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之《野望》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黄鹤楼》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钱塘湖春行〉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使至塞上》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课内容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同步课件pptx、渡荆门送别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一一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 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 ?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传世。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人在唐代并称“大李杜”。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首联语气平和,娓娓道来。第三、四、五、六句朗读时把握重轻读,抑扬顿挫。要重读“随”“入”“尽”“流”。重读的字音一般都是动词、副词或者形容词。这首诗正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豪情万丈)在朗读时应该读出一种豪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品律诗之格律美。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1)凝神静听,细细体会节奏、音韵、停顿、情感的掌控。 (2)判定感情基调,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 听读古诗,用笔划分节奏“/”和重音。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到古时的楚地漫游。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更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请在梳理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起到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赏析“随”和“入”的妙处。
(1)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2)“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远处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
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这首诗的题目中有“送别”二字,那这是一首送别友人或亲人的诗吗?请说明理由。
不是。这首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所谓“送别”,是故乡山水送别诗人自己。
5岁始读书,多年来博览群籍,思通古今;15岁学剑术,常于月下空庭舞剑啸吟,心雄万夫;26岁这一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作为。
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地理位置:位于湖北宜都西北,三峡尽头,也是古时蜀与楚两大地域的交界处,俗称为“蜀楚咽喉”。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本诗描绘了诗人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本文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荆门浮舟望蜀江李白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流目消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1.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2、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课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与朱元思书》同步课件pptx、与朱元思书音频朗读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课堂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使至塞上》同步课件pptx、《使至塞上》音频朗读男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文章,诗句解释,整体感悟,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渡荆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