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张掖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生物模拟试卷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B. 原核细胞既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也不具有生物膜
C. 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
D. 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的分布、细胞器的功能、生物膜系统、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其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A错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但有属于生物膜范畴的细胞膜,B错误;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C错误;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例如:当细胞以胞吞方式摄取大分子时,首先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D正确。
【点睛】易错点辨析:
①生物膜系统指细胞内的全部膜结构而不是生物体内的。
②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无生物膜系统。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与细胞衰老不同,细胞分化可使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
B. 在减Ⅰ间期,精原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加,代谢速率增强
C. 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时细胞核始终存在,DNA需进行复制
D. 衰老的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核体积变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丝分裂的过程: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的形态也发生变化,A错误;在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B错误;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分裂过程细胞核始终存在,DNA需进行复制,C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均无细胞核。
3.科学家在培养果蝇时得到了黏胶眼和展翅两种品系。果蝇黏胶眼基因(G)和展翅(D)均为Ⅲ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G或D纯合时有致死效应。请问以下方法中最适合于长期保留这两种果蝇品系的是
A. 分别寻找黏胶眼的纯合品系和展翅的纯合品系并独立繁殖保留
B. 分别寻找黏胶眼的杂合品系和展翅的杂合品系并独立繁殖保留
C. 选择既非黏胶眼又非展翅的隐性纯合品系,与黏胶眼杂合品系和展翅杂合品系分别杂交并保留
D. 寻找既为黏胶眼又为展翅且两个显性基因不在同一条Ⅲ号染色体上的品系相互杂交并保留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黏胶眼基因(G)和展翅(D)位于Ⅲ号染色体上”可知,这两对基因连锁;又因G或D纯合时有致死效应,说明不存在GG_ _或_ _DD的个体,据此围绕“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知识分析各选项。
【详解】由题意“G或D纯合时有致死效应”可知:不可能找到黏胶眼的純合品系(GG)和展翅的純合品系(DD),A错误;分别寻找黏胶眼的杂合品系(Ggdd)和展翅的杂合品系(ggDd)并独立繁殖保留,可以保留这两种品系,但是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性状分离,并且会出现显性纯合致死个体,B错误;选择既非黏胶眼又非展翅的隐性純合品系(ggdd),与黏胶眼杂合品系(Ggdd)和展翅杂合品系(ggDd)分别杂交并保留,可以达到保留的效果,但是后代会出现隐性纯合个体,C错误;寻找既为黏胶眼又为展翅且两个显性基因不在同一条Ⅲ号染色体上的品系,该品系个体的基因型为GgDd,产生的配子类型为Gd、gD,让他们相互杂交,子代存活下来的个体的基因型均为GgDd,表现型均为既为黏胶眼又为展翅的个体,最适合长期保留,D正确。
【点睛】根据题文描述“果蝇黏胶眼基因(G)和展翅(D)均为Ⅲ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和关键字“G或D纯合时有致死效应”明确该题考查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连锁定律的相关知识,由题意信息确定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和各选项所描述的相关个体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
4.下图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示意图,②③④⑤为正在合成中的四条多肽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是mRNA分子,其合成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B. 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相同的
C. ①上碱基的改变可改变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D. 合成过程中所需tRNA种类数与氨基酸种类数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的①是mRNA分子,②③④⑤为正在合成中的四条多肽链。
【详解】图中①是mRNA分子。以DNA的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A正确;由于②③④⑤均是以同一个mRNA分子为模板,因而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相同的,B正确;氨基酸是由密码子决定的,而mRNA上碱基的改变会导致密码子发生改变,因而可改变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C正确;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tRNA来转运,因此翻译过程中所需tRNA种类数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D。
【点睛】掌握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5.如图表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
B. 注射疫苗能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这种免疫方式属于被动免疫
C. 淋巴因子可以加强上述反应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A. B细胞识别抗原,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的识别功能有关,故A正确;
B. 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属于主动免疫,故B错误;
C. 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故C正确;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符合二次免疫的规律,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间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故D正确。
考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为大于l的常量
B. 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 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大
D. 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生物利用环境资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2、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详解】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由于λ=Nt/Nt-1,所以λ为大于l的常量,A正确;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如跳蝻,B正确;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先是逐渐增大,达到顶级群落时,物种丰富度保持稳定,C错误;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时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正确。故选D。
【点睛】注意: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生物的种类不再增加,保持稳定。
7.如图表示在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其中字母M、N表示细胞器,其它字母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下面问题:
(1)过程一的E表示___________物质,过程二中的E表示___________物质。
