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3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4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河流地貌、河流冲淤)(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4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河流地貌、河流冲淤)(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5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试卷 0 次下载
第14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河流地貌、河流冲淤)(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14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河流地貌、河流冲淤)(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4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河流地貌河流冲淤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4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河流地貌河流冲淤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江西九江·三模)喀纳斯河流域保存着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发育典型冰川湖泊——喀纳斯湖。喀纳斯河谷冰川发育存在阶段性,主谷分布着多级冰川U型谷台地。下图为喀纳斯湖附近冰川谷截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反映该地至少经历过的大规模冰川次数为( )
A.1次B.2次C.3次D.4次
2.推测形成A2台地对应时期( )
①山地隆起早期,地势起伏小 ②山地隆起晚期,地势起伏大 ③冰川规模大 ④冰川规模小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1.D 2.B
【解析】1.据图中,分布着A₀ 、A₁、A₂三个台地,指示3次冰川活动:同时据材料,喀纳斯湖属典型的冰川湖泊,且湖床低于A₀台地,故湖盆也为冰川侵蚀所致。故该地至少发生过4次大规模冰川活动,该地可能还经历了多次小冰期,但因为无法保留冰川谷台地,故难以寻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A₂台地对应时期冰川谷位于最上部,且该时期冰川谷宽度最宽,由此推测该时期处于山地隆升早期(地势起伏较小,冰川下切不明显,侧蚀强烈,冰川谷变宽)且冰川规模较大。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辽宁沈阳·三模)冰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冰川的前缘或两侧堆积成的垄岗状地形。波堆藏布江河谷分布着多条冰碛垄。研究表明,在冰川退缩的过程中该地曾发育有古湖。实地考察发现,在湖相沉积物上覆盖着多个河流阶地(河流在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近似阶梯状的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图中冰碛垄最后形成的是( )
A.M2B.M3C.M4D.M6
4.古湖可能是( )
A.泥石流阻塞形成的堰塞湖B.地壳断陷形成的构造湖
C.冰碛物阻塞形成的堰塞湖D.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湖
5.下列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①T1阶地形成 ②T2阶地形成 ③古湖泊形成 ④P冲积扇形成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答案】3.A 4.C 5.D
【解析】3.由图中冰碛垄位置可知,冰碛垄与河道位置大部分重叠,冰川退缩后形成河流的过程应该是从河流下游向上游退缩,最后形成的冰碛垄应该是位置最靠近上游的,从图中信息可知,M2冰碛垄位置在河流最上游,应该是最后形成的,A对,BCD错。故选A。
4.题目中提到“在冰川退缩的过程中该地曾发育有古湖”,说明不是在冰川存在和侵蚀的过程中形成的湖,D错;若为构造湖,湖边应存在断层或较陡的湖床,图中湖床等高线稀疏,位于冰碛垄上,没有断层痕迹,B错;若为阻塞形成,应在湖所在位置的河流下游处留下阻塞的物质,由图中可知,该处为M2冰碛垄,冲积扇位于更远处的下游,故阻塞物应为冰碛物而不是泥石流,C对,A错。故选C。
5.由图中可知,阶地应该是地势抬升后河流向下侵蚀产生的,而使地势抬升的应是由于古湖形成,湖水使河水流速放缓后在湖底形成的沉积物,故先形成的是古湖,然后形成位置较高的T2阶地,再形成位置较低的T1阶地,冲积扇P切断了T1阶地,故应形成于T1阶地之后,顺序应为③②①④,D对,ABC错。故选D。
(2024·河南·模拟预测)图1所示岛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部,距离大陆仅1.82海里。某研究小组对该岛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发现岛屿基岩为白垩纪花岗岩,岛上无河流,海蚀地貌发育广泛。图2示意岛屿中部甲乙剖面垂直物质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岛总体地势特点是( )
A.南高北低B.南北高中部低C.北高南低D.南北低中部高
7.该岛形成后所在区域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
A.持续抬升B.持续下降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
