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测试(全国通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讲通)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讲通),文件包含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讲义原卷版docx、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
考点一 河谷的演变
知识点1 流水的侵蚀类型及地貌(重点)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1)流水的侵蚀类型:
流水对地面的侵蚀有3种方式: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这3种侵蚀都是沙、砾石和滚石在流水中沿河底搬运时产生的磨蚀。
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异。
(2)溯源侵蚀与地貌
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挖墙脚”),而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堆积较少,因此在河流上游下蚀严重,伴随着产生了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地貌:河流袭夺、瀑布
河流袭夺概念:指分水岭一侧的低位河夺取了另一侧高位河上游段的现象。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又称“河流抢水”。
袭夺前
袭夺后
高位河
溯源侵蚀
低位河
断头河
改向河
袭夺湾
袭夺河
上图中由于“低位河”具有强烈的溯源侵蚀能力,经过地质年代的不断侵蚀,不断地切割分水岭,最终将分水岭切穿(形成峡谷),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河段夺了过来,进而完成河流袭夺过程。
河流袭夺的原因:
①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②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
瀑布是指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也叫跌水。
在河流存在时发生,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瀑布形成的两大要因:
①溯源侵蚀:河流的侵蚀由下游向上游发展;
②差异侵蚀:河流因岩性硬度、节理分布等差异而不均匀地侵蚀,并在河床上产生裂点(河床坡度急剧变陡的地方),当河水经过陡坡或悬崖时就形成了瀑布。
案例: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尼亚加拉大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2)下蚀与地貌
流水的下切侵蚀: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在重力作用下,对谷底或河床的侵蚀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垂直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下切侵蚀多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河流阶地等
“V”形谷:即峡谷,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势起伏大的山区,由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一般情况,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壳运动、河流侵蚀和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抬升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加强,导致阶地面到达洪水位以上,流水沉积制造出阶地面上的堆积物。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洪水位上最新露出水面的为一级阶地,从下往上递增。一般来说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离河流越远(位置越高),阶地形成越早(越老);阶地有几级,地壳抬升就有几次(注意河漫滩不能算做阶地);阶地的沉积颗粒大小反映当时流速。
河流阶地形成: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侵蚀
地壳抬升时,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稳定时,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形成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有较宽阔的谷底 ;
②河流下切侵蚀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影响因素:
①构造升降运动:当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高,水流下切侵蚀,力图使新河床达到原先位置,靠近谷坡两侧的谷底就能形成阶地。
地壳运动不是连续上升的,而是呈间歇性的,在每一次地壳上升运动时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就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能形成 多级阶地。
②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阶地形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河流中水量和含沙量的变化。
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少,含沙量相对增多,同时地面植被也少,坡面侵蚀加强,带到河流中的泥沙量增多,河流发生堆积;
反之,气候变湿,河流中水量增多,含沙量相对减少,发生侵蚀。
由于气候 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交替,就形成河流阶地。
③侵蚀基准面下降:侵蚀基准面下降是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到达的范围内,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向源侵蚀所到达的裂点处消失。
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纵剖面上出现好几个裂点,每一个裂点处上游将比下游少一级阶地。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是从下游不断向上游扩展,因而同一级阶地下游的时代比上游要早。
④河流袭夺:河流袭夺也会形成局部阶地,一条河流溯源侵蚀较快,因而袭夺了另外一条河流的上游河段,在袭夺处以上和以下都能形成阶地。
河流阶地的类型:
河流阶地与人类活动
阶地是农业发展、聚落选址、建筑布局、沉积矿床及研究地质活动等的理想或重要场所。
①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无论生活用水还是生产用水,水量都有保障。
