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精讲11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作业)
展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试卷·9)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B.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C.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D.插条浸泡在低浓度NAA溶液中,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更易生根
【答案】A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
A、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ɑ-淀粉酶,进而催化淀粉分解,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有利于赤霉素发挥作用,能产生更多的ɑ-淀粉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正确;
D、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低的株系更易生根,D正确。
故选A。
2.(2021年湖南省高考生物试卷·15)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l)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R代表根,S代表地上部分,“+”代表嫁接。
A.SL不能在产生部位发挥调控作用
B.maxl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
C.max2对SL不敏感,但根能产生SL
D.推测max2_S+maxl_R表现顶端优势缺失
【答案】BCD
【分析】
1、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积累在侧芽的位置,造成侧芽生长浓度过高,其生长受到抑制。
2、根据题干信息“SL合成受阻或者SL不敏感(相当于激素的受体不正常)顶端优势消失”,可知,SL能够使植株出现顶端优势现象;图①中max1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可以产生Sl)的根结合,恢复了顶端优势,说明max1不能合成SL,②中max2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的根结合,没有恢复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
【详解】
A、根据野生型W和③、④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W可以产生SL,且W和③、④地上部分都表现出了顶端优势,说明SL可以在产生部位(地上部位)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
B、根据分析,max1没有表现出顶端优势,但当其地上部分和W植株的根进行嫁接后(①),就表现出了顶端优势,说明其自身不能产生SL,由于野生型可产生的SL从根运输至地上部分,所以max1接受了SL,表现出顶端优势,因此对SL敏感,B正确;
C、根据分析,②中max2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的根结合,没有恢复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又从⑤中(max1不能产生SL,但当其与max2结合后,表现除了顶端优势)可以看出,max2的根产生了SL,运输至地上部分,使地上部分表现出顶端优势,C正确;
D、当max2的地上部分和max1的根结合后由于max2对SL不敏感,因此不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即表现为顶端优势缺失,D正确。
故选BCD。
3.(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试卷·14)乙烯可促进香焦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的成熟过程。同学们去香蕉种植合作社开展研学活动,以乙烯利溶液为处理剂,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设计的技术路线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不会受到乙烯影响
B.实验材料应选择已经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
C.根据实验安排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
D.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答案】C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3、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
A、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会受到乙烯影响,因为对照组香蕉会产生内源乙烯,A错误;
B、实验材料应尽量选择未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这样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影响较小,B错误;
C、图示表明每两天取样一次,共6次,为了了解香蕉实验前本身的还原糖量、淀粉量、果皮色素量,应该从0天开始,故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C正确;
D、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不一致,应该是还原糖量增加,淀粉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D错误。
故选C。
4.(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2)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中,第3组置于IAA+ Suc溶液中,一定时间内测定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用KCl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KCl可进入胚芽鞘细胞中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胚芽鞘伸长生长过程中,件随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C.本实验中Suc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作用效果的
D.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1而提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最低,仅加入IAA组比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升高,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仅加入IAA组,说明蔗糖对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有促进作用。
【详解】
A、K+、Cl-是植物所需要的矿质离子,可被植物细胞主动吸收,进入细胞后能使细胞渗透压上升,A正确;
B、水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胚芽鞘伸长生长的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吸水过程,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用KCl代替蔗糖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而KCl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因此不能说明蔗糖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的作用效果,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IAA组,而KCl代替Suc也可达到相同结果,因此说明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l而提高,D正确。
故选C。
5.(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9)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高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间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C.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
A、提高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的比值,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A错误;
B、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所以如果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可以获得无子番茄,B正确;
C、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以促进未成熟的柿子成熟,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考生需要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特别是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6.(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1)为提高银杏枝条扦插成活率,采用800mg/L吲哚丁酸(IBA)浸泡枝条1小时,然后将其插入苗床。下图为诱导生根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枝条下切面的愈伤组织是细胞脱分化形成的
B.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
C.不定根的分化是枝条内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
D.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浓度可能高于800mg/L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扦插枝条用800mg/L的吲哚乙酸浸泡1小时后,插入苗床40天愈伤组织形成,50天时根原基发生,到80天时不定根形成。
【详解】
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枝条下切面细胞脱分化的结果,A正确;
B、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根原基发生,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定根,B正确;
C、枝条内存在多种植物激素,不定根的分化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C正确;
D、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高浓度抑制其生长,故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长素浓度应低于800mg/L ,D错误。
故选D。
7.(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强
B.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
C.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D.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每种激素的作用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根据各种植物激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应用,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
A、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双子叶杂草相较于单子叶作物对2,4-D的敏感性更强,可利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促进单子叶作物生长,A正确;
B、生长素能抑制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乙烯能促进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二者存在对抗作用,B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C正确;
D、喷洒细胞分裂素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D错误。
故选D。
8.为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在进行正式实验前先要进行预实验,预实验的浓度梯度较小