8.图示四地中,现存海蚀地貌发育最为广泛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6.B 7.D 8.C
【解析】6.由两图可知,与南北部相比,该岛中部表面分布有风成砂等第四纪沉积物,说明中部地势低洼,两侧较高,接受沉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由图2可知,岛屿中部最下层为基岩风化壳,说明早期当地基岩裸露、接受风化侵蚀,处于陆地环境;中层为泥层并含有贝壳,说明该时段当地形成浅海环境,海平面相对上升、海水入侵;最上层为风成砂层,说明该时段当地处于陆地环境,海平面相对下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由题干可知,该岛位于台湾海峡西部,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盛行东北风,且风力较大。风力大,海蚀作用显著;花岗岩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海蚀地貌易保留。故图示四地中,丙地为花岗岩,现存海蚀地貌发育较其他三地广泛,C正确,其他三地抗侵蚀能力较弱,容易被侵蚀掉,ABD错误;故选C。
(2024·福建宁德·三模)兰新高铁某风口路段,冬春季受风沙影响大。实验表明,不同高度及高厚比的挡沙墙防沙效果不同,其效果用残余集沙量表示。残余集沙量指风沙流经过挡沙墙净化后,不同高度的残余含沙量,其数值与防护效果呈负相关。左图示意不同高度挡沙墙防沙效果对比,右图示意挡沙墙高度一定时不同高厚比的防沙效果对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该路段冬春季节风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沙子干燥易起沙B.冷空气强气压差大
C.植被稀疏阻力小D.风口狭管效应明显
10.该路段挡沙墙防沙效果最好的设计是( )
A.高1.5m,厚0.25mB.高2.0m,厚0.54m
C.高2.0m,厚0.33mD.高2.5m,厚0.68m
11.防沙效果差异的原因是挡沙墙影响了( )
A.地表起伏程度B.砾石颗粒大小C.植被生长状态D.近地气流运动
【答案】9.B 10.C 11.D
【解析】9.沙子干燥易起沙,是指形成风沙活动的沙源等基础条件,与风力大等动力条件无关,A错误;冬春季节,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强大的冷高压,与四周的气压差大,冷空气势力强,风力大,B正确;植被稀疏阻力小,摩擦力小,可加强风力,但需先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所形成的动力,C错误;不同季节均有狭管效应,D错误。故选B。
10.读左图可知,在2m高度处,墙高2.0m的残余集沙量数值最小,说明防护效果最好;读右图可知,在不同高度处,高厚比6.0的残余集沙量数值最小,说明防护效果最好;墙高2.0m,高厚比6.0,对应的墙厚为0.33m。故选C。
11.挡沙墙占地面积小,没有改变地表起伏程度、砾石颗粒大小、植被生长状态,ABC错误;挡沙墙立于地表,影响了近地面气流运动,可起到挡沙作用,促进风沙在墙前堆积,不同高度和厚度的挡沙墙作用不同,导致防沙效果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
(2024·河北·二模)石帷幔是喀斯特溶洞中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洞壁边缘形成向下垂挂的线脊状沉积体,流水中的二氧化碳脱气逸出、碳酸钙沉积而成的,往往与突岩相随。福建某溶洞发育较多石帷幔,且部分与底部的石笋相连。图为该溶洞内石帷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石帷幔的发育需要( )
A.洞顶水流持续滴落B.突岩下方先脱气沉积
C.水流自突岩分散向上D.底部为可溶性岩层
13.导致已形成的石帷幔遭到破坏的原因可能是( )
A.降水量增大B.地下水位下降
C.滴水酸碱度下降D.洞穴温度稳定
【答案】12.A 13.C
【解析】12.石帷幔(又称石帘、石幕)是一种洞穴沉积物,通常由洞顶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当洞顶的水滴滴落时,它们可能会在洞顶形成石钟乳石,而在滴落的路径上则会形成石笋。如果水滴持续不断地滴落,并且滴落的水中含有溶解的碳酸钙,这些碳酸钙会在洞顶或洞壁上逐渐沉积,形成石帷幔。因此,洞顶水流的持续滴落是石帷幔形成的关键条件。其他选项中的突岩下方先脱气沉积、水流自突岩分散向上和底部为可溶性岩层虽然也与洞穴的形成和沉积有关,但不是石帷幔发育的直接原因,排除BCD,故选A。
13.石帷幔是由碳酸钙沉积形成的,而碳酸钙的溶解度受酸碱度的影响。如果滴水的酸碱度下降,即变得更加酸性,这可能导致已形成的石帷幔中的碳酸钙溶解,进而破坏石帷幔的结构。例如,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可能会改变滴水的酸碱度,进而影响石帷幔的稳定性,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024·河北·模拟预测)洪积扇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活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中段,其南侧分布有山前断裂带,不同时期形成的扇体叠覆,形成垒叠式洪积扇,堆积物以砂砾石为主。下图示意大青山山前断裂带及洪积扇分布(洪积扇I、Ⅱ、Ⅲ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气候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垒叠式洪积扇扇体形成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A.I—Ⅱ—ⅢB.Ⅱ—Ⅲ—IC.Ⅲ—Ⅱ—ID.I—Ⅲ—Ⅱ
15.与洪积扇I、Ⅱ相比,洪积扇Ⅲ规模最大,原因主要是其形成时( )
A.大气降水量最多B.山地抬升幅度最大
C.冰川融水量最大D.山前平原最为开阔
16.该区域山前洪积扇耕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地震多发B.降水较少C.距黄河远D.土壤贫瘠
【答案】14.C 15.B 16.D