②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③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
④阶地往往与河流沉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沉积富集形成矿床。
(4)侧蚀与地貌
侧向侵蚀: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
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但水量较大,在流水惯性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对河流两岸侵蚀作用较大。
使河道曲率加大,河谷加宽。
地貌特点:河道弯曲,出现“曲流”
河流侧蚀与“U”形谷:
河流中下游,河流落差减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河谷拓宽,形成“U”型谷
河流侧蚀与曲流:在平原地区,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慢,以侧蚀为主。河流侧向发展导致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伸,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
发生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两岸岩性松软适中)
弯曲河道的水流特点:
①水流对凹岸侵蚀强,使河流更弯曲;②延长了河流的长度,河流容水量增加; ③水流受阻,流速变小,泥沙易淤积,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
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应用:①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淘金地。
②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建码头。
牛轭湖: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牛轭湖形成条件:①河流摆动形成弯曲;
②河水侵蚀凹岸,河曲不断发展;
③河流自动裁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流走;
④被废弃的弯道成了牛轭湖。
曲峡又称“立体蛇曲”“嵌入式蛇曲”
曲峡形成过程:
①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
②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影响流水侵蚀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
①径流量的大小;
②水流速度;
③地面组成物质的抗侵蚀能力;
④植被覆盖度;
⑤人类活动。
不同季节侵蚀作用的差异
a.在河流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床变深;
b.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小,下蚀作用减弱,河床变浅。
(2018·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1.A 2.A 3.D
【解析】1.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2.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3.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强度的差异,其中侵蚀较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其他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下图示意庐山某处河流袭夺前后的水系变化。河流袭夺后,当地修建了大月山水库,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水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河流袭夺的主要原因是相较于④河段,⑤河段( )
A.流速较快B.流量较大C.含沙量较大D.河床较松软
5.该地河流袭夺后,水量明显增加的是( )
A.①河段B.②河段C.③河段D.④河段
6.该地河流袭夺后,大月山水库的修建( )
A.促进①河段侧向侵蚀B.促进②河段泥沙淤积
C.减缓③河段水位变化D.减缓⑤河段溯源侵蚀
【答案】4.A 5.B 6.D
【解析】4.由图可知,④河段之间的等高线稀疏,河流流速较慢,⑤河段等高线密集,流速快,⑤河段溯源侵蚀强,切穿分水岭,形成河流的袭夺,A正确;⑤河段是支流,流量不大,且流量大小对袭夺影响不大,B错误;含沙量大小、河床的松软不是袭夺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A。
5.该地河流袭夺后,③河段河段有水流入⑤河段,②河段水流明显增加,B正确;④河段成为断头河,水量大幅减少,D错误;①③河段没有改变,AC错误,故选B。
6.大月山水库的修建,⑤河段水量减少,①河段流速加快,下蚀增强,A错误;水库建成,有拦沙蓄清作用,减少泥沙下泄,②河段泥沙淤积减少,B错误;③河段注入水库,水位不受影响,C错误;水库建成后,⑤河段的流速减弱,溯源侵蚀减弱,D正确,故选D。
【点睛】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
知识点2 河谷的演变(基础)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
(1)河谷的演变(时间)
小结:沟谷成为河谷,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了河谷。
(2)河谷分段(空间尺度)
从上游下游,落差减小,流速减小,下蚀减弱,河谷变浅;水量增加,侧蚀增强,河谷拓宽
下面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B.断裂下沉C.变质作用D.流水堆积
【答案】1.C 2.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力为主,呈“V”形谷;河流发育中后期,河流侧蚀力渐强,河道弯曲,出现河曲,使河谷展宽,最终形成槽形谷。根据图示河谷宽窄变化可知时间顺序为③①②④,故选C。
2.阶段④,河道弯曲,河流流速减慢。此时,河流以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凹岸侵蚀,凸岸泥沙大量堆积,D正确。阶段④的宽谷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图示无法判断内力作用,AB错误;变质作用不直接改变地表形态,无法判断,C错误。故选D。
【点睛】河谷发展阶段: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呈“V”形谷;中期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侧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展;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力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嘉陵江的某支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形成V型谷、U型谷、瀑布等地貌,其中“V型谷”河段河床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型谷”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盖顶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瀑布高38m,丰水期的水落差可达30m以上,下方形成巨大的岩腔和深度超过3m的水潭,水潭周围堆积着大量的崩塌巨石。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向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汇水口处向上依次形成V型谷、U型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流量植被B.岩性流速C.流量地形D.岩性流量
