 因 | 较大范 围地面 组成物质 | 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
表 现 | 有序性 | 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
重复性 | 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
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分布地带性规律表现的不很完整、鲜明,这些因素使地理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常见的地方性分异现象分析如下表。
因素 | 分布地区 |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 成因 | |
地带性分布 (理论状况) |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 |||
海陆 分布 | 南半球中 高纬度 | 苔原带、 针叶林带 | 无 | 南半球该纬 度无陆地 |
北极地区 | 冰原带 | 无 | 北极地区主 要是北冰洋 | |
地形 起伏 | 南美洲巴 塔哥尼亚 高原 | 温带草原 带、温带落 叶阔叶林带 | 温带荒 漠带 | 安第斯山脉 阻挡西风深 入内地 |
科迪勒拉 山系西侧 | 呈带状东 西延伸 | 呈长条状 南北更替 | 科迪勒拉 山系的阻挡 | |
东非高原 | 热带雨林带 | 热带草 原带 | 地势高,气 温低,降水少 | |
洋流 | 北半球中 高纬度的 大陆西岸 | 东西两岸 分布纬度 大致相当 | 东岸向低 纬度延伸, 西岸向高 纬度延伸 |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 |
欧洲西岸 | 温带落叶阔 叶林和亚寒 带针叶林 | 温带落叶 阔叶林向 北延伸 | 北大西洋暖 流的影响 | |
水分 | 昆仑山、 天山山麓 | 温带荒漠带 | 绿洲 | 冰雪融水和 地下水丰富 |
1.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2)图中A—B—C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沿纬度方向的分异 D.非地带性的分异
(1)A (2)A [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图中A—B—C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变化为草原再变化为荒漠,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2)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1)C (2)A [第(1)题,图中显示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其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第(2)题,随着海拔的变化,山地的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主要陆地自然带 |
材料一 战士李刚在日记中写道:“凌晨我们巡逻,气温-20 ℃左右,周围一片林海雪原。而我的家乡此时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椰树,人们正忙着早稻插秧……”
材料二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问题1 (综合思维)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提示:不同的地域由于位置、地形、气候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问题2 (区域认知)材料二中A地所属的自然带名称是什么?B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C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什么?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荒漠。
[归纳总结] 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 自然带 | 气候类型 | 典型植被 | 典型动物 | 典型土壤 |
低纬度 | 热带雨 林带 | 热带 雨林气候 | 热带雨林 | 猩猩、河马 | 砖红壤 |
热带季 雨林带 | 热带 季风气候 | 热带季 雨林 | 象、孔雀 | 砖红壤 性红壤 | |
热带草 原带 | 热带 草原气候 | 热带草原 | 长颈鹿、羚羊 | 燥红土 | |
热带 荒漠带 | 热带 沙漠气候 | 热带荒漠 | 袋鼠、沙漠狐 | 荒漠土 | |
中纬度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地中海 气候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阿尔卑斯 山羊、黇鹿 | 褐土 |
亚热带 常绿阔叶 林带 |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 | 猕猴、 灵猫 | 红壤、 黄壤 | |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 温带季风 气候、温带 海洋性气候 | 温带落叶 阔叶林 | 松鼠、黑熊 | 棕壤、 褐土 | |
温带 草原带 | 温带大陆 性气候 | 温带草原 | 黄羊、旱獭 | 黑钙土 | |
温带 荒漠带 | 温带大陆 性气候 | 温带荒漠 | 双峰驼、 子午沙鼠 | 荒漠土 | |
高纬度 | 亚寒带 针叶林带 | 亚寒带 气候 | 亚寒带 针叶林 | 驼鹿、 紫貂 | 灰化土 |
苔原带 | 寒带 苔原气候 | 苔原 | 驯鹿、 北极狐 | 冰沼土 | |
冰原带 | 寒带 冰原气候 | 冰雪裸地 | 北极熊、 海豹 | 未发育 |
图示法对比分析气候与自然带的内在联系(以北半球为例)
3.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稀树草原带
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1)B (2)D [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稀树草原带。第(2)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探讨1 图中南坡位于什么气候区?
提示:南坡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可知此处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探讨2 为什么南坡雪线较低?
提示: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雪线较低。
探讨3 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坡相对高度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夏季气温低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表示常绿阔叶林带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该山自然带发育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 ②冰雪融水多 ③距海洋近 ④相对高度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C (2)D [第(1)题,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高原,山麓地带主要为热带草原景观,因此d为热带草原,c为常绿阔叶林带;b为高山草甸带;a位于积雪冰川带下方,为高寒荒漠带。第(2)题,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教师独具)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1.B 2.B [从图甲到图丙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森林变为荒漠,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在中纬度地带最明显。]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3~5题。
3.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 常绿硬叶林 热带草原
C.雨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草原
D.雨林 常绿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4.影响①②两段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相对高度
5.有关③段及其东坡自然带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 )
A.③段东坡基带为温带荒漠带
B.③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C.影响③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D.③段西坡自然带数量比东坡多
3.A 4.A 5.B [第3题,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为热带雨林,乙为常绿硬叶林,丙为荒漠或半荒漠。第4题,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脉,垂直带谱越多;而图中②段虽然相对高度大,但垂直自然带数量却比①段要少,因此影响两地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第5题,③段西坡和东坡基带的差异主要是地形导致的,属于地方性分异。]
(教师独具)
教材P78活动
1.从“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稀树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2.教材图3—8中的箭头所指示的自然带自下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如教材图3—8中的热带稀树草原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河谷地带与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教材P79活动
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影响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教材P80活动
1.
地域分 异规律 | 自然带更 替方向 | 形成地域分异 的主要因素 | 举例 |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 纬度变 化方向 | 热量 | 非洲沿20°E经线从赤道向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
干湿度地 带分异规 律 | 经度变 化方向 | 水分 | 亚欧大陆中纬地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
2.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原因是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北纬40°纬线向东前进,自然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依次更替,呈现出明显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原因是从亚欧大陆东西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降低。
教材P81活动
1.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了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该山体出现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冰雪的变化现象。
2.(1)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阳坡热量丰富;迎风坡降水量大。
(2)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大,因为南坡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3)珠穆朗玛峰南坡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教材P82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较小尺度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自然景观出现明显的差异现象,就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
教材P84活动
图3—13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景观,出现在25°N~35°N的大陆东岸。植被多常绿阔叶林,土壤以红壤为主,有竹、杉、香樟、楠木、柑橘、油茶等经济林木。
图3—14为寒带冻原自然带景观,植物以苔藓为主,土壤多冰沼土。
教材P85~86活动
1.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该地所属的自然带、气候类型及特点、植被类型及主要树种、土壤类型、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所占比重等。
2.如认为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合理,进行评价时应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效益,二是如何实现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
如认为当地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提出改进建议应说明土地利用方式怎样变化,并说明变化后的经济及环境效益。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共12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5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