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精品第2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一、热力环流
1.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过程
eq \x(\a\al(气压,梯度))⇒eq \x(\a\al(水平气压,梯度力))⇒eq \x(\a\al(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eq \x(风)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比较
一、判断题
1.自下而上,大气层的温度和气压越来越低。( )
2.一般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
3.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
4.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
5.决定风力大小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大气的水平运动
B.大气的垂直运动
C.热力环流
D.大气的受热过程
答案:C
7.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 )
A.低空形成高气压
B.高空形成低气压
C.低空形成低气压
D.高空气压大于低空气压
答案:C
8.下列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白天,陆地气温高,空气上升,海洋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海洋气温相对较高,空气上升,陆地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热力环流的形成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火熄上方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感谢苍天保佑,趁机逃脱。该战十分惨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材料二 下图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1)探究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2)探究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关系。
(3)气流是否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4)探究“火熄上方谷”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提示:(1)近地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
(3)不是,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4)引燃谷内干柴后,近地面气温升高,气流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浇灭山谷中的大火。
【核心考点突破】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和山坡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对点跟踪训练】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不同地区之间近地面存在冷热差异
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2.图中①②③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热力环流是由不同地区间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由于冷热不均,垂直方向上产生大气运动,导致不同地区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从而又产生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因此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第2题,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②地空气下沉,而①地空气上升,所以②地比①地气压高。
答案:1.B 2.B
等压面图的判读
【典型类图示例】
【判读技巧点拨】
1.等压面图的基本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等压面数值越来越小,如图甲中等压面数值①>②>③。
(2)地面冷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即与等高面一致,如图甲。
(3)地面冷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弯曲,如图乙和图丙。
(4)高压处的等压面向高空凸,如图丙中B、C处;低压处的等压面向近地面凸,如图丙中A、D处。
(5)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凸向相反,如图乙中A与C、B与D。
(6)图乙中A、B、C、D四地气压高低为B>A>C>D,四地气温高低为A>B>C>D。
2.等压面图的判读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图有以下三个重要用途:
(1)判断气压高低
①比较同一地点在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如图中PA>Pa>Pc,PB>Pd>Pb。
②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a>Pb。
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如: eq \b\lc\ \rc\}(\a\vs4\al\c1(Pa高⇒PA低,Pb低⇒PB高))⇒PB>PA。
(2)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读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如Pa高⇒PA低⇒TA高,Pb低⇒PB高⇒TB低(A地热,B地冷)。
(3)判断下垫面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读依据:夏季热,陆地比海洋更热,形成低压;冬季冷,陆地比海洋更冷,形成高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北半球为夏季⇒近地面气压低的为陆地,则Pa高⇒PA低⇒A为陆地,B为海洋;若图中B为陆地,则Pb低⇒PB高⇒TB低⇒陆地冷,为冬季⇒为南半球7月份或北半球1月份。
②判断城区与郊区
判读依据:城区是热岛,气温高。例如,上图中Pa高⇒PA低⇒TA高(A地热)⇒A为城区。
③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读依据: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
【对点跟踪训练】
读某地等压线剖面分布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A、B、C、D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
A.B>A>C>D B.A>D>C>B
C.B>A>D>C D.B>D>A>C
2.对A、B、C、D之间的大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B地温度较高,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
B.因为B地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
C.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
D.垂直方向上,大气由D运动到A
解析:第1题,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面向上凸处气压高,向下凹处气压低。同一竖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据图,B>A,A>D,B>C,D>C。故选C。第2题,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近地面气压低,受冷地区近地面气压高,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据图,因为B地温度较低,大气冷却下沉,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故选C。
答案:1.C 2.C
大气的水平运动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地风的形成示意图。
材料二 唐代诗人李白七言绝句《横江词》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一般来说,海上风力往往比陆上大,俗语云“无风三尺浪”,就是形容海上风浪大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
a为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为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为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图为________半球风的形成示意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近地面、高空)风向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海上风力一般比陆地上大的原因。
提示:(1)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2)北 风向右偏 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3)B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海上摩擦力较陆地小。
【核心考点突破】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受三种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它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三种力的特征及其对风的影响见下表。
2.不同高度的风的受力状况
eq \a\vs4\al()
区分高空风与近地面风时,重点看风向是否与等压线相交。如果相交,则为近地面风;如果不相交(与等压线平行),则是高空风。
【对点跟踪训练】
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数字②代表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近地面风向
2.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B.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C.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由低气压指向高气压
3.若图中④减小为零,则产生的影响是( )
A.风力大小保持不变
B.风力大小明显降低
C.风向将会保持不变
