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代优秀诗词。下面我们学习本册的最后四首诗。
二、新课教学
学习《秋词(其一)》
1.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他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2.诗歌朗读
(1)学生自读,把握诗歌的诵读节奏。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
(2)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3.诗意理解
大声朗读诗歌,用简要的语言说说诗意。
明确:自古文人悲叹秋天寂寥,我却说秋日胜过春朝。晴空万里黄鹤冲云直上,引发诗情飞向碧空云霄。
4.领悟诗情
(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5.归纳提升
(1)齐读整首诗,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与它的写作背景有关。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写诗的背景: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3)同学们积累一定也积累了不少关于秋天的诗词名句,互相交流。
明确: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6.结束语
人生的道路总是曲折迂回,难免会遇到坎坷与困难,我们在厄运的面前不能低头,要坦然面对,迎难而上,做一个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斗士。
三、板书设计
秋词
自古 奋发向上的精神
对 比
我言 豁达乐观的情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秋词其一免费教学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精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说学生, 说教法, 说学法, 说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