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18讲《地形和地形图》(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121702/0-17251587505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18讲《地形和地形图》(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121702/0-17251587506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18讲《地形和地形图》(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121702/0-17251587506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综合训练题
展开1.(2022·浙江期末)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的“女王头”,作为台湾旅游业的—张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年。如图是“女王头”近几十年来的变化,有专家推测其恐在5到10年内“断颈”。改变“女王头”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A.风力B.流水C.生物D.冰川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女王头”上粗下细,为典型的风蚀地貌——风蚀蘑菇,导致其形状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A正确;流水、生物、冰川都不是导致“女王头”形状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2.(2023·浙江一模)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B.流水C.风力D.生物
【答案】B
【解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B正确;故选B。
3.(2022·湖州期末)根据下图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溪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
B.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C.雨季D处有发生泥石流风险
D.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千米
【答案】B
【解析】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图中小溪的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读图可知,C处比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B正确。雨季D处没有发生泥石流风险,该处为山脊,C正确。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0000厘米=3千米,D错误。故选B。
4.(2022·浙江衢州三模)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①是褶皱,④是断层,①④为内力作用形成,②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1·宁波期末)下列地形变化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B.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
【答案】B
【解析】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与流水的冲刷有关,故A错误。
B.珊瑚是腔肠动物,捕食环节动物,因此珊瑚虫可以分泌石灰质堆积成珊瑚礁,形成岛屿,与生物作用有关,故B正确。
C.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故C错误。
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是流水侵蚀而成,与生物作用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AB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其实际距离为200000米 B.路径丙比路径乙坡度陡
C.B点海拔高度700米以上 D.甲地易形成河流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若AB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4厘米÷1/100000
=4厘米×100000=4000米,故A错误;路径丙处比路径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B错误;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B点的海拔高度为600米以上,故C错误;甲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故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
7.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
A.地形的类型B.地形的分布
C.地形的起伏D.地形的地质构造
【答案】C
【解析】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表地形的起伏变化;结合题意。故选C。
8.根据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到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
A.C处是山脊B.D处是峭壁
C.A处位于B处的西南方D.海拔最高的是B处
【答案】B
【解析】C处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是山谷,A错;D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B对;根据指向标指向北方,A处位于B处的西北方,C错;海拔最高的是B处附近的山顶,D错;故选B。
9.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的“漂移”运动 D.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答案】D
【解析】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地震、火山喷发、板块的“漂移”运动都属于地球内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改变。结合题意。故选D。
10.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原地形平坦,A错;山地和丘陵地面都崎岖不平,B对;盆地为中间低,四周高,但中间不一定是平原,也可以有丘陵,如四川盆地,C错;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是山地,D错;综上可知,选B。
11.有一地理兴趣小组判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时得出以下结论,请你找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图中①、②、③处都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B.村庄甲及附近地区若有大片农田,最有可能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C.B处、C处地形部位的名称分别为鞍部、陡崖
D.村庄甲位于水电站乙的东北方向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③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能形成河流,②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故A不正确;图中甲处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并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因此最有可能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B正确;图中B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处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故C正确;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向确定方向,可知,村庄甲位于水电站乙的东北方向,故D正确。结合题意。故选A。
12.以下关于高度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等高线的凹出部分相对应时为鞍部 B.同一条等高线,海拔高度可以不同
C.等高线不能重合 D.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
【答案】D
【解析】两个闭合的等高线的中间部位为鞍部,故A错误;同一条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故B错误;等高线能重合,为山峰或盆地,故C错误;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故D正确;故选D。
13.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和丘陵绝对高度都比较小,相对高度都比较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且平坦的地形
【答案】D
【解析】地面平坦是可能是高原,也可能是平原,故A错误;地面连绵起伏的是山地、丘陵或高原,故B错误;高原相对高度较小,但海拔较高,故C错误;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部低,故D正确;故选D。
14.关于地形变化,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形的变化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B.地形的变化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
C.生物的作用也能使地形发生变化
D.地形的变化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答案】D
【解析】地形的变化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故A正确;地形的变化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故B正确;生物的作用也能使地形发生变化,故C正确;地形的变化是自然原因与人类的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题意。故选D。
15.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丁的实际距离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答案】D
【解析】A.由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可知①、②两地均为高地(或丘陵),因此A选项错误;
B.根据比例尺的含义,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以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小,因此B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段和丙-丁段的图上距离相等,那么比例尺越小,实际距离越长,所以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因此C选项错误;
D.由图可以推断甲-乙段、丙-丁段的图上距离和垂直高度差都相等,那么比例尺小的坡度也小,故选项D正确。
16.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 D.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D
【解析】火山湖是由于内力作用火山活动造成的,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地壳运动抬升形成的,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而成的,所以选D。
1.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地气温较a地高
B.c为山峰,海拔高度为1100米
C.a和b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599米
D.d地附近地势比较缓,b地附近地势比较陡
【答案】C
【解析】A、读图可知,b地海拔在700米以上,a地海拔300米,b地气温较a地低,A错误;
B、图中的等高距为200米,c为山峰,海拔高度为900米~1100米之间,B错误;
C、b地海拔高度在700米~900米之间,a地海拔高度为3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700米~900米)-300米,为400米~600米之间,有可能是599米,C正确;
D、d地附近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b地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D错误。
故选C。
2.读四幅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表示山顶的是甲地B.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255米
C.地面坡度最缓的是丙所在的地形图D.最有可能出现河流的是丁地
【答案】B
【解析】甲处为等高线低值中心,为盆地,A错;乙等高距为100米,且有两条等高线重合,所以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100米,<300米,B对;丙图和丁图等高距一致,等高线疏密程度一致,所以丙图坡度和丁图一致,C错;丁地等高线凸向低海拔,为山脊,不可能出现河流,D错;故选B。
3.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多发灾害。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若某处地形如图所示(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运动路线,箭头表示逃生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A点,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读图可得,①③部位是山脊部位,该部位是游客逃生的正确路线,该处不会把游客掩埋.故选C.
