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讲精练1.2.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讲精练1.2.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原卷版+解析)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讲精练1.2.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原卷版+解析)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讲精练1.2.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训练题,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要求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分析得出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精讲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的基础
    1.探究性实验一般步骤:
    提 出 问 题(确定研究对象和方向) 表达与交流
    ↓ ↑
    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 反思与评价
    ↓ ↑
    制 定 计 划(设计实验) 解释与结论(结论要针对假设)
    ↓ ↑
    进 行 实 验(观察并记录) 搜 集 证 据(对记录的搜集、归纳和整理)
    2.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着的现象:如蜡烛受热时是否融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产生;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即将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的形式。
    3.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物质的状态、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以及变化时所发生的现象。
    注意:观察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及时记录;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的名称,观察不到现象的一般描述为“无明显现象”。
    【典型例题】
    【典例1】小明同学在做凉拌紫甘蓝时,加入食醋和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紫甘蓝变成红色。他认为可能是食醋使紫甘蓝变红。他另取少量紫甘蓝,加入食盐,充分搅拌后,紫甘蓝不变色。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B.实验C.推理D.归纳
    【举一反三】
    1.小维同学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假设B.设计方案
    C.进行实验D.交流讨论
    2.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建雄证实,结果只有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建立假说B.实验论证C.详细观察D.提出问题
    3.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白色粉末药品,有同学认为是氯酸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技巧方法】
    1.明确实验目的(即弄清楚实验原理)
    2.根据要求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
    3.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4.分析得出结论。
    【针对训练】
    1.现有一瓶标签脱落的无色溶液,要确定它是否为氯化钠溶液。下列哪种方法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
    A.品尝味道B.查阅资料
    C.实验探究D.组织讨论
    2.壹元钱的硬币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就这些同学的“认为”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B.观察
    C.假设D.结论
    3.某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是(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知识点二】蜡烛及其燃烧实验及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石蜡+氧气eq \\ac(\s\up5(点燃),\s\d0(———→))二氧化碳+水
    【典型例题】
    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冷且干燥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举一反三】
    1. 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2. 下列对蜡烛燃烧的有关探究实验说明中,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用烧杯扣住蜡烛,蜡烛逐渐熄灭,因为蜡烛燃烧须有氧气参加
    C.蜡烛浮在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大
    D.熄灭蜡烛时出现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3. 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蜡烛,蜡烛不能重新燃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放热、有黑烟
    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技巧方法】
    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雾”: 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现象;如水雾、打开浓盐酸瓶口出现白雾。
    “烟”: 固体的小颗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火焰”:可燃性气体或者可燃性气态物质燃烧产生的现象。
    “光”: 固态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如铁丝燃烧火星四射;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等。
    【针对训练】
    1.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石蜡的密度B.石蜡的硬度
    C.石蜡的溶解性D.石蜡的可燃性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蜡烛切成小块
    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
    3.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空气;
    2.‘氧 气’含量:呼出气体<空气;
    3.‘水 蒸 气’含量:呼出气体>空气。
    【典型例题】
    【典例1】下列有关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举一反三】
    1.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CO2B.N2C.H2OD.O2
    2. 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红提出: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与假设 B. 反思与评价 C. 设计实验 D. 获得结论
    3. 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A. 模仿 B. 假设 C. 对比 D. 推理
    【技巧方法】
    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1)实验现象是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影像(如颜色变化、物体形状等)、声音(如爆炸声等)、气味(如氨气的刺激性气味)等;实验结论是根据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象,经过整理、分析、推导等思维过程得到的观点、论断,二者不能混淆。
    (2)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指出生成物。
    (3)烟和雾不是一回事。
    “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而成的,“雾”是液体小液滴扩散形成的。
    【针对训练】
    1.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明是:呼出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2.某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是(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3.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
    B.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
    D.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
    考点达标
    1. 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2. 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3. 进行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 )
    ① 提出合理假设和猜想 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4.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A.AB.BC.CD.D
    5.下列有关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6.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7.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8.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 B. C. D.
