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初中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检测,共同探究,拓展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读者对大自然的感情。
【预习检测】
1.字词正音
裸露( ) 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草坝子(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2.词语解释
黧黑:
砾石:
蠕动:
敦实:
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共同探究】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3.简要概括作者一行人的游踪。
【拓展练习】
1.本文大量写游览过程中所遇的困难,有何作用?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预习检测】
1.字词正音
黧黑( ) 冻疮( ) 虔诚( )
蠕动( ) 蜷卧( ) 草坝子(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2.词语解释
黧黑:
蠕动:
敦实:
熠熠烁烁:
【共同探究】
1.“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作者写这段话有什么用义?
2.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3.文章结尾写道: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拓展练习】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划线部分,全句会有何变化?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赏析:“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luǒ lù/ lí / chuānɡ / pī lì / lì /qián / rú / xuàn / quán / jīnɡ lún / zhě / nuó / bà / zhǒnɡ / yì
2.形容黑。/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像蚯蚓爬行那样动。/结实;粗壮,敦厚诚实。/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共同探究】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跟随摄制组来到各拉丹冬。
第二部分(2-14):详细记叙“我”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三部分(15):总结各拉丹冬所见,强调了“我们”的到来。
2.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3.山脚冰塔林→草坝子上→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置身冰窟→进入冰塔林
【拓展练习】
1.①侧面表现格拉丹东环境的恶劣以及景观的独特;
②表现游览者的坚强与乐观,使游览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③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2.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身体条件越来越差,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乐观、坚强。作者在痛苦中探索,也使文章染上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
1.lí/chuānɡ/qián/rú/quán/bà/zhǒnɡ/yì
2.形容黑。/像蚯蚓爬行那样动。/结实;粗壮,敦厚诚实。/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共同探究】
1.从侧面表现出这个地方景色的迷人,写出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奋之情和伙伴们对“我”的关切。
2.删去后,就只是对眼前景物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无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3.“坚冰之下”“写出了长江水的顽强,“一刻不停”体现的是它的生生不息,后半句告诉我们的是长江的不畏艰险。这句话告诉我们: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演绎着很多的故事,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中国人民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伟大祖国的象征”。
【拓展练习】
1.让作者“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有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所折服,陶醉沉沦,享受其中。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2.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这里写出了冰窟的悠久历史,“前进”“后退”“高低”“消长”准确地写出了裂纹皱褶的形成过程,这是否是大自然永恒的杰作?不仅引起作者的思考,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
4.“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链接,预习导学,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