【解析】14.随着地壳的抬升,形成晚的冲积扇会覆盖在形成早的洪积扇的上方,形成晚的洪积扇整体海拔高,由此可推断洪积扇扇体形成由早到晚排序Ⅲ—Ⅱ—I,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由图可知,洪积扇Ⅲ形成于暖干环境,降水少,A错误;山地抬升幅度最大,地势落差最大,流速最快,搬运能力强,泥沙沉积多,形成的冲积扇面积最大,B正确;阴山山脉无冰川,C错误;山前平原在三个时期变化差异小,D错误。故选B。
16.结合材料,该洪积扇堆积物以砂砾石为主,土壤发育差,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土壤贫瘠,因而耕地少,D正确;该区域位于板块的内部,地震发生的频次少,A错误;该区域降水较少、距黄河远,距离灌溉水源远,影响其耕地的数量,但冲积扇往往有丰富的地下水,所以降水少、距黄河远不是耕地少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
17.(2024·河南郑州·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位于多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汇处,周边高山环绕。形成初期,青海湖与黄河水系相通,是一个淡水湖,构造运动使原来流向黄河的河流堵塞,形成倒淌河,湖水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后期因气候变化,青海湖湖面发生升降,在不同位置形成多条成排滩坝,且分布面积大(滩坝是滨浅湖区湖滩和坝的总称,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滩长期堆积而成)。下左图示意青海湖滩坝的分布,下右图为“近1.8万年以来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青海湖的形成和变化,简要还原青海湖湖水性质演化的过程。
(2)与图示②时期相比,说明④时期形成的滩坝规模特征及原因。
(3)请从滩坝的走向、砂砾磨圆度和分选性等角度,说明多条滩坝的特点。
(4)在多条滩坝的形成过程中,滩坝形成从单一到多条、到目前稳定阶段,指出对应的青海湖湖岸线特征。
【答案】(1)初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湖盆),周边地表径流汇入,积水成湖;且湖水通过东(南)部河流外泄,以淡水为主;后因东部隆起抬升,外泄通道堵塞(形成倒淌河),青海湖演变成内流湖,(蒸发和径流汇入)导致盐分不断累积,湖水盐度上升,逐渐由淡变咸。
(2)与②时期相比,④时期湖面水位高,且维持时间长,沿岸流和波浪作用较强,故滩坝规模大。
(3)滩坝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影响,其整体走向多与湖岸线平行;不同时期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强度不一,携带和沉积的物质粒径存在差别,砂砾分选性较差;滩坝经流水搬运沉积而成,搬运过程中砂砾被不断磨圆,磨圆度较高。
(4)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响下,砂砾稳定沉积而成单一滩坝,此时湖岸线也相对稳定;而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不稳定,时进时退;现今湖平面低于历史时期,说明青海湖面积在缩小,故湖岸线向湖泊方向退缩。
【详解】(1)初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地势低洼导致周边地表径流汇入,积水成湖;且湖水通过东(南)部河流外泄,湖泊水能得到不断更新,以淡水为主;后因东部隆起抬升,外泄通道堵塞,导致湖水无法外泄,青海湖演变成内流湖,经年累月湖水蒸发,且入湖河流的盐分无法排泄,导致盐分不断累积,湖水盐度上升,逐渐由淡变咸。
(2)据材料“滩坝是滨浅湖区湖滩和坝的总称,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在沿岸湖滩长期堆积而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与②时期相比,④时期湖面水位高,湖面面积大,且维持时间长,沿岸流和波浪作用较强,湖滩堆积作用强,故滩坝规模大。
(3)如图所示,滩坝受沿岸流和波浪作用影响,大致走向多与湖岸线平行;由于不同时期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强度不一,携带和沉积的物质粒径存在差别,砂砾分选性较差,沿岸流和波浪较强时,沉积物颗粒较大,沿岸流和波浪较弱时,沉积物颗粒较小;滩坝经流水搬运沉积而成,搬运过程中砂砾被不断磨蚀、侵蚀,长期受这样的外力,因此,滩坝的磨圆度较高。
(4)滩坝是湖泊流和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因此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影响下,砂砾稳定沉积而成单一滩坝,此时湖岸线也相对稳定;而多条滩坝的形成,说明湖岸线形成时期不稳定,时进时退,才会形成多条滩坝;现今湖平面低于历史时期,说明青海湖面积在缩小,湖岸线向湖心倒退,湖岸线萎缩。
18.(2024·湖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冰川地貌的历史演化,某地貌调查小组对我国新疆喀纳斯河流域图1所示区域展开考察。喀纳斯河形成于冰川U型谷中,该U型谷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阿尔泰山地区最典型的冰川地貌之一。该河谷海拔多在1000m以上,在远处2950~3300米山峰上仍分布有现代冰川。经过深入调查,考察小组发现,喀纳斯河谷两岸地形呈不对称分布,两侧地貌堆积物存在明显不同。为了研究的方便,考察小组还绘制了喀纳斯河谷a、b和c三处的河流剖面(如图2所示),并推测出喀纳斯U型谷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冰川空间分布形态。
(1)推测第四纪冰川时期图1所示区域沿喀纳斯河谷由南向北冰川空间特征变化规律。
(2)分析第四纪时期喀纳斯河谷西侧冰川侵蚀作用较强的原因。
(3)分析图2所示喀纳斯河谷两侧谷坡沉积物不同的原因。
【答案】(1)冰川宽度总体上由窄变宽(或先变宽,后变窄);冰川厚度(高度)逐渐变低;体积逐渐变小。
