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展开本节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运用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直接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本身。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形式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2.演示引入:运用 FLASH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诗词引入: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习新课)
【板书】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展示flash1:地球的自转运动)
【讨论】
①绕转的中心是 ,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
②自转的方向是 ,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 ,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
【归纳】
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引导学生阅读图1.14)
【讨论】根据图1.14,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
【归纳】
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应用】
①利用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判定当地纬度。
只有北半球才能看到北极星,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举例1)有人在当地测得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为50°,那么,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50°N 。
②利用北极星附近的北斗星的“斗柄”朝向判定季节。
“斗柄”朝向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③在经纬网地图中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A.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
数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B.在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中,既可以根据中心点标注的内容来判断,也可以根据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当然,以后还会学习到其它的判断方法。
(举例2)略
(展示flash2:地球自转的速度)
【讨论】
①什么是角速度?什么是线速度?
②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怎样?
③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怎样?
④如何比较两地自转角速度和自转线速度的大小?
【归纳】
①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线速度是指做圆
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②大小: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h,每4分钟1°;分布规律: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③大小:赤道为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30°处是1447千米/小时,南北纬60°处为837千米/小时,约为赤道的一半;分布规律:A.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B.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④A.看两地是否在极点上,极点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B.看两地纬度和海拔,自转角速度不受纬度高低和地面海拔高低的影响,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各地都相同;而自转线速度则随纬度增高而减小(不考虑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应用】根据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判断某地的纬度位置或海拔高低。
(举例3)略
【小结并板书】
(1)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1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3)自转的周期是一日
(或一天) 1太阳日(24小时)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h,每4分钟1°(经度)。
(4)自转的速度
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不考虑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承转)前面我们一起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接下来,我们用对比法来分析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板书】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展示flash3:地球的公转运动)
【讨论】
①绕转的中心天体是 。
②公转的方向是 ,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公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公转的周期是 ,时间长度为 ,称为一个 。
④公转的轨道形状是 ,太阳处在公转轨道中的 位置上。
⑤结合课本P14图1.17分析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及变化规律。
【归纳】
①绕转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②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绕日公转。
③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④公转的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处在公转轨道中的一个焦点位置上。
⑤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及变化规律。
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平均角速度为59′/d,约为1°/d。
B.线速度:近日点较大,远日点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C.变化规律:根据开普勒定律,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与日地距离呈负相关。即日地距离越长,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小;反之,日地距离越短,则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大。
【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而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冬半年和夏半年地球公转的路程一样长,而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冬半年慢一些,所以花的时间要略长一些。
【小结并板书】
(1)地球绕转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
(2)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绕日公转
(3)公转的周期是1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公转的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处在该椭圆轨道中的一个焦点上。
(5)公转的速度
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经过)较快,远日点(7月初经过)较慢,平均角速度为59′/d,约为1°/d。
B.线速度:近日点较大,远日点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C.变化规律:日地距离越长,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小;反之,日地距离越短,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越大。
【活动】让学生完成课本P15的两个活动题。
(承转)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这种关系可以通过黄赤交角反映出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又直接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板书】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展示flash4: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运动的位置;展示PPT:黄赤交角)
【分析】
①黄赤交角的产生
②黄赤交角的特点
③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讲解】
①地球自转产生赤道平面,而公转产生黄道平面,这两个平面不平行也不
重合,而是相互斜交成一夹角,即黄赤交角。
②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直接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进而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和五带。后者将在后面学习。
【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有多大?
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周期与地球公转运动的周期相同吗?
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怎样?
【讲解】
①最北到达23°26′N,最南到达23°26′S,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
②不相同。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可以用图表进行分析。
【思考】
①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有何变化?
②如果黄赤交角为20°,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有何变化?
③如果黄赤交角为30°,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有何变化?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能就黄赤交角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什么结论?
【解答】
①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永远直射赤道,不会向南北移动。
②如果黄赤交角为20°,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在南北纬20°之间。
③如果黄赤交角为30°,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在南北纬30°之间。
④结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也将变大;反之,则变小。
【应用】
(1)如何在“二分二至图”中判断公转方向、公转的速度大小及变化、近日点和远日点位置、直射点位置、二分二至节气等信息?
