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益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
教师:同学们,听多媒体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夜上受降(xiáng)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fēng)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lú)管,一夜征(zhēng)人/尽望乡。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诗句出示: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注释】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教师:同学们,把诗句朗读一下,然后赏析诗句。(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两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诗句出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芦管:指笛子。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教师:同学们,把诗句朗读一下,然后赏析诗句。(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后两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五)诗歌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峨眉山月歌/李白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