(2)西坡气温更低,岩石冻融、风化作用更强;西坡冰川厚度较大,重力能更丰富;西坡地势更陡,冰川移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
(3)西坡风化作用强,地势较陡,重力崩塌、滑坡等作用强,谷坡多基岩碎屑物;东坡地势较缓,且多台地,现代地表侵蚀较弱,故残存有大量第四纪冰川留下的漂砾沉积物。
【详解】(1)读材料“喀纳斯河形成于冰川U型谷中,该U型谷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提示、结合图1、2,第四纪冰川时期图1所示区域沿喀纳斯河谷由南向北冰川空间特征变化规律为:c到b到a处的河流剖面可见河谷宽度总体上由窄变宽,推测冰川宽度总体上由窄变宽;由南向北,冰川宽度总体上由窄变宽导致冰川厚度逐渐变低;且体积逐渐变小。
(2)读图2可知,喀纳斯河谷西坡海拔高,气温更低,岩石冻融、风化作用更强;西坡冰川气温更低,厚度更大,重力能更丰富;西坡地势陡峭,地形坡度更陡,冰川移动速度快,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3)结合上题分析及读图2可知,西坡风化作用强,地势较陡,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基岩崩塌、滑坡等现象,导致岩石破碎,其碎屑物质在坡底堆积,谷坡多基岩碎屑物;与西坡比,东坡地势较缓,如图,且多台地,现代地表侵蚀较弱,故残存有大量第四纪冰川留下的漂砾沉积物(冰川沉积物)。
19.(2024·四川达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常深切的峡谷多出现在崇山峻岭中,新疆天山地区的特克斯峡谷却是一个另类,它是在喀拉峻草原上陡然出现的一道深深的峡谷(如下图),是新疆少有的充满“湿”意情怀的峡谷。喀拉峻草原是一个夷平面,所谓夷平面是指由于外力长期作用于地表,使地表逐渐削高填洼,最终形成较为平坦的平面。
(1)解释特克斯峡谷为充满“湿”意情怀峡谷的原因。
(2)指出夷平面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3)说出夷平面和峡谷形成期间地壳运动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答案】(1)峡谷走向利于西风水汽深入,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天山冰川广,冰雪融水充足;峡谷内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2)夷平面形成后,经流水下蚀,起伏变大,面积变小。
(3)夷平面:(长期)保持稳定;峡谷:(快速)抬升
理由:地壳稳定时,以外力作用为主,地表起伏小:地壳快速抬升,以内力作用为主,地表起伏大(或下蚀作用明显)。
【详解】(1)“湿”可以从水分收入的角度分析。读图,特克斯峡谷位于新疆西部,河谷呈东西起向、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携带水汽深入,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位于天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多冰雪融水补给;由于水分充足,峡谷内植被覆盖率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强,加剧了“湿”的程度。
(2)由材料结合景观图可知,“喀拉峻草原是一个夷平面”,地表平坦,“陡然出现的一道深深的峡谷”,说明最初的平坦夷平面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而随着“一道深深的峡谷”的发育,夷平面面积也不断变小。
(3)由材料“夷平面是指由于外力长期作用于地表,使地表逐渐削高填洼,最终形成较为平坦的平面”可知,夷平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此时此时期地壳长期稳定,外力沉积使地表起伏趋于和缓;深切的峡谷地表起伏大,说明以内力作用为主,地壳快速抬升,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河流变速变快,下切侵蚀又加剧了地形起伏。
(2024·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
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
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
【答案】1.D 2.A 3.C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风沙层是风力侵蚀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沙粒,堆积形成的,有机质来源较少,且分解较快,有机质含量较少;泥沼土是在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水体中生物量较多,有机质的来源更多,且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高,B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冻融作用会导致泥沼土冻胀,接受沉积出现差异,形成波状形变,A正确;构造挤压变形不会只作用于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B错误;泥沼土形成于相对静水环境,不会出现流水不均匀沉积和风沙差异沉积,CD错误。所以选A。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4.5千年前该地为冰水扇—洪积扇砂砾石层,14.5—11.81千年为灰绿色泥沼土层,11.81—8.11千年为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11至今为土壤层,说明该地之前为陆地环境,之后气温升高,获得的陆地径流补给量增加,演变为水生环境,然后蒸发量增加,湖泊干涸,逐渐演变为陆生环境,且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在灰绿色泥沼土层有冻融现象,所以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升温,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024·广东卷)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⑤D.③④⑤