    9.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内能够正常燃烧。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C.呼出过程中氧气被完全消耗
    D.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10. 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水蒸气的是( )
    A.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变软
    B.寒冷的冬天,家中窗户的玻璃会出现好看的冰花
    C.夏天清晨,花园绿地中草上有很多露珠
    D.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吹气,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
    巩固提升
    11.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内能够正常燃烧。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C.呼出过程中氧气被完全消耗
    D.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1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13. 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几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火柴迅速平放人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目的是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B. 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
    C. 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 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14.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芯组成。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5. 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符的是( )
    16.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
    (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_______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
    (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 ℃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1)实验①的现象为______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二氧化碳)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4)(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氧气)的含量低。
    (实验2)(资料:N2为氮气,空气中氮气含量为79%。)
    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___。
    (6)(实验反思)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氧气)和CO2(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氧气)
    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
    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氧气)和CO2(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18. 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李忘记将酒精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
    ②将灯内的酒精到出少量点燃,能很好的燃烧
    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很难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其不能燃烧
    ④将灯帽盖好放置几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几滴酒精,再去点燃时,酒精灯能正常燃烧。
    ⑤去学校图书室查阅了有关资料,记录了如下有关的信息:
    酒精(学名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实验室酒精灯所用酒精一般是95%的工业酒精……。酒精的沸点为:78.5℃ 水的沸点: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李设计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 。
    (3)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9. 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1)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2)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3)通常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以溶于水的碳酸钠和水。
    【实验操作、记录、分折】
    (1)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__,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 mL气体,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V1 mL,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弹簧夹K1、K2,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方法),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 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__________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实验二:
    (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三,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_(填“X”、“Y”、“Z”)。
    【数据处理】
    (5)实验一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用百分数表示,下同),氧气的体积分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6)实验二中,200 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7)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与方法
    现象
    分析
    一、实验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嗅其气味并触摸。
    蜡烛是白色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并有滑腻感。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很容易切下,被切下的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石蜡较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二、实验时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
    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冒黑烟。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石蜡熔点较低,燃烧时形成炭黑。
    4.用一根小木棒放入火焰下方约1s后取出
    两端较黑,中间几乎没有变色。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5.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
    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
    6.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
    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后
    7.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
    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
    8.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蜡烛会重新燃烧。
    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 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C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步骤与方法
    现象
    分析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并同时收集两瓶空气(瓶口要盖上玻璃片)。

    2.分别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空气,向其中滴加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并观察。
    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比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的程度要深。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3.分别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用二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并观察。
    空气中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比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要高,燃烧时间要长。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4.分别取两片毛玻璃片,一片置于空气中,并对另外一片呼气。
    置于空气中的毛玻璃片上几乎没有水雾,而呼气的毛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高。
    选项
    A
    B
    C
    D
    现象
    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
    被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
    结论
    呼出气体是CO2
    空气中不含CO2
    呼出气体中不含O2
    呼出气体中含有H2O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检验一瓶气体为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瓶口
    B
    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
    C
    检验一瓶气体为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D
    生活中鉴别白糖和食盐
    加水
    选项
    A
    B
    C
    D
    方案
    结论
    比较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较空气中多
    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说明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互相转化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序号