(2)M、N细胞器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主要是___________。M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_________,N中产生的C02进入相邻细胞被利用起来至少穿过_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3)在适宜光照下,该植物叶肉细胞内D1、D2、D3、D4的含量大小关系为_________(用>、=、<、+等数学符号表示)。若整个植株有机物积累为0时,则该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___________(用>、=、<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答案】 (1). NADPH (2). ﹝H﹞ (3). 双层膜结构、含有少量的DNA和RNA、﹙液态的基质可不写﹚ (4). 类囊体膜和叶绿体基质 (5). 6 (6). D1>D2+D3+D4或者D1>D3>D2=D4 (7). >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M为叶绿体,在其内进行的过程一中的E表示NADPH;过程二表示细胞呼吸,N为线粒体,在线粒体内进行的过程二的E表示[H]。
(2) M、N细胞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主要是双层膜结构、含有少量的DNA和RNA。M所示的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膜和叶绿体基质中。N所示的线粒体中产生的C02,至少需要穿过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细胞膜、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共计6层生物膜)才能在叶绿体基质中被利用,而每层生物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可见,N中产生的C02进入相邻细胞被利用起来至少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3) 该植物叶肉细胞内的D1为光反应产生的ATP,D2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ATP,D3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ATP,D4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ATP。因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光合作用产物的一部分,所以D1>D2+D3+D4或者D1>D3>D2=D4。若整个植株有机物积累为0时,则该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所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与所有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相等。因有的植物细胞(如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8.二倍体(染色体组成为2n)生物中,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染色体表示为2n-1的个体称为单体;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表示为2n-2的个体称为缺体。请回答有关问题:
(1)单体、缺体这些植株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所致。理想情况下,某单体植株(2n-1)自交后代中,染色体组成和比例为_____。
(2)小麦的染色体数为2n=42,无芒(S)对有芒(s)是显性。现有21种无芒的单体品系,可利用杂交实验把S基因定位在具体染色体上。现想了解S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数目)变异 (2). 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别 (3). 2n:2n-l:2n-2(正常:单体:缺体)=1:2:1 (4). 正常有芒植株与无芒的6号单体品系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5). 如果后代都是无芒的,则表明S基因不在缺失的6号染色体上如果后代无芒:有芒=1:1,则表明S基因在缺失的6号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如果S基因在6号染色体,则无芒的6号单体品系植株产生的配子中一半是含有S基因,一半是不含S和s基因。
【详解】(1)由题意可知,单体为缺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缺体为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因此这些植株均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亲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最终产生两类配子,一类是n+1型,即配子含有两条该同源染色体;一类是n-1型,即配子不含该同源染色体。n-1型配子和正常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单体。两个n-1型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缺体。理想情况下,单体植株(2n-1)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正常配子(n)︰异常配子(n-1)=1︰1。因此,单体植株自交后代中,染色体组成和比例为正常植株(2n)︰单体植株(2n-l)︰缺体植株(2n-2)=1︰2︰1。
(2)要想判断S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可利用正常有芒小麦和无芒的6号单体品系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若后代全部为无芒,则表明S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若后代无芒︰有芒=1︰1,则说明S基因是否在6号染色体上。
【点睛】理解单体和缺体所属的变异类型和形成的原因,结合题意进行便可解答(1)题。明确无芒的6号单体品系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解答(2)题的关键。
9.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1)细菌进入机体后,机体首先发生的是_________免疫;细菌外毒素能够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该外毒素称为_____________。
(2)细菌外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体液免疫不能再发挥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________细胞与被外毒素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使之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淸除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3)研制疫苗时可选择该细菌的减毒外毒素或________(填“α”或“β”)亚单位。
【答案】 (1). 非特异性免疫 (2). 抗原 (3). 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4). 效应T (5). 细胞凋亡 (6). β
【解析】
【分析】
1、病毒、细菌等表面带有的表明其特殊身份的、能够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非我”标记称为抗原。
2、预防接种的原理在于利用对人基本无毒的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某种病原体的记忆。
【详解】(1)细菌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细菌外毒素能够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为抗原。
(2)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但其无法进入宿主细胞,因此细菌外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体液免疫不能再发挥作用。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识别靶细胞(即被外毒素入侵的宿主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3)通常疫苗为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由题意可知,细菌外毒素有极强的致病性,其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α亚单位有毒性,因此可选择该细菌的减毒外毒素或无毒性的β亚单位来研制疫苗。
【点睛】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以及预防接种的原理,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便可解答。
10.某地的一个池塘由于富含氮、磷的污水大量排入,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发绿发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调查发现,水体发绿主要是由于蓝藻、绿藻等浮游植物数量大量增长造成的。回答有关问题:
(1)池塘中原本生活着多种鱼类,这些不同食性的鱼类占据不同水层,这种现象体现出群落的_______结构。池塘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池塘受污染后,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减少,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一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________;该池塘在受到污染后很难迅速恢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有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适量投放一种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其原理之一是利用了不同物种之间的________关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答案】 (1). 垂直 (2). 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生物数量也会越少 (3). 次生演替 (4). 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污染超过了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 (5). 捕食 (6). 间接