5.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答案】4.B 5.D
【解析】4.溶洞是流水溶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该溶洞是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形成的,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故流水侵蚀、化学溶蚀石灰岩,重力崩塌形成洞穴,故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化学溶蚀、重力崩塌、流水侵蚀,①②⑤正确,与风力、冰川作用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地质时期随地壳的抬升运动,石灰岩沉积处被抬升形成陆地;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地下河流经中低山区,可能挟带砾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级的碎屑沉积物,这些物质随水流进入溶洞,并在洞内沉积下来,形成粉砂质黏土沉积物,D正确;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石灰岩块,而不是粉砂质黏土,A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在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之上,B错误。故选D。
(2024·甘肃卷)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7.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 )
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
【答案】6.B 7.B
【解析】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该地洋流为西南流向东北,洋流侵蚀应导致西南侧凹陷,A错误;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是岛屿与陆地相连的原因,不是半岛的形成过程,D错误。所以选B。
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较弱,为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铝铁等基本上不发生移动,而钙则成为化学迁移中标志元素,形成钙积层,B正确;灰化土是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东西呈连续带状,南半球仅见于山地垂直带中,A错误;铁铝层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C错误;黏化层是指由黏粒淋移淀积或就地黏化形成的黏粒富集层,该地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不会形成黏化层,D错误。所以选B。
(2024·甘肃卷)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下图示意该现象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 )
A.玄武岩B.大理岩C.花岗岩D.石灰岩
9.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 )
A.侧坡上部,岩体风化后崩落B.冰川上游,冰川搬运后堆积
C.冰川基底,冰川发育时顶出D.冰川内部,冰川融化后出露
10.开展该区域过去30年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的最佳方法为( )
A.实地调查B.仪器监测C.遥感解译D.数据模拟
【答案】8.C 9.A 10.C
【解析】8.据材料“巨石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可知,该巨石属于花岗岩,C正确;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颜色较深;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有片理结构,且不可见矿物结晶;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ABD错误。故选C。
9.读图可知,该巨石覆盖于小块冰体上,属于外来的岩体,应位于侧坡上部,受风化作用,花岗岩岩体风化崩落于此,A正确;冰川搬运后堆积形成冰碛物,不应该是独立的,B错误;冰川发育一般在岩层之上,不会使基底岩层出露,C错误;若位于冰川内部,会受到冰川侵蚀作用,不会棱角分明,D错误。故选A。
10.实地调查消耗时间长,人工成本高;仪器连续监测30年,性能稳定性难以保障,监测数据不一定准确;数据模拟的数据来源、准确性难以保障,这些都不是最佳方法,ABD错误;利用遥感可以快速,及时获取冰川面积数据,对比30年前、现在的遥感图片,进行解译,是最佳方法,C正确。故选C。
(2023·重庆卷)下图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拍摄的,某山坡砂岩凹凸不平的景观照片和局部放大图,研究表明,该景观是地质历史时期河流边滩沉积物埋藏固结成岩后, 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 侵蚀、 搬运等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引起图中砂岩表面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是( )