B.若实验插条全部生根,说明配制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都有促进作用
C.用低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插条时,可在空气湿度大的地方用沾蘸法操作
D.观察实验结果时,除了可以观察生根数目之外,还可以观察根的长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沾蘸法所用的生长素溶液浓度较高,浸泡法较低。两种方法都先把插条底部削成斜面,前者把插条底部浸在高溶液几秒后拿出来,反复几次。后者在低浓度溶液浸泡1天后拿出。后者耗时长但用于探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根影响时结果比较准确。
【详解】
A、在进行正式实验前先要进行预实验,预实验的浓度梯度较大,A错误;
B、实验中应该比较生根数量和生根长度,而不是比较是否生根,因此若实验插条全部生根,不能说明配制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都有促进作用,还需要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根数量或生根长度,B错误;
C、用低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插条时,应该用浸泡法,而不是用沾蘸法操作,C错误;
D、观察实验结果时,除了可以观察生根数目之外,还可以观察根的长度作为观察指标,D正确。
故选D。
9.以下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施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就是植物激素
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C.脱落酸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衰老脱落
D.乙烯的合成部位仅为植物体的成熟果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
A、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两者并不等同,A错误;
B、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正确;
C、脱落酸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错误;
D、乙烯就由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合成,主要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B。
10.已知大麦种子萌发会产生α-淀粉酶,α-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产生可溶性糖;6-甲基嘌呤是人工合成的RNA合成抑制剂,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调节物对大麦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1、2、3曲线可知赤霉素对种子萌发有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无关”)作用,脱落酸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与赤霉素_________(填“对抗”“类似”或“无关”),脱落酸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的。
(2)根据以上分析,推测大麦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和脱落酸的比例变化是_________。
(3)糊粉层是胚乳的最外层组织,根据曲线1分析,去除糊粉层对α-淀粉酶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推测糊粉层细胞和α-淀粉酶的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糊粉层细胞和赤霉素的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促进 对抗 抑制RNA的合成
(2)增大
(3)α-淀粉酶不再产生 糊粉层细胞是α-淀粉酶合成的地方 糊粉层细胞是赤霉素作用的靶细胞
【解析】
【分析】
大麦种子萌发会产生a-淀粉酶,a-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产生可溶性糖;6一甲基嘌呤是人工合成的RNA合成抑制剂;根据图示分析赤霉素可提高α-淀粉酶含量,表明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6-甲基嘌呤也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
【详解】
(1)分析曲线图可知,赤霉素可提高α-淀粉酶含量,表明其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与赤霉素具有对抗作用,脱落酸的作用可能与6-甲基嘌呤作用类似,即抑制RNA的合成。
(2)由图可知,大麦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与脱落酸的比例可能增大。
(3)由坐标图可知去除糊粉层后,α-淀粉酶将不再产生,由此推测糊粉层细胞是α-淀粉酶合成的地方,也是赤霉素作用的靶器官。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图示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些因素对某种植物茎伸长的影响,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图中简称抑制剂。
(1)该实验第 2 组的条件为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
(2)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你是否认同该同学的结论?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
【答案】(1)光照(8h/d)+赤霉素 光照时间、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2)否 对比 4 组和 5 组(或 2 组和 3 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惰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故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题图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响,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分析图: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图示简称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因变量是植物茎的长度,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植物茎的伸长。
【详解】
(1)根据试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与1、3组形成对照,第2组茎长度较大,那么第2组实验的条件为:光照(8 h/d)+赤霉素。
(2)从实验结果来看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因为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点睛】
赤霉素:产生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12.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400mg/L
D.图甲中 a、b、c 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
图乙中,生长素的浓度最大时,豌豆幼苗茎切段比对照组的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图丙中对棉花去顶,有利于棉花侧枝的生长,有利于侧枝结棉桃,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B错误;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200mg/L~600mg/L之间,不一定是400mg/L,C错误;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茎/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的。茎的a、b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因此c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d处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D正确。故选D。
【点睛】
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和两重性,结合题图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有机物
B.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
C.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
D.激素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元素;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详解】
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并非都是促进生长发育,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A错误;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根对生长素反应比较敏感,茎对生长素反应比较迟钝,C正确;激素能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起调节代谢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并分析某些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属于理解层次。
14.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研究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理想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棉花时,要保持植株的顶端优势,以便更好地多结棉桃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棉花植株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C.脱落酸可以促进棉花种子更好的萌发,赤霉素则抑制种子的萌发
D.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棉花果实的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
A、为了更好地多结棉桃,需要去除顶端优势,让侧芽生长,A错误;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棉花植株可以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两重性,B正确;
C、赤霉素可以促进棉花种子更好的萌发,脱落酸则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
D、乙烯利具有催熟的作用,不能促进棉花果实的发育,D错误。
故选B。
15.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对野牛草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两种激素的不同浓度均设置3个重复组。待种子萌发后对幼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应以蒸馏水浸种处理作为对照组,以3个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B.在野牛草幼苗的生长过程中,IAA和GA3均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GA3主要促进幼苗茎的生长,IAA主要促进幼苗根的生长
D.实验结果表明IAA、GA3对野牛草幼苗的生长调控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幼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对照组应施加等量的蒸馏水浸种。该实验不同浓度均设置3个重复组,意在求取平均值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
【详解】
A.该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因此需要设置空白对照,需用蒸馏水浸种处理,并且以3个重复组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来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A正确;
B.生长素和赤霉素作为植物激素,只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正确;