D.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解析:第1题,图中数字②代表的是近地面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D对。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A错。③是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B错。④是摩擦力,与风向相反,C错。第2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A错。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B错。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D错。第3题,若图中④减小为零,则产生的影响是风向与等压线平行,D对,C错。摩擦力减小,风力会变大,A、B错。
答案:1.D 2.C 3.D
等压线图的判读
【典型类图示例】
【判读技巧点拨】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符合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并适用等值线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1.判断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如图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如图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如图中丙处):高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如图中丁处):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部:两个低压和两个高压交会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第一步: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45°偏角的风向。(如下图)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不同图中,若图幅的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图中,若等压线疏密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差相同,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对点跟踪训练】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2.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C 2.C
考点一 热力环流的形成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据此回答1~2题。
1.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力减弱
B.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C.气温的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解析:第1题,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根据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水库升温慢,温度较低,气压较高,风由水库吹向度假村,结合图中风向,①错,③对。夜晚水库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风由度假村吹向水库,②错,④对。B对。第2题,水库建设,产生了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周边的风力增强,A错。水库面积小,对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影响不明显,B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都减小,C错。水域面积增大,增加了周边地区空气湿度,D对。
答案:1.B 2.D
考点二 等压面图的判读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4.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第3题,甲与乙相比,甲地气压大于乙地,丙与丁相比,丁地气压大于丙地,乙地与丁地相比,乙地气压大于丁地,故图中气压排序是甲>乙>丁>丙,故A项错误;甲地气流下沉,气温低,乙地气流上升,气温高,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故B项错误;甲地气流下沉,不易产生降水,多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因此有上升的气流,故D项错误。第4题,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体遇冷收缩下沉,故A项错误;乙、丁之间气流是垂直方向上的流动,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故B项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形成了风,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既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也影响丙、丁之间的风速,故C项错误;受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D项正确。
答案:3.C 4.D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5~6题。
5.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⑤或⑥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6.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B.②或⑥
C.①或⑦ D.⑥或⑦
解析:第5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北半球的风向右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正确的是⑤;高空风不受摩擦力影响,风与等压线平行,正确的是⑥。选A正确。第6题,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答案:5.A 6.B
考点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据图中信息回答7~8题。
7.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8.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解析:第7题,由图中风向可知,图中区域在北半球,且图中P所在闭合等压线为低气压,由此可知N地风向为东北风。第8题,图中四点,Q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强。
答案:7.A 8.D
[学考合格练]
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回答1~2题。
1.夜晚M地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2.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差异
B.降水差异
C.海拔差异
D.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第1题,根据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的差异,夜晚绿洲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沙漠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M地的风向为东南风,故选C。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故选D。
答案:1.C 2.D
3.在无风的地点点燃蚊香,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是因为(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解析:选C。点燃蚊香,则空气受热上升,而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高空形成高压,即较同一水平面的周边地区气压高,进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
读近地面的等压线图,回答4~5题。
4.图中能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的方向和等压线斜交
D.摩擦力既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解析:第4题,在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导致风向向右偏转即位于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的右方,故选D。第5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速和风向;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但在近地面考虑摩擦力的大小,而高空由于空气稀薄,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选D。
答案:4.D 5.D
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B.气压值①>②
C.若甲、乙代表夏季的陆地和海洋,则乙地为海洋
D.若甲、乙代表城市和乡村,则甲地为城市
7.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
解析:第6题,图中乙地气流上升,容易出现阴雨天气,故A项正确;气压值①<②,故B项错误;若甲、乙代表夏季的陆地和海洋,则甲地为海洋,故C项错误;若甲、乙代表城市和乡村,则甲地为乡村,故D项错误。第7题,根据图中气压大小的关系,甲地气流下沉,为高气压,乙地气流上升,为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甲地流向乙地,高空气流从乙地流向甲地,故B项正确。
答案:6.A 7.B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 m、60 cm、50 cm的透明玻璃柜,在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盆热水(A盆)和一盆冰块(B盆),然后用塑料薄膜把柜的顶部密封,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开一个小孔,点燃一束香,放进小孔内(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之后,你能看到烟雾在玻璃柜内A、B、C、D之间形成一个环流。
(1)这个小孔应当开在装有________(填“冰块”或“热水”)的盆子上方。