A.植被覆盖B.岩石物质组成C.气温变化D.大气水分含量
12.推测形成该砂岩原始沉积物的沉积部位是( )
A.B.
C.D.
【答案】11.B 12.C
【解析】11.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和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剑山崖壁岩石为沉积岩,表面的凹凸不平主要受岩石物质组成影响,B正确;其余选项都为岩石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具备明显的差异性,不是形成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ACD错误。故选B。
12.河曲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沉积物应位于凸岸,C正确;沉积物堆积的一侧,河床较缓,A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沉积物沉积为河流边滩沉积物,位于河岸,而不是沉积于水下,B错误;北半球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不利于沉积物堆积,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1月卷)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13.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 )
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
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
14.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 )
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
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
【答案】13.A 14.D
【解析】1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幅度最大,BCD错误。故选A。
1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阶地没有沉积物,可能是其形成之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沉积物被侵蚀掉,D正确;曲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应形成沉积物,A错误;阶地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这是每一个阶地形成共同具有的现象,不是T2具有不同结构的原因,B错误;风力侵蚀搬运能力较弱,不会侵蚀搬运砂砾层,C错误。故选D。
(2023·河北卷)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形态变化受控于地质构造活动和地理环境变化。下图为华北某盆地边缘河流阶地被断层错断的情景,T1-T4分别为第1-4级阶地面,F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其两侧数据为校正后的阶地面高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差的产生是由于( )
A.北盘上升B.两盘差异上升
C.南盘下降D.两盘差异下降
16.断层F错断阶地的活动( )
A.T1形成之前不明显B.T2形成之前不明显
C.T1形成之后不明显D.T2形成之后不明显
17.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 )
A.2米B.3米C.4米D.5米
【答案】15.B 16.C 17.B
【解析】15.读图可知,该地有多级阶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形抬升河流下切侵蚀,稳定后河流泥沙堆积形成阶地的平坦面,然后重复前一过程形成多个阶地,所以此地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有关,CD错误;图中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度存在差异,说明南北两盘抬升速度不同,南盘阶地海拔更高,抬升速度更快,北盘阶地海拔更低,抬升速度更慢,A错误,B正确。故选B。
16.河流阶地在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所以图中阶地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T4、T3、T2、T1,图中T1断层两侧高程相同,因此T1形成之后错断阶地的活动不明显,C正确;T1形成之前出现的T2、T3、T4断层两侧高程均有明显差异,说明T1形成之前、T2形成之前、T2形成之后错断阶地的活动都较为明显,ABD错误。故选C。
17.图中阶地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T4、T3、T2、T1。读图可知,目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为5米,断层F两侧T2的高差2米。T2错断出现在T3之后,因此T2错断使断层F两侧T3的高差加大了2米,故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3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辽宁卷)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
A.不断加快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D.先变快,后变慢
19.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陡缓B.海拔高低C.流量大小D.基岩软硬
20.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