C.根据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可以发现,赤霉素主要使幼苗茎段长度伸长,生长素主要使根的长度伸长,C正确;
D.两重性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该实验所探究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体现了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表明IAA、GA3对野牛草幼苗的生长调控均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通过参与细胞代谢而给细胞传递信息的分子
B.青鲜素可以通过抑制发芽来延长马铃薯和大蒜的贮藏期
C.生长素类似物是与生长素有相似作用的植物激素
D.单侧光既可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又可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类似物与植物激素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其类似物为NAA、2.4-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类似物为乙烯利;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类似物为青鲜素;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解除休眠等,类似物为赤霉素;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类似物为矮壮素。
【详解】
A、植物激素仅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不参与代谢,A错误;
B. 青鲜素可以通过抑制发芽来延长马铃薯和大蒜的贮藏期,B正确。
C、生长素类似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属于植物激素,C错误;
D、单侧光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生长素极性运输受载体和能量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17.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不断降低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D.生产上要喷施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乙烯的浓度也不断提高,成熟叶片的脱落率是先增加后减少;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
【详解】
A、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A错误;
B、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成熟叶片的脱落率是先增加后减少,即脱落率随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不断降低,B正确;
C、生长素浓度较低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和叶片脱落率均增加,乙烯与生长素对叶片脱落不是拮抗作用,C错误;
D、由图可知,高浓度生长素可降低成熟叶片脱落率,由于不同器官、幼嫩部位与衰老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高浓度的生长素可能降低了成熟叶的脱落率,但有可能提高了幼嫩叶或花的脱落率,此实验结果不一定适用于农业生产,D错误。
故选B。
内环境及其稳态、免疫调节
1.(2021年广东省高考生物试卷·1)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分析】
1、制取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对新冠病毒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内部遗传物质(核酸)失活,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仍然完整,从而保持免疫原性。
2、体液免疫的过程: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
③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
④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
故选A。
2.(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
【详解】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_______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_________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1)(特异性)受体 神经(或负反馈)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3)下降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调节过程。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详解】
(1)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2)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 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 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A 渗回 B 和渗入 C 的量相差不大
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 B 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
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 B 中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I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Ⅱ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
【详解】
A、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正确;
B、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错误;
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I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正确;
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I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Ⅱ端到血浆,所以Ⅱ端比I端胰岛素含量高,D正确。
故选B。
5.人在饥饿时或遇到寒冷刺激,机体会进行一系列稳态调节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直接刺激下丘脑,引起了骨骼肌收缩,会出现全身颤抖
B.参与这一稳态调节的有脊髓、垂体、下丘脑、甲状腺、胰腺等器官
C.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
D.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减少热量散失,人体会表现出面色苍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过程
【详解】
A、寒冷刺激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导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了骨骼肌收缩,会出现全身颤抖,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参与体温调节的有脊髓、垂体、下丘脑、甲状腺、胰腺等器官,其中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B正确;
C、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C错误;
D、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人体会表现出面色苍白,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定期口服或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
C.甲亢患者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葡萄糖、血浆蛋白和Na+等的含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
A、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B错误;
C、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垂体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葡萄糖、血浆蛋白和Na+等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的知识,考生需要在识记各种激素的作用基础之上,理解调节的过程、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基本内容。
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⑧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 等一样物质;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详解】
①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体内会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得代谢减弱,故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一定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这由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④错误;
⑤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⑤错误;
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故细胞周期变短,⑦正确;
⑧2、4-D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⑧错误。
故选B。
8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生成的
B. 运动损伤导致的水肿,是由于组织液中的浓度增加所致
C. 红细胞生存的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生存环境有血浆和淋巴
D.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不会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组织液不一定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生成的,如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成为组织液的成分,A错误;
B、运动损伤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而水肿,B错误;
C、红细胞生存的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生存环境有血浆和淋巴,C正确;
D、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故选C。
9.进行肌肉注射药物时,药液进入人体后作用于靶细胞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液→组织液→淋巴→组织液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10.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多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
B.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尿素、尿酸和多肽
C.血浆中的HCO3-、HPO42-在维持p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安静状态下,正常人血浆中的乳酸主要由红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2)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详解】
A、正常人的血浆中是含有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的,A错误;
B、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以及蛋白类物质如多肽,B正确;