    1
    2
    3
    4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1.2.1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考点精讲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的基础
    1.探究性实验一般步骤:
    提 出 问 题(确定研究对象和方向) 表达与交流
    ↓ ↑
    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 反思与评价
    ↓ ↑
    制 定 计 划(设计实验) 解释与结论(结论要针对假设)
    ↓ ↑
    进 行 实 验(观察并记录) 搜 集 证 据(对记录的搜集、归纳和整理)
    2.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着的现象:如蜡烛受热时是否融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产生;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即将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的形式。
    3.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物质的状态、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以及变化时所发生的现象。
    注意:观察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及时记录;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的名称,观察不到现象的一般描述为“无明显现象”。
    【典型例题】
    【典例1】小明同学在做凉拌紫甘蓝时,加入食醋和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紫甘蓝变成红色。他认为可能是食醋使紫甘蓝变红。他另取少量紫甘蓝,加入食盐,充分搅拌后,紫甘蓝不变色。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B.实验C.推理D.归纳
    【答案】D
    【解析】
    A、加入食醋和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紫甘蓝变成红色,运用了观察,选项正确;
    B、加入食醋和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紫甘蓝变成红色,取少量紫甘蓝,加入食盐,充分搅拌后,,运用了实验,选项正确;
    C、他认为可能是食醋使紫甘蓝变红,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与假设,属于推理,选项正确;
    D、上述实验中,没有运用的方法是归纳,选项错误,故选D。
    【举一反三】
    1.小维同学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假设B.设计方案
    C.进行实验D.交流讨论
    【答案】C
    【解析】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故选C。
    2.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建雄证实,结果只有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建立假说B.实验论证C.详细观察D.提出问题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所以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由分析可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白色粉末药品,有同学认为是氯酸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答案】A
    【解析】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白色粉末药品,有同学认为是氯酸钾。因为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但还有可能是其他白色固态物质,所以认为是氯酸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故选A。
    【技巧方法】
    1.明确实验目的(即弄清楚实验原理)
    2.根据要求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
    3.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4.分析得出结论。
    【针对训练】
    1.现有一瓶标签脱落的无色溶液,要确定它是否为氯化钠溶液。下列哪种方法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
    A.品尝味道B.查阅资料
    C.实验探究D.组织讨论
    【答案】C
    【解析】
    A、实验室不能用品尝味道的方法,确定是否为氯化钠溶液,故选项错误;
    B、查阅资料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通过猜想假设确定该无色溶液是否为氯化钠溶液,故选项错误;
    C、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确定该无色溶液是否为氯化钠溶液,故选项正确;
    D、组织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通过猜想假设确定该无色溶液是否为氯化钠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C。
    2.壹元钱的硬币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就这些同学的“认为”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B.观察
    C.假设D.结论
    【答案】C
    【解析】
    A、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实验,故选项错误;
    B、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C、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选项正确;D、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做结论,故选项错误。故选C。
    3.某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是(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答案】C
    【解析】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C。
    【知识点二】蜡烛及其燃烧实验及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石蜡+氧气eq \\ac(\s\up5(点燃),\s\d0(———→))二氧化碳+水
    【典型例题】
    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冷且干燥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4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B
    【解析】
    A、随着蜡烛的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减少,且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所以蜡烛火焰会逐渐熄灭,正确;
    B、由于不能和空气充分接触,蜡烛将发生不完全燃烧,白瓷板将变黑,错误;
    C、火焰由三部分组成:内焰、焰心、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碳化,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正确。故选B。
    【举一反三】
    1. 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答案】A
    【解析】
    A、石蜡的熔点较低,硬度较小,故A描述错误;
    B、石蜡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且密度比水小,故B描述正确;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故C描述正确;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故D描述正确。
    故选A。
    2. 下列对蜡烛燃烧的有关探究实验说明中,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用烧杯扣住蜡烛,蜡烛逐渐熄灭,因为蜡烛燃烧须有氧气参加
    C.蜡烛浮在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大
    D.熄灭蜡烛时出现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答案】C
    【解析】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罩在烛火上方的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故A正确;
    B、用烧杯扣住蜡烛,蜡烛逐渐熄灭,是因为烧杯内氧气是有限的,一段时间后,氧气耗尽,说明蜡烛燃烧需有氧气参加,故B正确;
    C、蜡烛浮在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故C不正确;
    D、蜡烛熄灭后会产生一缕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复燃,故D正确。
    故选C。
    3. 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蜡烛,蜡烛不能重新燃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放热、有黑烟
    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答案】B
    【解析】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故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B、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因为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很容易被点燃,故选项说法错误;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并有黑烟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技巧方法】
    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雾”: 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现象;如水雾、打开浓盐酸瓶口出现白雾。
    “烟”: 固体的小颗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火焰”:可燃性气体或者可燃性气态物质燃烧产生的现象。
    “光”: 固态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如铁丝燃烧火星四射;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等。
    【针对训练】
    1.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石蜡的密度B.石蜡的硬度
    C.石蜡的溶解性D.石蜡的可燃性
    【答案】D
    【解析】
    A、石蜡的密度比水小,能说明,不符合题意;
    B、石蜡的硬度小,能说明,不符合题意;
    C、石蜡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能说明,不符合题意;
    D、石蜡的可燃性,该实验不能说明,符合题意。故选D。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蜡烛切成小块
    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
    【答案】C
    【解析】A、把蜡烛切成小块,只是蜡烛形状和大小的改变,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是气态蜡烛液化形成的,只是蜡烛状态的改变,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只是蜡烛状态的改变,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3.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答案】B
    【解析】
    A、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不符合题意;