4.该瀑布水潭和岩腔变化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5.在现有变化趋势下,未来瀑布的位置和落差变化是( )
A.位置向上游移动,落差变小B.位置向下游移动,落差变小
C.位置向上游移动,落差变大D.位置向下游移动,落差变大
【答案】3.B 4.B 5.C
【解析】3.由材料““U型谷”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盖顶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可知,该河段河床上层覆盖岩性较硬的砂岩,抗侵蚀能力强,下蚀较弱,以侧蚀为主,形成“U型谷”;“V型谷”泥岩岩性较软,抗侵蚀能力差,由左图可以看出,河流较上游变窄,流速加快,下蚀强,形成“V型谷”。因此是由于岩性不同导致侵蚀效果不同,加上流速由上游到下游的变化,从而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型谷”、“U型谷”,B对;该地区植被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植被不是影响因素,A错;该河段属于支流,且该区域范围不大,流量的上下游差别不大,因此流量不是影响因素,CD错。故选B。
4.据题意及所学知识,该瀑布水潭和岩腔的变化主要受到河流侵蚀作用强弱的影响,由材料“嘉陵江的某支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可知,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丘陵山地落差大,流速加快,河流的下蚀和溯源侵蚀强,所以该瀑布水潭和岩腔变化最快,B对,排除ACD。故选B。
5.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按照河流现有的作用情况,瀑布将发生溯源侵蚀,其位置有向该河上游移动的趋势。河流上游地区海拔较高,瀑布向上游溯源侵蚀移动的同时,因底部泥岩岩性较软,仍然不断被侵蚀,使瀑布高差增大,流水下泄速度加快,下蚀作用也增强,进一步增大高差,最终瀑布落差变大。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点睛】瀑布存在的一个常见原因:岩石类型的差异。河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产生差异侵蚀,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而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河流从较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较松软的岩石河床时,在河流的下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方向延伸,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考点二 冲积平原的形成
冲积平原三大类型: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必要条件
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②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知识点1 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基础)
形成过程: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
③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
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扇的结构:
随着坡度变缓,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较重的砾石会先沉积下来,而颗粒小而轻的沙土则会被带到较远的地方,因此从水平方向看,扇顶部分沉积物质比较粗,向着扇体边缘逐渐变细,及至扇底缘可出现黏土。
①冲积扇顶部粗砾石沉积;
②冲积扇过渡区的砂砾沉积;
③冲积扇边缘细砂粘土沉积
一般沙石都是堆积在冲积扇的扇顶,越向外边缘沙砾越细。从扇顶到扇缘,坡度逐渐变小。冲积扇大小主要与沉积物供给量(或泥沙含量)、气候因素(或洪水大小)、物质来源区与堆积区的地形条件有关。
思考:干旱地区的聚落,更适宜布局在冲积扇的哪个部位呢?
答案:扇缘地区
从土壤条件来说,扇缘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发育条件较好;从扇顶至扇缘,沉积颗粒物逐渐变小,颗粒之间的孔隙逐渐变小,透水性变差,保(蓄)水性越好。
从水分条件来说,该区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条件较好;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动,同时会有大量渗入地下,由于扇顶颗粒物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渗,转化为地下水。扇顶的地下水埋藏较深,当地下水流到扇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埋藏较浅,容易自然出露。(地表水转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
由此可知,扇缘地区水土俱佳,往往成为早期农业生产的选址地。我国西北地区的聚落,就多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扇缘。
案例:太行山出来的冲积扇在山麓地带由北向南连成一体,构成了华北平原西部的洪积平原;
河西走廊是由从祁连山发育的河流冲积形成的一系列冲积扇形成。
宁夏平原是由从贺兰山发育的河流冲积形成的一系列冲积扇连成片形成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冲积扇发育程度高
冲积扇与洪积扇的区别
性质不同:
a.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b.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
形成不同:
a.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b.洪积扇: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
特点不同:
a.冲积扇:范围较大,有时可达数万平方千米。
b.洪积扇:洪积扇尖顶,也就是河流流出山麓的谷口,和山外宽广的扇形外缘,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