【解析】
【分析】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能量散失越多,生物个体数量也越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丰富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在水体发绿初期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是因为鲢鱼可以捕食藻类,利用的是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详解】(1)池塘中不同食性的鱼类占据不同水层,这种现象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池塘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原因是肉食性鱼类营养级较高,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生物数量也会越少。
(2)池塘受污染后,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减少,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一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污染超过了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池塘在受到污染后很难迅速恢复。
(3)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可见是利用了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这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鱼塘生态系统受污染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11.对硝基苯酚(PNP)颜色为黄色,若被分解则颜色消失,属于硝基苯酚类有机化合物的一种,主要来源于农药、医药、染料、塑料等生产企业排放,并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对植物、微生物和动物均有毒性。某生物兴趣小组提出从污水厂曝气池长期驯化的污泥中分离出对硝基苯酚降解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对硝基苯酚降解菌的选择培养基成分有:NH4NO3、KH2PO4、K2HPO4、NaCl、FeSO4、MgSO4·7H2O、PNP和琼脂;试从成分分析该选择培养基能起到筛选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一的对硝基苯酚降解菌菌落,可以将在菌落周围是否产生____________作为筛选标记。
(3)若分离纯化后得到了两个菌落,这两个菌落的形态、大小、光泽度、颜色等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4)研究不同的糖类对硝基苯酚降解菌对PNP降解率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如表所示:
加入糖类 | 葡萄糖 | 蔗糖 | 淀粉 | 麦芽糖 | 空白对照 |
降解率 | 99% | 98% | 70% | 95% | 90% |
从表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PNP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可以将能降解PNP的细菌分离出来 (2). 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 (3). 透明圈 (4). 不一定 (5). 除淀粉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均可促进PNP的降解
【解析】
【分析】
培养基按功能分:
种类 | 制备方法 | 特征 | 用途 |
选择培养基 |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
鉴别培养基 |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如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
【详解】(1) 对硝基苯酚(PNP)属于硝基苯酚类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有机物含碳,同时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需要具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故分离对硝基苯酚降解菌的选择培养基成分有:NH4NO3、KH2PO4、K2HPO4、NaCl、FeSO4、MgSO4·7H2O、PNP和琼脂;该选择培养基能起到筛选作用的原因是PNP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可以将能降解PNP的细菌分离出来。
(2)常用的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故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一的对硝基苯酚降解菌菌落,对硝基苯酚(PNP)颜色为黄色,若被分解则颜色消失,故可以将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作为筛选标记。
(3)若分离纯化后得到了两个菌落,这两个菌落的形态、大小、光泽度、颜色等不一定相同。
(4)从表中可看出加入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的降解率均高于空白对照,加入淀粉的降解率低于空白对照,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除淀粉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均可促进PNP的降解。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种类、成分及功能,能结合表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2.为了有效控制水稻害虫的危害,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地获得了转Bt基因(Bt基因来
源于一种细菌,即苏云金芽孢杆菌,该基因的表达产物Bt毒蛋白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的二倍体水稻。请
回答下列问题:
(1)若知道Bt毒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则可以推测出B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但推测出的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唯一的,其原因是_________。在知道B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后,再通过______方法直接人工合成。
(2)获得Bt基因后,在体外可以通过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反应进行扩增。
(3)将Bt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时不宜采用农杆菌转化法,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在个体水平上检测Bt基因在受体植株内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将Bt基因成功地整合到二倍体水稻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则这种水稻能否稳定地遗传?______。
【答案】 (1).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存在简并性(或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往往不止一种) (2). 化学 (3). 多聚酶链式 (4). 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而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 (5). 抗虫接种实验 (6). 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基因工程各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再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1)由于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往往不止一种,因此根据Bt毒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唯一的。知道Bt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后,再通过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
(2)获得Bt基因后,在体外可以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进行扩增。
(3)将Bt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时不宜采用农杆菌转化法,最可能的原因是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而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在个体水平上检测Bt基因在受体植株内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的方法是抗虫接种实验,看水稻能否抵抗害虫的侵害。
(4)将Bt基因成功地整合到二倍体水稻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 这种水稻产生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这种水稻不能稳定地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