(方法)
①先确定地球公转的方向。用“右手定则”:伸出右手,让大拇指指向北极,则其余四指弯曲的方向即为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转方向的判定也可用此法)。
②其次,确定直射点位置。根据地轴倾向和南北极判定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再依据太阳直射光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可判定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③第三,依据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公转方向判定二分二至节气。顺着公转方向依次是: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春分,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再次直射赤道时为北半球秋分。
④第四,依据公转方向和二分二至点及其日期,判定近日点和远日点位置。近日点在北半球冬至点之后并接近冬至点的位置;远日点在北半球夏至点之后并接近夏至点的位置。
⑤第五,依据近日点和远日点位置和公转方向判定公转的速度大小及变化。如下图:
(举例4)略
(2)如何根据给定日期确定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空间位置?
(方法)先确定近日点和远日点位置或者二分二至点位置,这些点的日期是已知的(要求识记),再依据所求点的日期与已知点的日期比对,结合公转方向确定所求点的空间位置。
(举例5)画出清明节、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空间位置。(见下图)。
【小结并板书】
1.黄赤交角的产生
2.黄赤交角的特点:“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3.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1)移动的纬度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2)移动的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移动的过程
【学习反馈】
1.在广州, 6 月 1 日 22 时看到的星空,再次能看到同样星空的时间是( B )
A.6 月 2 日 22 时 B.6 月 2 日 21 时 56 分 4 秒
C.6 月 2 日 22 时 3 分 56 秒 D.6 月 2 日 22 时 56 分 4 秒
2.我国发射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与赤道的垂直对应点相比 ( C )
A.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B.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C.运转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运转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
3.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海口、北京、广州、哈尔滨四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
B.南北纬 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C.南北极没有线速度,角速度为每小时15°
D.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个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1,回答4~5题
4.我国国庆节时,地球所处的位置是 ( B )
A.A处 B.B处靠A侧 C.C处 D.D处靠C侧
5.当地球由D移向C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地球自转的速度越来越慢
B.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
C.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
D.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
图1
6.如右图2,四个平行箭头中指向正东方的是 (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示意图3,回答7~8题。
7.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 ( B )
A.地球公转速度将越来越快 图2
B.地球公转速度将越来越慢
C.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
D.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
8. 五·一 劳动节时,太阳直射点 ( A )
A.在北半球并由A向B移动
B.在北半球并由B向C移动
C.在南半球并由C向D移动
B
C
A
D
D.在南半球并由D向A移动
9. 读“二分二至”示意图4,北极朝上,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图中 C 处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 C处此时为冬至日,接近公转速度最快的近日点 。
(3)由A到B点地球公转速度如何变化?先减慢后加快。
(4)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由赤道向南移动
至南回归线 。 图4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自转和公转 → 黄赤交角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前两目的内容,主要探讨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为理解本节后面几目内容做好铺垫。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特别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借助flash和ppt以及地球仪的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精心设计课后活动,依此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堂课上我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结果在老师的预料之中:学生一开始转错了,后经同学提醒,立即更正了过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所获知识的体验。这就让我有所感悟:平时老师认为再简单不过的学生理当知道的问题,往往易被忽略,留下教学漏洞。所以,必须在教学中注重细节,抓住教学机遇,适时点拨,好让学生获得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信息。
然而,本人在教学中还是未摆脱传统教学观的束缚,加上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模式尚未明确,心理一直处于是 从“应试教育”还是从“素质教育”的矛盾当中。这就不可避免地采取“老套路另加新元素”的教法。我想,这正好说明课改应该是渐进式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另外,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深浅及教学时间的把握自认为是不够到位的。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特 点
含 义
一轴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
两
面
黄道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面
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垂直
三
角
度
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道面夹角
90°
三个
基本
不变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26′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日 期
节 气
直射点位置
直射点移动方向
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夏至,
南半球冬至
北回归线
之前北移,之后南移
6.22~9.23
北回归线~赤道之间
南移
9月23日前后
北半球秋分,
南半球春分
赤道
之前之后都南移
9.23~12.22
赤道~南回归线之间
南移
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冬至,
南半球夏至
南回归线
之前南移,之后北移
12.22~次年3.21
南回归线~赤道之间
北移
3月21日前后
北半球春分,
南半球秋分
赤道
之前之后都北移
3.21~6.22
赤道~北回归线之间
北移
概 念
自 转
公 转
轴 心
地 轴
太 阳
方 向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周 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恒星年:365天6时9分20秒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都一样,
为15°/小时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约1°/d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近日点(1月初经过)大,远日点
(7月初经过)小,平均30km/s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序 让地理走进生活 教案: 这是一份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序 让地理走进生活 教案,共5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案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