C、血浆中的、是缓冲物质,在维持p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红细胞中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血浆中的乳酸主要由红细胞产生,D正确。
故选A。
11.长跑比赛过程中,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相互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各项生理活动。回答下列有关长跑比赛的问题:
(1)运动员进入比赛位置后高度紧张引起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进而引起心率加速,该实例表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跑比赛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散失的热量主要产自细胞的哪一个部位?________。细胞无氧呼吸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浆后并不会引起pH明显变化,原因是________。
(3)运动员长跑运动结束后面部通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个长跑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对肝糖原、肌糖原的消耗量都很大。这两种糖原在相应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支配(或调控) 激素调节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2)线粒体内膜 血浆中含有HPO42-、HCO3-等缓冲物质
(3)为增加散热,面部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4)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肌糖原氧化分解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
【解析】
【分析】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相关调节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导,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支配;血糖的来源: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
【详解】
(1)高度紧张引起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调控;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引起心率加速,表明激素调节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2)长跑比赛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散失的热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产自线粒体内膜。由于血浆中含有HPO42-、HCO3-等缓冲物质,乳酸进入血浆后并不会引起pH明显变化。
(3)运动员长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为增加散热,皮肤表面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面部等皮肤发红。
(4)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肌糖原氧化分解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能量供给腿部肌细胞收缩用。
【点睛】
着重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体温的平衡及调节、血糖的平衡及调节,熟记基本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1.(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甲卷)·4)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答案】B
【分析】
下丘脑的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⑤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
【详解】
A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来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
B、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B错误;
D、下丘脑内有是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能调节产热和散热,D正确。
故选B。
2.(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乙卷)·4)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分析】
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3.(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试卷·11)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C
【分析】
1、一个神经细胞可以有多个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细胞外钾离子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4、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详解】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
C、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
D、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C。
4.(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试卷·10)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后两条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
A、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
B、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5.(2021年湖南省高考生物试卷·11)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答案】A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说明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
【详解】
A、据分析可知,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
B、据分析可知,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
C、据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D错误。
故选A。
6.(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3)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
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7.(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详解】
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
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
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
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故选D。
8.(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8)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详解】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
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10.(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6)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运用:
(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
2、天花病毒是DNA病毒。
3、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免疫,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
A、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正确;
B、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B错误;
C、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
D、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理解疫苗的作用。
11.(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详解】
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故选A。
12.(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9)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TSH
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
C.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的释放
D.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2种: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
【详解】
A、由图示可知,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A错误;
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甲状腺分泌的T4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T3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TSH的释放,C错误;
D、T3和T4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体内T3和T4的含量减少会影响TSH和TRH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13.(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6)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右腿突然不能运动,经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区域的功能:1.白洛嘉区:运动性言语区(S区),位置:第三额叶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功能:①产生协调的发音程序;②提供语言的语法结构;③言语的动机和愿望。症状:①白洛嘉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常称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费力;②不能使用复杂句法和词法;③自发性主动语言障碍,很少说话和回答,语言有模仿被动的性质。2.韦尼克区:听觉性言语区(H区),韦尼克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韦尼克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3.中央前回:大脑皮层的额叶的上升侧面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二者间为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区,管理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如损伤,可引起对侧偏瘫。4.中央后回:大脑皮层的体觉区。
【详解】
A、甲是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A正确;
B、乙是体觉区(中央后回)顶部,用电流刺激体觉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B错误;
