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展开诵读基础上的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史传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及相关特色。
教学内容与步骤:
听 —— 读 —— 品 —— 析
一、课前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历史散文
人物形象
文言词句
二、有关文学知识
1.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1)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2)国别体:是一种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裁。《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3)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2.作者作品: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其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迄今无定论。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根据孔子《春秋》而作,是解释阐明《春秋》的,故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叙事委婉详尽,写人鲜明生动。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3.背景资料:
公元前630年(僖公30年),秦晋围郑;之前,郑两次无礼于晋:晋曾内乱,晋公子重耳逃亡路过郑,遭拒;后得秦的帮助。前632年(僖公28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出兵助楚,楚战败。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注:配合讲解出示历史简图:⑴ 春秋时期形势图 ⑵ 秦晋围郑形势图。
三、听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 ( fàn )南 佚( yì )之狐 夜缒 ( zhuì) 而出
亡郑以陪 ( péi )邻 共 ( gōng ) 其乏困 阙 ( jué ) 秦
秦伯说 ( yuè ) 逢 ( páng ) 孙
四、故事情节(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简笔画讨论):
秦晋联兵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智退秦师
晋国无奈撤兵
五、难句(词)释疑(同学相互释疑):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夜缒出 缒,借助绳子从城头放下。
敢以烦执事 烦执事,劳烦下属。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面通行待客的主人。
共其乏困 共,供。乏困,偏义,名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过河。设版,修筑土墙。
何厌之有 之,提宾。
既东封郑 封,使郑为疆界,动词。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若不阙秦 阙,侵损。
秦伯说 说,悦。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借助。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同盟。知,智。
六、品析课文 语言及情节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一写形势严峻 (“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岌岌可危);二写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三写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伏笔巧妙、行文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佚之狐的“师必退”表现了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郑伯见烛之武遭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郑伯表现出大度宽容、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 “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兵临城下,形势严峻。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秦、晋尚是盟国,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点明利弊,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秦伯不能不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说明舍郑对秦国有益。如果说此前是动摇秦伯,此处则是诱惑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指出晋国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退晋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七、人物形象大家谈:
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智士——“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国难当头却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勇赴敌营,对三国利害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侃侃道来,不亢不卑,最终解国难于倒悬。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对烛之武之才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足够的洞察。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难,烛之武却流露出满腹委屈与牢骚之时,郑伯先以“是寡人之过也”勇于自责,从谏如流,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八、写作借鉴:
伏笔 秦、晋二军分驻。
九、练习:
课本练习,详见教材;
补充练习 ①翻译第三自然段,②抄写圈点生词二遍。
十、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晋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当夜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消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成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晨刚刚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现在他已经把郑国作为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去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戍守,自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晋文公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秦国国君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冲突混乱来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十一、教学后记: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教学重难点,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