4.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台湾海峡 B.舟山群岛 C.戈壁滩 D.四川盆地
【答案】C
【解析】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戈壁滩,风力的沉积可形成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和沙丘,故C符合题意。
5.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570米
B.同时间测得A,D两地的气温,D地气温更高
C.图中ABCD四地对应的地形分别为山峰、陡崖、山谷、山脊
D.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20千米
【答案】D
【解析】A、 A地的海拔为670米,D地的海拔为100米,A与D地的相对高度是670米-100米=570米,A说法正确;
B、 A地D的海拔为670米,D地的海拔为100米,A地海拔更高,所以温度更低,D地更高,B说法正确;
C、A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是山顶;B处多条等高线重叠,是陡崖;C处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是山谷;D处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是山脊,故C说法正确;
D、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200000厘米,合2千米,D说法错误。
故选D。
6.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形成了现今特有的自然景观。关于黄土高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C.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有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D.植树种草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
【答案】A
【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外力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A选项错误。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等自然原因,也受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人为因素影响,BC选项正确。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D选项正确。故选A。
7.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地处北纬27°59′、东经86°55′。2020年12月8日,我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为8848.86米。
(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了___________。
(2)下图中“”表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3)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___________(选填“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有关。
(4)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 8848.86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测量用的尺子 B.1米 C. 8848.86米 D.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的海拔高度
【答案】 碰撞 A 冰川 B
【解析】(1)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成。
(2)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根据题意可知,珠穆朗玛峰地处北纬27°59′、东经86°55′,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
(3)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4)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为了便于各国间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
8.读图,完成下列填空。
(1)甲图中张庄在李屯的 方,图中河流大致流向是 。
(2)分析乙图所示的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点和乙点的高度哪个更高? ;
②写出G处的地形名称: (选填“山脊”、“峭壁”或“鞍部”)。
【答案】(8分)(1)东南、自西向东;(2)乙、峭壁
【解析】(1)由图中指向标可知,甲图中张庄是位于李屯的东南方向,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自西向东。
(2)甲点的海拔是1150米,乙点的海拔是1320米,所以乙点的海拔更高;G点是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是峭壁。
9.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
(3)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填字母)。
【答案】 山脊 B 450 G
【解析】(1)C是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
(2)B处相比H处等高线密集,B坡度较陡。
(3)图中比例尺为1:15000,说明图上1cm代表15000cm,3cm对应实际距离为3×15000cm=45000cm=450m。
(4)G为等高线重合地点,为陡崖,适合攀岩。
10.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请据图回答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A
【解析】(1)李村的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所以李村的地形类型为盆地,故选择答案B。
(2)①地是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①地。
1.(2021·浙江温州中考真题)《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如图),后在很多干旱地区也发现了类似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B.风力C.冰川D.海浪
【答案】B
【解析】图中地貌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图中所示的是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风力。
故选B。
2.(2022·浙江温州中考真题)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概念图,还有部分未完成。
(1)概念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___________。
(2)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火山 ②
【解析】(1)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表现形式为地震、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冰川侵蚀作用、流水冲涮、风力侵蚀作用等。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②流水作用。
第18课 地形和地形图
分层练习
1.(2022·浙江期末)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的“女王头”,作为台湾旅游业的—张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年。如图是“女王头”近几十年来的变化,有专家推测其恐在5到10年内“断颈”。改变“女王头”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A.风力B.流水C.生物D.冰川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女王头”上粗下细,为典型的风蚀地貌——风蚀蘑菇,导致其形状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A正确;流水、生物、冰川都不是导致“女王头”形状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2.(2023·浙江一模)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如图所示),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B.流水C.风力D.生物
【答案】B
【解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温州城区坐落于温瑞平原,被瓯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几块,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形成这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B正确;故选B。
3.(2022·湖州期末)根据下图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溪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
B.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C.雨季D处有发生泥石流风险
D.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千米
【答案】B
【解析】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图中小溪的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读图可知,C处比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从C点爬到山顶A比从E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B正确。雨季D处没有发生泥石流风险,该处为山脊,C正确。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0000厘米=3千米,D错误。故选B。
4.(2022·浙江衢州三模)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①是褶皱,④是断层,①④为内力作用形成,②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1·宁波期末)下列地形变化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B.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
