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季延中学2018年秋高二年(理科)期末考试化学科试卷
可能使用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第Ⅰ卷 选择题(单选,每题2分,共38分)
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已知中和热是57.3kJ·mol-1,则含1mol NaOH 和1mol CH3COOH 的两种稀溶液混合反应放热57.3kJ
B. 常温下,反应C(s) +CO2(g) =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C. 氢氧燃料电池发电比氢气直接燃绕产生热量发电能量转换率高
D. 航海船只的船底四周嵌锌块,利用的是牺牲阳极保护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A.中和热是稀强酸与稀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
B.的反应,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C.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燃烧,发光、发热,能量损失大;
D. 航海船只的船底四周嵌锌块,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
【详解】A. 醋酸是弱酸,电离吸热,含1mol NaOH 和1mol CH3COOH 的两种稀溶液混合反应放热小于57.3kJ,故A错误;
B. 的反应,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C(s) +CO2(g) =2CO(g) 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所以 、△H>0,故B正确;
C. 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燃烧,发光、发热,能量损失大,则氢氧燃料电池发电,比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燃烧能量转换率高,故C正确;
D. 航海船只的船底四周嵌锌块,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船体被保护,利用的是牺牲阳极保护法。
2.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原溶质固体的是 ( )
A. FeCl3 B. KCl C. CuSO4 D. Na2CO3
【答案】A
【解析】
【分析】
A.FeCl3溶液加热促进水解生成Fe(OH)3和HCl,HCl易挥发;
B.氯化钾不能水解,受热会蒸发水;
C.CuSO4加热水解生成Cu(OH)2和硫酸,但硫酸难挥发,最后又能得到CuSO4;
D.加热促进碳酸钠水解生成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但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又会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详解】A.FeCl3溶液加热促进水解生成Fe(OH)3和HCl,HCl易挥发,所以FeCl3溶液加热蒸干后,析出Fe(OH)3固体,故选A;
B.氯化钾是不水解的盐,加热蒸干,最后得到氯化钾固体,故不选B;
C.CuSO4加热水解生成Cu(OH)2和硫酸,但硫酸难挥发,最后又能得到CuSO4,故不选C ;
D.加热促进碳酸钠水解生成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但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又会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不选D。
【点睛】本题考查盐类的水解的应用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注意硫酸和盐酸的挥发性的不同、注意碳酸氢盐易分解的性质。
3.图是某条件下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H=-92kJ·mol-1
B. 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C. 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D. 使用催化剂后反应的焓变减小,N2转化率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A.热化学方程式要标出物质的聚集状态;
B. 根据图示,正反应的活化能是508 kJ·mol-1,逆反应的活化能是600 kJ·mol-1;
C.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正逆反应活化能之差等于焓变,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要标出物质的聚集状态,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 (g) △H=-92kJ·mol-1,故A错误;
B. 正反应的活化能是508 kJ·mol-1,逆反应的活化能是600 kJ·mol-1,所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故B错误;
C.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故C正确;
D、正逆反应活化能之差等于焓变,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加入催化剂反应的焓变不变,N2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明确催化剂的作用实质通过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把握图象识别和理解含义,题目难度不大。
4.下列变化过程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化学反应是( )
A. 浓硫酸溶于水 B. 干冰气化
C. 镁与盐酸混合 D. 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混合搅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浓硫酸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放热;干冰气化的过程吸热,但干冰气化是物理变化;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吸热。
【详解】A、浓硫酸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放热,故不选A;
B、干冰气化的过程吸热,但干冰气化是物理变化,故不选B;
C、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故不选C;
D、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吸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故选D。
5.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下列操作不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 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装入标准盐酸进行滴定
B. 用酚酞作指示剂滴至红色刚变无色时立即停止滴定
C. 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溶液润洗,然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D. 将NaOH溶液放入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后进行滴定
【答案】D
【解析】
A. 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再用标准盐酸润洗后,才能装入标准盐酸进行滴定,否则结果偏大,A不正确;B. 用酚酞作指示剂滴至红色刚变无色时,若半分钟内不变色,则停止滴定,变色后立即停止会使结果偏小,B不正确;C. 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不可以用NaOH溶液润洗,应直接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否则结果偏大,C不正确;D. 将NaOH溶液放入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后进行滴定,不会引起误差,D正确。本题选D。
6. 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
B. 图2中,发生吸氧腐蚀
C. 图3中,燃烧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化学腐蚀
D. 图4中,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相当于原电池的正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钢铁吸氧腐蚀的条件为电解质溶液和氧气,故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氧气的浓度越小,腐蚀越慢,错误;B、图2中,电解质溶液为酸化的氯化钠溶液,发生析氢腐蚀,错误;C、燃烧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化学腐蚀,正确;D、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原电池的负极,错误。
考点:考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7.对下列各溶液进行电解,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不会发生显著改变的是( )
A. 以铜为电极,电解1 mol·L-1 H2SO4溶液 B. 以铜为电极,电解CuSO4溶液
C.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含酚酞的饱和食盐 D.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1 mol·L-1 KBr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A、以铜为电极,电解1 mol·L-1 H2SO4溶液,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阳极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
B. 以铜为电极,电解CuSO4溶液,阴极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阳极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
C.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含酚酞的饱和食盐,生成氢气、氯气、氢氧化钠;
D.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1 mol·L-1 KBr溶液,阳极溴离子失电子生成溴单质。
【详解】A、以铜为电极,电解1 mol·L-1 H2SO4溶液,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阳极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溶液中浓度增大,颜色变蓝,故不选A;
B. 以铜为电极,电解CuSO4溶液,阴极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阳极铜失电子生成铜离子,溶液中不变,颜色不变,故选B;
C.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含酚酞的饱和食盐,生成氢气、氯气、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增强,溶液变为红色,故不选C;
D. 以石墨为电极,电解1 mol·L-1 KBr溶液,阳极溴离子失电子生成溴单质,溶液变为橙色,故不选D。
8.反应C(s)+H2O(g)CO(g)+H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①升温 ②增加C的量 ③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④保持体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 ⑤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 使容器体积变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反应速率加快;②碳为纯固体,改变其用量,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③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相当于压强增大,则反应速率加快; ④保持体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不变,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⑤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 使容器体积变大,则相当于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反应速率减小;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②④,故选A。
【点睛】影响化学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需要注意的是改变纯固体或液体的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压强改变必须引起浓度的改变才能引起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
9.若反应:2NO(g)+2CO(g)2CO2(g)+N2(g) 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