(2)这个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环流,这个环流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
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3)下图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及其等压面弯曲形态的是________图。图中B、D两点,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点;A、B两点的气压相比,气压更高的是______点。若A、B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则图示时间应当是________(填“白天”或“夜晚”)。
解析:(1)冰块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所以,应该把孔开在冰块上空,使香放出的烟雾下沉进入热力环流圈。(2)这个实验验证的是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由于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发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所以B正确。(3)热力环流中,热的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对应高空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冷的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对应高空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所以甲图正确。同一地点的近地面气压比高空气压高,所以B地气压高于D地气压。同一水平高度的A、B两点,A点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即A点气压低于B地。夜晚陆地相对于海洋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图示时间应当是夜晚。
答案:(1)冰块 (2)热力 B (3)甲 D B 夜晚
[学考等级练]
太阳能烟囱发电是一种新能源发电技术,以热气流推动涡轮发电机运转发电。下图为太阳能烟囱发电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发电系统空气运动方向标注正确的组合是( )
A.a、c B.a、d
C.b、d D.c、d
2.太阳能烟囱利用空气运动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不需冷却水源,适宜于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又缺水的地区。从自然条件分析,下列省级行政区最适宜布局该类发电系统的是( )
A.海南 B.宁夏
C.福建 D.辽宁
解析:第1题,覆盖层之间的空气,使集热棚内空气温度升高、密度下降,并沿着烟囱上升,因此c正确、d错误;集热棚周围的冷空气进入系统,从而形成空气循环流动。由于集热棚内的空间足够大,当集热棚内的空气流到达烟囱底部的时候,在烟囱内将形成强大的气流,利用这股强大的气流推动装在烟囱底部的涡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因此烟囱处的气流向外,a正确、b不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适宜于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又缺水的地区”,海南、福建、辽宁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区,水源丰富,不符合题意;宁夏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且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
答案:1.A 2.B
在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4.由甲图推断,乙图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 )
A.18时-次日7时 B.7时-当日16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8时
解析:第3题,水的比热容大,其气温的日变化小,陆地比热容小,其气温的日变化大,故曲线①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曲线,A错;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对;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比热容小所致,C错;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比热容大所致,D错。第4题,海风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海洋上气温小于陆地气温时间,结合甲图可知大约7时-当日16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选择B。
答案:3.B 4.B
5.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单位:hPa)与风向关系的是( )
解析:选A。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据此判断A对。
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读图回答6~7题。
6.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
A.甲→丙→丁→乙→甲 B.乙→甲→丁→丙→甲
C.甲→乙→丙→丁→甲 D.乙→丁→丙→甲→乙
7.关于图示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B.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海洋
C.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山顶
D.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
解析:第6题,在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故丙→丁、甲→乙;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故乙→丙、丁→甲,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第7题,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故A项错误;因题干中未表明白天或夜晚,故B、C项无法判断;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甲为郊区,故D项正确。
答案:6.C 7.D
伊朗古城亚兹德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城中古老的“风塔”是一种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设计。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可让人们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回答8~9题。
8.“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采光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9.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上升气流
解析:第8题,“风塔”是在房屋的最上面,四面镂空便于室外空气流入,下沉到房屋底部的水池。选D正确。第9题,空气透过镂空进入室内下沉到底部的水池,经水池降温后的凉空气,从水池流向四周的房间,起到降温的作用。选B正确。
答案:8.D 9.B
10.(2019·大连二十四中检测)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是__________压中心,B是________压中心。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下图为沿图中AB一线画的剖面图,完成AB之间的热力环流。A、B、A′、B′四处气压值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
解析:(1)根据等压线值即可判断高低压中心,若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则为低压中心,若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则其为高压中心。图中A、C均为高压中心,B为低压中心。(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温度高则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温度越高,气压越低;反之低温处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图中B处为低压中心,气温最高。(3)由前面分析可知,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同一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近地面A处气压大于B处,而高空B′处气压大于A′处,高空气压值小于近地面,故A、B、A′、B′四处气压值的大小为A>B>B′>A′。(4)画风向时注意: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
答案:(1)高 低
(2)B
(3)
A>B>B′>A′(A′
(4)画图略。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斜交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
气压
梯度
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一般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
偏向
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不影响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
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风的
类型
作用力
风的受力分析及风向
(北半球)
名称
方向
受力分析
风向
高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风向平行于等压 线
地转偏
向力
垂直于
风向
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
等压线
受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
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 压
地转偏
向力
垂直于
风向
摩擦力
与风向
相反
高中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3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案,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