    B、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 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符合题意;
    C、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属于解释原因,不符合题意;
    D、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属于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空气;
    2.‘氧 气’含量:呼出气体<空气;
    3.‘水 蒸 气’含量:呼出气体>空气。
    【典型例题】
    【典例1】下列有关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呼出气体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混合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而不是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被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举一反三】
    1.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A.CO2B.N2C.H2OD.O2
    【答案】C
    【解析】
    此时向玻璃“哈气”主要利用水蒸气遇冷形成水滴,擦拭玻璃上的污渍,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故选C。
    2. 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红提出: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与假设 B. 反思与评价 C. 设计实验 D. 获得结论
    【答案】 A
    【解析】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红提出: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故答案为:A。
    3. 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A. 模仿 B. 假设 C. 对比 D. 推理
    【答案】 C
    【解析】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是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故答案为:C。
    【技巧方法】
    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1)实验现象是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影像(如颜色变化、物体形状等)、声音(如爆炸声等)、气味(如氨气的刺激性气味)等;实验结论是根据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象,经过整理、分析、推导等思维过程得到的观点、论断,二者不能混淆。
    (2)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指出生成物。
    (3)烟和雾不是一回事。
    “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而成的,“雾”是液体小液滴扩散形成的。
    【针对训练】
    1.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明是:呼出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答案】B
    【解析】
    A、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A正确;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B不正确;
    C、呼出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C正确;
    D、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推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D正确。
    故选:B。
    2.某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是(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答案】C
    【解析】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C。
    3.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
    B.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
    D.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意: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现象,B项正确;由题干给出的实验可知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但若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只能判断其中氧气的相对含量,不能推断出二氧化碳的含量,C项错误;对比实验必须其余条件均相同才有意义,气体体积应相同,加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也应相同,A项、D项错误。故选B。
    考点达标
    1. 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答案】C
    【解析】A、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正确;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正确;
    2. 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根据叙述可知“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是设计操作实验阶段,所以属于设计实验方案。故选C。
    3. 进行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 )
    ① 提出合理假设和猜想 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实验探究过程一般涉及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步骤。题中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等都是实验探究的项目。选D。
    4.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结论,不符合题意;
    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原因,不符合题意;
    C、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燃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现象的分析,不符合题意;
    D、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纸痕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符合题意。故选D。
    5.下列有关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B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而不是放在瓶口,故选项A错误;
    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故选项B正确;
    C.检验一瓶气体为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不能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因为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例如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选项C错误;
    D.白糖和食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加水溶解不能鉴别,故选项D错误。
    6.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
    ①关注物质的变化;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③关注物质的性质; 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化学学习的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着的现象;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故选项C正确。
    7.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B
    【解析】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根据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故A做法正确;
    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故B做法错误;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故C做法正确;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故D做法正确。
    8.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而氧气可以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是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蜡烛火焰分成三层,并且各层的温度不同,所以木条会产生不同的烧痕,故A选项错误;
    B.澄清石灰水与氧气不会反应,所以没有明显现象,故B选项正确;
    C.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故C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燃着的小木条会立即熄灭,故D选项错误。
    9.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内能够正常燃烧。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C.呼出过程中氧气被完全消耗
    D.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A.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高,不能说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项A错误;
    B.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量大幅下降,则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小,故选项B正确;
    C.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小,而不能说明氧气被完全耗尽,故选项C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还含有水蒸气,其它气体等,所以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D错误。
    10. 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水蒸气的是( )
    A.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变软
    B.寒冷的冬天,家中窗户的玻璃会出现好看的冰花
    C.夏天清晨,花园绿地中草上有很多露珠
    D.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吹气,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案】D
    【解析】