伏尔加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向南注入里海。下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②坡度逐渐减缓③增速先慢后快④春季增长最快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B.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C.河口盐碱化加剧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1.D 2.B 3.C
【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不同年代三角洲的变化可以判断,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①对。增速先快后慢,③错。后期增长速度较慢,三角洲坡度逐渐变陡,②错。伏尔加河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水量最大,三角洲春季增长最快,④对。因此①④正确。故选D。
2.读右图可知,2000年里海的深度位于1920年和1940年之间,说明里海面积介于1920年和1940年之间,对应左图中乙位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若在河流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碱化会加剧,C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B错;湖水的盐度增大,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流水的机械沉积分异规律:随着河流流速的降低,被搬运物沿搬运方向按颗粒大小或矿物比重依次沉积下来。一般说来,颗粒粗的先沉积,细的后沉积。按矿物比重,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知识点2 河漫滩平原的形成(基础)
河漫滩平原得的形成过程:河流在凸岸堆积,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就会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形成广阔的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形成: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凸岸堆积,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堆积,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在河流中下游,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在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生长创造了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与河道演变图(图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2示意河谷横剖面结构,表示河漫滩的是( )
A.1B.2C.3D.4
2.图1中有两个废弃的曲流,推断上游曲流废弃的时间是( )
A.5年前B.10年前C.20年前D.50年前
【答案】1.B 2.C
【解析】1.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时出露,形成河漫滩。从图中可以看出,表示河漫滩的是2,B正确。1是河道,3是河流阶地,4是河谷坡地,A、C、D错误。故选B。
2.结合图中的年代范围,可以看出上游废弃的曲流年代范围为10-20年,由此可以推测出上游曲流废弃的时间为20年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漫滩: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平原: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点3 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基础)
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者三角形,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岛。
形成条件:
①沙离:地势陡峭/水流湍急/降水强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 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
②沙集:河流支流多/流域广/流程长/流
量大——携带泥沙汇集
③沙沉:入海口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水流减缓——泥沙沉积
特殊情况:
洋流:受沿岸洋流携带作用强,泥沙堆积少,三角洲扩张慢。
地壳升降:地壳抬升区域,泥沙出露多,三角洲扩张快;地壳沉降区域,三角洲扩张慢。
三角洲类型:
汇入湖泊、河流而形成的三角洲又叫内陆河流三角洲。而有一些河流直接在陆地上冲积出三角洲,而又未汇入其他水系,这样的三角洲叫内陆三角洲。
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
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岛形成原因: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
(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以判断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
海底勘探表明,非洲西北部冈比亚河和热已河入海口的大陆架上分布有较大规模的古三角洲。随着地理环境变迁,这些古三角洲上逐渐发育出多条河道,同时大量泥沙被输送至大陆坡沉积形成一系列扇形沉积体,之后海平面发生变动导致这些扇形沉积体成为深水扇(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的古三角洲与深水扇( )
A.形成的外力作用相似B.构成的泥沙粒径相同
C.形成发育的时间同步D.所处的海水深度一致
2.推测古三角洲上多条古河道发育期间,图示区域( )
A.三角洲顶部沉积加速B.海底地形发生剧烈变动
C.海平面高度相对下降D.河流输送的沉积物增多
3.不考虑海水的作用,影响图示区域单个深水扇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大陆坡的坡度②古河道的数量和形状③大陆坡的宽度④古河流输送的物源量
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
【答案】1.A 2.C 3.A
【解析】1.根据材料可得,古三角洲和深水扇形成的外力作用均为流水沉积作用,A选项正确;所形成深水扇的河道不断发育,落差增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泥沙粒径略大于古三角洲,B错误;深水扇的形成晚于古三角洲,C错误;深水扇部分处于大陆坡和深海盆地,古三角洲分布在大陆架上,D选项错误,故选A。
2.河道不断发育说明落差增大导致三角洲顶部搬运能力增强,沉积减慢,A选项错误;古三角洲未被明显破坏,因此海底地形没有发生剧烈变动,B选项错误;古三角洲上多条古河道发育说明落差增大,海平面高度相对下降,故C选项正确,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河流输送的沉积物减少,故D选项错误,本题选C。
