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专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教师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专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学生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TOC \ "1-3" \h \u
\l "_Tc19972" 【题型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PAGEREF _Tc19972 \h 2
\l "_Tc10878" 【题型2 刻度尺的认识及使用方法】 PAGEREF _Tc10878 \h 3
\l "_Tc24511" 【题型3 长度的特殊测量】 PAGEREF _Tc24511 \h 5
\l "_Tc4830" 【题型4 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 PAGEREF _Tc4830 \h 7
\l "_Tc10256" 【题型5 测量值、真实值与误差 】 PAGEREF _Tc10256 \h 9
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 m,1 m=10 dm=100 cm=103 mm=106 μm=109 nm
(3)单位换算的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2)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长度估测:黑板长2.5 m、课桌高0.7 m、篮球直径24 cm、指甲宽度1 cm、铅笔芯直径1 mm、新铅笔长1.75 dm、手掌宽1 dm、墨水瓶高6 cm
3.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长度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测出叠放后的总长度L,用总长度除以叠放物体的个数n,得到单个物体的微小长度l=L/n。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2)平移法——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刻度尺)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该长度。如测小球、硬币、圆柱形物体的直径,测量人的身高等。
(3)化曲为直法——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如不易拉长的细软线)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如测量图示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与曲线重合,在细线上标记出起点和终点,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4)化直为曲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路程(如操场跑道、某段道路等)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滚动的圈数得出路程的长度。如用自行车测一段马路的长度。
【题型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例1】如图所示是中国邮政于2023年1月5日发行的《癸卯年》特种邮票“同圆共生”,该邮票的规格是“36毫米×36毫米”。 请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毫米的符号是 。
(2)36毫米等于多少米?多少微米?写出换算过程。
【答案】(1)米(m) mm (2)见解析
【详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毫米的符号是mm;(2)1 m=103 mm,所以36 mm=36×10-3 m=3.6×10-2 m;1 mm=103 μm,所以36 mm=36×103 μm=3.6×104 μm。
【变式1-1】(2021秋·山西期中)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102m=0.1256m
【答案】A
【解析】因为1cm=10-2m,所以12.56cm=12.56x1cm=12.56x10-2m=0.1256m。
【变式1-2】(2021秋·单县期末)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 2.5um 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答案】A
【详解】A、lμm=10-6m,2.5um=2.5x10-6m.此选项正确:
B、lμm=10-5dm,2.5um=2.5x10-5dm,此选项错误:
C、lμm=10-4cm,2.5um=2.5x10-4cm、此选项错误;
D、lμm=10-3mm,2.5um=2.5x10-3mm,此选项错误。
故选A。
【变式1-3】(改编2023广东深圳龙华期中)下列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 cm
B.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厚度约为3 cm
C.教室内天花板与地面的距离约为300 cm
D.一个中学生身高1.5dm
【答案】C
【详解】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 cm,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厚度约为1 mm,一个中学生身高1.5m,故A、B、D不符合实际;教室内天花板与地面的距离约为300 cm,故C符合实际。
故选C。
【题型2 刻度尺的认识及使用方法】
【例2】(2023秋 上海嘉定区)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如图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______.
【答案】1mm 2.98 乙
【详解】由图可知:(1)图1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3.5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6.48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48cm−3.50cm=2.98cm;由图中,乙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所以不符合测量要求的是乙刻度尺.
【变式2-1】(2022 秋·桃江县期末)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B
【答案】C
【详解】
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此方法错误;
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此方法错误:
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此方法正确: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此方法错误.
故选C.
【变式2-2】(改编2018秋·兰陵县期中)小明用刻度尺正确操作,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该结果是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该结果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的
该结果中的“3”不是估读的
该结果准确到分米
【答案】B
【详解】AB、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cm。故A错误、B正确:C、在12.3cm中,12cm 是准确值,0.3cm是估读值,故C错误:D、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D错误。故选:B。
【变式2-3】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放置的情况是否正确及木块的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 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cm
B.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 mm
C.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 cm
D.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1.40 cm
【答案】D。
【解析】用刻度尺测量时需将有刻度的一边与被测物体紧贴,因此AB错误,乙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因此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故D正确。
【题型3 长度的特殊测量】
【例3】(2015秋•宁城县期末)如图所示为测某种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A、硬币的下面没有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不正确;
B、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对齐,无法读数,不正确;
C、无法确定硬币直径的位置,零刻线也未对齐,不正确;
D、借助两块三角板卡住硬币,且一端对齐,能测出直径,正确;
故选D.
【变式3-1】(2017秋·如东县期末)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某管状工件的管壁厚,则该工件管壁的厚度是( )
【答案】A。
【解析】刻度尺大格为1cm,分度值为1mm,某管状工件外壁左侧对应的刻度为6.0mm,外壁右侧对应的刻度为24.0mm,外壁的长度为:
L1=24.0mm-6.0mm=18.0mm :该工件管壁内壁左侧对应的刻度为11.0mm,内壁右侧对应的刻度为19.0mm,内壁的长度为:
L2=19.0mm-11.0mm=8.0mm:两个管壁厚为:D=L1-L2=18.0mm-8.0mm=10.0mm,
该工件管壁的厚度是:d=D=10.0mm=5.0mm,只有A正确。
故选A.
