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学设计
展开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1.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重点)2.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重点)3.掌握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重点)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1)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分类:按性质和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 | 规模 | 分布、形态 | 人口 |
北方平原区 | 较大 |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 较多 |
南方丘陵、山区 | 较小 |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 较少 |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项目 | 密度 | 布局 | 形态 | 造价 |
山区 | 小 | 稀疏 | “之”字形 | 高 |
平原 | 大 | 密集 | 网状 | 低 |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1)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表现
(1)高原地区的聚落呈狭长的条带状。 ( )
(2)山区的聚落分布分散,多呈团聚型。 ( )
(3)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 )
(4)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相差不大。 ( )
(5)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聚落即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②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③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地理环境影响 ④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1)√ 高原地区的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条带状。
(2)× 山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呈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3)×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线路受限较小,多呈网状分布。
(4)× 山地和丘陵地区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成本也较高,所以线网密度较小,而平原地区较大。
(5)D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材料一 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
材料二 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问题1 (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问题2 (区域认知)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山地、高原地区的乡村聚落相比有哪些差异?
提示: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也比较多;而山区的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也比较少。
[归纳总结] 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 聚落分布 | 聚落形态 | 原因分析 |
高原 地区 |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 呈狭长的条带状 | 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
山区 |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农耕 |
平原 地区 |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 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
1.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矿产资源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 ( )
A.团块状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邻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这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材料 盘山公路景观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的原因。
提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提示: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问题3 (综合思维)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提示: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归纳总结]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 原则 | 原因 |
运输 方式 |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低些,成本也较低 |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 |
线路 走向 | 山区的路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 |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路程要尽量短些 | 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 | |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 | |
线网密度 |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大 |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
2.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如图所示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植被 B.气候
C.河流 D.地形
(2)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缓解噪声污染 B.提高通行效率
C.减少洪涝灾害 D.增加科技含量
(1)D (2)B [第(1)题,根据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可知,道路呈“之”字形与植被、气候、河流无关;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公路多选择呈“之”字形迂回前进的方式。第(2)题,由材料可知,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峡谷,附近人烟稀少,不可能存在噪声污染;在两座山之间建设大悬索桥,可以实现两座山之间直行,避免了迂回前进,提高了通行效率。]
(教师独具)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2.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①宗教中心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地形开阔平坦
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A 2.C [在河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城市。a处与b、c、d处相比地形更开阔平坦,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下图,回答3~4题。
3.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4.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3.C 4.B [第3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4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教师独具)
教材P89~90活动
1.(1)图4—3为山区的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原因: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条件: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4.除地形之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
5.结合家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即可。
教材P91活动
1.第三级阶梯上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线路稀疏。
教材P92活动
从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征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有差异。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教材P93活动
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因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以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理由: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故C方案比较合理。
教材P94活动
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学设计,共5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案,共6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教案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