3.根据图像可得,图示地区没有显示大陆坡的坡度,①错误;冈比亚河较热巴河古河道的数量多,但形成深水扇规模小,②错误;冈比亚河较热巴河入海口深水扇大陆坡宽度窄,深水扇面积小,③正确;热巴河较冈比亚古三角洲面积大,说明古河流输送的物源量大,故④对,③④正确,BCD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冲积扇与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有何差别? 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形成的,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冲积扇是河流在出山口处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组成物质颗粒较粗。
考点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作用
①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影响聚落规模
河网稀疏,耕地连片,聚落规模较大
河网密集,耕地破碎,聚落的规模相对较小
(2) 影响聚落分布
平原低地:一般沿河分布。
山区河谷: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河流中下游:城市较密集。
不同河段的聚落分布特点
河流上游:聚落多呈条带状分布于相对低平的河谷、河漫滩平原、洪积扇和冲积扇地区;
河流中下游:受地形、航运影响,聚落多沿河或沿海呈条带状分布,平原多呈团状分布。
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易形成聚落。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
(2)根据水源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
(3)根据交通判断。聚落布局应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
(4)根据灾害判断。聚落布局应避免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
冲积平原地区不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左图的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今越秀山)南部高地上筑城,史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广州作为我国经久不衰的千年商都、南方大港,城市与港口发展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下图示意不同时期广州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码头位置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任嚣城选址的有利自然条件包括( )
①受冬季风影响小②坡度大便于采光③山南抬升夏季风④高地利于防洪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珠江岸线主要的空间拓展方向及原因搭配正确的是( )
A.向西、向南拓展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量大
B.向东、向南拓展 地形平缓,利于泥沙的沉积
C.向西、向南拓展 凸岸水流较缓,利于泥沙淤积
D.向东、向南拓展 距海洋近,受海水顶托作用强
【答案】1.A 2.C
【解析】1.据材料可知,任嚣城选址于番山南部高地上,北部山地可阻挡冬季风,受冬季风影响小,①正确;地势较高,不易被洪水淹没,④正确;当地纬度低,光照太强,不需要考虑采光问题,②错误;当地降水多,也无需为了更多的降水而选址在山南,③错误;排除BCD,A正确;故选A。
2.据图中信息可知,珠江岸线主要向南迁移,西侧的岸线向西迁移,BD错误;该河段为弯曲河段,表层水流向凹岸,凹岸水量大,流速快,而凸岸水量小,水流较缓,利于泥沙淤积,故不断向西、向南拓展,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平直河道主要看地转偏向力确定侵蚀岸和堆积岸,而弯曲河道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断。
01 流水沉积的分选性
北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北坡,中游河段发育了系列古河道,研究发现河道变迁与金塔南山地壳活动和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古河道3沉积物粒径大于古河道2。下图示意古河道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处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
A.洪积扇B.三角洲C.“V”形河谷D.槽形河谷
2.与古河道2相比,古河道3河流存在时期气候特征为( )
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
【答案】1.C 2.B
【解析】1.读图可知,甲处河流流经金塔南山山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形成“V”形河谷,C正确;洪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A错误;三角洲形成于河口,B错误;槽型河谷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平原,D错误;故选C。
2.古河道3沉积物粒径大于古河道2,说明古河道3河流存在时期河流更大,河流搬运能力更强,气候暖湿,河流的流量会更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侵蚀地貌一般在上游山区形成“V”形河谷,中下游平原形成槽型河谷;河流堆积地貌一般在出山口处形成冲(洪)积扇,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口形成三角洲。
知识点拨:
河流流速与流水外力作用的关系
河流流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
河流流速越小,沉积作用越强。
河流流速与携带泥沙颗粒粒径之间关系
流速越大,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大。
流速越小,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小。
河流沉积作用的规律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流水沉积物具有典型的分选性的特征,即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
一般来说,河流搬运距离越长,沉积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会越好;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沉积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要比冲积扇要好。而且相比于冲积扇的砾状堆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的沉积颗粒较小,主要为泥沙质沉积。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同一河段沉积物颗粒越大,说明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搬运作用越强。某地沉积颗粒最大的时期,也就是水量最大的时期。