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
【答案】18.D 19.A 20.A
【解析】18.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T6—T5时期为T5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T5—T4时期为T4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快;T4—T3时期为T3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所以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先变快,后变慢,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9.栗子坪阶地数量较少,阳坪阶地数量较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栗子坪位于青衣江上游,河道比降较大,河谷多呈V形,以下蚀作用为主,不利于侧蚀拓宽河道而形成漫滩阶地,栗子坪河漫滩阶地数量较少;阳坪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缓,地壳间歇性抬升过程中,抬升的间歇期河流侧蚀明显,容易沉积形成较宽河漫滩,再次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阶地,阶地数量较多,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河谷陡缓,A正确。海拔高低、流量的大小都不是影响两地现有阶地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BC错误。无法判断两地基岩软硬的差异,D错误。所以选A。
2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向下游方向推移,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所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湖南郴州飞天山-高椅岭丹霞地貌多为方山,山顶多为椭圆形状,与常见的“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有较大区别。下图是飞天山-高椅岭丹霞地貌核心区景观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郴州飞天山一高椅岭丹霞地貌形成过程是( )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
2.郴州飞天山一高椅岭丹霞地貌的侵蚀基准面( )
A.是巨蜥湖的湖平面B.是深谷下蚀的底面
C.有时存在有时消失D.会被断层切断下降
【答案】1.C 2.B
【解析】1.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在流水侵蚀、重力坍塌等外力作用下,沟谷逐渐形成并不断展宽,崖壁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山体逐步退缩成“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沉积层厚度逐渐变薄。图中③山顶最平坦,地层整体最厚,应为演化的最初阶段;图中①沉积层最薄,最接近侵蚀基准面,应为演化的最终阶段;④与②相比,④的沟谷更宽,峰顶更圆,因此④是由②演化而来。综上,该丹霞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应为③②④①,故选C。
2.侵蚀基准面指河流下切侵蚀的面状界限,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不再发生。巨蜥湖湖平面是水面而不是侵蚀基准面,A错误;读图可知,深谷是沉积层被下切侵蚀后形成的,侵蚀基准面是该地深谷下切侵蚀的底面,B正确;侵蚀基准面不会时有时无,也不会被切断下降,C、D错误。故选B。
3.(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多年冻土是指地表以下连续不低于两年处于0℃以下的土层,一般含有冰及各种岩石。我国多年冻土可分为高纬度多年冻土和高海拔多年冻土,前者分布在东北地区,后者分布在西部高山高原及东部一些较高山地。与世界大多数地区相比,我国冻土分布纬度偏低。图1为世界冻土分布示意图,图2为我国东北冻土分布图。
材料二石河、石海和土溜阶坎是常见的冻土地貌,其形成与冻融作用直接相关。土壤冻结时,岩石受寒冻风化而崩解,土体或岩体遭到破坏、扰动而移动,而融冰时,地表过湿的松散沉积物沿坡向下流动,前端遇阻或坡度变缓,流动停止,形成土溜阶坎。图3为冻土地貌示意图。
(1)分析与世界大多数地区相比,我国冻土分布纬度偏低的原因。
(2)指出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冻土主要类型差异的影响因素。
(3)说明土溜阶坎物质分选性差的原因。
(4)简述石河的形成过程。
【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地表平均温度最低;东北地区季风气候显著,距冬季风风源地近,冬季风势力强,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最低。
(2)季风;地形;人类活动。
(3)土溜阶坎形成区域坡度较小,物质运移速度慢,分选性差;物质运移过程中,表层移动速度稍快于下部,易将淤泥、碎石等裹挟至滑动物质中,成分复杂;物质搬运距离短,不足以形成明显物质分选。
(4)山体两侧受寒冻风化作用影响而崩解,产生大量石块,石块滚落至沟谷,并在此堆积,形成石河源;堆积厚度逐渐加大,在冻融作用和重力作用影响下整体向坡下滑动,形成石河。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地区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明显,是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地区,低温持续时间长,形成大范围连续多年冻土;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表温度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冻土广布。