C、丙是体觉区底部,刺激它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C错误;
D、丁是中央前回底部,刺激它会引起面部运动,D错误。
故选A。
14.(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7)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吸附辅助性T细胞,注入RNA,单链RNA逆转录形成DNA,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形成HIV。
【详解】
A、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HIV是RNA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正确;
D、在辅助性T细胞内,HIV的单链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双链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5.(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B。
16.(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2)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
A、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
C、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C。
17.(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①②④为刺激部位,③是突触。
【详解】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故选A。
18.(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14)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
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
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囊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
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
A、天冬氨酸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A错误;
B、氨基酸分子既含有氨基也含有羧基,B正确;
C、天冬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囊泡内,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可以批量释放到突触间隙,C正确;
D、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内流,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A。
19.(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乙卷)·31)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参照表中内容,围绕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完成下表,以体现激素和靶器官(或靶细胞)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
内分泌腺或
内分泌细胞
激素
激素运输
靶器官或靶细胞
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响应
肾上腺
肾上腺素
(3)通过____运输
(4)__________
心率加快
胰岛B细胞
(1)________
肝细胞
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垂体
(2)________
甲状腺
(5)______________
【答案】(1)胰岛素 (2)促甲状腺激素 (3)体液 (4)心脏(心肌细胞) (5)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分析】
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详解】
(1)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由题靶细胞的响应是使心跳加速、心率加快,因此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使血糖水平降低。
(3)由题干垂体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可知,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点睛】
本题考查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种类及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靶器官或靶细胞这一栏的答案应该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响应保持一致。
20.(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Ⅰ)·31)某研究人员用药物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_____________, 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1)胰岛B
(2)高 增加
(3)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4)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解析】
【分析】
1、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糖尿病的病人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少,血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发生障碍,而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仍在进行,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部分糖随尿液排出,而原尿中的葡萄糖又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多。
【详解】
(1)由于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血糖浓度升高,可推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时的高,因此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
(3)甲组大鼠注射药物W后,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体重下降。
(4)由以上分析可知,药物W破坏了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大鼠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点睛】
本题结合药物W的实验,主要考查了糖尿病的病因以及“三多一少”症状出现的原因等相关基础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21.(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31)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剧烈奔跑运动时肌细胞会出现____________,这一呼吸方式会导致肌肉有酸痛感。
(2)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生理变化。例如,与运动前相比,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会加强,分泌____________,该激素具有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生理功能,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因此在大量出汗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_____________。
【答案】(1)无氧呼吸
(2)胰高血糖素 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电解质(或答:无机盐)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
(1)剧烈奔跑时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从而使肌肉有酸痛感。
(2)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汗液中除含有水分外,还会含有一些电解质(无机盐),故大量出汗后除了补充水分外,还应补充电解质(无机盐)。
【点睛】
本题结合生活实例,主要考查了无氧呼吸、血糖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22.(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31)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制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乳糖和蛋白质等,组成乳糖的2种单糖是_______。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_______。
【答案】(1)突触
(2)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葡萄糖和半乳糖 人体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迅速;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反应较缓慢。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4、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合成。
【详解】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这个结构传递信息。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组成乳糖的单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14)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增加/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升高/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体 D.Ca2+通道
【答案】(1)突触小泡 减少
(2)降低 丙
(3)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据图可知,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
【详解】
(1)据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2)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3)据分析可知,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涉及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4)据图可知,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在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图的分析和理解,强化了学生对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24.(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22)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实验设计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精讲15 细胞工程(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精讲15 细胞工程(作业),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精讲14 发酵工程(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精讲14 发酵工程(作业),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ml/L的CaCl2溶液,,实验结果见下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精讲11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考点精讲11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作业),共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