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地理湘教版必修1精品导学案
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共14页。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重点)2.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点)3.理解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重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2.整体性含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岩石成土母质土壤(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整体性的意义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1)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 )(2)成土母质和土壤性质是一样的。 ( )(3)一个地区内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同地区间的自然资源互不影响。 (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不会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 )(5)下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中数码表示的作用正确的是 ( )A.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③B.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④C.表示绿地对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①D.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②提示:(1)√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与土壤有本质区别。(3)× 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4)×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5)A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应为①;绿地净化空气,是植物对气候的影响,应为②;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应为④。]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材料 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甲乙问题1 (综合思维)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提示:A—②,B—③,C—①,D—⑤,E—④问题2 (区域认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什么地区?提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问题3 (综合思维)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提示: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案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1)A (2)D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材料 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是什么?提示: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问题2 (综合思维)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2.气候与土壤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2.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若甲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会导致乙地 ( )A.地震 B.河流含沙量增大C.火山喷发 D.形成褶皱山脉(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降水环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B (2)B [第(1)题,若甲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蓄水能力降低,地表易受流水冲刷,使得乙地河流含沙量增大。第(2)题,图中①表示水汽输送,②表示降水,③表示地表径流,④表示蒸发。]材料 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 (综合思维)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哪些资源?提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问题2 (人地协调观)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提示: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影响原因措施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3.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3)题。(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地域性 B.整体性C.地带性 D.非地带性(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1)A (2)B (3)D [第(1)题,“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第(2)题,“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综合思维:掌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地理关联示意图是运用文本框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等的图形。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如下:(1)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中内容,把握地理关联示意图的主题。(2)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找出突破点。(3)观察图中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厘清逻辑关系。(4)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图中,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框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5)完成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1)B (2)B [第(1)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2)题,该示意图表示灌溉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独具)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1.B 2.D [从关联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甲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说明甲现象与地表植被的破坏有关,这也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3.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3.A 4.C [第3题,黄山市某地农民为了种植菊花,开垦坡地,当地植被减少,从而造成水土流失,这体现了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第4题,坡地开垦不加以限制,当地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雨季地表径流变大,旱季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5.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C [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采伐森林会影响周围环境。](教师独具)教材P70活动答案略(结合实际回答)。教材P71活动1.覆盖一层草皮的土堆边缘沉积的泥土少,而未覆盖草皮的土堆边缘沉积的泥土多,这说明草皮能减弱流水的侵蚀作用,防止水土流失。2.只要在土堆上放置一些覆盖物,就可以保持土壤不被水 冲走。 3.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增加地表植被。4.植被破坏导致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示意教材P73活动1.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特征,与土壤有本质区别。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土壤层较厚,但热带荒漠带因为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较薄;温带湿润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发育的土壤层较厚;干旱和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层较薄。教材P75活动(上)1.水稻土是人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黏重的土壤质地,以利于蓄水种稻。2.人类活动破坏植被、过度开垦、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无防护措施的基本建设工程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教材P75活动(下)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通过这种物质循环,促成了土壤肥力的形成。2.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发育而成,冲积土发育程度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也较好。3.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在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由风力堆积形成的。教材P77活动各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多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有关。要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治理措施,真正做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1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及反思,共13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