(2)读图可知,大兴安岭西侧多连续多年冻土,东侧多河谷多年冻土,说明西侧地温较东侧低。大兴安岭西侧海拔较高,同时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导致低温明显,同时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大兴安岭西侧主要发展畜牧业,对地面土壤翻动小,东侧为耕作区,人类活动对地面土壤扰动明显,影响连续多年冻土的形成。
(3)由图文材料可知,土溜阶坎形成区域坡度较缓,因此物质搬运速度较慢;土溜阶坎的组成物质是融冰时地表过湿的松散沉积物,成分复杂,同时物质运移过程中,表层移动速度稍快于下部,易将淤泥、碎石等裹挟至滑动物质中, 过湿的松散沉积物,从缓坡向下滑动,搬运距离距离短,分选性较差。
(4)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山体两侧海拔较高,土壤冻结时,岩石受寒冻风化而崩解,土体或岩体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石块,受重力作用影响,石块滚落至沟谷,并在此堆积,形成石河源;堆积厚度逐渐加大,在冻融作用和重力作用影响下,大量石块整体向坡下滑动,形成石河。
4.(2024·海南海口·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热融湖塘是指由突发森林火灾、气候变化和人为原因引起的多年冻土融化深度增大,地面随之下沉后形成热融洼地,积水形成的湖塘。目前热融湖塘的研究工作主要基于现场调查和遥感等技术监测分析。研究发现,热融湖塘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周期性,不会持续向下或水平扩张,在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发育过程。
材料二: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多年冻土是指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一般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常年处在冻结状态的多年冻结层;多年冻结层中常含有冰楔(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冰楔融化后地表土壤失去支撑而塌陷形成洼地,洼地集水成湖,变成热融湖。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热融湖不断增多。下面左图示意冰楔对热融湖形成的作用,右图示意热融湖的扩张及其对碳元素迁移的影响。
(1)指出多年冻土层中冰楔形成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冰楔的形成过程。
(2)分析热融湖塘形成后引起湖塘继续扩张的主要原因。
(3)推测在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有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夏季。夏季温度高,冻土区活动层融化,水分(融水、降水和地表水)顺着多年冻结层的裂隙下渗,遇冷凝结形成冰楔。
(2)湖塘水量增加,水体吸收的长波辐射量增加,蓄积的热量增多,引起湖塘湖底温度升高,导致湖下多年冻土融化并下沉;热融湖塘水流对周围富含冰的多年冻土进行侵蚀,地表土壤失去支撑而塌陷。
(3)降水量增加导致热融湖塘水位上升,湖岸决口会导致湖水外泄;(沼泽化、森林化、灌丛化、草原化、沙化等引发)湖区大量沉积物累积,湖塘被沉积物填埋;气温升高使蒸发量增加,导致湖塘水位下降;冻土持续消融,热融湖塘底部地下冻土层贯通,湖水大量向下渗漏导致湖水流失。
【详解】(1)据材料“多年冻结层中常含有冰楔(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可知,冰楔形成时地表由水分,说明此时为夏季,夏季温度高,冻土区活动层靠近地表,升温快,融化后形成水分,融水、降水和地表水顺着多年冻结层的裂隙下渗,遇冷凝结形成冰楔。因此多年冻土层中冰楔形成的主要季节是夏季。
(2)热融湖塘形成后,随着积水的增加,湖塘水量不断增加,水体吸收的长波辐射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导致湖塘蓄积的热量慢慢增多,就会引起湖塘湖底温度升高,导致湖下多年冻土融化并继续下沉;其次热融湖塘水流增加,湖塘水流会对周围富含冰的多年冻土进行侵蚀,使地表土壤失去支撑而塌陷,导致湖塘继续扩张。
(3)由材料“热融湖塘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周期性,不会持续向下或水平扩张”可推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导致热融湖塘水位不断上升,当水位超过湖口时,湖岸决口会导致湖水外泄;由于沼泽化、森林化、灌丛化、草原化、沙化等引发湖区有大量的沉积物累积,湖塘就会被沉积物慢慢填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会使湖塘的蒸发量增加,导致湖塘的水位下降;随着冻土的持续消融,热融湖塘底部地下冻土层贯通,会有大量湖水向下渗漏,导致湖塘湖水流失,使得热融湖塘有减少趋势。
目录
01 模拟基础练
02 真题实战练
03 热点应用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透),文件包含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习原卷版docx、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讲通),文件包含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讲义原卷版docx、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14] 第4章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