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章 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章 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精品教学设计,共16页。
课 题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日心说,学习哥白尼善于观察,坚持和敢于质疑的品质。
综合思维: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能解释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现象。
区域认知: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会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学习
重难点
学习重点
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
学习难点
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缘由。
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通过暑假最热门的巴黎奥运会让学生感知时间差异,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24年7月27日1:30(巴黎时间7月26日19:30),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隆重举行,现代奥运会开幕式首次从体育场搬到城市空间举办,在法国巴黎拉开序幕。以整个城市为背景、河流取代跑道、码头充当观众席,法国人用特有的浪漫打造了一场穿越巴黎的盛会。
现象:为何全世界收看巴黎开幕式时间不同?
思考:时差是怎么产生的?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感知地球的运动
2020年,故宫午门拍摄到的星轨照片。
日夜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
地心说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最早的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各自轨道上绕地球旋转。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地心说在欧洲盛行长达1000多年。
日心说
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拓展:镀铜金七政仪表
在故宫钟表馆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个坐立的镀铜金七政仪表,它的表面刻画着那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此表由底座、七政仪和钟表三部分组成。资料上说上弦启动后可以在七政仪上看到星盘上的众星沿着各自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月球也会绕着地球运转。
这是18世纪英国钟表的代表作品,作为形象演示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天文仪器,此表又被称为“铜镀金天文地理表”。
星轨照片非常漂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日心说和地心说,感知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通过学习日心说,学习哥白尼善于观察,坚持和敢于质疑的品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在转动,是一个普通常识,但是证明地球在转,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这些古董反映出当时世界的宇宙观,以及中国古代的认知水平,展现出人们对世界探索精神。
学习任务三
地球的运动特征
自转的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注意:地轴是不存在的。
师:现实中,地球是像图片中这样旋转的吗?
生:地球自转是倾斜的,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延长方向指向北极星。
运动方向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视、北极上空俯视、南极上空俯视三个视角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标注地球自转方向。
生:
补充以及秘诀:NNSS
周期
自转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约24小时。
这样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昼夜交替影响人类的作息,因此自古以来太阳日就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总结地球运动方向。
利用错误的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新知。
这部分是一个重点考察知识点,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老师要去巡视,并给予指导。最后 做出正确的示范,得出结论。
这是学生自己发明的记忆秘诀,共享之后,大家都觉得非常好用。
学习任务四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现象的产生
分析为什么会有昼夜?
问题1:假如地球是一个透明球体,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问题2:假如地球是一个会发光的球体,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因此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
2.昼夜交替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思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参考以下步骤和图1.19演示地球自转。
(1)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者蜡烛等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匀速,缓慢波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
(3)观察光线在地球仪上的分布,找到对应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3.时间差异
利用思考题引发学生探究
Q:甲地和乙地,谁先日出?
由于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说来,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 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早。这就产生了时间差异。
时差在生活中的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民众在北京时间2024年7月27日凌晨1点30分收看巴黎奥运开幕式的直播。
拓展:时差的计算
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转过360⁰,即15⁰/h。
经度差15°就产生1h时差
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计算方法:
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的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
经度差:“同减异加”原则,经度符号相同,相减;经度符号不同,相加;
时间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拓展:傅科摆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
傅科摆放置的位置不同,摆动情况也不同。在北半球时,摆动平面顺时针转动;在南半球时,摆动平面逆时针转动,在赤道上的摆几乎不转动。
创设情境,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实验部分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实际操作之中,学生可能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可以去改进实验。
妈妈,
以问答法和演示法结合,更加形象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生活之中的具体案例去让学生感知时差对于生活的影响。
这部分知识较难,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性增加。
傅科摆实验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地球自转,可以增加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新课标要求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等问题。
区域认知:了解公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学习
重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变化和五带。
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对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尽量以生活常识经验去理解相应地理现象。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知地球公转,导入新课。
每年冬至日前后的正午时分左右,故宫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额,会由西向东被地面金砖反射的阳光照亮,出现“点亮金匾”的奇特现象。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学生模拟活动
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一名组长,1名模拟太阳,1名
模拟地球,1名解说员。
要求:展示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
2.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与轨道面夹角保持为66.5°。
3.在图中分别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注:学生上讲台来画出来
4.思维提升
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交替。
因此正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同,即不同时间,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便形成了四季。
学生小学学过科学,对于公转有一定了解,结合课本内容去演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相对直观地理解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进行公转运动的形态特点、绕转中心、周期等,理解地球是时刻在运动,自转的同时绕日公转。
思维提升部分也是为下一部分内容做铺垫。
学习任务三
季节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你可以想象太阳光由光束组成。阳光直射地球表面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会比太阳斜射时地面单位面积照射的光束多,得到光束越多的地区气温就高,相反温度就低。
观看地球公转动画,完成下表
生:
思与学:地球仪上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
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南北半球分别有两条纬线是虚线,它们被称为回归线或极圈。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呢?
原来,每年夏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向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北移。这样23.5°N和23.5°S就成了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回归”的界线,所以把它们称为回归线。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66.5°N、66.5°S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
3.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
小练习
2024年12月25日圣诞节时,太阳直射点会位于哪个半球(南/北)?正向哪个方向移动?此时北京处于什么季节?澳大利亚呢?
引出知识要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拓展:季节的划分
理解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为下面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作知识准备。
学会阅读课本 P24“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四个特殊位置的日期、节气等信息。通过视频片段,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位置变化。
将空间变化转绘到平面上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用圣诞节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任务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天安门升降国旗的时间——与太阳同升同落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国旗仪式代表了我国的形象,代表国旗和太阳一同冉冉升起,也象征着我国蒸蒸日上。
这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里,只有我国这样做,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昼夜长短的判断
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又称为永昼或是午夜太阳,是指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一天之内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也就是说昼长等于24小时。极昼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极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
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分析
总结:归纳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创设情境,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生活经验指出地球公转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判断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分析
利用表格进行梳理,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最后进行梳理总结,将每一个节气的昼夜情况从空间变化转变为时间变化,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学习任务五
五带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展示热带、温带、寒带的图片。
认识五带的天文现象和气候特点。
学习任务六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等奖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