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ppt课件
展开走近历史之寻根溯源觅中华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幅图是教材第3课序言中的插图雕刻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本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他们的传说而且将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寻根溯源寻觅中华
1.阅读教材第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的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帝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阅读教材第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问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
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历程
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阅读15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产生,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
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
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 )”符合。
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
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劳动力
结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 )年的历史
阅读17页,完成陶寺古城档案
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 )分化严重
结论: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提示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贵族墓地发现用人殉葬现象
这些都说明良渚和陶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阅读18页,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特征:
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中华文明的特征:距今约( )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
传说中炎黄的发明与史前社会的科技进步
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 )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 ),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
(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从炎黄时期的中华民族形成可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包容性强,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
(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 )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 )自称。
参考示例:黄帝与炎帝是我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传说中他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曾在阪泉之战中击败并降服炎帝,后与炎帝一起在涿鹿之战击败蚩尤。传说中他和他身边的人有很多发明,如黄帝宫室,制衣裳,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等。直到如今,我们依然自称“炎黄子孙”并以此为傲,从中可以看出黄帝对中华民族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
陶寺古城观象台原址复原图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尧典》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
羲和是一个集体的称呼,指代的是尧帝时期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两个家族。在我们的神话中,也有一个羲和,是太阳神,她是太阳的母亲,每天驾驭着八龙之车,载着太阳东升西落,这就造成了每天太阳的起落。究竟是太阳神羲和下凡帮助尧帝观测了天象,还是羲和因观测天象升格为神呢?
先有人,后有神神的功绩由人做人民把功劳大的人封为神通过祭祀香火怀念
(6)尧舜禹时期实行( )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两空选填才能、血缘)
帝尧为了考验舜这个小伙子是不是个棒小伙,适不适合接替首领,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那时候拿这个考验干部……
(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
(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
火神山医院 雷神山医院
国士无双“驭神明”人定胜天“战疫情”
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
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爱国中华,自强不息!
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
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第二单元揭晓。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精品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精品教学课件ppt</a>,文件包含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希沃导出的PPT课件pptx、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希沃课件导出PDF版方便预览pdf、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阐述docx、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案PDF打印版pdf、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案学用无答案-word可编辑docx、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案教用含答案docx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2024)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a href="/ls/tb_c404965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ppt课件</a>,文件包含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希沃导出的PPT课件pptx、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希沃课件导出PDF版方便预览pdf、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阐述docx、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导学案PDF4页打印版pdf、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导学案学用word版无答案可编辑docx、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导学案教用含答案docx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