【答案】B
【解析】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与流水的冲刷有关,故A错误。
B.珊瑚是腔肠动物,捕食环节动物,因此珊瑚虫可以分泌石灰质堆积成珊瑚礁,形成岛屿,与生物作用有关,故B正确。
C.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故C错误。
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是流水侵蚀而成,与生物作用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AB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其实际距离为200000米 B.路径丙比路径乙坡度陡
C.B点海拔高度700米以上 D.甲地易形成河流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若AB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4厘米÷1/100000
=4厘米×100000=4000米,故A错误;路径丙处比路径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B错误;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B点的海拔高度为600米以上,故C错误;甲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故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
7.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
A.地形的类型B.地形的分布
C.地形的起伏D.地形的地质构造
【答案】C
【解析】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表地形的起伏变化;结合题意。故选C。
8.根据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到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
A.C处是山脊B.D处是峭壁
C.A处位于B处的西南方D.海拔最高的是B处
【答案】B
【解析】C处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是山谷,A错;D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B对;根据指向标指向北方,A处位于B处的西北方,C错;海拔最高的是B处附近的山顶,D错;故选B。
9.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的“漂移”运动 D.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答案】D
【解析】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地震、火山喷发、板块的“漂移”运动都属于地球内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改变。结合题意。故选D。
10.下列关于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大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原地形平坦,A错;山地和丘陵地面都崎岖不平,B对;盆地为中间低,四周高,但中间不一定是平原,也可以有丘陵,如四川盆地,C错;相对高度大,且海拔较高的地形是山地,D错;综上可知,选B。
11.有一地理兴趣小组判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时得出以下结论,请你找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图中①、②、③处都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B.村庄甲及附近地区若有大片农田,最有可能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C.B处、C处地形部位的名称分别为鞍部、陡崖
D.村庄甲位于水电站乙的东北方向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③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能形成河流,②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故A不正确;图中甲处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并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因此最有可能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B正确;图中B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处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故C正确;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向确定方向,可知,村庄甲位于水电站乙的东北方向,故D正确。结合题意。故选A。
12.以下关于高度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等高线的凹出部分相对应时为鞍部 B.同一条等高线,海拔高度可以不同
C.等高线不能重合 D.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
【答案】D
【解析】两个闭合的等高线的中间部位为鞍部,故A错误;同一条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故B错误;等高线能重合,为山峰或盆地,故C错误;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故D正确;故选D。
13.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和丘陵绝对高度都比较小,相对高度都比较大
D.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且平坦的地形
【答案】D
【解析】地面平坦是可能是高原,也可能是平原,故A错误;地面连绵起伏的是山地、丘陵或高原,故B错误;高原相对高度较小,但海拔较高,故C错误;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部低,故D正确;故选D。
14.关于地形变化,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形的变化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B.地形的变化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
C.生物的作用也能使地形发生变化
D.地形的变化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答案】D
【解析】地形的变化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故A正确;地形的变化有的很激烈,有的很缓慢,故B正确;生物的作用也能使地形发生变化,故C正确;地形的变化是自然原因与人类的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题意。故选D。
15.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丁的实际距离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答案】D
【解析】A.由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可知①、②两地均为高地(或丘陵),因此A选项错误;
B.根据比例尺的含义,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以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小,因此B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段和丙-丁段的图上距离相等,那么比例尺越小,实际距离越长,所以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因此C选项错误;
D.由图可以推断甲-乙段、丙-丁段的图上距离和垂直高度差都相等,那么比例尺小的坡度也小,故选项D正确。
16.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 D.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D
【解析】火山湖是由于内力作用火山活动造成的,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地壳运动抬升形成的,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而成的,所以选D。
1.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地气温较a地高
B.c为山峰,海拔高度为1100米
C.a和b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599米
D.d地附近地势比较缓,b地附近地势比较陡
【答案】C
【解析】A、读图可知,b地海拔在700米以上,a地海拔300米,b地气温较a地低,A错误;
B、图中的等高距为200米,c为山峰,海拔高度为900米~1100米之间,B错误;
C、b地海拔高度在700米~900米之间,a地海拔高度为3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700米~900米)-300米,为400米~600米之间,有可能是599米,C正确;
D、d地附近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b地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D错误。
故选C。
2.读四幅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表示山顶的是甲地B.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255米
C.地面坡度最缓的是丙所在的地形图D.最有可能出现河流的是丁地
【答案】B
【解析】甲处为等高线低值中心,为盆地,A错;乙等高距为100米,且有两条等高线重合,所以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100米,<300米,B对;丙图和丁图等高距一致,等高线疏密程度一致,所以丙图坡度和丁图一致,C错;丁地等高线凸向低海拔,为山脊,不可能出现河流,D错;故选B。
3.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多发灾害。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若某处地形如图所示(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运动路线,箭头表示逃生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A点,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读图可得,①③部位是山脊部位,该部位是游客逃生的正确路线,该处不会把游客掩埋.故选C.