    A.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变软,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B.寒冷的冬天,家中窗户的玻璃会出现好看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形成的,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C.夏天清晨,花园绿地中草上有很多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形成的,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D.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吹气,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不能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巩固提升
    11.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内能够正常燃烧。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
    C.呼出过程中氧气被完全消耗
    D.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A.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高,不能说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项A错误;
    B.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量大幅下降,则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小,故选项B正确;
    C.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小,而不能说明氧气被完全耗尽,故选项C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还含有水蒸气,其它气体等,所以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D错误。
    1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答案】C
    【解析】
    A.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使石蜡受热熔化变为蜡油,即所说的泪,故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既包含化学变化,又包含物理变化,石蜡熔化时发生物理变化,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
    C.蜡烛燃烧既包含化学变化,又包含物理变化,故说法正确;
    D.诗句中的“泪”指的是液态石蜡,不能说明石蜡不能燃烧,故说法错误。
    13. 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几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火柴迅速平放人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目的是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B. 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
    C. 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 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答案】 A
    【解析】A、将火柴迅速平放人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外焰加热部位最先碳化,焰心加热部位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蜡烛火焰温度外焰温度高,A合题意。
    B、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B不符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罩一个烧杯,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现象,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C不符符合题意。
    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石蜡能燃烧,所以白烟能被点燃,D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芯组成。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
    【解析】
    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吹灭蜡烛时,在蜡烛的上方会出现少量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5. 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符的是( )
    【答案】 A
    【解析】A. 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能检验氧气含量的多少;检验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图中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相符,故符号题意。
    B. 用火柴去点燃,会使蜡烛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符,故不符合题意。
    C. 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说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符,故不符合题意。
    D. 液态水加热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符,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
    (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_______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
    (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 ℃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变浑浊②水蒸气③小明小亮和小光
    (3)小明
    (4)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燃烧时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导致石灰水变浑浊
    (5)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水蒸气。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小明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小亮和小光同学的猜测。(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小明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燃烧时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导致石灰水变浑浊。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 ℃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
    17. 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1)实验①的现象为______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二氧化碳)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4)(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氧气)的含量低。
    (实验2)(资料:N2为氮气,空气中氮气含量为79%。)
    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___。
    (6)(实验反思)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氧气)和CO2(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氧气)
    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
    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氧气)和CO2(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答案】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
    (2)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3)向盛有空气的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4)不成立
    (5)①和③(其它合理也可)
    (6)AC
    【解析】(1)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新物质,故呼吸过程属于化学变化;(2)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因此实验③的目的是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3)实验需要有对照组,因此除了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外,还需要向盛有空气的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对比;(4)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现象相同,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对木条燃烧无影响,因此由实验①和②得出猜想1不成立;(5)猜想2为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因此实验的变量应该是氧气的含量,而实验①、③和④变量均为氧气的含量不同,而实验①为对照组,必须选择,故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由:①和③(或①和④)(或①、③、④);(7)A、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选项正确;
    B、在氧气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可燃物就不会继续燃烧,因此若木条熄灭,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很低,选项不正确;C、【实验1】的③证明呼吸还产生水,由此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选项正确;
    D、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为1:4;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4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支持燃烧和不可燃烧的性质,即可等同于视为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中,在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氧气含量更高,可能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更旺,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选AC。
    18. 一次实验结束时,小李忘记将酒精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
    ②将灯内的酒精到出少量点燃,能很好的燃烧
    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很难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一滴液体,其不能燃烧
    ④将灯帽盖好放置几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几滴酒精,再去点燃时,酒精灯能正常燃烧。
    ⑤去学校图书室查阅了有关资料,记录了如下有关的信息:
    酒精(学名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实验室酒精灯所用酒精一般是95%的工业酒精……。酒精的沸点为:78.5℃ 水的沸点: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李设计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 。