02 河流冲淤平衡
新桥水道是长江口崇明岛南侧河道中的深水沟槽,其冲淤变化受入海径流、涨潮流等因素影响。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发电都对新桥水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图反映1984~2020年新桥水道年平均冲淤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98年,引起新桥水道冲淤量变化的年均冲淤量主要原因是( )
A.涨潮流动力增强,冲刷增强B.长江输沙量减小,淤积减少
C.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积增多
2.2003―2020年期间,新桥水道整体( )
①变浅②变宽③向海移动④向上游移动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98年年均冲淤量为负值,说明此时长江以冲刷作用为主,排除BD;根据材料可知,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C正确,长江径流量增多,涨潮流动力的影响相对减弱,A错误。故选C。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发电,调节河流径流量,使得流量趋于平稳,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长江年均冲淤量以淤积为主,因此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水道整体向海洋移动,①③正确,排除②④。故选D。
【点睛】冲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1)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2)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知识点拨:
“冲”,即侵蚀搬运,“淤”,即淤积沉积
冲淤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上游带来多少泥沙,离开本河段时都能带走。即指在一定时间内,上游来沙量= 本河段水流挟沙力= 下泄的沙量
所以由等式可知,冲淤平衡取决于两个变量:上游来沙量与河段的水流携沙力当这两个变量基本相等时,即冲淤平衡
然而,现实情况中,河流的水文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
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是常态。
冲淤平衡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上游来沙量,二是河段的水流携沙力(河段泄沙量),冲淤平衡需求这两个变量基本相等。
淤积原理:上游来沙量>本河段水流携沙能力
产生淤积,河床抬高
冲刷原理:上游来沙量<本河段水流携沙能力
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交替原则: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
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淤积为主
冲淤影响
①河床演变
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冲淤作用导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变化,称纵向变形,影响河床的深浅;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则称横向变形,影响河床的宽度变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使河床变宽;堆积使河床变浅、变窄。
②河口河床:
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③河口海底
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冲淤变化的影响因素
紧紧抓住来沙量和水流携沙力这两个关键变量
①径流量:一般来说,径流量越大,冲刷侵蚀能力就越强。
②流速: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河流以冲刷侵蚀作用为主;反之,如流速越慢,则以淤积为主。一般来说强降水过后,当河流流速降低时泥沙会快速沉积,导致河床增高。
③含沙量:河流含沙量大,对河床的侵蚀能力弱。
④水位变化:河流汛期水位高、水量大,以侵蚀作用为主;枯水期水位低、水量小,以淤积为主
⑤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如修建水库、大坝等),起着拦沙蓄水、调节水流等作用,影响着冲淤平衡;而河道的加固,也能减少河流对堤岸的冲刷。
⑥海水作用:在河口地区,由于海水顶托,造成水流流速减慢,或沿岸洋流携带了大量泥沙,这些情况都会加剧淤积作用;而潮汐(海浪)作用强,携沙能力大的区域,侵蚀作用也可能会增强。
⑦河岸岩性和河道宽浅等因素,也会影响河流冲淤平衡
河道窄且深,流速快,搬运能力强,侵蚀作用强
03 辫状河
河道中心滩、沙洲、沙坝等造成河床分汊,多形成辫状河道,其形态常常不稳定。下图为某河段内辫状河道的一次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河段最适宜发育辫状河道的是( )
A.长江河源区B.黄河中游C.珠江中下游D.塔里木河下游
2.图示辫状河道的演变期间,中心沙坝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和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D.风力搬运和流水侵蚀
【答案】1.A 2.B
【解析】1.由辫状河河道窄且不稳定可知,其存在位置有水量较小,地势平坦的特点,四个选项中只有长江河源区符合该特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图示辫状河道的演变期间,中心沙坝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强弱交替的流水沉积和流水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强时,中心沙坝被冲开,河道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再次发生弯曲,流速慢的区域再次沉积作用变强,形成新的中心沙坝,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辫状河道是一种平原河流地貌,其主要成因为分叉型河床导致,河床因心滩、沙洲造成河床分叉,宽窄相同,形似发辫,所以称为辫状河道。辫状河道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其宽/深比值>40,弯度指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透),文件包含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习原卷版docx、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3讲 城镇化(讲通),文件包含第23讲城镇化讲义原卷版docx、第23讲城镇化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1讲 人口迁移(讲通),文件包含第21讲人口迁移讲义原卷版docx、第21讲人口迁移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