【变式3-2】某同学将一段细铜丝在一支铅笔上单层紧密地缠绕了20圈,形成一个铜丝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该铜丝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甲所示,该细铜丝的直径为 cm。如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0.18cm 偏小
【解析】解析: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 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6.00 cm对齐,右侧与9.60 cm 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 L =9.60 cm-6.00 cm =3.60 cm,已知细铜丝的圈数n=20,故直径 d=Ln= 3.60cm20=0.18cm,有重叠现象时测得的总长度偏小,因此细铜丝直径也将偏小
【变式3-3】(2023福建南安期中)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圆环的厚度不计),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 (选填“A”“B”或“C”)。
A.D2−D1n B.D2−D12n C.D22n
【答案】B
【解析】题中运用了累积法测量纸带的厚度,如图乙所示,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直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之差的二分之一,即D2−D12,则纸带的厚度为D2−D12n,
故选B;
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
(2)换算关系:1 h=60 min,1 min=60 s
(3)测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表、石英钟、电子表等
2.机械停表的使用
(1)量程和分度值:机械停表的外圈(大圈)以秒为单位,内圈(小圈)以分为单位,不同停表量程和分度值会不同,量程以小圈为准。如左图中量程为30 min,内圈分度值为0.5 min,外圈为0.1 s;右图中量程为15 min,内圈分度值为0.5 min,外圈为0.1 s。
(2)读数:内圈示数+外圈示数。左图中内圈示数不足1小格(30 s),所以只需读出外圈示数19.6 s即可;如果内圈指针在1、2小格之间,则示数为30 s+19.6 s=49.6 s。右图中外圈有两排刻度,分别为0~30 s、30~60 s,要由内圈指针位置来确定读哪一圈的示数,如果没超过半个大格,按0~30 s读数,如果超过半个大格,按30~60 s读数。右图中内圈指针超过了3和4中间的刻线,内圈读为3 min,即180 s,外圈按30~60 s读数,为38.3 s,所以停表示数为180 s+38.3 s=218.3 s。
(3)使用注意事项:检查指针是否正对零刻度,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结果作修正;实验中切勿摔碰,以免震坏;实验完毕,应让停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
【题型4 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
【例4】(2022广东韶关期中)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答案】247.5
【详解】停表小表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4”和“5”之间,所以小表盘读数为4 min;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 s,根据小表盘上指针偏向“4”,判断大表盘读数为7.5 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4 min 7.5 s=247.5 s。
【变式4-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眨一下眼睛所用的时间
B.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C.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D.人步行10m路程所用的时间
【答案】C
【详解】A、人的眼睛迅速眨一下的时间在0.3s左右,A不符合题意;
B、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24h=24×3600s=86400s,B不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C符合题意;
D、人步行的速度在1m/s左右,步行10m大约10s,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4-2】清晨,小明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借助手机中的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间,如图所示,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为 。分度值为________,所测的时间为 。
【答案】s 0.1s 99.8s
【解析】由图可知,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是s;在1s之间平均分成10等份,所以一份是0.1s,也就是秒表的分度值是0.1s;秒表的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过中线,所以大盘指针的读数为39.8s,秒表显示的时间为60s+39.8s=99.8s。
故答案为:s;0.1s;99.8s。
【变式4-3】如图所示, 停表的读数是: s。
【答案】184.4 s
【解析】停表小表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3”和“4”之间,所以小表盘读数为3 min;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 s,根据小表盘上指针偏向“3”,判断大表盘读数为4.4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3 min 4.4 s=184.4 s。
知识点3:误差与错误
1.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2.四值比较
【题型5 测量值、真实值与误差 】
【例5】 (2018·安徽模拟)关于物理实验中的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错误只能减少,不能消除
误差的产生可能与测量工具有关
.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就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C
【解析】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
的人有关: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完全消除误差:而错误是可以避免或消除的: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尽量使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等等;多估读几位数字不可以减小误差。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变式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 厘米,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毫米
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D.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避免误差
【答案】B
【解析】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不是差错,故 A 错误;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厘米,分度值是1mm,故B 正确;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每个小格的长度变大,则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 错误。
【变式5-2】小强同学在一次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正确记录了四次测量结果,即18.12 cm,18.13 cm,18.11 cm,18.14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
cm cm
【答案】C
【解析】四次测量结果为18.12 cm,18.13 cm,18.11 cm,18.14 cm,为了减小误差,取四次的平均值 18.12cm+18.13cm+18.11cm+18.14cm4≈18.13cm,故 C 正确。
【变式5-3】(2023山东东阿期中)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19.1 mm、19.2 mm、21.1 mm、19.1 mm、19.3 mm。下列相关说法中( )
①“21.1 mm”的测量记录是错误的;
②五次测量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mm;
③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19.2 mm;
④求平均值记为物体的长度,可以消除误差。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A
【解析】A 21.1 mm与其他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很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故①正确;从其他四个数据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9”对应的单位是mm,故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故②错误;该物体的长度为L=19.1mm+19.2mm+19.1mm+19.3mm4≈19.2 mm,故③正确;求平均值记为物体的长度,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④错误。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
名称
含义
性质
测量值
用测量仪器测量待测物理量所得到的值
不唯一
真实值
物理量的客观大小
唯一
准确值
测量时能够准确读出的物理量的大小
唯一
估读值
测量时由于仪器精度不够而估读出来的值
不唯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3节 声的利用练习,文件包含专题23声的利用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教师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专题23声的利用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学生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课时作业,文件包含专题22声音的特性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教师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专题22声音的特性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学生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专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教师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专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学生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举一反三系列人教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