4.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台湾海峡 B.舟山群岛 C.戈壁滩 D.四川盆地
【答案】C
【解析】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戈壁滩,风力的沉积可形成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和沙丘,故C符合题意。
5.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570米
B.同时间测得A,D两地的气温,D地气温更高
C.图中ABCD四地对应的地形分别为山峰、陡崖、山谷、山脊
D.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20千米
【答案】D
【解析】A、 A地的海拔为670米,D地的海拔为100米,A与D地的相对高度是670米-100米=570米,A说法正确;
B、 A地D的海拔为670米,D地的海拔为100米,A地海拔更高,所以温度更低,D地更高,B说法正确;
C、A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是山顶;B处多条等高线重叠,是陡崖;C处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是山谷;D处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是山脊,故C说法正确;
D、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若测得C,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200000厘米,合2千米,D说法错误。
故选D。
6.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形成了现今特有的自然景观。关于黄土高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C.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有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D.植树种草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
【答案】A
【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外力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A选项错误。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等自然原因,也受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人为因素影响,BC选项正确。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D选项正确。故选A。
7.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地处北纬27°59′、东经86°55′。2020年12月8日,我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为8848.86米。
(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了___________。
(2)下图中“”表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3)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___________(选填“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有关。
(4)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 8848.86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测量用的尺子 B.1米 C. 8848.86米 D.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的海拔高度
【答案】 碰撞 A 冰川 B
【解析】(1)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成。
(2)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根据题意可知,珠穆朗玛峰地处北纬27°59′、东经86°55′,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
(3)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4)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为了便于各国间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
8.读图,完成下列填空。
(1)甲图中张庄在李屯的 方,图中河流大致流向是 。
(2)分析乙图所示的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点和乙点的高度哪个更高? ;
②写出G处的地形名称: (选填“山脊”、“峭壁”或“鞍部”)。
【答案】(8分)(1)东南、自西向东;(2)乙、峭壁
【解析】(1)由图中指向标可知,甲图中张庄是位于李屯的东南方向,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自西向东。
(2)甲点的海拔是1150米,乙点的海拔是1320米,所以乙点的海拔更高;G点是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是峭壁。
9.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
(3)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填字母)。
【答案】 山脊 B 450 G
【解析】(1)C是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
(2)B处相比H处等高线密集,B坡度较陡。
(3)图中比例尺为1:15000,说明图上1cm代表15000cm,3cm对应实际距离为3×15000cm=45000cm=450m。
(4)G为等高线重合地点,为陡崖,适合攀岩。
10.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请据图回答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A
【解析】(1)李村的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所以李村的地形类型为盆地,故选择答案B。
(2)①地是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①地。
1.(2021·浙江温州中考真题)《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如图),后在很多干旱地区也发现了类似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B.风力C.冰川D.海浪
【答案】B
【解析】图中地貌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图中所示的是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风力。
故选B。
2.(2022·浙江温州中考真题)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概念图,还有部分未完成。
(1)概念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___________。
(2)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火山 ②
【解析】(1)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表现形式为地震、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冰川侵蚀作用、流水冲涮、风力侵蚀作用等。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②流水作用。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3节 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kx/tb_c7685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3节 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题</a>,共23页。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5节 常见的植物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kx/tb_c561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5节 常见的植物复习练习题</a>,共21页。
初中科学第2节 细胞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a href="/kx/tb_c562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节 细胞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不能无限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