    (3)实验③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小李最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酒精灯没被点燃不是由于灯体内酒精量过少造成的(2)检查灯体内的酒精是否可以燃烧(3)顶部灯芯处的酒精挥发,造成该处酒精中水的含量增高(4)没有盖上灯冒,使得灯芯上的酒精挥发,使灯芯水含量增大,所以不易被点燃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酒精易挥发,而水不易燃,从而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可设计实验。(1)通过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足时,可能导致酒精灯不能点燃。 (2)此实验目的是检验酒精灯不能点燃的原因。 (3)实验挤出的一滴液体不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该液体是水,酒精挥发了。 (4)最终得出结论是在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足时,灯芯内的酒精挥发后,使得酒精灯不能被点燃。
    19. 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1)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2)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3)通常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以溶于水的碳酸钠和水。
    【实验操作、记录、分折】
    (1)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____,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 mL气体,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V1 mL,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弹簧夹K1、K2,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方法),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 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__________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实验二:
    (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三,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_(填“X”、“Y”、“Z”)。
    【数据处理】
    (5)实验一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用百分数表示,下同),氧气的体积分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6)实验二中,200 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7)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气密性
    (2)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减少的液体体积测出二氧化碳的含量
    (3)向烧杯中加入热水(热水温度大于40 ℃)氧气和二氧化碳
    (4)Z
    (5)eq \f(V-V1,V)×100%eq \f(V1-V2,V)×100%
    (6)76.66%
    (7)由实验2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0.03%
    【解析】实验一: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打开弹簧夹K1和K2,输液袋中的气体进入锥形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量筒中的液体倒吸入锥形瓶中,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 mL,此时V1 mL是指除二氧化碳之外的其他气体体积。关闭K1和K2,往烧杯中加入热水,是为了让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白磷燃烧消耗瓶中氧气,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K2,量筒中的液体倒吸入锥形瓶中,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 mL,此时,V2 mL是指除二氧化碳和氧气之外的其他气体体积。实验二: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加。X起始的含量为20.77%,100 s后变为17.17%,故X是氧气。Z由0.056%增加到3.67%,Y由1.98%增加到2.50%,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0.04%,故Z为二氧化碳,Y为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故60 s之Y后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数据处理】实验一中,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为V mL-V1 mL,所以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eq \f(V-V1,V)×100%;测得氧气的体积为V1 mL-V2 mL,所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eq \f(V1-V2,V)×100%;200 s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总体积分数为17.17%+3.67%+2.50%=23.34%,所以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1-23.34%=76.66%。
    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由实验2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0.03%。
    步骤与方法
    现象
    分析
    一、实验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嗅其气味并触摸。
    蜡烛是白色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并有滑腻感。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很容易切下,被切下的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石蜡较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二、实验时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
    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冒黑烟。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石蜡熔点较低,燃烧时形成炭黑。
    4.用一根小木棒放入火焰下方约1s后取出
    两端较黑,中间几乎没有变色。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5.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
    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
    6.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
    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后
    7.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
    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
    8.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蜡烛会重新燃烧。
    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 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C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步骤与方法
    现象
    分析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并同时收集两瓶空气(瓶口要盖上玻璃片)。

    2.分别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空气,向其中滴加等体积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并观察。
    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比空气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的程度要深。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3.分别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用二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并观察。
    空气中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比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要高,燃烧时间要长。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4.分别取两片毛玻璃片,一片置于空气中,并对另外一片呼气。
    置于空气中的毛玻璃片上几乎没有水雾,而呼气的毛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高。
    选项
    A
    B
    C
    D
    现象
    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
    被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
    结论
    呼出气体是CO2
    空气中不含CO2
    呼出气体中不含O2
    呼出气体中含有H2O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检验一瓶气体为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瓶口
    B
    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
    C
    检验一瓶气体为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D
    生活中鉴别白糖和食盐
    加水
    选项
    A
    B
    C
    D
    方案
    结论
    比较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较空气中多
    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说明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互相转化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序号
    1
    2
    3
    4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相关试卷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综合训练题,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22gD,8%,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3 水的组成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3 水的组成巩固练习,共5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水的组成, 氢气的性质,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氢气的用途,031L O2、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课时作业,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 水的净化, 纯水与天然水的比较,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过滤和蒸馏, 过滤时错误的操作是, 净化水的方法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